?14.《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檢測題

一、選擇題
1.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有的教育考察團隊遠渡重洋,到根本不熟悉中國古代文化的西方人那里尋求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策略,這種做法無異于問道于盲。
②搞科學研究要學好基礎學科,打好基礎,追本溯源才能讓自己的科研之樹枝繁葉茂。
③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前方打勝仗的好消息源源不斷地傳來,不絕如縷。
④教條主義者常常把一些過時的經驗奉為圭臬,而不愿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革思想和做法,這是很愚蠢的。
⑤長時間被朝廷安放在一個有位無權的虛職上,辛棄疾時常感慨自己髀肉復生,因不能為國家效力而感嘆唏噓。
⑥這篇文章將黃山的風景寫得生動而細膩,讓人產生如同設身處地的感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2.對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煉,最準確的一項是(????)
科學活動是累積和漸進的,閱讀科學史猶如登山,有時我們也可能跑一小段下坡路,或是繞過斜坡,但總的方向還是向上的,每個科學家都可以從前人達到的最高水平起步。相反地,藝術史則是一片冰天雪地,這里參差不齊地散布著許多小山。你可以攀登這些山峰中的一個,并達到極點——但卻不能繼續(xù)登高,只得下山回到平地,不斷地重新開始。
A.研究科學和藝術都要關注過去和未來。
B.科學史和藝術史的閱讀方法各不相同。
C.科學發(fā)展是累積漸進的,藝術發(fā)展是非連續(xù)性的。
D.科學活動經久不衰,相反地,藝術活動短暫易逝。
3.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語段,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覆于地。
②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區(qū)別,把恒星作為行星運動的坐標,劃分若干區(qū)域來識別他們。
③中國作為一個農業(yè)文明古國,有著發(fā)達的古代天文學。
④《敕勒歌》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就反映了古人這種感性認識。
⑤《滕王閣序》中“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軫的分野。
⑥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
⑦古人還將地上的州郡邦國與星空的區(qū)域對應起來,稱作“分野”。
A.③①④②⑥⑦⑤ B.③②⑥⑦⑤①④ C.③①④⑦⑤②⑥ D.③②⑥①④⑦⑤
4.【語病】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銀河系,一個被天文學家稱為“骨頭”的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長卷須狀的天體,可能從鄰近的星體汲取生命能量,看上去非常年輕。
B.“日全食”發(fā)生當天,各大媒體的新聞記者和新聞采訪車、天文學家和業(yè)余天文愛好者都放棄了休息,自始至終關注著這一天文奇觀。
C.最近,天文學家們報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雙星系統(tǒng),這一對雙星位于銀河系之外,屬于大麥哲倫星系范圍,距離地球約16萬光年左右。
D.我國發(fā)射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wèi)星,將顯著增加我國大型科學衛(wèi)星研制水平,實現(xiàn)我國在空間高能天體物理領域由地面觀測向天地聯(lián)合觀測的跨越。
5.下列各句中的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當曾子的學生單居離向他詢問是否果真“天圓地方”時,曾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
B.他引述孔子之語,把“天圓地方”說成是“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規(guī)律在性質上屬于“圓”,轉動不休;地遵循的規(guī)律在性質上則屬于“方”,安謐靜止。
C.蔡邕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宣夜說的處境:“宣夜之學,絕無師法。(《晉書·天文志》)”宣夜說被天文學家們所拋棄,是歷史的必然。
D.文中提到的“辰極”,指的是北極星;“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在天空的運行,看上去很不規(guī)范。
6.【字音】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蔡邕(yōng)???記載(zǎi)??????周髀(bì)??????相形見絀(chù)
B.郗萌(xī)??????安謐(mì)??????眼瞀(mào)????重差(chóng)
C.七曜(yào)?????覆槃(pán)????日晷(guǐ)??????四(tuí)
D.喪失(sàng)????劉焯(zhuō)????祖暅(gèn)??????圭臬(guī)

