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塊考試試題
一、選擇題
1. 下列關于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和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B.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不是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C.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的生命活動與生命系統(tǒng)沒有關系
D. 各層次的生命系統(tǒng)層層相依,具有相同的組成、結構和功能
2. 下列有關顯微鏡操作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觀察黑藻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時,應先用低倍鏡觀察,再換用高倍鏡觀察
B. 若高倍鏡下看到細胞質流向是逆時針的,則細胞質的實際流向應是順時針的
C. 為觀察低倍鏡視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細胞,應將裝片向右上方移動
D. 用顯微鏡的凹面反光鏡反光,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更多,但細胞更小
3. 下列有關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有幾項( )
①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時,顏色變化為無色到磚紅色
②觀察花生子葉細胞的脂肪顆粒時,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③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可以直接用來檢測蛋白質
④食鹽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質無法用雙縮脲試劑鑒定
A. 一項 B. 二項 C. 三項 D. 四項
4. 關于生物體內水和無機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br />
A. N是組成蛋白質的必需元素
B. 體內參與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的水是結合水
C. 生物體內的某些無機鹽對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非常重要
D. 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例隨生物個體代謝的強弱而變化
5. 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個,現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條長短不等的肽鏈,如下圖所示。則下列有關該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肽鍵數目減少了7個
B. 氨基和羧基分別增加3個
C. 若新生肽鏈有5個羧基,則R上有羧基
D. 氧原子數目減少2個
6. 如圖是生物體內核苷酸的結構模式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若a為核糖,則m有4種,分別是A、T、G、C
B. 在HIV中可以檢測到2種a,5種m,8種b
C. 構成人體的遺傳物質的b共有8種,a有2種,m有5種
D. 若m為鳥嘌呤,則b的名稱是鳥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鳥嘌呤脫氧核苷酸
7. 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結構規(guī)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結構單位,按一定的排列順序和連接方式形成的多聚體,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 若該圖為一段肽鏈的結構模式圖,則1表示肽鍵,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種類有20種
B. 若該圖為一段單鏈DNA的結構模式圖,則1表示磷酸基團,2表示脫氧核糖,3的種類有4 種
C. 若該圖為一段RNA的結構模式圖,則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團,3的種類有4種
D. 若該圖表示多糖的結構模式圖,則淀粉、纖維素和糖原是相同的
8. 下列關于細胞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構成細胞膜的磷脂的親水端朝向內側,親脂端則朝向外側
B. 細胞膜的流動性是指膜上的磷脂和部分蛋白質能運動
C. 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其他生物膜不是
D. 載體蛋白主要位于膜的外側,糖蛋白主要位于膜的內側
9. 甲狀腺細胞可以將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狀腺球蛋白,并且將甲狀腺球蛋白分泌到細胞外,其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若含18O的氨基酸在b過程中產生了H218O,則18O標記的是氨基酸中的羧基
B. 細胞內的碘濃度遠遠高于血漿中的碘濃度,這表明a是主動運輸過程
C. 甲狀腺球蛋白分泌到細胞外的方式稱為胞吐
D. 將3H標記的氨基酸注射到該細胞中,則出現3H的部位依時間順序為①③⑤②⑥④
10. 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存在密切的聯系。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 />
A. 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體膜破裂后釋放出的酶會造成細胞結構的破壞
C. 細胞的核膜是雙層膜結構,核孔是物質進出細胞核的通道
D. 線粒體DNA位于線粒體外膜上,參與呼吸作用酶的合成
11. 關于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酵母菌和乳酸菌都能進行無氧呼吸
