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60.0分)
1. 下列過程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是
A. 用消毒液殺滅游泳池中的藻類
B. 用融化路面的積雪
C. 用石灰修復被酸雨浸蝕的土壤
D. 用催化劑將汽車尾氣中的CO和NO轉化為無害物質
2. 下列有關對定量實驗誤差分析正確的是
A. 中和熱測定實驗中,緩慢地將NaOH溶液倒入測定裝置中測定結果無影響
B. 酸堿中和滴定實驗中,錐形瓶用待測液潤洗測定結果無影響
C. 測定溶液pH的實驗中,用干燥pH試紙測定新制氯水的測定結果無影響
D. 現需?溶液,稱取固體配制溶液濃度偏低
3. 將amol二氧化錳粉末加入的濃鹽酸中加熱完全溶解,反應中轉移電子d個,設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可以收集到氯氣
B. 反應后溶液中的數目為2a
C. 轉移電子數d與的物質的量n的關系為
D. 反應后溶液中的數目為
4.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實驗
操作
A
證明某溶液中存在
先加少量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出現血紅色
B
測定熔融苛性鈉的導電性
在瓷坩堝中熔化氫氧化鈉固體后進行測量
C
證明氯的非金屬性大于碳
向碳酸鈣中滴加鹽酸,有氣泡產生
D
制備氯化鎂固體
將晶體在氯化氫的氣流中加熱
5. 將反應的產物氣體通入溶液,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無沉淀生成
B. 肯定沒有生成
C. 得到的沉淀是純凈物
D. 得到的沉淀是和組成的混合物
6. 在指定條件下,下列各組離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 無色澄清透明溶液中:、、、
B. 與鋁反應放出的溶液中:、、、
C. 由水電離的的溶液中:、、、
D. 滴加酚酞顯紅色的溶液中:、、、
7. 將溶液或氣體逐漸加入或通入到一定量的Y溶液中,產生沉淀的質量與加入X的物質的量關系如圖所示,符合圖中情況的一組物質是

?
X
Y溶液
A
?溶液
?NaOH溶液
B
?KOH溶液
?溶液
C
溶液?
?溶液
D
?氣體
?石灰水
8. 短周期元素W、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圖,其中Y所處的周期數與族序數相等.W最外層電子數是其內層電子數的3倍.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W
X

Y

Z
A. X、Y、Z、W的原子半徑依次減小
B. W與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離子鍵
C. 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
D. W與Y形成的化合物可分別與NaOH溶液和鹽酸反應
9. 為了檢驗某含有雜質的樣品的純度,現將?g?樣品加熱,其質量變?yōu)?g,則該樣品的純度質量分數是
A. B. C. D.
10. 室溫下,在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實驗測得溶液pH隨NaOH溶液體積變化曲線如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a點時,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水解,離子方程式為:
B. 段,溶液pH增大,濃度不變
C. 段,加入的主要用于生成沉淀
D. d點時,沉淀開始溶解
11. 取濃度均為的NaA和NaB兩種鹽溶液各1L,分別通入,發(fā)生反應:、將濃度均為、體積均為1L的HA溶液和HB溶液分別加水稀釋至體積為VL,溶液pH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HA是強酸,HB是弱酸
B. X是HB,Y是HA
C. 常溫下,pH相等的NaA溶液與NaB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D. NaA與NaB的混合溶液中:
12. 現有a、b、c三個容器,a容器恒容恒溫,b容器恒壓恒溫,c容器恒容絕熱.在三個容器中各充入和發(fā)生反應,初始時三個容器的體積和溫度均相等,則反應達到平衡后,三個容器中的轉化率的大小關系是
A. B. C. D.
13. 對于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探究單一條件改變情況下,可能引起平衡狀態(tài)的改變,得到如圖所示的曲線圖中T表示溫度,n表示物質的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加入催化劑可以使狀態(tài)d變?yōu)闋顟B(tài)b
B. 若,則逆反應一定是放熱反應
C. 達到平衡時的轉化率大小為:
D. 在和不變時達到平衡,的物質的量大小為:
14. 時,下列溶液的pH如表,有關比較正確的是
序號