二、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稻米傳奇
文慧
誰是稻米的最早馴化者?對于這一問題曾一度眾說紛紜。瑞士的植物學家阿方斯·德康多爾,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雖然他也曾提過,①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國,水稻作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經被種植,但因為在印度被發(fā)現(xiàn)的栽培品種更多,所以彼時流行將印度定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國南方各地發(fā)現(xiàn)的稻種數量已經與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產于中國的發(fā)聲就開始日益響亮起來。20世紀70年代,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村發(fā)現(xiàn)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遺址備受矚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國稻米由印度傳入的說法,證明中國才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另一方面,人們發(fā)現(xiàn)早期的中國在黃土高原地區(qū)農耕文明發(fā)源較早的同時,其南方也開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農業(yè)文化。2011年,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與紐約大學合作開展了一項水稻DNA基因研究。②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時間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點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在這里,野生稻米被馴化為粳稻,中國的粳稻隨后由商人和農民傳到印度,與恒河流域的野生稻雜交之后變成秈稻,后又傳回中國。由此,中國水稻種植起源說算是鐵板釘釘,華夏祖先才是最早馴化野生稻的人。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規(guī)模人口南遷,為稻米種植帶來勃勃生機。跟隨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還有他們先進的種植技術,這些技術與南方的濕潤氣候與豐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蠻荒之地變成萬頃良田。經過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斷經營和開發(fā),江南的稻米逐漸成為維系國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說,中國稻米的栽種史是一部經濟和文明的發(fā)展史。從人口歷史數據來看,北宋以前中國人口數量從未超過6 000萬,與之對應的,是從商周時期到漢唐時期中國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隨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南遷帶來的南方土地開發(fā),稻的地位開始超越粟。特別是從11世紀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傳入中國,與本地的晚稻配合成為雙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產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億的大關。隨著歷史進程中人口的遷徙和流動,以稻米為基礎的長江文明與黃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輝映,前者逐漸發(fā)展出了繁榮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經濟超越北方,國內人口也達到了4億多。在這些重大轉變的背后,稻米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作為稻米的故鄉(xiāng)以及最大的稻米產區(qū),中國的稻作技術和稻米文化影響了世界。③大約3000年前開始,稻米從中國出發(fā),向北傳遞到朝鮮,向南影響至越南,2000年前東傳到了日本。中國稻米穿越崇山峻嶺、漂洋過海,隨后陸續(xù)傳播到西亞、歐洲等地,最終形成了日本學者渡部忠世所說的“稻米之路”。在過去的幾千年里,稻米之路不僅為許多民族帶去了食糧,更影響了這些國家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習俗,在這個過程中,稻米將中國和整個亞洲連接到一起,最終塑造出獨特的“稻米文化圈”。
7.下列有關水稻種植起源認定過程的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恒河流域最早出現(xiàn)秈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爾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當在中國南方發(fā)現(xiàn)的稻種數量與印度不相上下時,中國水稻種植起源說呼聲漸響。
C.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遺址證實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D.通過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學家確認中國長江中下游一帶是水稻種植的起源地。
8.下列對中國水稻種植歷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南遷移民帶來的先進種植技術與南方合適的氣候、土壤相結合,推動了水稻種植。
B.伴隨著南方土地開發(fā),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發(fā)生改變,稻的地位開始超越粟。
C.越南占城稻與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雙季稻,使稻米產量與宋朝人口數量大幅增長。
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種植的推動,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9.請簡要梳理稻米的傳播之路。