B. 酵母菌有線粒體,而乳酸菌無線粒體
C. 酵母菌具有細胞核,而乳酸菌具有擬核
D. 溶菌酶能破壞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細胞壁
12. 下列關于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br />
A. 成熟個體中的細胞增殖過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 細胞的核膜、內質網膜和細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 兩個相鄰細胞的細胞膜接觸可實現細胞間的信息傳遞
D. 哺乳動物造血干細胞分化為成熟紅細胞的過程不可逆
13. 現有體積相同、質量分數相同的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圖1表示這兩種物質透過半透膜的情況,圖2表示滲透作用裝置圖,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 )
A. 圖1體現了半透膜的選擇透過性 B. 圖2甲中水柱a先上升后下降
C. 圖2乙中水柱b先上升后不變 D. 平衡后水柱a的高度高于水柱b
14. 下圖為顯微鏡下同一細胞在不同條件下的形態(tài),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此圖不可能是植物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
B. 適宜濃度的蔗糖溶液、尿素溶液可以讓細胞從 A 形態(tài)變?yōu)?B 形態(tài)
C. 適宜濃度的硝酸鉀溶液可以讓細胞從 B 形態(tài)變?yōu)?A 形態(tài)
D. 細胞從 A 形態(tài)變?yōu)?B 形態(tài)過程中,吸水能力逐漸減弱
15. 甲、乙分別為物質進出細胞的坐標圖和模式圖,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圖乙可以表示葡萄糖進入人紅細胞
B. 圖甲不可以表示圖乙中物質的運輸方式
C. 圖乙的物質運輸方式也可以逆濃度梯度進行
D. 甲、乙兩圖的運輸方式不會受溫度影響
16. 下列有關酶的特性及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pH過高或過低以及溫度過高或過低都能使酶變性失活
B. 在溫度影響酶活性實驗中,不適宜選擇過氧化氫酶作為研究對象
C. 在研究溫度影響淀粉酶活性實驗中,可以用斐林試劑檢測實驗結果
D.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因此酶量不影響酶促反應速率
17. 下列有關ATP的分子組成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ATP分子中的五碳糖為脫氧核糖
B. 1個ATP分子由1個腺嘌呤和3個磷酸基團組成
C. 在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時,ATP分子中的2個高能磷酸鍵都會斷裂
D. ADP和磷酸合成ATP時的能量可來自光能和有機物氧化時釋放的化學能
18. 下圖表示光照、貯藏溫度對番茄果實呼吸強度變化的影響。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 番茄果實細胞產生CO2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
B. 光照對番茄果實呼吸的抑制作用2 ℃時比15 ℃時更強
C. 低溫、黑暗條件下更有利于貯存番茄果實
D. 貯藏溫度下降時果實呼吸作用減弱,可能與細胞內酶的空間結構被破壞有關
19. 在氧濃度為a、b、c、d的遮光條件下,某同學分別測定了馬鈴薯進行細胞代謝時CO2釋放量和O2吸收量的變化,并繪制了如下柱形圖。下列判斷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該實驗中使用的材料是馬鈴薯塊莖,可以進行無氧呼吸
B. 氧濃度為a時,該實驗中馬鈴薯光合強度遠小于呼吸強度
C. 氧濃度為b時,馬鈴薯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
D. 在氧濃度為d時,該實驗中馬鈴薯只進行有氧呼吸不進行無氧呼吸
20. 下列關于生物實驗中“對照”及“變量”的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屬于對比試驗,無空白對照
B. 探究PH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中,酶的濃度是自變量,溫度是無關變量,無空白對照
C. 觀察紫色洋蔥鱗片葉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中,原生質層的形態(tài)和位置變化為因變量,屬于自身前后對照
D. 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影響實驗中,溫度為自變量,須設置37℃的溫度條件為對照組
21. 某研究小組進行了探究環(huán)境因素對某植物光合作用影響的實驗,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圖中CO2濃度1大于CO2濃度2,若將CO2濃度改為溫度,則此關系也成立
B. 若e點為正常植物的光飽和點,則缺鎂植物的e點會右移
C. 圖中c、d兩點相比,d點植物葉肉細胞中C5的含量要高一些
D. a點植物葉肉細胞中NADPH和ATP比c點要多
22. 將某綠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內,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其余的實驗條件都是理想的),實驗以 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對該表數據的分析正確的是( )
溫度(0C)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 00
1. 75
2. 50
3. 25
3. 75
3. 50
3. 00
黑暗中釋放CO2(mg/h)
0. 50
0. 75
1. 00
1. 50
2. 25
3. 00
3. 5
A. 晝夜不停地光照,溫度在 35℃時該植物不能生長
B. 晝夜不停地光照,該植物最適宜的溫度是 30 ℃
C. 每天交替進行 12 小時光照、12 小時黑暗,溫度均保持在 20℃的條件下,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最多
