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課為本單元的第6課,在上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從對巖石的學習過渡到了對土壤的關(guān)注。在本課中,通過初步探究和土壤沉積實驗兩大部分的核心探究活動,讓學生觀察土壤,知道土壤的組成成分,體會土壤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本課分為聚焦、探索、研討、拓展四個環(huán)節(jié)。從聚焦環(huán)節(jié)初步推測土壤里面有什么,到探索環(huán)節(jié)通過觀察土壤、土壤沉積實驗研究土壤的組成成分,再到研討部分對實驗現(xiàn)象的交流討論和總結(jié),層層遞進,讓學生對于土壤的組成成分有了更為全面和理性的認識。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觀察思考植物生長繁茂的土壤的特點,為學習不同類型的土壤埋下伏筆。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土壤并不陌生,但很少有學生思考過土壤究竟由哪些物質(zhì)組成。首先,通過地質(zhì)學家我們玩土壤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探究土壤的興趣和熱情,在玩土壤的過程中,復習鞏固了眼看、手摸和鼻聞的觀察方法。通過初步探究,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土壤潮濕、有顆粒、有氣味等特點。再通過土壤沉積實驗,推理分析土壤的組成成分。在研討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要盡可能全面、細致。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用氣泡、黑色漂浮物、大小不同的顆粒等詞匯去準確描述實驗現(xiàn)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會用土壤沉積的方法觀察到土壤成分按顆粒大小分層。
科學態(tài)度目標:
認識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STSE)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chǎn)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
難點: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材料準備】
土壤、白紙、牙簽、燒杯、攪拌棒等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1. 跟著地質(zhì)學家玩土壤
教師活動:除了巖石,土壤也是地質(zhì)學家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同學們看,這是地質(zhì)學家采集的一塊土壤。出示土壤圖片,土壤對我們?nèi)祟惙浅V匾?,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來自在土壤中生長的植物。那么,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學生思考:初步推測土壤里面可能有植物需要的物質(zhì)。比如水、礦物質(zhì)等。
教師活動:光靠猜測是不夠的,地質(zhì)學家還會用什么方法觀察土壤呢?
學生活動:結(jié)合之前的觀察方法,交流討論眼看(用放大鏡)、手摸、鼻聞等方法。
教師活動:總結(jié)觀察方法,分發(fā)土壤樣品、白紙和牙簽。強調(diào)注意事項:觸摸過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凈。
學生活動:初步觀察土壤,交流討論,完成探究記錄單。
教師活動:初步總結(jié)得到土壤的組成特點:聞起來有氣味,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顆粒、小草和小蟲,摸起來濕濕的。
設(shè)計意圖:學生對土壤并不陌生,通過初步推測和直接觀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土壤的熱情,讓學生對于土壤的組成成分有了感性的認知,同時強化鞏固眼看、手摸、鼻聞的觀察方法。
2.探索
(1)教師引導進入探索環(huán)節(jié):通過剛剛的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土壤中大部分都是大大小小不同的小石子和沙。這些土壤顆粒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區(qū)分出來呢?播放微課指導視頻《土壤沉積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并記錄探究記錄單。
教師活動:巡堂指導。
(2)篩一篩。
篩選土壤顆粒:把土壤倒進篩子里。左右使勁晃動篩子。觀察不同的篩子里留下的土壤顆粒,在對應(yīng)位置寫出它們的名稱。量一量各顆粒大小,記錄。播放微課指導視頻《土壤顆粒分層實驗》。
3.研討
教師提問: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根據(jù)觀察活動填寫的探究記錄單結(jié)果進行展示交流。
教師活動:凝練學生觀點并總結(jié)土壤的組成成分。攪拌時產(chǎn)生氣泡,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還可以在水面上看到一些黑色漂浮物,是腐殖質(zhì)。攪拌靜置一段時間后分層,從下到上,顆粒從大到小,分別是砂礫(小石子)、沙、粉沙和黏土。
(2)通過觀察和實驗,你認為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
學生思考總結(jié):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巖石顆粒、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組成的。
設(shè)計意圖:研討部分通過觀察到的現(xiàn)象,分析土壤的組成成分,最后進行總結(jié)。讓學生對于土壤的組成成分有了更深一層的理性認知,讓學生對土壤有了一些新認識。
4.拓展
教師活動:出示東北地區(qū)肥沃的黑土地和西北地區(qū)貧瘠的黃土地的圖片對比,觀察植物生長繁茂的地方,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并描述區(qū)別。顏色、濕度不同。一個是黑色,一個是黃色。黑土地看起來更濕潤,黃土地看起來干旱。
教師活動:土壤呈黑色說明土壤中哪個成分比較多呢?
學生活動:腐殖質(zhì)。
教師活動:腐殖質(zhì)含量更多、水分含量更多的土壤更適合植物生長。
設(shè)計意圖:通過黑土地和黃土地的直觀對比,學生從顏色、干燥程度等方面更容易觀察出它們的區(qū)別,從而推測出它們的成分含量不同,為下節(jié)課學習不同類型的土壤做鋪墊。
【板書設(shè)計(生成)】
觀察土壤
水(摸起來濕濕的)
空氣(有氣泡)
9
砂礫
腐殖質(zhì)(黑色漂浮物)
土壤(混合物)
粉沙

