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mm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卷卷頭相應位置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考號;在答題卡相應欄內(nèi)填寫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將考試科目、準考證號涂寫在答題卡上。
2.II卷內(nèi)容須用0.5mm黑色簽字筆寫在答題卷相應空格或區(qū)域內(nèi)。
3.考試結(jié)束,將答題卡和答題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H 1,C 12,N 14,O 16,S 32, Cl 35.5,Na 23 ,K 39,Al 27,F(xiàn)e 56,Zn 65,Cu 64
第Ⅰ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下面均是正丁烷與氧氣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25℃,101 kPa):
①C4H10(g)+13/2O2(g)===4CO2(g)+5H2O(l) ΔH=-2878 kJ·mol?1
②C4H10(g)+13/2O2(g)===4CO2(g)+5H2O(g) ΔH=-2658 kJ·mol?1
③C4H10(g)+9/2O2(g)===4CO(g)+5H2O(l) ΔH=-1746 kJ·mol?1
④C4H10(g)+9/2O2(g)===4CO(g)+5H2O(g) ΔH=-1526 kJ·mol?1
由此判斷,正丁烷燃燒熱ΔH是( )
A. -2878 kJ·mol?1 B. -2658 kJ·mol?1 C. -1746 kJ·mol?1 D. -1526 kJ·mol?1
【答案】A
【解析】正丁烷的燃燒熱是1mol正丁烷完全燃燒生成CO2(氣),H2O(液)放出的熱量,故熱化學方程式(1)C4H10?(g)+O2(g)═4CO2(g)+5H2O(l)△H=-2878kJ/mol,符合燃燒熱的概念,所以正丁烷的燃燒熱為-2878?kJ/mol。
故選A。
2.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某特定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僅是溫度的函數(shù)
B. 催化劑不能改變平衡常數(shù)的大小
C. 平衡常數(shù)發(fā)生變化,化學平衡必定發(fā)生移動,達到新的平衡
D. 化學平衡發(fā)生移動,平衡常數(shù)必發(fā)生變化
【答案】D
【解析】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中,當反應達到化學平衡時,生成物濃度的冪之積和反應物濃度的冪之積的比值是化學平衡常數(shù),平衡常數(shù)只與溫度有關(guān)系,所以只有選項D是錯誤的,其它都是正確的,答案選D。
3.反應2A(g)D2Y(g) + E(g)ΔH>0達到平衡時,要使正反應速率降低,A的濃度增大,應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壓 B. 減壓 C. 減小E的濃度 D. 降溫
【答案】D
【解析】A.該反應為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增大壓強,平衡向逆方向移動,A的濃度增大,但正反應速率增大,故A錯誤;
B. 該反應為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減壓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濃度減小,故B錯誤;
C.減小E的濃度,逆反應速率減小,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濃度減小,故C錯誤;
D.該反應為吸熱反應,降溫平衡向逆反應移動,A的濃度增大,溫度減低,正逆反應速率均降低,故D正確;
故選D。
4.沼氣是一種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molCH4完全燃燒生成CO2氣體和液態(tài)H2O時,放出445kJ熱量,則下列熱化學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A. CH4(g)+2O2(g) == CO2(g)+2H2O(g) ΔH== ?890kJ·mol?1