D. 每天交替進行 12 小時光照、12 小時黑暗,溫度均保持在 30℃時,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是溫度在 10℃時的兩倍
23. 如圖表示細胞進行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每條染色體上DNA數目隨時間的變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BC段和EF段
B. AB段細胞中核糖體功能最為活躍,該階段細胞有適度的生長
C. D時形成了新的核膜,導致每個細胞核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半
D. CD段染色體形態(tài)清晰、數目穩(wěn)定,是觀察染色體數目的最佳時期
24. 《細胞—干細胞》在線發(fā)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誘導人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hiHep細胞的成果。hiHep細胞具有肝細胞的許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積累糖原、代謝藥物、藥物轉運等。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 該項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細胞其分化后的狀態(tài)是可以改變的
B. 人成纖維細胞與hiHep細胞中的DNA和蛋白質完全相同
C. hiHep細胞的誘導成功為人類重癥肝病的治療提供了可能性
D. 人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hiHep細胞并未體現細胞的全能性
25. 下圖是干細胞發(fā)育過程中的幾個去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干細胞是機體中保持分裂、分化能力的細胞
B. 干細胞分化成組織細胞時,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會發(fā)生改變
C. 機體出現細胞衰老時,細胞核體積變小,染色質固縮
D. 組織細胞的凋亡受基因調控,對機體正常發(fā)育是有利的
二、非選擇題
26. 下圖表示細胞內某些有機物的元素組成和功能關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Ⅴ是生物大分子,圖中X、Y、Z、P分別為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單位,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代表的元素是(用元素符號填寫)_______。Ⅰ在小麥種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牛奶中含量較多的二糖是____________,此糖能否被細胞直接吸收________。
(2)Ⅴ在動物、植物細胞均含有,是生物體內良好的儲能物質,分布在內臟器官周圍的Ⅴ還具有_______的作用,可以保護內臟器官。鑒定Ⅴ時所用的試劑是____________,產生橘黃色。
(3)生物體中的Ⅱ、Ⅲ合稱為_______,其基本組成單位是___________。鑒別細胞中Ⅱ、Ⅲ的分布,使用的試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Ⅳ中包含具有_______功能的抗體,可幫助人體抵御病菌等抗原的侵害。
(5)嬰幼兒要經常到戶外曬太陽,可以使其皮膚表皮細胞內的膽固醇轉化為_______,它能有效地促進人體和動物腸道對___________的吸收。
27. 甲、乙分別是兩類高等生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在[ ]內填序號,______上填文字):
(1)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它的邊界是[______]。
(2)在甲、乙兩細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細胞器有[______]。若甲為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則不應有[______ ]結構。
(3)甲、乙兩細胞中控制細胞代謝和遺傳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⑤是_________,其主要功能是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和加工,以及_____________合成的“車間”。
(4)若乙為消化腺細胞,則其產生的分泌蛋白的出胞方式為_________,將3H標記的亮氨酸注入該細胞,在該細胞的細胞器中3H出現的先后順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用箭頭和序號表示)。
28. 為探究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一些有機物含量的變化,研究小組利用下列供選材料用具進行了實驗。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碘液,緩沖液,淀粉,淀粉酶等;研缽,水浴鍋,天平,試管,滴管,量筒,容量瓶,顯微鏡,玻片,酒精燈等。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蛋白質(肽類)含量變化,在不同發(fā)芽階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別加入__________試劑,比較顏色變化。該實驗需要選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 試管 B. 滴管 C. 量筒 D. 酒精燈 E. 顯微鏡
(2)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淀粉含量變化,將不同發(fā)芽階段的玉米籽??v切,滴加__________,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胚乳呈藍色塊狀,且隨著發(fā)芽時間的延長,藍色塊狀物變小。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驗證上述藍色塊狀物變小是淀粉酶(可將淀粉水解為可溶性還原糖)作用的結果,設計了如下實驗;在1~4號試管中分別加入相應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圖所示),40 ℃保溫30 min后,分別加入斐林試劑并60 ℃水浴加熱,觀察試管內顏色變化。其中緩沖液的作用是維持溶液PH值相對穩(wěn)定。