溶液
NaCl

NaClO


pH





A. 酸性的相對強弱:
B. 由水電離產生的:
C. 溶液中酸根離子濃度:
D. 在溶液等體積混合后的溶液中:?
15. 在2L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測得隨反應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內,
B. 5min時該反應的K值一定小于時的K值
C. 時,改變的外界條件可能是減小壓強
D. 5min時該反應的正大于時的逆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5.0分)
16. 汽車尾氣中排放的和CO污染環(huán)境,在汽車尾氣系統(tǒng)中裝置催化轉化器,可有效降低和CO的排放。
已知:
回答下列問題:
的燃燒熱為______。若、1mol??分子中化學鍵斷裂時分別需要吸收946kJ、498kJ的能量,則1mol??分子中化學鍵斷裂時需吸收的能量為______kJ。
將還原為單質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為了模擬反應在催化轉化器內的工作情況,控制一定條件,讓反應在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用傳感器測得不同時間NO和CO的濃度如表:

前2s內的平均反應速率______,此溫度下,該反應的平衡常數______。
能說明上述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
A.?????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
C.氣體密度不變? ? ? ? ? ? ? ? ? 容器內氣體壓強不變
當NO與CO濃度相等時,體系中NO的平衡轉化率與溫度、壓強的關系如圖所示,則NO的平衡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原因是______,圖中壓強、的大小順序為______。

三、實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0分)
17. 某課外活動小組欲利用CuO與的反應研究的性質與分子組成,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夾持裝置未畫出進行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儀器a的名稱為______;儀器b中的試劑不能為下列中的______填字母
A.氧化鈣?????堿石灰?????石灰石?????生石灰
裝置B的作用是______
實驗中觀察到裝置C中黑色CuO粉末變?yōu)榧t色固體,量氣管收集到無色無味的氣體,上述現象證明了具有______性,寫出裝置C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裝置中濃硫酸的作用______寫出一條即可
實驗完畢,若測得干燥管D增重mg,裝置F測得氣體的體積為已折算成標準狀況,則氨分子中氮、氫的原子個數比為______用含m、n字母的代數式表示
18. 是一種飼料營養(yǎng)強化劑.以含鈷廢料含少量Fe、Al等雜質制取的一種新工藝流程如圖:
已知:
鈷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熔點,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溫下穩(wěn)定無毒,加熱至時,失去結晶水變成有毒的無水氯化鈷.
部分陽離子以氫氧化物形式沉淀時溶液的pH見表:
沉淀物