10.簡析最后一段畫波浪線句子的語言特點。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①縱觀中國古代的這場“蓋天說”和“渾天說”的曠世學術之爭【注】,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在這場爭論中,秉持著一個重要原則:判斷一個學說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其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種先驗的哲學觀念。比如,古人一直認為天地是由陰陽二氣生成的,從這個觀念出發(fā),如果承認這一前提,就得承認蓋天說是正確的,因為陽氣輕清,陰氣重濁,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凝為地,這樣所推出的,必然是蓋天說所主張的宇宙結構模式。但古人在爭論中,并不以陰陽學說作為判斷依據,他們所關注的,是究竟哪種學說更符合觀測結果。對此,南北朝時期著名科學家祖暅的一段話可作代表:“自古論天者多矣,而群氏糾紛,至相非毀。竊覽同異,稽之典經,仰觀辰極,傍矚四維,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見伏,校之以儀象,覆之以晷漏,則渾天之理,信而有征。(《隋書·天文志》)”祖暅比較了渾蓋雙方的差異,在查閱典籍記載的基礎上,通過實地天文觀測,并使用儀器進行校驗,發(fā)現(xiàn)渾天說更符合實際,這才得出了渾天說可信這一結論。渾蓋之爭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重視實際校驗的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與希臘天文學的某些特點有明顯的不同。
②除了不以先驗的哲學信念為依據判斷是非之外,渾蓋之爭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也完全符合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學術因素沒有介入到這場爭論之中。南北朝時,南朝的梁武帝偏愛蓋天說,曾集合群臣,公開宣講蓋天說。對于他的主張,天文學家中不以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蓋天說者。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主張的宇宙結構模式,與渾天說亦不一致,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以佛教學說為依據,強行要求人們放棄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結構學說的事例。宗教因素沒有成為裁決渾蓋是非的依據,也沒有人因為信奉某種宇宙理論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這些,無疑都是渾蓋之爭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③持續(xù)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渾蓋之爭,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貫串于這個時期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之中,促成了與之相關的眾多重要科學問題的解決,促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諸多重要成就的獲得。例如,被后人奉為中國古代歷法的圭臬的《太初歷》,是渾蓋之爭的直接產物;又如,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兒辯日”問題,是在渾蓋之爭過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國數學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關的測高望遠之術,是在渾蓋之爭中為發(fā)展天文測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組織的天文大地測量,是為了解決渾蓋之爭的一個重要命題而得以實施的;還如,中國天文儀器的發(fā)展,亦與渾蓋之爭息息相關;……類似例子,不勝枚舉,這表明渾蓋之爭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延續(xù)時間長、參與人員多、涉及面廣、討論內容豐富、后續(xù)影響大等特點,它表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宇宙問題的關注程度,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待科學問題的態(tài)度。這種規(guī)模和深度的爭論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見。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渾蓋之爭,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學術論爭之一,將永載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史冊。
(節(jié)選自《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關增建 略有改動)
【注】:蓋天說: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認為天像一個圓鍋蓋在大地之上。天在上,地在下,天圓地方。渾天說: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認為天是一個圓球,把地包在球中,圓球不停轉動。
1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因為陽氣輕清,陰氣重濁,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凝為地,所以“蓋天說”中“天在上,地在下”的說法是正確的。
B.隋朝的科學家依據實地天文觀測,“仰觀辰極,傍矚四維,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見伏”得到了“渾天說”可信的結論。
C.政治與宗教也會存在各自主張的宇宙結構模式,但并沒有出現(xiàn)這些非學術因素介入“渾蓋之爭”中的情況。
D.“勾股定理”這類著名的測高望遠之術,是在渾蓋之爭中為發(fā)展天文測算方法而形成的。
12.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合理的一項是
A.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在研究宇宙時,極為重視實際校驗。這一傳統(tǒng)在希臘天文學研究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B.南朝的梁武帝偏愛蓋天說,曾集合群臣,公開宣講。這一舉動給當時的天文學家?guī)砭薮蟮挠绊?,使得一些科學研究以蓋天說為依據。
C.“渾蓋之爭”促成了與之相關的眾多重要科學問題的解決和重要成就的獲得。比如:《太初歷》的制訂;張衡渾天儀的發(fā)明;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測量等等。
D.像“渾蓋之爭”這種規(guī)模和深度的爭論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不多見,因此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待科學問題的嚴謹態(tài)度。
13.閱讀節(jié)選文段,概括在“渾蓋之爭”中,古人秉持的原則有哪些?透過“渾蓋之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怎樣的科學傳統(tǒng)?