B.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
C.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
D. 0.5 CH4(g)+O2(g) == 0.5CO2(g)+H2O( l ) ΔH== ?890kJ·mol?1
【答案】C
【解析】A. CH4(g)+2O2(g) = CO2(g)+2H2O(g) ΔH= ?890kJ·mol?1,題干信息是生成液態(tài)水,故此項錯誤;
B.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甲烷燃燒時反應反應,ΔH應該小于0,故此項錯誤;
C.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0.5molCH4完全燃燒生成CO2氣體和液態(tài)H2O時,放出445kJ熱量,則1molCH4完全燃燒生成CO2氣體和液態(tài)H2O時,應放出890kJ熱量,故此項正確;
D. 0.5 CH4(g)+O2(g) == 0.5CO2(g)+H2O( l ) ΔH= ?890kJ·mol?1,根據(jù)題干信息知0.5molCH4完全燃燒生成CO2氣體和液態(tài)H2O時,放出445kJ熱量,故此項錯誤;
故選C。
5.有三支試管,分別盛有下列物質(zhì),觀察這三支試管的顏色,其中顏色最淺的是( )
甲:10mL 0.01mol·L-1 FeCl3溶液 和10 mL 0.01 mol·L-1 KSCN溶液
乙:5mL水和10mL 0.01mol·L-1 FeCl3溶液和5mL 0.01mol·L-1 KSCN溶液
丙:10mL 0.1mol·L-1 FeCl3溶液 和10mL 0.1mol·L-1 KSCN溶液
A. 甲試管 B. 乙試管 C. 丙試管 D. 無法判斷
【答案】B
【解析】甲中混合后,F(xiàn)eCl3溶液濃度為0.005mol/L,KSCN溶液濃度為0.005mol/L,乙中混合后,FeCl3溶液濃度為0.005mol/L,KSCN溶液濃度為0.0025mol/L,丙中混合后,FeCl3溶液濃度為0.05mol/L,KSCN溶液濃度為0.05mol/L,從混合后濃度可知,乙中濃度最小,反應最慢,生成的硫氰化鐵離子濃度最小,顏色最淺,
故選B。
6.將常溫下pH=12的氫氧化鈉溶液與pH=2的硫酸溶液分別加熱,溶液pH的變化是( )
A. 前者減小后者不變 B. 前者減小后者增大 C. 都不變 D. 都減小
【答案】A
【解析】氫氧化鈉和硫酸都是強電解質(zhì),不存在電離平衡,加熱不能改變氫氧化鈉和硫酸的物質(zhì)的量。但溶液的溫度升高,水的離子積常數(shù)增大,所以將常溫下pH=12的氫氧化鈉溶液與pH=2的硫酸溶液分別加熱,前者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增大,后者氫離子濃度不變,因此溶液pH的變化是前者減小后者不變,答案選A。
7.下列不能減慢鋅與稀鹽酸的反應速率的措施是( )
A. 降低溫度 B. 加入氯化鈉溶液
C. 加入少量CH3COONa固體 D. 增大鋅的用量
【答案】D
【解析】A. 降低溫度,反應速率減慢,故此項不選;
B. 加入氯化鈉溶液,溶液被稀釋,反應物濃度降低,速率減慢,故此項不選;
C. 加入少量CH3COONa固體,與鹽酸反應后生成醋酸,降低了氫離子濃度,反應速率降低,故此項不選;
D. 增大鋅的用量,鋅為固體,對反應速率沒有影響,故此項符合題意;
故選D。
8.在下列給定條件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A. 無色溶液:H+、Cu2+、、Cl-、HSO3-
B. 能使pH試紙呈紅色的溶液:Na+、NH4+、I-、NO3-
C. pH=14的溶液:Na+、K+、CO32-、Cl-
D. 水電離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Na+、K+、AlO2-、CO32-
【答案】C
【解析】A.酸性條件下,弱酸根離子HSO3-能和氫離子反應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所以不能大量共存,故A錯誤;
B.使pH試紙變紅色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條件下,硝酸根離子能氧化還原性I-,所以二者不能共存,故B錯誤;
C.pH=14的溶液呈強堿性,強堿性條件下,這幾種離子之間不反應,且也氫氧根離子也不反應,所以能大量共存,故C正確;
D.水電離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則溶液可能是酸或堿溶液,在酸溶液中,AlO2-、CO32-不能大量共存,故D錯誤;
故選C。