開始沉淀




完全沉淀




(1) 在上述工藝中,用“鹽酸”代替原工藝中“鹽酸與硝酸的混酸”直接溶解含鈷廢料,其
主要優(yōu)點為______.
加入碳酸鈉調節(jié)pH至a,a的范圍是______.
操作Ⅰ包含3個實驗基本操作,它們依次是______和過濾.
制得的在烘干時需減壓烘干的原因是______.
為測定產品中含量,某同學將一定量的樣品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溶液,過濾,并將沉淀烘干后稱量其質量.通過計算發(fā)現產品中的質量分數大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在實驗室,為了從上述產品中獲得純凈的,通常先將產品溶解在乙醚中,除去不溶性雜質后,再進行______操作.
【參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解:用消毒液殺滅游泳池中的藻類,過程中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說錯了鋅的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A不符合;
B.融雪劑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積雪。某種融雪劑由氯化鈉和氯化鈣組成,用融化路面的積雪,氯鹽類融雪劑溶于水雪后,溶液的冰點下降,都在零度以下。如氯化鈉溶于水后冰點在,氯化鈣在左右,醋酸鹽類可達左右。鹽的溶解使含鹽雪水的凝固點降低,因此在雪水中溶解了鹽之后就難以再形成冰塊,無新物質生成,不是化學變化,故B符合;
C.二氧化硫與氮的氧化物能與水反應,生成硫酸、硝酸,溶液呈酸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氣體,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能改良酸性土壤,修復被酸雨浸蝕的土壤,故C不符合;
D.一氧化碳與一氧化氮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氣,所以利用催化措施,可以將汽車尾氣中的CO和NO轉化為無害氣體,發(fā)生化學反應,故D不符合;
故選:B。
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此分析判斷.
本題考查了很想知識的理解應用、物質性質的分析判斷,注意知識積累,掌握基礎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
2.【答案】D
【解析】解:A、中和熱測定實驗中,緩慢地將NaOH溶液倒入測定裝置中,會導致熱量散失較多,使測定結果偏低,故A錯誤;
B、酸堿中和滴定實驗中,錐形瓶用待測液潤洗,待測液的量偏大,導致標準液的消耗增多,測定結果偏大,故B錯誤;
C、氯氣會漂白試紙,故pH試紙無法測定新制氯水的pH,故C錯誤;
D、現需?溶液,容量瓶的規(guī)格為100mL,實際配制溶液應為100mL,需要的NaOH的質量為:,所以稱取固體配制,導致溶液的濃度偏低,故D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了實驗誤差的分析,掌握實驗原理和物質性質是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化學方程式有關計算,側重考查學生分析能力,D選項為易錯點,學生容易忽略鹽酸易揮發(fā),難度中等。
【解答】
發(fā)生,隨反應的進行,濃鹽酸變?yōu)橄←}酸,稀鹽酸與二氧化錳不反應。
A.根據二氧化錳或轉移電子數可以計算生成氯氣的物質的量或質量,氯氣所處的溫度、壓強不確定,密度也未知,不能計算其體積,故A錯誤;
B.反應中鹽酸一定過量,所以氯離子的物質的量大于2amol,故B錯誤;
C、根據轉移電子數相等,1mol二氧化錳轉移2mol的電子,所以得電子的物質的量為:,而反應中轉移電子d個,所以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即,故C正確;
D.由于濃鹽酸易揮發(fā),無法計算反應后溶液中的數目,故D錯誤,
故選:C。
4.【答案】D
【解析】解:先加氯水可氧化亞鐵離子,不能排除鐵離子的干擾,應先加KSCN溶液、后加氯水檢驗,故A錯誤;
B.瓷坩堝中熔化氫氧化鈉固體,發(fā)生反應,應選鐵坩堝,故B錯誤;
C.鹽酸為無氧酸,不能比較非金屬性,故C錯誤;
D.在HCl氣流中可抑制鎂離子水解,將晶體在氯化氫的氣流中加熱制備,故D正確;
故選:D。
A.先加氯水可氧化亞鐵離子,不能排除鐵離子的干擾;
B.瓷坩堝中熔化氫氧化鈉固體,發(fā)生反應;
C.鹽酸為無氧酸;
D.在HCl氣流中可抑制鎂離子水解。
本題考查化學實驗方案的評價,為高頻考點,把握物質的性質、發(fā)生的反應、離子檢驗、鹽類水解、實驗技能為解答的關鍵,側重分析與實驗能力的考查,注意實驗的評價性分析,題目難度不大。
5.【答案】D