三、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第一個堪稱科學理論的宇宙結構學說是蓋天說。蓋天說主張?zhí)斓厥莾蓚€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圍繞著北極依附在天殼上運動。該說還找到了適合這種模型的數學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測影基礎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測算各種天文數據。該說能夠解釋人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各種天象,能夠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還能夠編制歷法,滿足社會需求,能準確地預報二十四節(jié)氣,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它對日月星辰運行的預測、對二十四節(jié)氣的預報,能夠接受觀測實踐的檢驗,因此,它是富有科學意義的宇宙結構理論,盡管它對宇宙結構本身的描述是錯誤的。
蓋天說在漢武帝時期遇到了有力挑戰(zhàn)。來自四川的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提出了一種新主張:天是個圓球,天包著地,天大而地小。這種主張,后來被人們稱為渾天說。渾天說與蓋天說本質上完全不同,蓋天說主張?zhí)煸谏?,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渾天說主張?zhí)煸谕猓卦趦?,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究竟是渾天說正確,還是蓋天說合理,天文學界的爭論一直不絕如縷,總的趨勢是信奉渾天說的人越來越多,渾天說逐漸成為天文學界對宇宙結構認識的主流。
渾蓋之爭涉及宇宙結構問題的方方面面。西漢末年,著名學者揚雄撰寫了《難蓋天八事》一文,從觀測依據到數理結構等八個方面,逐一對蓋天說作了批駁,有理有據,是蓋天說無法辯解的。渾天說也有自己的軟肋。渾天說主張?zhí)煸谕?,表里有水;地在內,漂浮水上。這一主張成為蓋天說批駁的重點。
縱觀中國古代的這場曠世學術之爭,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在這場爭論中,秉持著一個重要原則:判斷一個學說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其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種先驗的哲學觀念。比如,古人一直認為天地是由陰陽二氣生成的,從這個觀念出發(fā),如果承認這一前提,就得承認蓋天說是正確的,因為陽氣輕清,陰氣重濁,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凝為地。但古人在爭論中,并不以陰陽學說作為判斷依據,他們所關注的,是究竟哪種學說更符合觀測結果。渾蓋之爭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重視實際校驗的做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
除了不以先驗的哲學信念為依據判斷是非之外,政治等非學術因素也沒有介入到這場爭論之中。這些,無疑都是渾蓋之爭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續(xù)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渾蓋之爭,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貫穿于這個時期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之中,促成了與之相關的眾多重要科學問題的解決,促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諸多重要成就的獲得。例如,被后人奉為中國古代歷法圭臬的《太初歷》,是渾蓋之爭的直接產物;又如,中國數學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關的測高望遠之術,是在渾蓋之爭中為發(fā)展天文測算方法而形成的……類似例子,不勝枚舉,這表明渾蓋之爭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延續(xù)時間長、參與人員多、涉及面廣、討論內容豐富、后續(xù)影響大等特點,它表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宇宙問題的關注程度,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待科學問題的態(tài)度。這種規(guī)模和深度的爭論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見。
(取材于關增建《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
材料二
天地關系、宇宙結構,自古就引起人們的思考,以蓋天說與渾天說的爭論最為持久。在長期爭論中,以實際天象作為檢驗的唯物主義思想原則再次得到了尊重。由于渾天說不借人為的假說就能很完滿地解釋一些基本天象,因而為多數人和歷法家們所接受。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天文學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實這是一種偏見,中國古代科學很早就努力探索天體運動的原理。這一思想不斷被后來的學者接受,如沈括對不是每次朔都發(fā)生食的解釋,郭守敬對日月運動追求三次差四次差的改正,明清學者對中西會通的研究,都體現(xiàn)了探求所以然的思想。
在近代科學誕生之前,對于東西方古代天文學家來說,都沒有近代科學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論武裝,要探求天體運動的原理都不會成功的。古希臘學者用幾何系統(tǒng)推演法,設想出天體繞轉的具體形狀,以預告它們的位置。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測,取得大量數據,通過這些數據設計出一套代數學的計算方法,目的也是預告天體的位置。怎么能說用幾何模型形象地描述了天體的運動軌跡就是知其所以然,而以數學計算法求得相似的結果就不是知其所以然呢?星圖和星表都能描述天體的位置,幾何作圖法和解析法都能求出一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方法不同,結果一致,我們怎能揚此抑彼呢?事實上,中國古代歷法中許多表格及計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幾何學上的解釋。學者們曾分別以幾何學方法和代數學方法對中國歷法中有關日月合朔中一些問題的計算方法做過解釋,結果是相通的。
此外,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許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圖給予解釋。蓋天說和渾天說都努力設法解釋晝夜、四季、天體周日和周年視運動的成因,對日月不均勻運動也曾給予解釋;后代學者對氣的討論,右旋、左旋的爭論,地游和地轉的設想等等,都反映了探求原理的思想。盡管他們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學根據的,但不能因為不成功而否定他們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在指導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工作。
(取材于李慕南《古代天文歷法》)
14.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屬于“渾蓋之爭”特點的一項是(???)
A.這場論爭延續(xù)的時間很長,共持續(xù)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
B.這場論爭中,雙方爭辯激烈,前后參與論爭的人員眾多。
C.這場論爭涉及多個領域,受到文學、政治等因素的影響。
D.這場論爭影響很大,使中國古代天文學獲得了諸多成就。
15.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蓋天說能接受觀測實踐的檢驗,因此它對宇宙結構本身的描述是正確的。
B.《太初歷》的編纂、“勾股定理”的形成等很多例子,都與渾蓋之爭有關。
C.渾天說主張?zhí)煸谏?,地在下,天地等大,與蓋天說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D.揚雄所寫《難蓋天八事》,從觀測依據的角度列出八條證據來批駁蓋天說。
16.根據材料二,下列關于東西方古代天文學研究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西方古代天文學家的研究路徑不完全相同,但我們不應該揚此抑彼。
B.古希臘學者在研究天體繞轉的問題時,主要采用的是幾何系統(tǒng)推演法。
C.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通過數據設計出一套預告天體位置的代數學計算法。
D.中國古代歷法中,全部表格以及計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幾何學上的解釋。
17.根據以上兩則材料,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漢朝起渾蓋之爭一直未中斷,爭論過程中渾天說逐漸勝出,成為主流認識。
B.相比于渾天說,蓋天說所主張的宇宙結構模式與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更契合。
C.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天文學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實這是一種偏見。
D.天文研究中,對同一問題采用幾何法還是代數法,所得到的結果將完全不同。
18.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簡要概括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呈現(xiàn)出的優(yōu)點和不足。


