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才華橫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躊躇滿志,卻抑郁不得志。所以他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韓愈!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文言語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3.理解文中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古代封建社會,埋沒人才現(xiàn)象非常嚴重,很多人才常哀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篇《馬說》。(板書文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1)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祇(zhǐ) 駢(pián) 槽櫪(cá lì)
食(sì)馬者 粟(sù) 邪(yé)
2.積累文言詞匯
(1)重點實詞
祇:只是。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猶,尚且。
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2)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解釋為“喂”)
才美不外見(通“現(xiàn)”,解釋為“表現(xiàn)在外面”)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解釋為“才能”)
其真無馬邪(通“耶”,表示疑問,解釋為“嗎”)
(3)一詞多義
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夠)
食: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
食不飽(吃)
盡: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詞,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邪(副詞,表反問,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副詞,表推測,恐怕)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詞,它的)
之: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助詞,的)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無意義)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代千里馬)
策:策之不以其道(動詞,用鞭子打)
執(zhí)策而臨之(名詞,鞭子)
以:不以千里稱也(憑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古今異義
然后有千里馬(古義:這樣以后;今義:表順接的連詞)
故雖有名馬(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古義:低賤的人;今義:為奴隸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盡粟一石(古義:有時;今義:或者,并列連詞)
是馬也(古義:這樣;今義:判斷詞)
策之不以其道(古義:正確的方法;今義:道路)
(5)詞類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作動詞,鞭打,驅使。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數(shù)量詞作動詞,日行千里。
一食或盡粟一石:形容詞作動詞,吃盡,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盡,竭盡。
3.作者鏈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先生,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4.文體鏈接
“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寫法上不拘一格,與現(xiàn)代雜文頗為相似?!恶R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fā)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fā)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說》,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著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為“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讀一讀
【交流點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譯一譯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交流點撥】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交流點撥】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
(3)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交流點撥】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手中,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因為它日行千里而著稱。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交流點撥】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交流點撥】鞭打它,不能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6)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交流點撥】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
(二)文本探究
仔細閱讀第一段
1.本段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
【交流點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
【交流點撥】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3.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交流點撥】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
(三)課堂小結
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fā)現(xiàn)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主人,而且“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四、板書設計
馬說
世有 -------- 伯樂
∣ 重
↓ 要
然后有-----------千里馬
五、拓展延伸
“千里馬”是一種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馬”。我們以后將會成為各種各樣的人才,現(xiàn)在,大家能不能以我們學過的文言文或詩歌名句、名言警句等為依托,引經(jīng)據(jù)典,言之有序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素質”,或者說“什么樣的人能成為人才”。 “人才”“千里馬”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這也是《馬說》之所以千古流傳的主要原因。人才應該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應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應具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奶搼讶艄?;應具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寬廣眼界;應具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大氣魄;應具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的吐故納新;應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我們賦予“人才”的內涵太豐富了。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在唐風的天空里,韓愈的“伯樂”“千里馬”給世人帶來震撼,激起古今許多有才之士的共鳴,這是什么原因呢?
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點撥】食不飽。
2.從側面諷刺了喂馬者什么?
【交流點撥】無能、無知、目光短淺。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點撥】對千里馬的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4.哪些語言能體現(xiàn)食馬者的無知和淺?。?br>【交流點撥】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5.哪句話能體現(xiàn)作者的寫作目的?
【交流點撥】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二)主題探究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交流點撥】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來對埋沒人才的現(xiàn)狀作了揭露。
2.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么?
【交流點撥】“伯樂”指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千里馬”指封建社會那些被埋沒、遭摧殘的懷才不遇的賢能志士。
“食馬者”是指愚昧無知的統(tǒng)治者。
3.作者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交流點撥】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三)語言品析
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特點。
【交流點撥】托物寓意的寫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論萬里之勢。
文章語言簡練,三個“也”字舉足輕重。七個“不”字別有蘊味?!笆巢伙枺Σ蛔悖琶啦煌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七個“不”字如江河直下,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寫得淋漓盡致。
(四)寫法探究
1.作者是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交流點撥】起句就揭示全文論點,接著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作概括論述,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展開論述,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第三段對“策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結尾再次強調造成不合理現(xiàn)象的原因是“不知馬”,與開頭的論點相照應。
2.本文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交流點撥】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的命運來比喻人才的命運,文章采用反問、設問、排比等手法,反復論述,層層深入,耐人尋味。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將來也遭遇到懷才不遇的情況,你會認同以下哪一種情況呢?也可以談談這幾種情況以外的認識。
①毛遂自薦:錐在囊中,脫穎而出
②蘇秦:懸梁刺股,發(fā)奮再學
③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⑤諸葛亮:三顧茅廬方出山
⑥姜子牙:垂釣等待,80歲遇文王
【交流】時代不同,人的觀念也在改變,我們不能坐等機遇的來臨,更不能坐失良機,要努力學習,不斷增長才干,要搶抓住機會,毛遂自薦,增大成功的希望。

相關學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馬說導學案: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馬說導學案,共8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文題解讀,作者作品,背景鏈接,字詞積累,課文結構,課文主旨,寫作特色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第2課時導學案: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第2課時導學案,共2頁。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導學案: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導學案,共7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目的要求,重點,教學時數(shù),拓展延伸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學案 更多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導學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導學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學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學案

初中語文23* 馬說第1課時學案

初中語文23* 馬說第1課時學案

2021學年23* 馬說導學案及答案

2021學年23* 馬說導學案及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23* 馬說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八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