9.如圖,在盛有稀H2SO4的燒杯中放入用導線連接的電極X、Y,外電路中電子流向如圖所示,關(guān)于該裝置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外電路的電流方向為:X→導線→Y
B. 若兩電極分別為Fe和碳棒,則X為碳棒,Y為Fe
C. X極上發(fā)生的是還原反應,Y極上發(fā)生的是氧化反應
D. 若兩電極都是金屬,則它們的活動性順序為X>Y
【答案】D
【解析】A. 根據(jù)圖片知該裝置是原電池,外電路中電子從X電極流向Y電極,電流的流向與此相反,即Y→導線→X,故A錯誤;
B. 原電池中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較不活潑的金屬或?qū)щ姷姆墙饘僮髡龢O,若兩電極分別為Fe和碳棒,則Y為碳棒,X為Fe,故B錯誤;
C.?X是負極,負極上發(fā)生氧化反應;Y是正極,正極上發(fā)生還原反應,故C錯誤;
D.?X為負極,Y為正極,若兩電極都是金屬單質(zhì),則它們的活動性順序為X>Y,故D正確。
故選D。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凡是放熱反應都是自發(fā)的,吸熱反應都是非自發(fā)的
B. 自發(fā)反應一定是熵增大,非自發(fā)反應一定是熵減少或不變
C. 自發(fā)反應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實現(xiàn)
D. 自發(fā)反應在恰當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
【答案】D
【解析】反應能否自發(fā)進行取決于△H-T△S是否小于0,如果△H<O,△S<0,即放熱的、熵減小的反應,當高溫非常高時,△H-T△S可能大于0,不能自發(fā)進行,故只有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11.一定量的鹽酸跟過量的鐵粉反應時,為了減緩反應速度,且不影響生成氫氣的總量,可向鹽酸中加入適量的( )
①NaOH固體②H2O③NH4Cl固體 ④CH3COONa固體 ⑤NaNO3固體 ⑥KCl溶液
A. ②④⑥
B. ①②
C. ②③⑤
D. 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①加入NaOH固體,氫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及濃度均減小,故①錯誤;②加入H2O 減小氫離子的濃度,但不改變氫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故②正確;③加入NH4Cl固體,水解顯酸性,導致氫離子的濃度、氫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稍增大,速率稍加快,故③錯誤;④加入CH3COONa固體與鹽酸反應生成弱酸,減小氫離子的濃度,但不改變氫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故④正確;⑤加入NaNO3固體,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與鐵反應得不到氫氣,故⑤錯誤;⑥加入KCl溶液,減小氫離子的濃度,但不改變氫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故⑥正確;故②④⑥符合題意。答案:A。
12.在恒溫恒容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X(g)+2Y(g)D2Z(g),能說明反應一定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 )
①X、Y、Z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 2 : 2 ②X、Y、Z的濃度不再發(fā)生變化 ③容器中氣體的壓強不再發(fā)生變化 ④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n mol Z,同時生成2n mol X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X、Y、Z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1:2:2時,該反應可能達到平衡狀態(tài),也可能沒有達到平衡狀態(tài),這與反應產(chǎn)生物質(zhì)的量和轉(zhuǎn)化率有關(guān),故錯誤;