四、語言表達
19.學校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你所在的小組深入一個著名的“養(yǎng)牛專業(yè)村”,就2020年一年內子牛成活率(科技含量較高)進行了相關調查。請你根據調查內容,用一個雙重否定句寫出如何提高子牛成活率的調查結論,要求包括ABCD四項內容。(45字以內)
養(yǎng)牛
人文
化程度
養(yǎng)牛
人數
母牛孕產期
請技術員指導
的次數(戶均)
自購并閱讀
相關書籍的
冊數(戶均)
子牛成活
率(%)
小學
7
0.8
0.14
85.7
初中
13
1.1
1.15
93.6
高中
以上
28
1.0
2.46
98.3
A

B
C
D

20.《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2021年在中國昆明舉行,大會主題為“生態(tài)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下圖是本次大會會標的主體部分,請用簡潔的文字闡釋它的造型元素與寓意。要求不超過150個字。

21.下面關于我國建造的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是某中學科技節(jié)期間一塊展板上的內容。請篩選相關信息,以解說員的身份,向前來參觀的同學做介紹。要求:簡明、生動、得體,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100個字。

名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選址特點:貴州黔南平塘縣天然喀斯特洼坑
構造特點:球冠狀反射面由約1800個六邊形球面單元拼合而成
建造特點:利用四面環(huán)山、中間凹陷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鋪設超大口徑的球冠狀反射面
用途:將我國空間測控范圍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
外緣,探測宇宙中的遙遠信號和物質,搜索地外文明和生物
意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射電望遠鏡,未來20~30年處于世界一流地位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航天食品與地面普通食品一樣,都是為人體提供能量和營養(yǎng)的,但空間環(huán)境的不同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特點,① 。航天食品都是從地球攜帶到太空的,為了節(jié)省空間和有效載荷,② ;在長期的太空飛行中,航天員食欲容易下降,③ ,以確保航天員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同時還應最大限度地考慮到每名航天員的口味。

五、選擇 簡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①????)。
中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___________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行星、彗星、新星、恒星,還是對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雨等罕見天象,我國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中國古代在創(chuàng)制天文儀器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制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中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至于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___________。
古人勤奮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②????),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歷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中國古代歷法不僅包括節(jié)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食、月食發(fā)生的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中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___________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___________的東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fā)明后,人們通常采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春分、秋分前后,則晝夜各五十刻。盡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2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追尋????考證????遵從????循環(huán)往復
B.追溯????考證????遵循????周而復始
C.追尋????論證????遵循????循環(huán)往復
D.追溯????論證????遵從????周而復始
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圭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桿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
B.歷法,是為了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而制訂的計算時間的方法。根據月球環(huán)繞地球運行所訂的歷法稱為陰歷;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jié)的位置變化所訂的歷法稱為陽歷。
C.閏月,為了協(xié)調陰歷年與陽歷年天數的差異,規(guī)定農歷三年一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
D.節(jié)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全年共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其中屬于春天的節(jié)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屬于秋天的節(jié)氣有立秋、芒種、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25.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


六、小閱讀-課內
26.下列對《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對宇宙結構的認識很早就已經形成了,在蓋天說之前,已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天圓地方說”,一種是“宣夜說”。
B.蓋天說是一個富有科學意義的理論學說,它找到了適合其模型的數學方法,能夠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滿足社會需求。
C.“渾蓋之爭”促成了一些重要成果的出現(xiàn),如《太初歷》的制訂,“勾股定理”的形成,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測量等等。
D.像“渾蓋之爭”這種規(guī)模和深度的爭論在世界文明史上絕無僅有,它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待科學問題的嚴謹態(tài)度。
27.根據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說一說渾蓋之爭的本質是什么。
28.全文采用了怎樣的結構形式?
29.《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一文中,主要闡述的是渾蓋之爭,但作者為什么要介紹“天圓地方”說與宣夜說之爭?

