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勸學 *師說
鞏固·達標 (45分鐘 48分)
一、基礎過關(28分)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 )
A.木直中繩 中:符合,合乎
B.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C.是故無貴無賤 無:無論,不分
D.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通:精通
【解析】選D。通:全面。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與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吾嘗終日而思矣
C.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D.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選A。A項“之”皆為助詞,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B項“而”,表轉折的連詞;表修飾的連詞。C項“于”,介詞,引出動作對象;介詞,對于。D項“其”,代詞,他;表揣測語氣,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 )
A.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B.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D.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解析】選A。B項,古義:寄身,托身。今義: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C項,古義:傳授道,文中指傳授儒家思想。今義:通常指傳授宗教思想。D項,古義:在文中指小的方面要學習。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4.下列各句中,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3分) ( )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馬之千里者
D.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選C。C項,與例句同為定語后置;A項,狀語后置;B項,賓語前置;D項,判斷句。
5.下列有關文學或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荀子》,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現(xiàn)存32篇。
B.“青,取之于藍”中的“青”為“靛青”,一種染料?!八{”,草名,葉子可提取靛青。
C.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讀,未盡而須停頓的地方為句。
D.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的職業(yè)以祝禱、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
【解析】選C。C項,應為“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的地方為讀”。
6.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3分)
譯文:???????????????????????????????????????????????????????????????????????????????????????????????????????????????????????????
(2)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譯文:???????????????????????????????????????????????????????????????????????????????????????????????????????????????????????????
答案:(1)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2)那孩子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句讀,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解釋疑惑的老師。
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韓愈在《師說》中針對“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現(xiàn)象,以“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分析士大夫的心理,這種心理使得從師學習的風尚難以恢復。?
(2)《荀子·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是相同的。?
(3)韓愈在《師說》中談及擇師標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3)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二、閱讀鑒賞(20分)
閱讀《勸學》和《師說》中的選段,完成8~12題。
(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勸學》)
(三)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解析】選C。句中,“居必擇鄉(xiāng)”與“游必就士”兩個句子各自語意明確,不可斷開,兩句又是并列的句子,中間需要斷開。排除A、B、D三項。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9.文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君子,為西周、春秋時對貴族的通稱,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B.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故并舉。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等為業(yè),也為人治病。
C.古文,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與駢文相對。韓愈和柳宗元發(fā)起了古文運動,影響深遠。
D.經(jīng)傳,經(jīng)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經(jīng)典著作,傳就是解釋儒家和道家經(jīng)書的著作。
【解析】選D。D項,“經(jīng)傳”的表述錯誤,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10.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師說》選段運用三組對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習氣。
B.韓愈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受業(yè)解惑之師”是有區(qū)別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勸學》選段(一)中用喻證法論證了要學習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師說》選段中用了對比法論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現(xiàn)象和原因。
D.荀子認為學習者要“善假于物”,韓愈強調要“從師而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從師而學”也是一種“善假于物”。
【解析】選C。C項,“選段(一)中用喻證法論證了要學習更要思考的道理”分析錯誤。原文“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說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學習,可見沒有強調要思考。喻證法有誤,這里不是比喻論證,“不如”是“比不上”的意思。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答案:(1)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生、異、假)
(2)我贊許他能夠履行古人從師之道,寫了《師說》贈送給他。(嘉、行、貽)
12.《勸學》選段(二)談論的也是學習,請分析荀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強調了什么道理?(3分)
答:???????????????????????????????????????????????????????????????????????????????????????????????????????????????????????????
答案:選段(二),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huán)境里,自然能健康成長;以“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和“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比喻好的人或物處在污穢的環(huán)境里,也會受污穢環(huán)境影響而變壞。運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強調的道理是:環(huán)境對一個人學習成長的影響。
附【譯文】
(二)蓬草生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直挺。白沙混進了黑土里,便和黑土一樣黑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再親近它,百姓不再佩戴它,艾本身的品質不是不美好,而是因為所浸泡的臭水造成的。所以君子居住必定會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必定接近有道德的士人,以此來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
提升·培優(yōu) (50分鐘 56分)
一、閱讀鑒賞(4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0分)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動埂⑹裰?,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jīng)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
B.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
C.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
D.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
【解析】選A。本題中畫波浪線句的意思是“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吠噬”與“狂走”是“數(shù)州之犬”發(fā)出的動作,“吠噬”與“狂走”這兩個詞語內部不能斷開,排除B項和D項;“累日”表示時間,意思是好幾天;“至無雪”意思是直到?jīng)]有雪的時候,也是表示時間的一個詞;在“至無雪”前斷開,排除C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賦,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其特點是“鋪采摛摘文,體物寫志”。如蘇軾的《赤壁賦》。
B.先達,對前輩的尊稱。“先達”中的“先”字與“先哲”“先賢”中的“先”字意思一樣。
C.字,古代對一個人的稱呼,可與名的意義一致,也可相關,甚至相反。如韓愈字退之,名與字意義相反。
D.進士,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分三等,稱三甲??贾幸患渍叻Q“進士及第”,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
【解析】選B。B項,“對前輩的尊稱”說法錯誤,先達,應該指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先達’中的‘先’字與‘先哲’‘先賢’中的‘先’字意思一樣”錯誤。不一樣,“先哲”是尊稱已經(jīng)死去的有才德的人,“先賢”是已故的有才德的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韓愈不畏時俗,敢為人師。他頂著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宣揚從師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顧慮。他對為人師者遭受謾罵而深感不滿,又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生病。
C.宋濂現(xiàn)身說法,勉勵后學。他在給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學習和虛心求教的經(jīng)歷勉勵他潛心向學。
D.楊時求學心誠,尊師重道。他曾特意到潁昌向程穎學習,一天拜見程頤時,久立雪中,以免打擾他休息。
【解析】選B。B項,“又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生病”錯誤,原文“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意思是“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辱罵嗎?不僅我會被辱罵,人們也會因此辱罵您”,這里的“病”是“辱罵”的意思,應該是“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辱罵而顧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譯文:???????????????????????????????????????????????????????????????????????????????????????????????????????????????????????????
