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八年級下冊馬說課時作業(yè)
展開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馬說課時作業(yè),共14頁。
1.給下列字注音。
伯樂( ) 駢死( ) 槽櫪( ) ( )
相馬( ) 粟 ( ) 外見( ) 食馬( )
【答案】lè pián cá lì xiàng sù xiàn sì
2.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字詞。
(1)駢死于槽櫪之間
(2)不以千里稱也
(3)一食或盡粟一石
(4)食不飽
(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6)策之不以其道
(7)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8)執(zhí)策而臨之
(9)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10)奴隸人之手
(11)食馬者
(12)才美不外見
(13)不能盡其材
【答案】(1)并列而死 (2)著稱 (3)吃一頓 有時 (4)吃 (5)等同,一樣 (6)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 (7)通曉 (8)馬鞭 (9)只是 (10)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11)通“飼”,喂 (12)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13)通“才”,才能
3.寫出下面加點字的詞類活用類別。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答案】①名詞作動詞 ②動詞使動用法
4.解釋下列一詞多義。
執(zhí)策而臨之 ( ) 其真無馬邪? ( )
(1)策 (2)其
策之不以其道 ( ) 其真不知馬也 ( )
食不飽,力不足( ) 駢死于槽櫪之間 ( )
(3)食 一食或盡粟一石( ) (4)之 策之不以其道 ( )
食之不能盡其材( )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執(zhí)策而臨之 ( ) 策之不以其道 ( )
(5)而 (6)以
而伯樂不常有 ( ) 不以千里稱也 ( )
【答案】(1)名詞,馬鞭 動詞,駕馭 (2) 表反問,難道 表推測,恐怕 (3)吃 吃 同“飼”,喂養(yǎng) (4) 助詞,的 代詞,代“千里馬” 代詞,代“千里馬” (5)表修飾 表轉(zhuǎn)折 (6)按照 拿或用
5.請劃分下列各句的朗讀節(jié)奏。
(1)故 雖 有 名 馬,只 辱 于 奴 隸 人 之 手,駢 死 于 槽 櫪 之 間
(2)且 欲 于 常 馬 等 不 可 得,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3)策 之 不 以 其 道 ,食 之 不 能 盡 其 材,鳴 之 而 不 能 通 其 意,執(zhí) 策 而 臨 之
【答案】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且/欲于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
6.翻譯下列句子。
(1)一食或盡粟一石。
(2)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4)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7)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答案】(1)一頓有時要吃掉一石糧食。
(2)世上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
(3)千里馬叫喚的時候,馬夫卻不能通曉它叫的意思。
(4)千里馬常有,然而會挑選千里馬的伯樂卻不常有。
(5)喂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養(yǎng)它。或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
(6)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
(7)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核心素養(yǎng)二練習(x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1.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馬和伯樂的什么關(guān)系?