②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X、Y、Z的濃度不再發(fā)生變化,所以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正確;
③該反應是一個反應前后氣體體積減小的可逆反應,當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各物質(zhì)的濃度不再變化,則容器中的壓強不再發(fā)生變化,故正確;
④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n mol Z,同時生成2n mol X,正逆反應速率不相等,該反應沒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錯誤;
故選C。
13.在25 ℃時,密閉容器中X、Y、Z三種氣體的初始濃度和平衡濃度如下表:
物 質(zhì)
X
Y
Z
初始濃度/ mol·L-1
0.1
0.2
0
平衡濃度/ mol·L-1
0.05
0.05
0.1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反應達到平衡時,X的轉(zhuǎn)化率為50%
B. 增大壓強,使平衡向生成Z方向移動,平衡常數(shù)增大
C. 反應可表示為X+3YD2Z,其平衡常數(shù)為1600
D. 改變溫度可以改變此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
【答案】B
【解析】A.反應達到平衡時,X的轉(zhuǎn)化率為:(0.1mol/L?0.05mol/L)/0.1mol/L×100%=50%,故A正確;
B.增大壓強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動,但平衡常數(shù)不變,故B錯誤;
C.K=c2(Z)/[c(X)?c3(Y)]=(0.1mol/L)2/[(0.05mol/L)×(0.05mol/L)3]=1600(mol/L)?2,故C正確;
D.平衡常數(shù)只受溫度的影響,溫度改變時,化學平衡常數(shù)一定變化,故D正確;
故選B。
14.25℃時,由水電離出的c(H+)= 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① K+、Al3+、Cl-、CO32- ② K+、Fe3+、I-、SO42- ③ Fe2+、Cl-、NO3-、SO42- ④Na+、Ca2+、Cl-、HCO3- ⑤ K+、Ba2+、Cl-、NO3-
A. 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由水電離出的c(H+)= 1×10-13mol·L-1的溶液中,可能呈強酸性,pH=1,也可能呈強堿性,pH=13,① 在酸性條件下CO32-不能大量存在,在堿性條件下Al3+不能大量存在,故此項選;② 在堿性條件下Fe3+不能大量存在,在酸性條件下Fe3+與I-之間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不能大量共存,故此項選;③ 在堿性條件下,F(xiàn)e2+因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存在,在酸性條件下NO3-會氧化Fe2+不能大量共存,故此項選;④無論是酸性還是堿性溶液,HCO3-都不能大量存在,故此項選;⑤ 無論是酸性條件還是堿性條件,K+、Ba2+、Cl-、NO3-之間不會反應,可以大量存在,故此項不選;
故選C。
15.高溫下,某反應達到平衡,平衡常數(shù)K=。恒容時,溫度升高,H2濃度減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的焓變?yōu)樨撝?br />
B. 縮小容器體積,平衡不移動,H2濃度一定增大
C. 升高溫度,正反應速率增大,逆反應速率減小
D. 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O+H2ODCO2+H2
【答案】B
【解析】平衡常數(shù)K=,故該反應化學方程式應為CO2+H2CO+H2O;
A.恒容時,溫度升高,H2濃度減小,平衡向正反應移動,故正反應為吸熱反應,故焓變?yōu)檎?,故A錯誤;
B.該反應為體積不變的反應,縮小容器體積,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但各物質(zhì)的濃度都增大,故B正確;
C升高溫度,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故C錯誤;
D.由平衡常數(shù)可知,該反應化學方程式應為CO2+H2CO+H2O,故D錯誤;
故選B。
16.下列液體混合后,常溫下溶液一定呈堿性的是( )