請繼續(xù)以下分析:
①設置試管1作為對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用于實驗的淀粉溶液中含有_________。
②試管2中加入的X是_________________的提取液,則2、3號試管對比,可證明玉米發(fā)芽后可產生淀粉酶,進而證明上述步驟(2)的結論。
③預測試管3中的顏色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淀粉酶已失活,則試管4__________(填“會”或者“不會”)出現磚紅色沉淀。
29. 圖1是某種植物葉肉細胞的模式圖,圖2是根據該種植物某項實驗結果繪制的曲線圖,請結合圖1和圖2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1中,能產生ATP的部位有__________(用圖中標號回答)。
(2)光照強度為__________時,a與b(或e與f)過程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光照強度為3千勒克司時,CO2的走向有________(用圖中標號回答)。在晝夜長度相等且白天光照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光照強度超過________時,植物在一晝夜時間內能積累有機物。
(3)影響A點上下移動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所以用大棚種植蔬菜時,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來提高細胞中有機物的積累。影響B(tài)點上下移動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在A~B段,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4)光照強度為2千勒克司時,該植物固定CO2的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
30. 圖甲為某種動物細胞的生命歷程,圖乙為某植物有絲分裂各時期圖像(順序已打亂),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①③所示的變化,在生物學上分別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過程產生的細胞除細胞核體積增大外,細胞膜發(fā)生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
(2)圖乙中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單體形成于圖________,消失于圖________。
染色體數與其他各圖不同的是圖________,引起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研究染色體數目和形態(tài)最好的是圖乙中的________時期,此時細胞內染色體、DNA和染色單體數之比為________。
(4)動物細胞有絲分裂與圖乙中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圖____________,具體表現為:
①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D為胰腺細胞,用含18O標記的氨基酸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D細胞,結果發(fā)現在合成分泌蛋白的過程中產生了H218O,則H218O的生成部位是________(細胞器)。該胰腺細胞是否具有增殖能力?為什么?_______________
模塊考試試題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B 解析:本題考查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難度中等。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A錯誤;最小的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生物大分子沒有生命現象,因此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B正確;病毒雖然沒有細胞結構,但是必需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代謝與繁殖,C錯誤;各層次的生命系統(tǒng)層層相依,但是它們的組成、結構和功能各有不同,D錯誤。
2. A 解析:本題考查顯微鏡的使用,難度較大。觀察黑藻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時,應先用低倍鏡觀察,再換用高倍鏡觀察,A正確;顯微鏡下物像上下左右都是倒像,故在視野中看到細胞質逆時針流動,則實際上細胞質就是逆時針流動的,B錯誤;顯微鏡觀察的物像是放大、倒立、相反的虛像,位于左下方細胞,應將裝片向左下方移動,C錯誤;反光鏡是調節(jié)視野亮暗度的,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和大小不變,D錯誤。
3. A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中有機物的鑒定,難度中等。斐林試劑溶液由于含有銅離子,是淺藍色的,隨著反應的進行,顏色漸漸變成棕色,最后變成磚紅色,故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時,顏色變化是淺藍色→棕色→磚紅色,①錯誤;觀察花生子葉細胞的脂肪顆粒時,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方便觀察,②正確;由于斐林試劑乙液(質量濃度為0. 05g/mL硫酸銅溶液)和雙縮脲試劑B液(質量濃度為0. 01g/mL硫酸銅溶液)的濃度不同,故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不可以直接用來檢測蛋白質,③錯誤;食鹽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質結構不變,仍可用雙縮脲試劑鑒定,④錯誤。綜上所述,BCD不符合題意,A正確。