(2)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答案:(1)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飯都來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
(2)一天(楊時)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醒來的時候,門外的雪已經(jīng)一尺深了。
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3分)
答:????????????????????????????????????????????????????????????????????????????????????????????????????????????????????????????
答案:揭露當時不尊師從師,對敢為人師者、從師學習者妄加非議的社會現(xiàn)實。
附【譯文】
第一篇:
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頂著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了《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飯都來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
屈原的賦里說:“城鎮(zhèn)中的狗群亂叫,叫的是它們感到奇怪的東西?!蔽疫^去聽說庸、蜀的南邊,經(jīng)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會引起狗叫,我以為這是過分夸大的話。六七年前,我來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趕上大雪越過五嶺,覆蓋了南越的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如今韓愈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辱罵嗎?不僅我會被辱罵,人們也會因此辱罵您。然而雪和太陽難道有罪過嗎?狂咬亂叫的只是那些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見到奇異的事情不像狗那樣亂叫的能有幾個人,因而誰又敢在眾人眼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呢?
第二篇:
我小的時候就愛好讀書。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來讀,經(jīng)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天氣特別寒冷的時候,硯池里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跑著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的圣賢的學說。又憂慮不能與學問淵博的老師和有名的學者交往,曾經(jīng)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著經(jīng)書向同鄉(xiāng)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一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臉色略變得溫和一些。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來請教;有時遇到他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多說一句話來辨解;等待他高興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終于能夠有所收獲。
第三篇:
楊時字中立,是劍南將樂這個地方的人。小的時候就很聰穎,善寫文章,年齡稍大一點,潛心學習經(jīng)史。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已經(jīng)失傳的學問,黃河、洛水流域的學者都去拜他們?yōu)閹?。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jié)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庇诌^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后,為程顥擺下靈位,在內室門邊哭吊,又用書信訃告一同求學的人。程顥死以后,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楊時)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醒來的時候,門外的雪已經(jīng)一尺深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20分)
勸學(節(jié)選)
荀 子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①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②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③,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抖Y》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⑤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⑥,問一而告二謂之⑦。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抖Y》《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⑨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數(shù):數(shù)術,即方法、途徑。②沒:通“歿”,死亡。③大分:大要,要領。④箸:通“著”,顯明。⑤蠕:微動。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語煩碎。⑧向:通“響”,回音。⑨方:效仿。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B.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C.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D.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解析】選B。“君子之學”為一個完整的句子,“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宜斷開,“也”為句末語氣詞,應在后面斷開,可排除A、C?!安己跛捏w”“形乎動靜”,根據(jù)句式的對稱性,可排除D。本題中畫波浪線句的意思是“君子的學習,有益的東西進入耳中,記在心中,貫徹到全身,表現(xiàn)在舉止上”。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經(jīng),指經(jīng)書,先秦“六經(jīng)”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但《樂》后來亡于秦末戰(zhàn)火,只剩下五經(jīng)。
B.君子,廣見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為“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義的“君子”的反義詞,儒家對小人的定義,指像小孩子那樣說翻臉就翻臉,說變臉就變臉,出自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說。
D.學者,“學”者,覺也,系指通過學問覺悟之人,即專門從事某種學術體系研究而通達智慧的人。
【解析】選D。D項,“‘學’者,覺也,系指通過學問覺悟之人,即專門從事某種學術體系研究而通達智慧的人”錯誤,學者,指求學的人。
8.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荀子認為,從學習的方法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人應該終身學習。
B.學習不應該停留在表面,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應該入耳入心,貫徹到行動中,表現(xiàn)在舉止上。
C.在荀子看來,《禮》是基礎,《詩》《書》《禮》《樂》《春秋》涵蓋了天地之間所有學習的內容。
D.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接近賢師,這樣也就能養(yǎng)成崇高的品德并獲得廣博的知識,也能通曉世事了。
【解析】選C。C項,“在荀子看來,《禮》是基礎”說法不當,原文說“終乎讀禮”,意思是“到閱讀《禮記》為止”。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譯文:???????????????????????????????????????????????????????????????????????????????????????????????????????????????????????????