大小不同的巖石顆粒
黏土
【學生記錄單設(shè)計】
“觀察土壤”探究記錄表
第 組
探究方法
土壤的組成成分
1、初步探究:
(眼看、手摸、鼻聞等)
摸起來:?濕潤 ?干燥
聞起來:?有氣味 ?沒氣味
其他:
2、土壤沉積實驗:
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用攪拌棒攪拌后靜置一段時間,用圖文記錄在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攪拌時:?有氣泡 ?無氣泡
攪拌后:?分層 ?不分層
3、篩選土壤顆粒:
1.把土壤倒進篩子里。
2.左右使勁晃動篩子。
3.觀察不同的篩子里留下的土壤顆粒,在對應(yīng)位置寫出它們的名稱。
4.量一量各顆粒大小,記錄。
大孔
小孔
小小孔
我的發(fā)現(xiàn):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腐殖質(zhì)、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第6課時 觀察土壤
【教學目標】
1.知道根據(jù)土壤中顆粒的大小進行分類命名,根據(jù)將水倒入土壤的實驗現(xiàn)象進一步觀察土壤中的物質(zhì)。
2.采集并觀察土壤,先通過視覺、嗅覺和觸覺并借助放大鏡粗略的觀察認識土壤的成分。
3.了解土壤對人類的重要性,很多食物來自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視覺、嗅覺和觸覺全面細致地觀察土壤成分。
2.水倒入土壤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有一系列現(xiàn)象,需要足夠的耐心加以觀察。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挖一塊校園或田野里的土壤; 白紙、放大鏡、牙簽、玻璃杯、水、玻璃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聚焦問題
土壤對我們?nèi)祟惙浅V匾?,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來自在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二、學單導學,自主實驗
1.實驗前,明晰實驗設(shè)計方案。
(1)說說我們對土壤組成的猜測。
(2)采集并觀察、描述土壤。
①在校園或田野里挖一塊土壤,用塑料袋裝好,帶回教室。
②把土壤倒在一張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鏡觀察。(土壤有氣味,有小草和小蟲,有許多捻不碎的小石子和沙,摸起來濕濕的)
③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顆粒的大小,并描述。
④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后靜置,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并記錄下來。(攪拌產(chǎn)生氣泡,靜置后分層)
2.實驗中,圍繞問題展開觀察。
(1)說說你對土壤組成的猜測,猜測的依據(jù)是什么?
(2)你通過肉眼或放大鏡觀察土壤,觀察到了什么?
(3)土壤顆粒按大小大致可分為幾類?
(4)將水倒入土壤實驗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3.實驗后,匯報交流實驗現(xiàn)象。
土壤分層;水面有氣泡,有一些草根等物體。
三、深入研討,建構(gòu)認識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2.根據(jù)觀察和實驗,你認為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
3.你對土壤有哪些新認識?
四、拓展應(yīng)用,深化認識
根據(jù)顆粒大小,可以對土壤的微粒進行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沙礫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觀察植物生長繁茂的地方,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點?
【板書設(shè)計】
觀察土壤
1.根據(jù)顆粒大小,土壤顆??煞譃樯车[、沙、粉沙、黏土。
2.土壤中還有空氣、礦物質(zhì)、無機鹽等成分。
【教學反思】
在實驗中,土壤出現(xiàn)分層需要長時間的靜置,因此,課前就要完成,課上可用錄像呈現(xiàn)實驗過程,重在觀察結(jié)果。第6課時 觀察土壤
【教學目標】
1.知道根據(jù)土壤中顆粒的大小進行分類命名,根據(jù)將水倒入土壤的實驗現(xiàn)象進一步觀察土壤中的物質(zhì)。
2.采集并觀察土壤,先通過視覺、嗅覺和觸覺并借助放大鏡粗略的觀察認識土壤的成分。
3.了解土壤對人類的重要性,很多食物來自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視覺、嗅覺和觸覺全面細致地觀察土壤成分。
2.水倒入土壤中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有一系列的現(xiàn)象,需要足夠的耐心加以觀察。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挖一塊校園或田野里的土壤、白紙、放大鏡、牙簽、玻璃杯、水、玻璃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聚焦問題
土壤對我們?nèi)祟惙浅V匾?,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來自在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二、學單導學,自主實驗
1.實驗前,明晰實驗設(shè)計方案。
(1)說說我們對土壤組成的猜測。
(2)采集并觀察、描述土壤。
①在校園或田野里挖一塊土壤,用塑料袋裝好,帶回教室。
②把土壤倒在一張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鏡觀察。(土壤有氣味,有小草和小蟲,有許多捻不碎的小石子和沙,摸起來濕濕的)