【解析】解:反應后的混合氣體通入到溶液中發(fā)生的是復分解反應:;;;先反應。依據反應定量關系,結合分解生成的氣體物質的量可知,1mol三氧化硫轉化為1mol硫酸銨消耗氨氣2mol,則還會剩余4mol氨氣,即此時4mol氨水會和2mol二氧化硫反應生成2mol亞硫酸銨,1mol硫酸銨對應得到的沉淀為1mol硫酸鋇,2mol亞硫酸銨對應得到2mol亞硫酸鋇,剩余1mol二氧化硫和2mol亞硫酸鋇反應生成1mol亞硫酸氫鋇,剩余1mol亞硫酸鋇,最后得到沉淀為1mol硫酸鋇,1mol亞硫酸鋇,因此得到沉淀為和。
故選:D。
根據反應生成的產物量和性質分析,二氧化硫溶于水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三氧化硫溶于水和水反應生成硫酸,氨氣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硫酸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亞硫酸和氨水反應生成亞硫酸銨,所以通入氯化鋇溶液中,關鍵分解反應生成的氣體物質的量進行計算分析判斷,生成沉淀有亞硫酸鋇和硫酸鋇.
本題考查了物質反應的定量計算及物質性質的綜合應用,關鍵是分析反應過程反應判斷沉淀生成的實質,題目難度中等.
6.【答案】C
【解析】解:呈淺綠色,不符合無色條件,故A錯誤;
B.堿性條件下生成弱電解質一水合氨,酸性條件下硝酸和Al反應生成氮的化合物而不是氫氣,故B錯誤;
C.酸性條件下,生成弱電解質而不能大量共存,但是堿性條件下這幾種離子之間不反應且和氫氧根離子不反應,所以堿性條件下能大量共存,故C正確;
D.、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錯誤;
故選:C。
A.無色溶液則不含有色離子;
B.與Al反應放出氫氣的溶液為弱氧化性酸溶液或強堿溶液;
C.由水電離的的溶液中水的電離被抑制,則溶液呈強酸性或強堿性;
D.使酚酞試液變紅色的溶液呈堿性。
本題考查離子共存,側重考查分析判斷能力,明確離子性質及離子共存條件是解本題關鍵,注意題干中隱含信息,B為解答易錯點,注意:硝酸和Al反應不生成氫氣,題目難度不大。
7.【答案】B
【解析】解:由圖可知,加入X物質,開始不產生沉淀,加入一定量的X時開始產生沉淀,當沉淀達最大值時,再加入X沉淀不溶解。
A、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碳酸氫鋇溶液立即生成碳酸鋇沉淀,圖象與實際不符合,故A錯誤;
B、溶液中加入KOH溶液,先發(fā)生中和反應,氫氧化鈉中和完溶液中的氫離子后,再與鎂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且氫氧化鎂不溶于氫氧化鈉,圖象與實際符合,故B正確;
C、氯化鈣溶液中加入碳酸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與氯化鈉,立即產生碳酸鈣沉淀,圖象與實際不符合,故C錯誤;
D、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立即生成碳酸鈣沉淀,最后沉淀完全溶解,圖象與實際不符合,故D錯誤;
故選:B。
由圖可知,加入X物質,開始不產生沉淀,加入一定量的X時開始產生沉淀,當沉淀達最大值時,再加入X沉淀不溶解.
A、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碳酸氫鋇溶液立即生成碳酸鋇沉淀;
B、溶液中加入KOH溶液,先發(fā)生中和反應,氫氧化鈉中和完溶液中的氫離子后,再與鎂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且氫氧化鎂不溶于氫氧化鈉;
C、氯化鈣溶液中加入碳酸鈉溶液立即產生碳酸鈣沉淀;
D、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立即生成碳酸鈣沉淀,最后沉淀完全溶解.
本題考查離子反應、離子反應與關系關系等,難度中等,清楚物質之間的反應是解題的關鍵.
8.【答案】B
【解析】解:短周期元素中,W最外層電子數是其內層電子數的3倍,原子只能有2個電子層,最外層電子數為6,故W為O元素;W、Z同主族,則Z為S元素;Y所處的周期序數與族序數相等,短周期元素,則Y為第三周期第ⅢA族元素,即Y為Al,由元素的位置可知X為Na。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徑減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徑增大,故原子半徑,故A正確;
B.W與X形成的化合物有氧化鈉、過氧化鈉,過氧化鈉中含有離子鍵、共價鍵,故B錯誤;
C.非金屬性,故氫化物穩(wěn)定性,故C正確;
D.W與Y形成的化合物為氧化鋁,可分別與NaOH溶液和鹽酸反應,故D正確,
故選:B。
短周期元素中,W最外層電子數是其內層電子數的3倍,原子只能有2個電子層,最外層電子數為6,故W為O元素;W、Z同主族,則Z為S元素;Y所處的周期序數與族序數相等,短周期元素,則Y為第三周期第ⅢA族元素,即Y為Al,由元素的位置可知X為Na,據此解答.
本題考查位置結構性質的應用,推斷元素是解題關鍵,注意對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掌握,題目難度不大.
9.【答案】A
【解析】解:設樣品中含有雜質的質量為x,則