參考答案:
1.D
2.C
3.A
4.A
5.D
6.D
7.A 8.D 9.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國;隨后傳到印度,后來印度秈稻又傳回中國;大約3000年前開始傳到朝鮮,后影響越南,11世紀起越南占城稻傳入中國;2000年前傳到日本,隨后陸續(xù)傳到西亞、歐洲等地。 10.最后一段介紹中國稻米走出國門,連用“穿越”“漂洋過?!薄皞鞑ァ钡葞讉€動詞,語言形象生動,給中國稻米以人的形象,讓中國稻米如同一個傳播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形象地說明中國稻米為世界人民所做的貢獻。

11.C 12.C 13.原則:①看其是否符合實際情況。②政治和宗教等非學術因素不介入到這場爭論之中。科學傳統(tǒng):透過“渾蓋之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重視實際校驗的嚴謹務實的科學傳統(tǒng)。

14.C 15.B 16.D 17.D 18.優(yōu)點:①重視實際應用,能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一定幫助;②重視實際校驗,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色彩;③努力探求原理,在知其然的基礎上,也求知其所以然。
不足:①某些研究和描述是錯誤的;②缺乏理論武裝和科學依據,并非完美無缺。

19.調查結論:要提高子牛的成活率,非提高養(yǎng)牛人的文化程度、養(yǎng)牛人對養(yǎng)??茖W技術的關注程度不可。
20.①會標以不同元素組成一滴“水滴”,也是一?!胺N子”的形狀,“水滴”意味著水是生命之源,是萬物之源;
②“水滴”中包含的身著民族服裝的小女孩、大熊貓、孔雀、蝴蝶、梅花、浪花等元素,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表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球共建生態(tài)文明的美好愿景。
21.示例:同學們,展板上介紹的巨型球面射電望遠鏡,口徑有500米,像一只巨碗,安放在天然喀斯特洼坑中。它建成后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能為我們探測遙遠的天外之謎。
22. ①決定了航天食品的特殊性 ②航天食品應該重量輕、體積小 ③航天食品應有較多的種類和花樣
23.B 24.D 25.①天象觀察、儀器制作和編訂歷法??②觀察這類天象

26.D
27.渾蓋之爭的本質是有關宇宙結構問題的學術之爭和科學思想之爭。
渾蓋之爭是圍繞宇宙結構問題展開的,涉及宇宙結構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是一個平面還是一個“圓球”,天地之間的關系是上下還是內外,等等。
28.全文采用了總-分式結構,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文章先提出渾蓋之爭是我國天文學史上著名的曠世之爭,總領全文;然后分別介紹了我國古代天圓地方說、宣夜說、蓋天說、渾天說四種天文學說,繼而解說蓋天說和渾天說之間的論爭;最后對這場論爭進行評析,分析了這場論爭的影響、特點、秉持的原則等。
29.(1)引出蓋天說和渾天說之爭。“天圓地方”說和宣夜說是蓋天說和渾天說的源頭,介紹它們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我國古代對宇宙結構認識的演變過程。
(2)更好地理解蓋天說和渾天說。使讀者從內容上對蓋天說和渾天說有更深入的了解,明晰它們之間的差異,理解它們的進步性和漏洞。
(3)更深刻地理解渾蓋之爭的意義。渾蓋之爭獲得了諸多的重要成就,表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宇宙問題的關注程度,體現(xiàn)了中國古文對待科學問題的態(tài)度。

相關試卷

高中語文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課堂檢測: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課堂檢測,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實用類文本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選擇 簡答,選擇題,簡答題組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人教統(tǒng)編版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精品當堂檢測題: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統(tǒng)編版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精品當堂檢測題,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項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優(yōu)秀當堂達標檢測題: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優(yōu)秀當堂達標檢測題,共6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課后復習題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課后復習題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第四單元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課后復習題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第四單元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課后復習題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練習題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練習題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課后測評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課后測評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電子課本

14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

版本: 人教統(tǒng)編版

年級: 選擇性必修 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