【答案】提出中心論點,開篇點出論證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guān)系。
2.“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揭示了當(dāng)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
【答案】統(tǒng)治者昏庸淺薄,世上缺少識別人才的伯樂。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憤世嫉俗,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和選拔重用人才的不滿,對被壓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4.本文結(jié)尾兩句,對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案】點明文章主旨。 “不知馬”三個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核心素養(yǎng)三練習(xí):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1.本文作者借千里馬和伯樂的傳說,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手法,表達作者憤慨的情感。說說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策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答案】伯樂:識別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千里馬:有才能的人。食馬者和策馬者:埋沒人才,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
2.“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甭?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勀銓@幾句話的理解。
【答案】有了伯樂,才會有千里馬,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能被人發(fā)現(xiàn),也就等于沒有千里馬,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
3.“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反問。表達作者憤怒譴責(zé)“食馬者”的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4.找出文中描寫“食馬者”平庸、 愚妄淺薄的語句,并說明其所用的修辭方法有作用?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諷,把“食馬者”的平庸無能寫得淋漓盡致,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5.讀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時”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對千里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對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表示強烈憤慨。
6.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闡述的觀點是否相矛盾?談?wù)勀愕目捶ā?br>
【答案】《馬說》強調(diào)的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重用人才;而龔自珍則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喚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7.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從千里馬角度談起,分別以“有志”和“無才”為首詞,寫一組不少于五言 的對偶句。
有志 ;無才 。
【答案】有志難成千里馬;無才可作老黃牛。
8.“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薄度龂萘x》中,諸葛亮遇到劉備后,才有隆中決策,才有火燒連營,才有……請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已有提示,將下列對偶句補充完整。(補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 方顯 ;
無 豈有 。
【答案】伯樂 槽間千里馬 劉備 隆中決策人
9.有人曾說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睂τ谇Ю锺R而言,伯樂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遺憾的是在封建社會里,千里馬很少能遇到伯樂。請你聯(lián)系本文文意,給下面的句子對一個下聯(lián)。
上聯(lián):良馬有幸遇伯樂
下聯(lián): 。
【答案】賢才無辜逢昏君
【核心素養(yǎng)四練習(xí):文化傳承與理解】
一、(2019營口卷)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①龍噓氣②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③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⑥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兑住吩唬骸霸茝凝?。”既曰:“龍,云從之矣。”
(韓愈《龍說》)
【注釋】①【乙】文題為《龍說》,是《馬說》的姊妹篇,文中的龍和云分別喻指君與臣。
②噓氣:吐氣,呼氣。 ③茫洋:遼闊無邊際的樣子。 ④感:通“撼”,搖動,震動。
⑤汩(ɡǔ):淹沒。 ⑥神:這里是顯示的意思。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 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⑵ 執(zhí)策而臨之( )
⑶ 云固弗靈于龍也( ) ⑷ 乃其所自為也( )
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則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為 靈 也。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
4.甲、乙兩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共同的寫作手法?請結(jié)合乙文簡要分析。
5.在現(xiàn)實生活中,想成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請談?wù)勀愕目捶ā?br>
【答案】
1.(1)有時(2)從高處往下看 (3)本來 (4)竟然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詞語。解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作出判斷。
2.則/ 非云 之 所 能 /使 為 靈 也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xiàn)“破句”的現(xiàn)象。語句意思是: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故停頓為:則/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為 靈 也。
3.(1)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2)但龍如果沒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無法展現(xiàn)出來了。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注意以下關(guān)鍵詞:其:難道。弗:不。神:形容詞作動詞。
4. 借物寓意。乙文,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理解。甲文以千里馬喻人才,表面是在談馬,其實是在談人才,韓愈在文中強調(diào)了識別(發(fā)現(xiàn))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確對待)人才的重要性;乙文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
5.①主觀條件:要具備千里馬的能力; ②客觀條件:還要得到賞識,有施展才能的平臺。
現(xiàn)實中,我們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各種知識能力,隨時都能施展才能,還應(yīng)該將個人理想的實現(xiàn)與社會需要結(jié)合起來,努力推薦表現(xiàn)自己,得到賞識。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理解。要在理解甲文的基礎(chǔ)上作答,答題要點在于“千里馬的能力”和“得到賞識和認可”,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譯文】
【甲文】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文】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吨芤住氛f:“云跟隨著龍。那么既然叫做龍,就應(yīng)該有云跟隨著它??!”