③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顆粒的大小,并描述。
④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后靜置,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并記錄下來。(攪拌產(chǎn)生氣泡,靜置后分層)
2.實驗中,圍繞問題展開觀察。
(1)說說你對土壤組成的猜測,猜測的依據(jù)是什么?
(2)你通過肉眼或放大鏡觀察土壤,觀察到了什么?
(3)土壤顆粒按大小大致可分為幾類?
(4)將水倒入土壤實驗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3.實驗后,匯報交流實驗現(xiàn)象。
土壤分層;水面有氣泡,有一些草根等物體。
三、深入研討,建構(gòu)認識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2.根據(jù)觀察和實驗,你認為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
3.你對土壤有哪些新認識?
四、拓展應(yīng)用,深化認識
根據(jù)顆粒大小,可以對土壤的微粒進行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沙礫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觀察植物生長繁茂的地方,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點?
【板書設(shè)計】
觀察土壤
1.根據(jù)顆粒大小,土壤顆??煞譃樯车[、沙、粉沙、黏土。
2.土壤中還有空氣、礦物質(zhì)、無機鹽等成分。
【教學反思】
在土壤的組成成分實驗中,水壤出現(xiàn)分層需要長時間的靜置,因此,課前就要完成,課上可用錄像呈現(xiàn)實驗過程,重在觀察結(jié)果。第6課 觀察土壤
(教材P54~55)
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
課題
觀察土壤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2.會用土壤沉積的方法觀察到土壤成分按顆粒大小分層。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認識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2.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chǎn)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土壤由哪些物質(zhì)組成,了解土壤的組成。
難點:通過沉積實驗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顆粒的沉積順序。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土壤、白紙、鑷子、牙簽、放大鏡、刻度尺、玻璃杯、攪拌棒、水、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觀察土壤的教學視頻。
流程
教學設(shè)計
二次備課
聚焦
1.引入:土壤覆蓋在地球巖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與巖石的風化作用密切相關(guān)。土壤對我們?nèi)祟惙浅V匾?,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來自在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2.提問:那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土壤中有什么呢?(預設(shè):土壤中有蟲子、植物根系、小石子……)
3.揭題:大家對土壤還是比較熟悉的,在土壤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巖石變化留下的痕跡以及動植物的殘體,今天我們就來觀察土壤。(板書:觀察土壤)
【設(shè)計意圖】通過對土壤的組成進行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觀察土壤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采集并觀察新鮮土壤
1.過渡:觀察土壤之前,我們需要采集土壤。請大家到校園的花壇里挖一塊土壤,用塑料袋裝好,帶回教室。(教學提示:提醒學生觸摸過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凈。)
2.活動:播放觀察活動的教學視頻,指導學生根據(jù)視頻展示的流程,開始觀察新鮮土壤。
探索二:觀察干燥的土壤
1.過渡:剛剛我們觀察了新鮮的土壤,你們覺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預設(shè):小石子、沙、黏土。)原來土壤中有這么多的顆粒物,我們再來觀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這些顆粒物具體有什么不同。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進行觀察活動,完成活動幫助卡。
探索三:做土壤沉積實驗
1.過渡:通過觀察土壤的活動,我們大概了解了土壤的組成顆粒,除此之外,土壤中還有一些肉眼無法看到的成分,接下來我們通過沉積實驗做進一步的觀察。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3.講解:土壤中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
【設(shè)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新鮮、干燥的土壤和進行土壤沉積實驗,幫助學生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認識到土壤對生命的意義。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jié)