A. pH=12的氫氧化鈉溶液與pH=2的某酸溶液等體積混合
B. pH=6的鹽酸溶液1mL與999mL水混合
C. pH=2的鹽酸與0.01 mol·L?1的氨水等體積混合
D. 1×10?3 mol·L?1的鹽酸和6×10?4 mol·L?1的Ba(OH)2溶液各取10mL,混合后再稀釋100倍
【答案】D
【解析】常溫下pH=7的溶液顯中性,pH>7為堿性;
A.酸為強酸時,混合后顯中性,而酸為弱酸時,則混合后酸可能過量,溶液為酸性,故A錯誤;
B.酸溶液稀釋還是酸溶液,則pH=6的鹽酸溶液1mL與999mL水混合,溶液一定為酸性,故B錯誤;
C.pH=2的鹽酸,c(HCl)=0.01mol/L,與0.01mol/L的氨水等體積混合,恰好生成氯化銨,水解顯酸性,故C錯誤;
D.c(H+)=1×10-3mol/L<c(OH-)=6×10-4mol/L×2,等體積混合堿過量,則溶液顯堿性,故D錯誤;
答案為D。
17.下列有關(guān)實驗操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中和滴定實驗中指示劑不宜加入過多,通??刂屏吭? mL ~2mL
B. 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準確量取25.00mLKMnO4 溶液
C. 用量筒量取5.00mL1.00mol·L-1 鹽酸
D. 中和滴定實驗中的錐形瓶用待測液潤洗
【答案】B
【解析】A. 中和滴定實驗中指示劑不宜加入過多,通??刂屏吭?到3滴,故A錯誤;
B. 滴定管比較精確,可以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準確量取25.00mLKMnO4 溶液,故B正確;
C. 用量筒量取液體,只能精確到0.1mL,故C錯誤;
D. 中和滴定實驗中的錐形瓶不能用待測液潤洗,故D錯誤。
故選B。
二、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8.可以將反應Zn+Br2DZnBr2設計成蓄電池,有下列四個電極反應:①Br2+2e?==2Br? ②2Br??2e?== Br2 ③Zn?2e?==Zn2+ ④Zn2+ +2e?== Zn,其中表示放電時的正極反應(即充電時的陽極)和放電時的負極反應的分別是( )
A. ②和③ B. ②和① C. ③和① D. ④和①
【答案】A
【解析】充電時,陽極上電解質(zhì)溶液中的陰離子失去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所以是溴離子失去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溴單質(zhì),電極反應式為2Br??2e?=Br2;放電時,較活潑的金屬鋅失去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電極反應式為Zn?2e?=Zn2+,
故選A。
19.已知甲、乙、丙、丁代表4種純凈物。甲(g)+2乙(g) 丙(g)+丁(g) ΔH=-a kJ·mol?1 (a>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
B. 該反應不需要加熱
C. 1 mol甲(g)與2 mol乙(g)的總能量高于1 mol丙(g)和1 mol丁(g)的總能量
D. 在一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 甲(g)與2 mol 乙(g),在一定條件下反應放出的熱量為a kJ
【答案】C
【解析】A.該熱化學方程式表示反應物1 mol甲(g)與2 mol乙(g)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總能量,并不能表示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故A錯誤;
B.反應吸熱還是放熱與反應條件無關(guān),很多放熱反應也必須先加熱才能進行,故B錯誤;
C.該反應為放熱反應,因此1 mol甲(g)與2 mol乙(g)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總能量,故C正確;
D.該反應方程式表示1 mol甲(g)與2 mol乙(g)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氣態(tài)丙和氣態(tài)丁時放出的熱量為a kJ,由于該反應是可逆反應,1 mol甲(g)與2 mol乙(g)并不能完全反應,放出的熱量小于a kJ,故D錯誤;故答案為C。
20.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 Na2S的水解:S2-+ 2H2OH2S + 2OH?