二、(2019邵陽卷)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三閭祠①
(清)查慎行
平江遠山極目回,古祠漠漠背城開。
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
湘蘭沅芷年年綠,想見吟魂自往來。
注釋:①三閭(1ǚ)祠:位于湖南汩羅。②漠漠:這里形容荒涼寂寞。③歲時:節(jié)令。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駢死于槽櫪之間
(2)是馬也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4)湘蘭沅芷年年綠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
3.用“/”劃分朗讀節(jié)奏(各劃1處)
(1)食 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平 江 遠 山 極 目 回。
4.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A.問所從來,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C.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這兩句是化用屈原《離騷》中的“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請結(jié)合乙文,賞析這兩句詩的表達效果。
6.甲乙兩文都在談人才問題,甲文指出因為①“ ”的現(xiàn)實,造成了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終被埋沒,摧殘:乙文中,作者認是②“ ”導(dǎo)致了屈原終被放逐的命運。(請用課文原話回答)
【答案】1.(1)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 (2)這樣 (3)通曉 (4)變綠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虛、實詞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古代職官常識等??忌鶕?jù)課內(nèi)的積累并結(jié)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
①(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
②這樣的馬。是:這樣;
③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通:通曉;
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復(fù)一年,綠遍三湘人地。綠:變綠。
2.(1)想要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被流放到邊遠之地,亡國之恨難以消除,此時此刻好像楚國人一樣對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dāng)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①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樣。安,怎么。故譯為:想要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亡國恨:楚國滅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國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對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為:被流放到邊遠之地,亡國之恨難以消除,此時此刻好像楚國人一樣對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3.(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平江遠山/極目回
【解析】本題考查句子劃分停頓。本題考查句子停頓。作答時,一定要在正確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前后詞語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來劃分停頓。有了一定的積累以后可以根據(jù)語感直接作答。這個句子的主語是“食馬者”,在主謂之間斷開。“而”是連詞,在“而”前面斷開。句子可斷為: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捌浇h山極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見江流蜿蜒,遠山逶迤。句子可斷為:平江遠山/極目回。
4.B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斷。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的特點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動句中用:為、見、被表被動。倒裝句常見的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例句:“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笔桥袛嗑?。“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笔桥袛嗑?。
故選:B。
5.詩人在憑吊屈原時,正處于滿懷壯志而前程莫測之際,屈原舉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讒言中傷,敢逐沅、湘,行吟澤畔。不能為國盡力,眼睜睜看著楚國為虎狼之秦所滅,最終投江自盡的遭遇和命運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及有對屈原的勸慰之辭,又蘊涵了悲憤及同情。
【解析】本題考查詩歌關(guān)鍵句賞析。詩歌句子賞析需要我們在了解詩歌的結(jié)構(gòu)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chǔ)上作答,常見的答題格式:本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或?qū)懽鞣椒?,寫出來什么?nèi)容,表達了什么感情??蓮氖址?、情感、語言等方面任選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詩歌常見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懷才不遇,思鄉(xiāng)懷人等。正處于滿懷壯志而前程莫測之際,不能為國盡力,屈原投江自盡的遭遇和命運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
6.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概括即可。甲文中 造成了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原因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乙文中,導(dǎo)致了屈原終被放逐的命運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參考譯文】
【乙文】《三閭祠》此詩首聯(lián)寫景,詩人佇立平曠遼闊的楚國舊地,放眼望去,但見江流蜿蜒,遠山逶迤;頷聯(lián)寫對屈原的勸慰之辭,蘊涵了悲憤及同情;頸聯(lián)正面抒寫對詩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聯(lián)仍回到現(xiàn)實的景物中來,并以想像作結(jié)。全詩沉郁而清幽,筆力曲折,言議透辟。
三、(2019婁底卷)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以/千里稱也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見 D.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馬也(這) B.食之不能盡其材(吃)
C.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里馬”寓指有才華的人,“食馬者”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
B.導(dǎo)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C.“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
D.本文既有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抨擊,也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4.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評文: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
5.結(jié)合全文,說說你對成為“千里馬”的看法。
【答案】1.C
【解析】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和斷句能力。文言文斷句必須在理解整個句子的基礎(chǔ)上進行,要注意六種情況:主謂之間要停頓;謂之間要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關(guān)聯(lián)詞后面要停頓;總領(lǐng)性詞語后面要停頓。還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個詞劃開。C項有誤,句意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故可劃分為:才美/不外見。
2.B