減少
???????106?????????????????????????????????? ??? 62
x????????????????????????????????????????????????????
,
解得,
則,
故選:A。
根據碳酸氫鈉加熱分解,而碳酸鈉在加熱時不反應,則利用反應前后固體的質量差來計算碳酸氫鈉的質量,再計算碳酸鈉樣品的純度.
本題考查學生利用反應前后的固體的質量查來進行計算,明確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及固體質量差的應用是解答的關鍵.
10.【答案】C
【解析】解:硫酸鋁為強酸弱堿鹽,水解顯酸性,水解離子反應為,故A錯誤;
B.段,發(fā)生,但加入NaOH溶液,總體積增大,則濃度減小,故B錯誤;
C.段,pH變化不大,主要發(fā)生,則加入的主要用于生成沉淀,故C正確;
D.c點后pH發(fā)生突變,NaOH過量,沉淀開始溶解,生成,堿性較強,而d點,NaOH遠遠過量,故D錯誤;
故選:C。
A.硫酸鋁為強酸弱堿鹽,水解顯酸性;
B.段,發(fā)生氫離子與堿中和反應,且溶液總體積增大;
C.段,pH變化不大;
D.c點后pH發(fā)生突變,NaOH過量.
本題為2014年安徽高考化學試題,側重鹽類水解及復分解反應的考查,注意氫氧化鋁的兩性及圖中c點pH突變?yōu)榻獯鸬年P鍵,明確段中鋁離子過量,題目難度不大.
11.【答案】B
【解析】解:A、體積均為1L的HA溶液和HB溶液分別加水稀釋至體積為VL,加水稀釋相同的倍數時,pH變化小的是HB,得到酸性強弱順序是HA大于HB,但是無法判斷是不是強酸和弱酸,故A錯誤;
B、已知:、,則酸性:,加水稀釋,促進弱酸的電離,酸性越弱,溶液稀釋時pH變化越小,所以加水稀釋相同的倍數時,pH變化小的是HB,由圖可知,X是HB,Y是HA,故B正確;
C、酸性:,酸性越弱對應陰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減小越強,常溫下pH:NaA溶液溶液,故C錯誤;
D、NaA與NaB的混合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故D錯誤。
故選:B。
已知:、,則酸性:,加水稀釋,促進弱酸的電離,酸性越弱,溶液稀釋時pH變化越小,NaA與NaB的混合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據此分析.
本題考查了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原理的應用、影響平衡的因素分析判斷.掌握基礎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12.【答案】A
【解析】解:對于,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不變,則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a容器恒容恒溫,b容器恒壓恒溫,由于壓強對平衡無影響,則的轉化率的大小關系是,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c容器恒容絕熱,則溫度高于a、b,則。
故選:A。
對于,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不變,則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c容器恒容絕熱,則溫度高于a、b,以此解答該題.
本題考查了化學平衡影響因素,側重考查容器特征、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為高頻考點,注意恒溫恒容容器、恒溫恒壓容器、恒容絕熱容器改變條件對平衡的分析方法,題目難度中等.
13.【答案】D
【解析】解:催化劑只改變反應速率不改變平衡移動,所以加入催化劑不可能使狀態(tài)d變?yōu)闋顟B(tài)b,故A錯誤;
B.若,由圖象可知溫度升高,的平衡體積分數減小,說明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則逆反應為吸熱反應,故B錯誤;
C.由圖可知,橫坐標為的物質的量,增大一種反應物的量會促進另一種反應物的轉化率增大,則越大達到平衡時的轉化率越大,即達到平衡時的轉化率大小為,故C錯誤;
D.由圖可知,橫坐標為的物質的量,增大一種反應物的量必然會促進另一種反應物的轉化,則越大達到平衡時的轉化率越大,生成物的物質的量越大,則平衡時的物質的量大小為:,故D正確;
故選:D。
A、催化劑只改變反應速率不改變平衡移動;
B、若,由圖象可知溫度升高生成物的物質的量減小,說明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據此判斷;
C、增大一種反應物的量會促進另一種反應物的轉化率的增大;
D、對于可逆反應來說,增大一種反應物的物質的量或濃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生成物的物質的量增多。