B. NaHCO3在水溶液中的電離:HCO3?+ H2O H2 CO3+ OH?
C. NH4Cl的水解:NH4+ + H2O NH3·H2O + OH?
D. 硫酸鋁溶液和碳酸氫鈉溶液混合: Al3+ + 3HCO3? = Al(OH)3↓+3CO2↑
【答案】D
【解析】A. Na2S溶液的水解分步進行,主要以第一步為主,正確的離子方程式為:S2?+H2OHS?+OH?,故A錯誤;
B. NaHCO3溶液電離出鈉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正確的電離方程式為:NaHCO3=HCO3?+Na+,故B錯誤;
C. NH4Cl溶液的水解生成一水合氨和氯化氫,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NH4++H2ONH3?H2O+H+,故C錯誤;
D. 硫酸鋁溶液和碳酸氫鈉溶液混合反應原理是鋁離子與碳酸氫根離子發(fā)生雙水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淀和二氧化碳氣體,正確的離子方程式為:Al3+ + 3HCO3? = Al(OH)3↓+3CO2↑,故D正確;
故選D。
21.有室溫下四種溶液,有關(guān)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
②
③
④
pH
11
11
3
3
溶液
氨水
氫氧化鈉溶液
醋酸
鹽酸
A. ①、②中分別加入適量的氯化銨晶體后,兩溶液的pH均減小
B. 分別加水稀釋10倍后,四種溶液的pH: ①>②>④>③
C. Va L④與Vb L②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4,則Va∶Vb=11∶9
D. ①、④兩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NH4+)>c(OH-)>c(H+)
【答案】D
【解析】一水合氨和醋酸都是弱電解質(zhì),NaOH、HCl都是強電解質(zhì),則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前者濃度大于后者,pH=3的醋酸和鹽酸,醋酸濃度大于鹽酸,
A. 氯化銨是強酸弱堿鹽,其水溶液呈酸性,①、②中分別加入適量的氯化銨晶體后,銨根離子抑制一水合氨電離,NaOH和銨根離子反應生成一水合氨,導致兩種溶液中c(OH?)降低,則兩種溶液的pH都減小,故A正確;
B. 加水稀釋相同倍數(shù),溶液濃度都減小,但弱電解質(zhì)濃度減小程度小于強電解質(zhì),但酸溶液的pH仍然小于堿溶液,則四種溶液的pH?①>②>④>③,故B正確;
C.?VaL④與VbL②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4,混合溶液呈酸性,則鹽酸過量,混合溶液中c(H+)=[c(HCl)?Va?c(NaOH)Vb]/[Va+Vb]=[10?3Va?10?3Vb]/[Va+Vb]=10?4mol/L,Va:Vb=11:9,故C正確;
D. 氨水濃度大于鹽酸濃度,二者等體積混合,氨水有剩余,一水合氨電離程度大于銨根離子水解程度導致溶液呈堿性,則c(OH?)>c(H+),但一水合氨電離程度較小,再結(jié)合電荷守恒得c(NH4+)>c(Cl?),則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順序是c(NH4+)>c(Cl?)>c(OH?)>c(H+),故D錯誤;
故選D。
22.某溶液中只含有Na+、H+、OH?、A?四種離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若溶液中c(A?)=c(Na+),則溶液一定呈中性
B. 溶液中可能存在:c(Na+)> c(A?)> c(OH?)> c(H+)
C. 若c(OH?)> c(H+),溶液中可能存在:c(Na+)> c(OH?) > c(A?)> c(H+)
D. 若溶質(zhì)為NaA、HA,則一定存在:c(A?) > c(Na+)> c(H+) > c(OH?)
【答案】D
【解析】A.由電荷守恒可知,c(Na+)+c(H+)=c(OH-)+c(A-),溶液中c(A-)=c(Na+),則c(OH-)=c(H+),溶液為中性,故A正確;
B.溶液電荷守恒,若c(Na+)>c(A-),則c(OH-)>c(H+),可能存在c(Na+)> c(A?)> c(OH?)> c(H+),故B正確;
C.若c(OH-)>c(H+),如NaA過量較多,鹽的水解大于酸的電離程度,則可能存在c(Na+)> c(OH?) > c(A?)> c(H+),故C正確;
D.若溶質(zhì)為NaA、HA,二者等物質(zhì)的量時且酸電離大于鹽的水解存在c(A-)>c(Na+)>c(H+)>c(OH-),若二者等物質(zhì)的量且鹽的水解大于酸的電離,則存在c(Na+)>c(A-)>c(OH-)>c(H+),故D錯誤。
故選D。
23.如圖所示,兩極上發(fā)生的反應:a極Cu2++2e?=Cu;b極Fe ?2e?=Fe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裝置中電解質(zhì)溶液一定含有Cu2+