【解析】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能力。B項有誤,句意為: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食:同“飼”,喂養(yǎng)。
3.B
【解析】本題查學(xué)生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類題型需要整體理解原文內(nèi)容,仔細對照作答。理解文章內(nèi)容,要把握時間、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nèi)容,尤其要重視對選文細節(jié)的理解。要把選項與原文對應(yīng)的句子進行分析比較,看其中存在哪些異議與分歧。B項有誤,導(dǎo)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飽, 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是直接原因。
4.(1)千里馬,有時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像且不能夠,又怎么能讓它日行千里呢?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點是對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①重點詞有:食:吃?;?有時。句意: (日行) 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②重點詞有:且:尚且。等:一樣。安:怎么。能:能夠。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5.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lǐng),并且要在關(guān)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要學(xué)會毛遂自薦。客觀因素:(1)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lǐng)導(dǎo)。(2)領(lǐng)導(dǎo)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3)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要成為千里馬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主觀條件:具有千里馬的才能。②客觀條件:遇到善于“識馬”,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伯樂。首先,必須具有千里馬的才能,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有千里之能”。其次,文中提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因為沒有識千里馬的伯樂,所以千里馬“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美不外見“被人們當(dāng)成是普通的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四、(2019濟寧卷)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闭\以德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賦于生初,而猶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驥之為驥,知之而性無所加,不知而性無所損。修其在已,聽其在人。辱于奴隸,弗顧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不計也。文公所說千里馬,食以千里則馬顯,食非千里則馬晦。一若千里之權(quán)不操于已而聽于人。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選自《古文筆法百篇》岳麓書社1984年版)
【注】驥:千里馬.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以千里稱也 稱:著稱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養(yǎng)
C.才美不外見 見:看見
D.執(zhí)策而臨之 臨:面對
2.下列句子中加點“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慍
B.康肅笑而遣之
C 野芳發(fā)而幽香
D.乃記之而去
3.下列對選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是韓愈《雜說》中的一篇,“說”是古代用來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看法的文體。
B.甲文分析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生動地表現(xiàn)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認為判斷是不是千里馬的標準是自身品德修養(yǎng),不能一味依靠別人賞識。
D.甲乙兩文都將千里馬比作人才,重點闡述了應(yīng)如何對待人才,洋溢著不平之氣。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5.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一 若 千 里 之 權(quán) 不 操 于 已 而 聽 于 人。
【答案】1.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C.句意為: (千里馬的)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從外部顯現(xiàn)不來。見:顯現(xiàn)。ABD正確。故選:C。
2.A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一詞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學(xué)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chǔ)上理解詞語的含義,并且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例句,“而”,表轉(zhuǎn)折,卻,但是,然而。句譯: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A項而:表轉(zhuǎn)折,卻,但是,然而。句譯:別人不了解你(的學(xué)問才能),你卻不惱怒。
B項而:表示修飾。
C和 D項都是表順承。
3.D
【解析】本題考查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D.項錯誤,乙文段闡述了人才應(yīng)如何發(fā)展自己,并未洋溢著作者的不平之氣,而是洋溢著作者對人才應(yīng)培養(yǎng)自己才德的期望。ABC正確:故選:D。
4.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解析】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翻譯。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第一個“其”,表反詰,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恐怕。句意: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5.一若千里之權(quán)/不操于已/而聽于人。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給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xí)慣句式等斷句。本句意思是:-旦日行千里的才能掌控不在于自己,反而聽從于別人。根據(jù)句意和轉(zhuǎn)折標志性詞語“而”,斷句為:一若千里之權(quán)/不操于已/而聽于人。
相關(guān)試卷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馬說復(fù)習(xí)練習(xí)題,共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空,下列加點字的讀音有誤的一項是,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辨析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下列句子中無通假字的一項是,下列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項是,下列說法不符合文義的一項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馬說練習(xí)題,共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空,下列加點字的讀音有誤的一項是,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辨析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下列句子中無通假字的一項是,下列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項是,下列說法不符合文義的一項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2* 湖心亭看雪練習(xí),共11頁。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yīng)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fù)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