本題考查化學平衡移動圖象題,難度中等,本題注意濃度、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14.【答案】D
【解析】解:A、鹽的水解原理:越弱越水解,根據數據得到NaClO中次氯酸根離子的水解程度小于中碳酸根離子的水解程度,所以酸性:,故A錯誤;
B、醋酸銨是能水解的鹽能促進水的電離,NaCl是不水解的鹽,對水的電離無影響,所以由水電離產生的:,故B錯誤;
C、鹽的水解原理:越弱越水解,根據數據得到NaClO中次氯酸根離子的水解程度大于中碳酸根離子的水解程度,溶液中酸根離子濃度:,故C錯誤;
D、等體積等濃度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故D正確。
故選:D。
A、鹽的水解原理:越弱越水解,據此確定弱酸的酸性強弱;
B、能水解的鹽能促進水的電離,不水解的鹽對水的電離無影響;
C、鹽的水解原理:越弱越水解,據此根據水解程度確定溶液中離子的濃度;
D、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
本題考查了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鹽的水解原理:越弱越水解、物料守恒的理解應用,注意鹽類水解的分析應用,掌握基礎是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1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化學平衡圖象,涉及反應速率的計算、化學平衡的影響因素、化學平衡狀態(tài)本質,難度中等,注意根據濃度變化判斷可能改變的條件.
【解答】
A.根據圖可知,前5min內的濃度由減小為,根據,由化學計量數之比等于反應速率之比,則,故A錯誤;
B.由圖可知,10min時的濃度繼續(xù)減小,反應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該反應正反應是吸熱反應,所以是升高溫度,所以時該反應的K值一定小于時的K值,故B正確;
C.由圖可知,10min時的濃度繼續(xù)減小,反應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該反應正反應是吸熱反應,所以是升高溫度,故C錯誤;
D.根據B的判斷,時的溫度高于5min時,根據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所以5min時該反應的小于11min時的,故D錯誤;
故選:B。
16.【答案】; ;?
;? ?
;5000;?;?該反應的正反應放熱,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NO的轉化率減??; ?。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及計算、蓋斯定律的應用等知識,涉及平均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常數的計算、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及影響平衡移動的因素等,較為綜合,考查對圖表分析提取信息能力等,為高考常見題型,題目難度中等。
【解答】
已知,可知1molCO完全燃燒生成時釋放的能量為,則CO的燃燒熱為;已知,且1mol?、1mol??分子中化學鍵斷裂時分別需要吸收946kJ、498kJ的能量,設1mol??分子中化學鍵斷裂時需吸收的能量為QkJ,則,解得:,
故答案為:;;
已知:、、,根據蓋斯定律可知,可得:,則,則CO將還原為單質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
前2s內NO變化濃度為,平均反應速率,則前2s內的平均反應速率;
由圖表可知反應進行到4s時達到平衡狀態(tài),
??????????????????????????????????
起始濃度? ? ? ? ? ? ? ? ? ? ? ? ? 0? ? ? ? ? ? ? 0
變化濃度? ? ? ? ? ?? ? ? ? ? ? ? ? ?? ? ? ? ? ?
平衡濃度???????????? ? ? ? ? ? ? ?? ? ? ? ? ?
此溫度下,該反應的平衡常數;
故答案為:;5000;
在反應中,隨著反應的進行容器內始終保持,則時無法確定是平衡狀態(tài),故A錯誤;
B.混合氣體的質量和始終不變,氣體的總物質的量不斷變化,當容器內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保持不變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B正確;
C.混合氣體的質量和體積始終不變,則容器內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無法判斷是平衡狀態(tài),故C錯誤;
D.在恒溫、恒容條件下,反應進行過程中氣體總物質的量不斷變化,壓強也在變化,當容器內混合氣體的壓強保持不變,說明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D正確;
故答案為:BD;