1.小結(jié):土壤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觀察土壤,我們能發(fā)現(xiàn)它的成分十分復雜,包括巖石風化而成的不同大小的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空氣和水。
2.拓展:指導學生課后觀察植物生長茂盛的地方,思考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點。
通過課后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為下一課研究土壤的類別做準備。
板書設(shè)計
教學反思
“土壤里有什么?”是學生著手研究土壤時最先想要知道的事情,本課基于前面學習的基礎(chǔ)及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設(shè)計,從土壤的組成、顆粒的形態(tài)、土壤的成分三個方面對土壤進行觀察。在土壤沉積實驗中,土壤的量要適當,裝到容器的三分之一處比較合適,容器要無色透明的,可用剪去上部的飲料瓶代替。因為靜置時間比較長,所以教師可穿插其他教學活動,也可保留一個靜置后的樣本供學生觀察,從而節(jié)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在觀察活動中,要注意提醒學生觸摸過土壤后,一定要把手洗干凈。
課后作業(yè)
見“”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yīng)課時訓練P44第三題。
三、選擇題。
1.觀察土壤,會發(fā)現(xiàn)土壤有氣味,這種氣味主要來自土壤中的( )。
A.礦物質(zhì) B.腐殖質(zhì) C.沙礫
2.土壤摸起來濕濕的,說明土壤中有( )。
A.空氣 B.水分 C.礦物質(zhì)
3.蚯蚓在土壤里松土體現(xiàn)了( )。
A.動物依賴土壤 B.動物改造土壤 C.動物和土壤沒有關(guān)系
參考答案
三、1.B 2.B 3.B
四下《巖石與土壤》單元教學設(shè)計
6.觀察土壤
小學科學教學網(wǎng)資源建設(shè)團隊 汪淑君
【教材簡析】
巖石與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資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第2-4課對巖石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第5課觀察比較巖石、沙和黏土,為本課對土壤的觀察、研究做了必要的準備。本課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別從土壤的組成、顆粒的形態(tài)以及土壤成分三個方面,從宏觀到微觀對土壤進行細致觀察。本課內(nèi)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新鮮的土壤展開觀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對土壤顆粒進行觀察與描述,為土壤分類做鋪墊。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積實驗,觀察土壤在水中會根據(jù)顆粒大小的不同出現(xiàn)分層,進一步認識到土壤的成分。同時也為五年級學習《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奠定基礎(chǔ)。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質(zhì)組成,了解土壤成分。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樹立保護土壤資源的意識。
【學情分析】
土壤對于學生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們周圍到處都有土壤,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去觀察土壤,對土壤的組成并不了解,特別是對土壤顆粒的認識比較陌生。學生在前面幾課已經(jīng)利用了各種方法對巖石、礦物進行觀察,對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較熟悉,所以本課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聞、摸等方法觀察土壤對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但是,第二部分觀察土壤顆粒的大小對學生有些難度,不同的學生認知水平不同,分類的結(jié)果也會出現(xiàn)差距,這里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通過觀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沙礫、沙、粉沙、黏土)、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
科學思維:用分類、分析、畫示意圖等方法歸納土壤的特征。
探究實踐:通過觀察實驗、沉積實驗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態(tài)度責任: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產(chǎn)生進一步探究土壤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保護土壤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質(zhì)組成,了解土壤成分。
難點:感知土壤顆粒大小、沉積順序。
【教學準備】
教師:1.教學課件;
學生:1.每組提供1份新鮮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紙、牙簽、放大鏡、攪拌棒、鑷子、一次性手套、尺子、一杯水;2.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聚焦問題(預設(shè)2分鐘)
材料準備:課件
出示土壤圖片。
