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教學設計【教材簡析】本課是六年級上冊《工具與技術》單元的第2課。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隸屬于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技術與工程領域,指向“重大的發(fā)明和技術會給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深遠影響和變化。人們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使用這些工具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科學概念。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 “工具和技術”及其聯(lián)系有了一些認識,這一課則是縮小視角開始聚焦到一種工具的研究。本課重點研究的是斜面作為一種工具在搬運物體過程中的作用。學生通過用塑料槽從上至下搬運石塊、水的活動,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直觀認知。通過對比利用斜面搬運物體和直接提升之間力的差異,對比數(shù)據(jù)建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認識。在生活中尋找、了解斜面的運用,感受斜面對生產(chǎn)、生活的深遠影響,認識到人們利用斜面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和發(fā)展。【學生分析】斜坡和斜面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它們在生活中的運用隨處可見。比如,公路上的斜坡、地下車庫的斜坡、商場的斜坡式自動扶梯、溝渠、各種刀具、釘子等。學生有認識、有了解,但還不知道這些工具和斜面有關,對于斜面作為一種簡單機械的認知,還是十分欠缺的。【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利用斜面滑道從上往下搬運物體十分省力。2.利用斜面從下往上搬運物體比直接搬運物體要省力。科學探究目標1. 能利用器材搭建一個斜面,完成特定的搬運任務。2. 能正確操作測力計,準確測量利用斜面搬運物體和直接提升物體所用的力的大小。3. 能根據(jù)提供的指標完成工具的測試和評價。科學態(tài)度目標1. 與同伴合作探究時,互相協(xié)作,關系融洽。2. 愿意傾聽其他同學的表達,樂于分享自己的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給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便利。【教學重難點】重點:利用塑料槽、木板搭建斜面,并進行模擬測試活動。難點:在模擬測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斜面的作用。【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塑料槽(也可以買PVC線槽自制)、石塊(有大有小)、水、盛水的瓶子、水槽、測力計、裝小石塊用的袋、抹布。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斜面測試記錄表2份。【教學過程】一、聚焦1. 出示教科書第43頁圖片,學生觀察。提問:這是什么?竹筒起到了什么作用?揭示概念:像這樣傾斜放置的竹筒我們可以稱它為“斜面”,斜面是一種簡單機械。追問:你還見過哪些斜面?它們有什么作用?學生匯報,教師點評。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觀察和討論,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揭示概念,為探究做好鋪墊。學生對斜面作用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也是最容易出現(xiàn)爭論的問題,教師因勢利導引入本課的探究活動。二、探索活動一  搭建斜面滑道進行模擬測試1. 出示教科書第44頁圖片,介紹任務1和任務2的活動目的和操作方法。出示材料,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做法。談話:為了評價完成任務,通常我們都會設立一些指標,如完成任務所用的時間、操作的難度,等等。在將物體由高處A沿斜面滑到底處B的任務中,我們可以設定哪些指標?集體交流后,讓學生領取實驗材料,進行體驗。設計意圖:實驗之前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做法,可以幫助一些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增加操作啟示。評價指標的交流,可以使學生實驗時目的更加明確。活動二  搭建斜面模擬搬運物體教師介紹任務。任務3:將兩個物體由低處B沿斜面緩緩地拖到高處A,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任務4:將兩個物體由低處B緩緩地直接提升到高處A,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教師提示:①保持斜面干凈、順滑,減小阻力。②沿斜面拖動時,盡量用力均勻。③拖動的過程中觀察測力計的指針通常停留在哪里,做好記錄。設計意圖:學生動手實驗,搜集利用斜面搬運和直接搬運物體的相關數(shù)據(jù),獲取搬運過程中的直觀感受,為科學結論的得出提供證據(jù)。三、研討實驗完成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1. 在模擬測試中,不同的方法是否都能完成任務?不同的方法用力情況是否相同?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記錄,圍繞記錄進行研討并交流活動過程中的感受,最終在教師的引領下分析任務活動中的用力情況并得出結論。任務1和任務2,是否需要人為施加力?對比任務3和任務4,哪一種搬運方式更省力2. 通過測試,你認為斜面有什么作用?學生回憶前三個任務的完成過程,小組討論后進行回答。小結:斜面可以幫助我們搬運一些物品,并且具有省力的特點。設計意圖:研討環(huán)節(jié)聚焦用力的大小,通過對比讓學生逐漸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科學認知。四、拓展教師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運用圖片,找一找,斜面在哪里?議一議,斜面提供了什么便利?教師出示竹筒運水、溝渠運水圖片,提問:同樣是運水,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溝渠的建造需要哪些技術?小結:竹筒運水簡單方便,易操作。溝渠比竹筒更加牢固、耐用,溝渠運的水也比竹筒要多,效率更高。溝渠的建造需要用到水泥,水泥的發(fā)明需要技術。水泥與沙、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才可以形成混凝土,也需要技術。溝渠的開鑿、堆砌都需要工具,工具的發(fā)明同樣也離不開技術。所以,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工具的進步。【板書設計】斜面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活動目的:幫助學生記錄模擬測試活動中的數(shù)據(jù)和感受。活動手冊使用說明:斜面測試記錄表中“是否需要人為施加力”這一欄的記錄,要講清楚要求,觀察石塊、水往下運動的過程中是否需要人為施加力,不然部分學生認為因為我們是用手拿著石塊放到斜面滑道上,然后往下滑,所以它是需要人為施加力的。斜面測試記錄表“用力情況”這一欄填的是測力計測量出來的真實數(shù)據(jù),可以讓學生多做幾次實驗,然后把平均值記錄下來。

相關教案

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2.斜面教學設計及反思: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2.斜面教學設計及反思,共5頁。

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2.斜面教案: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2.斜面教案,共2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討,拓展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科學2.斜面一等獎教案:

這是一份科學2.斜面一等獎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索,研討,拓展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教案 更多

六年級上科學聽課反思斜面的作用_教科版

六年級上科學聽課反思斜面的作用_教科版

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2.斜面教案

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2.斜面教案

小學教科版 (2017)2.斜面教學設計

小學教科版 (2017)2.斜面教學設計

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7、斜面的作用教案

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7、斜面的作用教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上冊電子課本

2. 斜面

版本: 教科版 (2017)

年級: 六年級上冊

切換課文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