此反應的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NO的轉化率減小,另外,反應的正方向是氣體總物質的量減小的方向,則增大壓強平衡正向移動,NO的轉化率增大,即,
故答案為:該反應的正反應放熱,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NO的轉化率減??;。
17.【答案】分液漏斗 ? C ? 干燥氨氣 ? 還原 ? ? 阻止F中水蒸氣進入或吸收未反應的氨氣 ?
【解析】解:裝置中儀器a為分液漏斗;儀器b是利用分液漏斗中滴入的氨水使錐形瓶中的固體溶解放熱促進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氣,試劑可為氫氧化鈉固體、氧化鈣固體、堿石灰固體,故答案為::分液漏斗;C;
裝置A制得的氨氣含有水蒸氣,B中堿石灰用來干燥氨氣;故答案為:干燥氨氣;
實驗中觀察到裝置C中黑色CuO粉末變?yōu)榧t色固體,量氣管有無色無味的氣體,說明氨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氮氣與水,氨氣被氧化銅氧化表現還原性,結合原子守恒配平寫出的化學方程式為:;故答案為:還原;;
根據流程分析,濃硫酸是阻止F中水蒸氣進入或吸收未反應的氨氣;
故答案為:阻止F中水蒸氣進入或吸收未反應的氨氣;
若測得干燥管D增重mg為水,物質的量為:,裝置F測得氣體的體積為已折算成標準狀況,物質的量為:?mol,根據元素守恒得到氮原子和氫原子物質的量之比,則氨分子中氮、氫的原子個數比為::;故答案為:。
A中濃氨水在氧化鈣或者氫氧化鈉、堿石灰等作用下可以放出大量的氨氣,得到的氨氣經過B裝置干燥進入C裝置與CuO發(fā)生反應:,D、E裝置用來吸收氨氣,同時E裝置可以防止F中的水汽進入C裝置,F用于測量生成的氮氣的體積。
根據裝置儀器分析回答,濃氨水滴入錐形瓶中利用固體溶解放熱使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氣,需要選擇氫氧化鈉固體,氧化鈣固體或堿石灰;
裝置B中堿石灰用來干燥氨氣;
中黑色CuO粉末變?yōu)榧t色固體,量氣管有無色無味的氣體,說明氧化銅做氧化劑氧化氨氣生成銅、氮氣和水;
裝置中濃硫酸的作用根據裝置圖分析判斷是利用濃硫酸吸收過量氨氣,同時避免F裝置中的水蒸氣進入D;
干燥管D增重mg為反應生成的水,裝置F測得氣體的體積為nL為反應生成的氮氣;根據元素守恒計算得到。
本題考查了物質的制備與性質,涉及方程式的書寫,試劑的選擇,有關計算,題目難度中等,把握基礎是關鍵。
18.【答案】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防止大氣污染,防止產品中混有硝酸鹽;
;
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
降低烘干溫度,防止產品分解;
樣品中含有NaCl雜質,烘干時失去了部分結晶水;
蒸餾.
【解析】解:含鈷廢料中加入鹽酸,可得、、,加入過氧化氫,可得到,然后加入調pH至,可得到、沉淀,過濾后所得濾液主要含有,為得到晶體,應空氣溫度在以下,加熱時要防止溫度過高而失去結晶水,
可減壓烘干,以此解答該題.
金屬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物,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鹽,同時生成一氧化氮,導致氯化物中含有硝酸鹽雜質,且生成有毒氣體,污染環(huán)境,
故答案為: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防止大氣污染,防止產品中混有硝酸鹽;
廢料加入鹽酸后生成氯化物,然后加入雙氧水,二價鐵離子被雙氧水氧化生成三價鐵離子,根據沉淀的pH值表格知,當溶液的pH值為時,鐵離子和鋁離子被完全沉淀,當溶液的pH值為時,鈷離子才開始產生沉淀,所以要想將鐵離子、鋁離子和鈷離子分離,溶液的pH值應該不小于不大于;故答案為:;
從溶液中制取固體的方法制取氯化鈷固體,其操作步驟是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和過濾,
故答案為: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
根據題意知,常溫下穩(wěn)定無毒,加熱至時,失去結晶水變成有毒的無水氯化鈷,為防止其分解,制得的需減壓烘干,故答案為:降低烘干溫度,防止產品分解;
根據的組成分析,造成產品中的質量分數大于的原因可能是:1、含有雜質,導致氯離子含量大,2、結晶水化物失去部分水,導致相同質量的固體中氯離子含量變大,故答案為:樣品中含有NaCl雜質,烘干時失去了部分結晶水;
根據的性質選取方法,熔點,易溶于乙醚,所以將產品溶于乙醚,過濾后再蒸餾,從而獲得較純凈的,故答案為:蒸餾.
本題考查了實驗方案設計中的有關知識,難度較大,比較突出的難點是:1、誤差的分析不知如何尋找“題眼”;2、信息題中信息的閱讀、提取有用信息然后進行加工的方法不會,從而導致做題錯誤較多.


英語朗讀寶
相關資料 更多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