4. B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及無機鹽的存在形式和功能,難度中等。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為C、H、O、N等,故N是組成蛋白質的必需元素,A正確;自由水可以自由移動,對于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具有重要作用,B錯誤;生物體內的無機鹽對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有重要作用,如碳酸和碳酸氫根離子,C正確;自由水與結合水可以相互轉化,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越高細胞代謝越旺盛,反之亦然,D正確。
5. D 解析:本題考查與蛋白質相關的計算,難度較大。在該過程中,脫去8號、18號、27號氨基酸時每脫去一個氨基酸需要水解2個肽鍵,脫去39號氨基酸時只脫去一個肽鍵,因此脫去4個丙氨酸需要水解7個肽鍵,A正確;一條肽鏈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脫去4個氨基酸形成4條短肽鏈后,至少含有4個氨基和4個羧基,因此氨基和羧基數目分別增加3個,B正確;一條肽鏈至少含有一個羧基,如果新生的4條肽鏈總共有5個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個羧基在R基上,C正確;在該過程中,脫去4個丙氨酸,需要斷裂7個肽鍵,需要7分子水,增加7個氧原子,而每個丙氨酸含2個氧原子,共去掉8個氧原子,因此O原子數目減少1個,D錯誤。
6. D 解析:本題考查核酸的基本單位,難度較大。若a為核糖,則b為核糖核苷酸,則m有4種,分別是A、U、G、C,A錯誤;病毒體內只有一種核酸,HIV病毒是RNA病毒,則a為一種,m為4種,b為4種,B錯誤;人體內既有DNA又有RNA,但DNA為遺傳物質,因此構成人體的遺傳物質的b共有4種,a有1種,m有4種,C錯誤; m為鳥嘌呤,但a不能確定是哪一種五碳糖,因此b的名稱是鳥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鳥嘌呤脫氧核苷酸,D正確。
7. C 解析:本題考查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難度較大。如果圖示表示肽鏈的結構模式圖,則1是中心碳原子,3是R基、有20種,2應是肽鍵,A錯誤;如果圖示表示單鏈DNA的結構模式圖,則1應表示脫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團,3表示含氮堿基有4種,B錯誤;如果圖示表示單鏈RNA的結構模式圖,1表示核糖,2是磷酸基團,3是含氮堿基有4種,C正確;若該圖示表示多糖的結構模式圖,淀粉、纖維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組成的,但連接方式不同,D錯誤。
8. B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難度中等。構成細胞膜的磷脂的親水端朝向外側,親脂端則朝向內側,A錯誤;細胞膜的流動性是指膜上的磷脂和部分蛋白質能運動,B正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C錯誤;載體蛋白貫穿于磷脂雙分子層,糖蛋白位于膜的外側,D錯誤。
9. D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器之間的合作以及物質的運輸,難度較大。氨基酸經過脫水縮合反應形成蛋白質,反應過程中一個氨基酸的羧基提供一個-OH,另一個氨基酸的氨基提供一個-H,-OH和-H合成水分子,A正確;由圖可知,碘由濃度低運輸到濃度高,是逆濃度梯度運輸,則為主動運輸,B正確;甲狀腺球蛋白在細胞膜內被一層膜包圍,形成小囊泡,囊泡與細胞膜融合在一起,并向細胞外張開,使內含物排出細胞外,這種現象為胞吐;C正確;3H標記的氨基酸注射到該細胞中,在細胞中逐漸合成甲狀腺球蛋白分泌到細胞外,這整個合成和運輸過程經歷的結構有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囊泡、細胞膜,即①③②⑥④,D錯誤。
10. D 解析:本題考查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難度中等。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的,光合作用包括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其中光反應階段能合成ATP,而光反應的場所是類囊體膜,因此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確;溶酶體是細胞的“消化車間”,溶酶體含有多種水解酶,溶酶體膜破裂后,釋放水解酶會造成細胞結構的破壞,B正確;細胞核的核膜具有雙層膜,核膜上存在核孔,核孔的功能是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因此核孔是物質進出細胞的通道,C正確;線粒體DNA位于線粒體的基質中,D錯誤。
11. D 解析:本題考查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差異,難度中等。酵母菌和乳酸菌都能進行無氧呼吸,但產物不同,A正確;酵母菌為真核生物,細胞中含有線粒體,乳酸菌為原核生物,細胞中不含線粒體,B正確;酵母菌具有細胞核,而乳酸菌具有擬核,C正確;溶菌酶只能破壞乳酸菌等細胞的細胞壁,D錯誤。
12. A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的關系,難度中等。成熟個體中的細胞增殖過程中,間期DNA復制和蛋白質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分裂期紡錘絲牽引染色體運動需要消耗能量,A錯誤;細胞的核膜、內質網和細胞膜中都屬于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質組成,都含有磷元素,B正確;兩個相鄰細跑的細胞膜直接接觸,信息從一個細胞傳遞給另一個細胞,C正確;哺乳動物造血干細胞分化為成熟紅細胞,屬于細胞分化,細胞分化一般不可逆,D正確。
13. D 解析:本題考查與滲透作用相關的知識,難度中等。人工制成的半透膜,如玻璃紙沒有生物活性,不具有選擇透過性,A錯誤;由于蔗糖不能透過半透膜,故水柱a表現為先上升后保持不變,B錯誤;葡萄糖能透過半透膜,水柱b表現為先上升,后由于葡萄糖透過半透膜浸入清水中,水柱b將下降,C錯誤;根據B、C選項可知,平衡后水柱a的高度高于水柱b,D正確。