提問: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來自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2.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土壤。揭示課題:觀察土壤(板書)。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暴露學生前概念。
二、觀察土壤(預設(shè)25分鐘)
材料準備:1份新鮮土壤、1份干燥土壤、白紙、牙簽、放大鏡、一次性手套、鑷子、尺子、實驗記錄單
1.觀察新鮮的土壤。
(1)觀察前的討論。
提問: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土壤?
小結(jié):我們可以用眼睛觀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還可以用扇聞的方
法聞一聞土壤的氣味;活動過程中注意提示用手衛(wèi)生。
(3)組內(nèi)合作,有序觀察,并及時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記錄單上。
(4)匯報交流:新鮮的土壤里有什么?
(預設(shè):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同學們會發(fā)現(xiàn)新鮮的土壤里有水、植物的根莖葉、小動物、沙子等,但不能區(qū)分出沙礫、沙、粉沙和黏土。)
2.觀察干燥的土壤。
(1)提問:在剛剛的觀察中,你發(fā)現(xiàn)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
(預設(shè):小石子、沙子等)
講述:原來土壤中有這么多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具體有什么不同?我們再來觀察一下干燥的土壤。
明確實驗方法與要求:
①把晾干的土壤捻碎。
②挑出不同類型顆粒物。
③每種顆粒物數(shù)量1—2顆。
④從大到小排列。
⑤用尺量一量直徑大約是幾毫米。
出示記錄單,明確記錄內(nèi)容。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你發(fā)現(xiàn)這些顆粒物大小有何不同?
出示地質(zhì)學家的分類標準。
講述:地質(zhì)學家根據(jù)顆粒大小,對土壤的微粒進行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沙礫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設(shè)計意圖】第一個活動是對新鮮的土壤里面有什么展開觀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但學生不能準確地區(qū)分土壤顆粒,所以第二個活動重點觀察顆粒的大小。在觀察活動時,教師隨時給予指導,方便后續(xù)交流匯報。
土壤沉積實驗(預設(shè)10分鐘)
材料準備:1份干燥土壤、一杯水、攪拌棒、實驗記錄單
提問:土壤中還有什么呢?如果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會怎樣?
明確實驗方法:
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觀察現(xiàn)象并記錄。
用攪拌棒攪拌,約20秒后停止。
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并記錄下來。
組內(nèi)合作,有序觀察。
研討:把水倒入土壤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預設(shè):會產(chǎn)生氣泡,說明土壤中有空氣;水面漂浮著一些黑色物質(zhì)和動植物的殘體;靜置后分層,大顆粒在下,小顆粒在上。)
小結(jié):土壤中還有空氣和動植物腐爛后變成的腐殖質(zhì)。
【設(shè)計意圖】通過土壤沉積實驗,知道土壤中還有空氣和腐殖質(zhì)。土壤靜置后出現(xiàn)了分層的現(xiàn)象,通過畫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分層,讓學生感知土壤沉積的順序,突破難點。
四、交流我們觀察的發(fā)現(xiàn)(預設(shè)2分鐘)
材料準備:課件
提問:通過觀察與實驗,你認為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
(預設(shè):土壤是由空氣、水、腐殖質(zhì)、沙礫、沙、粉沙和黏土等組成。)
2.提問:你對土壤有哪些新的認識?
3.小結(jié):土壤是地球上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人類和其他動物、植物都離不開它。希望同學們平時可以好好保護土壤。你們知道該怎么處理我們上課用過的土壤了嗎?
【設(shè)計意圖】組織學生交流總結(jié),幫助學生歸納整理。通過觀察與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空氣、腐殖質(zhì)、砂礫、沙、黏土等。最后再次強調(diào)了土壤的重要性,首尾呼應(yīng)。用過的土壤的處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保護土壤的意識。
五、拓展(預設(shè)1分鐘)
觀察植物生長茂盛的地方,這些土壤有什么特點呢?
【設(shè)計意圖】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讓學生意識到土壤對我們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土壤的認識,也為下一節(jié)做下了鋪墊。
六、板書設(shè)計
觀察土壤
空氣 水 腐殖質(zhì)
沙礫、沙、粉沙、黏土
【疑難解答】
1.學生在觀察土壤顆粒時,學生比較難區(qū)分顆粒的大小。
教師在準備材料時,要注意選擇土壤顆粒大小不一的干燥土壤,學生在觀察土壤顆粒時,要先把土塊碾碎再觀察。也可以網(wǎng)上購買不同孔徑的篩網(wǎng),選擇孔徑為2mm和0.06mm的篩網(wǎng)組合起來,這樣就可以得到大于2毫米的大顆粒(砂礫),2毫米和0.06毫米之間的中顆粒(沙),和小于0.06毫米的小顆粒(粉沙和黏土)。
觀察方法
我的發(fā)現(xiàn)