(2)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譯文:???????????????????????????????????????????????????????????????????????????????????????????????????????????????????????????
答案:(1)所以從學習的方法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那么學習是片刻也不能丟的。
(2)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只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
10.本文在分析說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第三段“學莫便乎近其人”的觀點和《師說》中的哪些說法意思相近?(3分)
答:???????????????????????????????????????????????????????????????????????????????????????????????????????????????????????????
答案:文章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有理有據(jù),說理透徹。能夠辯證地看問題,思維嚴密,觀點給人以啟迪?!皩W莫便乎近其人”強調向良師益友學習的重要性,和《師說》中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币馑枷嘟?br />
附【譯文】
學習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終結?答案是:從學習的方法來說,是從誦讀經(jīng)文開始,到閱讀《禮記》為止;從學習的意義來說,是從做一個讀書人開始,到成為圣人為止。誠心積累,長期努力,就能深入,學到死亡然后才停止。所以從學習的方法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那么學習是片刻也不能丟的。致力學習,就成為人;放棄學習,就成了禽獸。所以說,《尚書》是政事的記載;《詩經(jīng)》是和諧的音樂所附麗的篇章;《禮記》是行為規(guī)范的要領,具體準則的總綱;所以學到《禮記》就到頭了,這可以叫作達到了道德的頂點。《禮記》肅敬而有文飾,《樂記》中正而又和諧,《詩經(jīng)》《尚書》內容淵博,《春秋》詞意隱微,存在于天地之間的道理都包括在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學習,有益的東西進入耳中,記在心中,貫徹到全身,表現(xiàn)在舉止上。所以他稍微說一句話,稍微動一動,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小人的學習,只是從耳中聽進去,從口中說出來??诙g不過四寸罷了,怎么能夠靠它來完美七尺長的身軀呢?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xiàn)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只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別人沒問就去告訴的叫作浮躁,別人問一件事而告訴兩件事的叫作言語煩碎。浮躁,是不對的;言語煩碎,也是不對的;君子回答別人,就像回聲應和原聲一樣。
學習沒有什么比接近良師益友更便利的了?!抖Y記》《樂記》雖記載了法律制度,卻沒有詳細闡明其中的道理;《詩經(jīng)》《尚書》雖記載了古代的事理,卻不能切合今天的實際;《春秋》文字簡約,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仿效良師益友并且學習君子的學說,就能培養(yǎng)出崇高的品質,學到廣博的知識,通曉天地人間的事理。所以說:學習沒有什么比接近良師益友更便利的了。
二、語言運用(16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6分)
不管是語文教學還是其他功課的教學,都不是像交付一件東西那么便當,①___________________,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里了,這就觸及教學上的根本問題:在教學活動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葉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是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師教會學生怎么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③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句精辟的話,已經(jīng)眾口傳誦,那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解析】解答此題,需要結合上下文來分析。①據(jù)上文“像交付一件東西”和下文“你收到了……”可知,此處應填“把東西交付出去了”之類的內容;②據(jù)上文“根本問題”和下文“無非是教師……”可知,應填和教師的作用有關的內容;③據(jù)上文“不是……”可知,應填“而是……”,內容上強調學習的方法。另外,要注意字數(shù)限制。
答案:我把東西交付出去了 教師究竟起什么樣的作用(或“教師應該怎么教”或“教師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
12.把下面幾句話整合成一個長單句,可適當增刪詞語,也可根據(jù)需要變換敘述角度,但不得改變原意,也不能遺漏內容要點。(4分)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的思想?!爸铺烀弥钡娜硕▌偬斓乃枷胍彩撬岢龅?。
答:???????????????????????????????????????????????????????????????????????????????????????????????????????????????????????????
答案: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的老師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該題難點和亮點在“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需要交換敘述角度。)
13.每逢佳節(jié),許多同學總忘不了給老師、同學送賀卡,以優(yōu)美含蓄的語言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摯的感情。請根據(jù)要求,給兩張賀卡各寫一段話,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種修辭手法。每段不超過60字。(6分)
(1)寫給曾經(jīng)開導過自己的老師:?????????????????????????????????????????????????????????????????????????
(2)寫給和自己鬧過誤會的同學:?????????????????????????????????????????????????????????????????????????
答案(示例):(1)老師,在我失意的時候,您像柔和的陽光照進了我的心房,讓我感到無比溫暖。您的教導如一縷春風,吹散我心靈的陰霾,感謝您,親愛的老師。
(2)讓愛的扁舟越過誤會的冰川,到達你心靈的彼岸。讓我們拋開“誤會”的背包,乘著友誼編織的小船去遨游吧!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15 我與地壇(節(jié)選)同步訓練題,共15頁。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第六單元12 拿來主義當堂檢測題,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運用,閱讀鑒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三 參與家鄉(xiāng)文化建設練習,共8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