14. D 解析:本題考查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難度中等。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沒有大液泡,該細胞不可能是植物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A正確;在較高濃度的蔗糖溶液或尿素溶液中,細胞失水導致質壁分離,B正確;在一定濃度的硝酸鉀溶液中,細胞失水導致質壁分離,由于細胞可主動吸收鉀離子和硝酸根,導致細胞液濃度增大,細胞會發(fā)生自動復原,C正確;細胞從 A 形態(tài)變?yōu)?B 形態(tài)過程中,細胞液濃度逐漸增大,吸水能力逐漸增強,D錯誤。
15. A 解析:本題考查物質跨膜運輸方式,難度中等。圖乙物質跨膜運輸過程中,需要細胞膜上載體蛋白參與,且是高濃度到低濃度為協(xié)助擴散,葡萄糖進入紅細胞方式為協(xié)助擴散,可用圖乙表示,A正確;圖甲曲線前半段轉運速率受細胞內外濃度差影響,后半段轉運速率不再變化且保持穩(wěn)定,影響因素可能為載體蛋白數量限制,因而可以表示協(xié)助擴散過程,B錯誤;圖乙表示該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為協(xié)助擴散,只能順濃度梯度運輸,C錯誤;一方面改變溫度會改變分子熱運動速率,如細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等,另一方面高溫會使蛋白質變性,進而影響相關蛋白質的功能,因而甲乙兩圖表示的運輸方式均會受影響,D錯誤。
16. B 解析:本題考查酶的特性以及相關的實驗,難度較大。溫度過低時酶的活性較低,但酶的空間結構不會改變,不會變性,A錯誤;過氧化氫的分解本身受溫度影響,因此在溫度影響酶活性實驗中,不適宜選擇過氧化氫酶作為研究對象,B正確;斐林試劑使用時需要加熱,在研究溫度影響淀粉酶活性實驗中,溫度為自變量,所以不可以用斐林試劑檢測實驗結果,C錯誤;增加酶量,可以加快酶促反應速率,D錯誤。
17. D 解析:本題考查ATP的結構和功能,難度中等。ATP分子中的五碳糖為核糖,A錯誤;1個ATP分子由1個腺苷和3個磷酸基團組成,B錯誤;在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時,一般ATP分子中的1個高能磷酸鍵會斷裂,C錯誤; ADP和磷酸合成ATP時的能量可來自光能和有機物氧化時釋放的化學能,D正確。
18. B 解析:本題考查光照、溫度對呼吸強速的影響,難度較大。番茄果實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均可產生CO2,有氧呼吸第二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產生CO2,無氧呼吸在細胞質基質中產生CO2,所以番茄果實細胞產生CO2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A錯誤;由題圖看出2℃時黑暗條件下與光照條件下呼吸強度差值比15°C大,即光照對番茄果實呼吸的抑制作用2℃時比15℃時更強,B正確;由圖看出低溫條件下呼吸強度更低,但黑暗條件下比光照條件下呼吸強度高,所以黑暗條件下不有利于果實的儲存,C錯誤;儲存番茄果實需在零上低溫條件下進行,溫度降低會使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活性降低,細胞呼吸減弱,但此時的溫度并沒有使酶的空間結構被破壞,D錯誤。
19. A 解析:本題考查氧濃度對呼吸方式以及強度的影響,難度較大。馬鈴薯塊莖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不產生CO2,題中氧濃度為b、c時,馬鈴薯CO2釋放量和O2吸收量不相等,說明實驗并沒有用馬鈴薯塊莖,A錯誤;實驗條件下,光合作用強度為零,小于呼吸作用強度,B正確;氧氣濃度為b時,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氣是3,產生的二氧化碳是3,消耗的葡萄糖是0. 5,無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是8-3=5,消耗的葡萄糖是2. 5,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無氧呼吸的5倍,C正確;氧氣濃度為d時,細胞呼吸吸收的氧氣與釋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細胞只進行有氧呼吸,不進行無氧呼吸,D正確。
20. B 解析:本題考查與實驗相關的內容,難度較大。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無空白對照,有氧條件和無氧條件是對比,A正確;探究pH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中,PH是自變量,酶的濃度和溫度是無關變量,B錯誤;觀察紫色洋蔥鱗片葉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中,滲透溶液的濃度是自變量,原生質層的形態(tài)和位置變化為因變量,屬于自身前后對照,C正確;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影響實驗中,溫度為自變量,須設置最適溫度為對照組,37℃為最適溫度,D正確。
21. C 解析:本題考查光照強速和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速率的影響,難度較大。圖中CO2濃度1大于CO2濃度2,若將CO2濃度改為溫度,則此關系不一定成立,隨溫度的升高,酶活性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A錯誤;若e點為正常植物的光飽和點,缺鎂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e點會左移,B錯誤;圖中c、d兩點相比,d點二氧化碳濃度較低,二氧化碳的固定較慢,植物葉肉細胞中C5相對較高,C正確;a點光照強度較低,光反應較慢,植物葉肉細胞中NADPH和ATP比c點要少,D錯誤。
22. C 解析:本題考查溫度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響以及相關的計算,難度較大。溫度在 35℃時凈光合速率大于0,晝夜不停地光照,該植物可以生長,A錯誤;晝夜不停地光照,該植物在25℃時凈光合速率最大,最適于生長,B錯誤;每天交替進行 12 小時光照、12 小時黑暗,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取決于光照時積累的有機物量與黑暗中消耗的有機物量的差值,在 20℃的條件下,該差值最大,C正確;每天交替進行 12 小時光照、12 小時黑暗,溫度均保持在 30℃時,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為(3. 50—3. 00)×12mg,在 10℃時,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為(1. 75—0. 75)×12mg,后者是前者的二倍,D錯誤。