B. 該裝置可能是將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的裝置
C. a極上發(fā)生氧化反應
D. a、b可能是同種電極材料
【答案】C
【解析】A.可能為電解池,a極發(fā)生還原反應,為陰極,b極發(fā)生氧化反應,為陽極,電解質(zhì)可為硫酸銅溶液,故A正確;
B.若a電極為不活潑電極,b為鐵,則該裝置可能為原電池,則是將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的裝置,故B正確;
C.a極Cu2++2e?=Cu,Cu2+得電子被還原,故C錯誤;
D.如a、b都是鐵片,電解質(zhì)為硫酸銅,電解時可發(fā)生題中反應,故D正確;
故選C。
24.在容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存在如下平衡:2SO2(g)+O2(g)D2SO3(g) △H= ?QkJ/mol(Q>0),某研究小組研究了其他條件不變時,改變某一條件對上述平衡的影響,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圖I研究的是t0時刻增大O2的濃度對平衡的影響
B. 圖II研究的是t0時刻加入催化劑后對反應速率和平衡的影響
C. 圖III研究的是催化劑對平衡的影響,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高
D. 圖III研究的是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且乙的溫度較低
【答案】B
【解析】A.增大氧氣濃度時,三氧化硫濃度不變,則逆反應速率瞬間不變,所以改變條件時刻,逆反應速率曲線有接觸點,該圖象沒有接觸點,故A錯誤;
B.催化劑能同等程度的改變正逆反應速率,所以平衡不移動,故B正確;
C.催化劑改變正逆反應速率但不影響平衡移動,則二氧化硫的轉(zhuǎn)化率不變,根據(jù)圖象知,甲使用催化劑、乙不使用催化劑,故C錯誤;
D.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大,則反應達到平衡時間越短,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二氧化硫轉(zhuǎn)化率降低,根據(jù)圖象知,乙溫度較高,故D錯誤;
故選B。
25.圖表示可逆反應A(s)+B(g)D n C(g);ΔH=Q kJ·mol?1,在不同條件下反應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和反應過程所需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下列有關(guān)敘述中一定正確的( )
A. 若條件為催化劑,則a表示有催化劑,b表示沒有催化劑
B. 只改變溫度,則a比b的溫度高,且Q>0
C. 只改變壓強,則a比b的壓強大,n>2
D. 由圖象可以作出判斷,反應一定從正反應方向開始
【答案】D
【解析】A.加入催化劑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應速率,平衡不移動,則a、b到達平衡時C的百分含量相同,故A錯誤;
B.a到達平衡時間短,則a溫度高,升高溫度,平衡時C的百分含量(C%)減小,平衡逆向移動,所以△H<0,即Qc(CH3COO-)>c(H+)>c(OH-)
B.W 點所表示的溶液中:c(Na+)+c(H+)= c(CH3COOH)+c(OH-)
C.pH = 3.5的溶液中:c(Na+) +c(H+) ?c(OH-) +c(CH3COOH)= 0.1mol·L?1
D.向W點所表示的1.0 L 溶液中通入0.05 mol HCl 氣體(溶液體積變化可忽略):c(H+)= c(CH3COOH)+c(OH-)
【答案】 (1). 1.1×10?4 mol·L?1 (2). 2AgC1+S2? =Ag2S +2C1? (3). BC
【解析】(1)Ksp =c(SO42-)?c(Ba2+)=1.0×10?6 mol·L?1×c(Ba2+)=1.1×10?10,則c(Ba2+)=1.1×10?10/1.0×10?6= 1.1×10?4 mol·L?1,故答案為 1.1×10?4 mol·L?1;
(2)黑色的Ag2S比AgCl更難溶,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AgC1+S2? =Ag2S +2C1?;
(3)根據(jù)圖象知,隨著溶液pH增大,則溶液中醋酸濃度降低、醋酸根離子濃度增大,則實線是醋酸根離子濃度、虛線是醋酸濃度變化,
A. 當pH=5.5時,根據(jù)圖象知c(CH3COOH)c(HCO3->c(OH-)>c(H+)>c(CO32-) (3). 增大 (4). 小于 (5). c(NH4+)=c(Cl-)>c(H+)=c(OH-) (6). 10-12mol/L
【解析】(1)①Na2CO3溶液和②NaHCO3溶液均為強堿弱酸鹽溶液,故上述溶液中,可發(fā)生水解的是①②;
(2)上述溶液中,既能與氫氧化鈉反應,又能和硫酸反應的溶液為②NaHCO3溶液,該溶液呈堿性,碳酸氫根的水解程度大于其電離程度,故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c(Na+)>c(HCO3-)>c(OH-)>c(H+)>c(CO32-);