土壤觀察記錄表
觀察方法
我的發(fā)現(xiàn)
摸、捻
顆粒物
排序
大 ——————————————> 小
方法
我們的發(fā)現(xiàn)
倒入水中
攪拌、靜置
(用圖文表示)

相關(guān)教案

小學教科版 (2017)6.觀察土壤教案及反思:

這是一份小學教科版 (2017)6.觀察土壤教案及反思,共21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shè)計,教學反思,教材簡析,學情分析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教科版 (2017)四年級下冊3.巖石的組成教學設(shè)計:

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級下冊3.巖石的組成教學設(shè)計,共2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材料準備,教學流程圖,教學過程,出示不同種類的花崗巖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小學教科版 (2017)3.簡易電路教學設(shè)計:

這是一份小學教科版 (2017)3.簡易電路教學設(shè)計,共2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shè)計,教學反思,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教案 更多

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2.斜面教案

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2.斜面教案

教科版 (2017)四年級下冊6.觀察土壤教學設(shè)計

教科版 (2017)四年級下冊6.觀察土壤教學設(shè)計

教科版 (2017)6.觀察土壤教案

教科版 (2017)6.觀察土壤教案

小學科學6.觀察土壤教學設(shè)計

小學科學6.觀察土壤教學設(shè)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四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6. 觀察土壤

版本: 教科版 (2017)

年級: 四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