23. C 解析:本題考查與有絲分裂相關的內容,難度中等。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前期和末期,A正確;AB段細胞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質,該階段核糖體功能最為活躍,并且細胞有適度的生長,B正確;D時發(fā)生了著絲點分裂,而不是產生了新的核膜,有絲分裂形成的每個細胞核中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核中染色體數目相同,C錯誤;CD段為有絲分裂中期,此時染色體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體形態(tài)清晰、數目穩(wěn)定,是觀察染色體數目的最佳時期,D正確。
24. B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分化、細胞的全能性,難度中等。根據題意“誘導人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的hiHep細胞,具有肝細胞的許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積累糖原、代謝藥物、藥物轉運等”可說明,分化了的細胞其分化后的狀態(tài)是可以改變的,A正確;人成纖維細胞與hiHep細胞功能不同,故細胞中的蛋白質不完全相同,但核DNA是相同的,B錯誤;hiHep細胞具有肝細胞的許多功能,所以hiHep細胞的誘導成功為人類重癥肝病的治療提供了可能性,C正確;人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hiHep細胞,hiHep細胞具有肝細胞的許多功能,但不能形成完整個體,因此并未體現細胞的全能性,D正確。
25. C 解析:本題考查干細胞的特點以及細胞的生命歷程,難度中等。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潛能,A正確;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其遺傳信息不會發(fā)生改變,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會發(fā)生改變,B正確;機體出現細胞衰老時,細胞體積變小,細胞核體積變大,染色質固縮,C錯誤;細胞的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對機體正常發(fā)育有重要作用,D正確。
二、非選擇題
26. (1)N、P淀粉乳糖不能(2)緩沖和減壓蘇丹Ⅲ(3)核酸核苷酸吡羅紅甲基綠(混合)染色劑(4)免疫(5)維生素D鈣和磷
解析:本題考查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難度中等。
(1)根據上述分析圖中A代表的元素是N、P。Ⅰ-糖類在小麥種子中主要是指淀粉。牛奶中含量較多的二糖是乳糖,此糖不能被細胞直接吸收,單糖才能直接被吸收。
(2)Ⅴ-脂肪在動物、植物細胞均含有,是生物體內良好的儲能物質,分布在內臟器官周圍的Ⅴ還具有緩沖和減壓的作用,可以保護內臟器官。鑒定Ⅴ時所用的試劑是蘇丹Ⅲ,產生橘黃色。
(3)生物體中的Ⅱ、Ⅲ合稱為核酸,其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鑒別細胞中Ⅱ、Ⅲ的分布,使用的試劑是吡羅紅甲基綠(混合)染色劑。生物體的DNA和RNA可以通過甲基綠和吡羅紅進行染色,甲基綠會把DNA染成綠色,吡羅紅會把RNA染成紅色。
(4)Ⅳ-蛋白質中包含具有免疫功能的抗體,可幫助人體抵御病菌等抗原的侵害。
(5)嬰幼兒要經常到戶外曬太陽,可以使其皮膚表皮細胞內的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它能有效地促進人體和動物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
27. (1)①(2)④⑦⑧⑨(3)③細胞核內質網脂質(4)胞吐⑦→⑤→②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難度中等。
(1)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它的邊界是①細胞膜,可以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2)在甲、乙兩細胞中都存在④線粒體和⑦核糖體,線粒體含有DNA和RNA,核糖體含有RNA。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不具有⑧大液泡和⑨葉綠體。
(3)甲、乙兩細胞中③為細胞核,是遺傳物質貯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⑤為內質網,粗面內質網是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和加工的場所,滑面內質網是脂質合成的“車間”。
(4)分泌蛋白屬于大分子,通過胞吐方式被分泌出細胞;氨基酸首先在核糖體上合成為肽鏈,然后依次經過內質網、高爾基體的加工,將3H標記的亮氨酸注入該細胞,在該細胞的細胞器中3H出現的先后順序依次是⑦核糖體→⑤內質網→②高爾基體。
28. (1)雙縮脲ABC(2)碘液玉米發(fā)芽過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漸減少(3)還原性糖發(fā)芽前玉米藍色→磚紅色不會
解析:本題實驗的形式考查物質的鑒定、酶的特性,難度較大。
(1)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檢測蛋白質或多肽應該用雙縮脲試劑;該實驗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質溶液、雙縮脲試劑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雙縮脲試劑B液,但是該實驗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顯微鏡觀察,故選ABC。
(2)檢測淀粉應該用碘液;胚乳呈現藍色塊狀,說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隨著時間的延長,藍色塊狀變小了,說明玉米發(fā)芽的過程中胚乳中的淀粉逐漸減少了。?