(3)向④中加入少量氯化銨固體,c(NH4+)增大,一水合氨的電離平衡逆向移動,c(OH-)減小,故c(NH4+)/c(OH-)的值增大;
(4)若將③鹽酸和④氨水等體積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氯化銨溶液,銨離子水解呈酸性;現(xiàn)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則氨水稍過量,故混合前③的體積小于④的體積,此時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c(NH4+)=c(Cl-)>c(H+)=c(OH-);
(5)取10 mL鹽酸,然后加水稀釋到500 mL,稀釋后鹽酸的濃度變?yōu)?.01mol/L,c(H+)=0.01mol/L,c(OH-)= 10-12mol/L,則此時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H+)=10-12mol/L。
28.在2 L密閉容器內(nèi),800 ℃時反應:2NO(g)+O2(g)2NO2(g)體系中,n(NO)隨時間的變化如表:
時間(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1
0.008
0.007
0.007
0.007
(1)寫出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K=____________。
(2)如圖中表示NO2的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__。用O2表示從0~2s內(nèi)該反應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
(3)能說明該反應已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內(nèi)壓強保持不變
c.v逆(NO)=2v正(O2) d.容器內(nèi)密度保持不變
(4)某同學查閱資料得知,該反應K300℃>K350℃;25 ℃時,生成1 mol NO2,熱量變化為56.4 kJ。但是該同學由于疏忽,忘記注明“+”、“-”。根據(jù)題目信息,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使該反應的反應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是_________。
a.及時分離除NO2氣體 b.適當升高溫度
c.增大O2的濃度 d.選擇高效催化劑
【答案】 (1). K= (2). b (3). 1.5×10-3mol/(L·s) (4). bc (5). 2NO(g)+O2(g)2NO2(g) ΔH=-112.8 kJ/mol (6). c
【解析】 (1)化學平衡常數(shù)是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各種生成物濃度冪之積與各種反應物濃度冪之積的比,所以反應2NO(g)+O2(g)2NO2(g)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
(2)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n(NO)=0.007mol,則參加反應的n(NO)=(0.020-0.007)mol=0.013mol,開始時c(NO2)=0,根據(jù)N原子守恒知,生成的n(NO2)=0.013mol,c(NO2)=0.013mol÷2L=0.0065mol/L;根據(jù)圖知,NO2的變化的曲線是b;
從0?1s內(nèi)該反應的平均速率v(NO)==0.003 mol/(L·s),由于在同一反應中,速率比等于化學計量數(shù)的比,所以v(O2)=v(NO)= 0.0015 mol/(L·s);
(3)a.無論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都存在v(NO2)=2v(O2),不能據(jù)此判斷平衡狀態(tài),a錯誤;
b.反應前后氣體物質(zhì)的量改變,則容器壓強改變,當容器內(nèi)壓強保持不變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b正確;
c.v逆(NO)=2v正(O2)=v正(NO),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c正確;
d.無論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容器內(nèi)密度始終保持不變,不能據(jù)此判斷平衡狀態(tài),d錯誤;
故合理選項是bc;
(4)該反應K300℃>K350℃,說明升高溫度,化學平衡向吸熱的逆反應方向移動,所以該反應的正反應為放熱反應,△H”、“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