(3)①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上述藍色塊狀物變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產生了還原糖,還原糖用斐林試劑檢測會出現磚紅色沉淀。1號試管加的是緩沖液和淀粉,作為對照試驗,其可以排除用于實驗的淀粉溶液中含有還原糖。?
②根據單一變量原則,1號試管加的是緩沖液作為對照,3號、4號實驗組分別加了發(fā)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則2號試管加的X溶液應該是發(fā)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號試管發(fā)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產生了還原糖,因此其顏色由藍色變成了磚紅色。
④若淀粉酶已失活,則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故試管4不會出現磚紅色沉淀。
29. (1)②③⑥⑧(2)l千勒克斯b、h、c2千勒克斯(3)溫度夜間適當降低溫度CO2濃度(CO2濃度、溫度、水分)光照強度(4)0. 8mol/h
解析:本題考查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綜合運用,難度較大。
(1)在圖1中,能產生ATP的生理活動有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光反應的場所是⑥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發(fā)生在⑧細胞質基質,第二階段的場所是③線粒體基質,第三階段發(fā)生在②線粒體內膜,綜上所訴:產生ATP的部位有②③⑥⑧。
(2)圖2中,當光照強度為1千勒克司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強度剛好相等,處于平衡狀態(tài);當光照強度為3千勒克司時,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除線粒體提供的二氧化碳,還需細胞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CO2的走向有b、h、c。植物在一晝夜時間內要積累有機物,需一晝夜的凈光合作用大于0,光照強度應超過2千勒克司。
(3)A點時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影響A點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溫度,溫度影響酶活性從而影響呼吸作用,因此大棚種植蔬菜時,可采用增大晝夜溫差的方法來提高細胞中有機物的積累,因此需要夜晚適當降溫。根據分析,影響B(tài)點上下移動的外界因素主要有CO2濃度、溫度、水分等;在A~B段,光合作用速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強度。
(4)光照強度為2千勒克司時,該植物固定CO2的速率=(0. 4+0. 4)mol/h=0. 8mol/h。
30. (1)細胞分裂,細胞分化細胞膜通透性改變(2)CAA、B著絲點分裂,兩條染色單體變成兩條染色體(3)D1∶2∶2(4)動物細胞在間期中心粒進行復制,植物細胞沒有此現象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前期紡錘體的形成方式不同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細胞質一分為二的方式不同(5)核糖體不具有,胰腺細胞已高度分化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的生命歷程,難度中等。
(1)①過程增加細胞數目,屬于細胞分裂過程,③過程中增加了細胞的種類,在生物學上稱為細胞的分化。衰老細胞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導致細胞代謝減慢。
(2)圖乙中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單體形成于間期,對應圖C,消失于后期,對應圖A,A、B中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引起染色體數目的加倍,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其他細胞的2倍,此時含有12條染色體,其他細胞含有6條染色體。
(3)研究染色體數目和形態(tài)最好是在中期,對應圖乙的D圖,此時含有染色單體,細胞內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1:2:2。
(4)圖乙表示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主要區(qū)別是:C間期--動物細胞在間期中心粒進行復制,植物細胞沒有此現象;E前期--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前期紡錘體的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細胞質一分為二的方式不同。
(5)18O標記氨基酸的羧基,用含18O標記的氨基酸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D細胞,在核糖體上一個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的氨基脫水縮合生成水。胰腺細胞高度分化,不再具有增殖能力。
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本冊綜合復習練習題,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生物人教版 (2019)本冊綜合達標測試,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全冊綜合優(yōu)秀同步練習題,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回答下列與脂質相關的問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