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
B.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疾:大,洪亮
C.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規(guī):規(guī)則
D.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解析:選C。C項,規(guī):圓規(guī)。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2分)( )
A.木直中繩,以為輪
B.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君子生非異也
解析:選C。A項,“”同“煣”;B項,“有”同“又”;D項,“生”同“性”。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B.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而寒于水
D.蚓無爪牙之利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解析:選B。A項,動詞,凝結(jié)成/動詞,寫作。B項,都是表轉(zhuǎn)折的連詞,然而。C項,介詞,從/介詞,比。D項,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動詞,到。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木直中繩,以為輪
B.蚓無爪牙之利
C.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D.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解析:選D。A項,“以為”,古義是“把……做成”;今義是“認為”。B項,“爪牙”,古義是“爪子和牙齒”;今義是“比喻壞人的黨羽(貶義)”。C項,“寄托”,古義是“寄身、托身”;今義是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D項,“須臾”古今意義相同,都是“片刻”的意思。
5.下列句子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2分)( )
例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A.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B.甚矣,汝之不惠
C.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D.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解析:選A。例句和A項都是定語后置句。B項是主謂倒裝句;C項是判斷句,也是狀語后置句;D項是省略句。
6.名句默寫。(6分)
(1)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________________”。在后面又用雕刻作比從正面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勸學》中強調(diào)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學不可以已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7.有人依據(jù)現(xiàn)在的學習狀況,寫了《勸學新篇》,這里選了前半部分,請你續(xù)寫四句話,使意思完整。(5分)
勸學新篇
父母之心,天下一般;生兒養(yǎng)女,連心連肝;盼子成龍,望眼欲穿;操心兒女,心血耗干。家務(wù)農(nóng)活,全部承擔;夏頂烈日,冬冒嚴寒;春經(jīng)雨露,秋經(jīng)霜寒;飽嘗辛苦,歷盡苦難。節(jié)衣縮食,養(yǎng)咱吃穿;長年辛勞,發(fā)白腰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中的續(xù)寫能力。答題時,要注意句子的總結(jié)性、啟示性和音韻的和諧性。
答案:(示例)父母之恩,重于泰山 要當強者,揚起風帆
闖過暗礁,越過險灘 宏志驕子,目標實現(xiàn)
8.把下面的幾句話整合成一個長單句,可適當增刪詞語,也可根據(jù)需要變換敘述角度,但不得改變原意,也不能遺漏內(nèi)容要點。(5分)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視教化,同時兼用“禮治”的思想?!爸铺烀弥钡娜硕▌偬斓乃枷胍彩撬岢龅?。
答:
解析:本題考查句式變換的能力。將幾個短句改寫成長單句,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成分,“……荀子提出了……思想”,然后將其他句子進行壓縮,變成主句的附加成分即可。
答案: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的老師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視教化,同時兼用“禮治”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9.閱讀漫畫《收獲的父子》,根據(jù)要求答題。(5分)
(1)簡要說明漫畫主要內(nèi)容。(2分)
答:
(2)點明漫畫寓意。(3分)
答:
解析:先要結(jié)合題目弄清圖中兩人的身份,看清圖中的三處文字,即“高等學府”“畢業(yè)證”“債”,再觀察兩人的神態(tài)舉止。
答案:(1)兒子從高等學府畢業(yè),收獲的是一紙文憑;父親頭白背彎,收獲的是沉重的債務(wù)。(關(guān)鍵詞“文憑”“債務(wù)”)
(2)漫畫揭示了普通家庭不堪子女教育的經(jīng)濟重負的社會現(xiàn)實和高等教育存在的制度缺陷。(關(guān)鍵詞“普通家庭”“經(jīng)濟重負”“制度缺陷”,意思對即可)
二、閱讀提升(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②亡焉。然則從③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栝④、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br/>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節(jié)選自《荀子·卷十七》,有刪改)
【注】 ①偽:通“為”,人為努力。②文理:區(qū)別等級的禮儀制度。③從:通“縱”,縱容。④(yǐn)栝:矯正竹木彎曲的工具。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B.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C.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D.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解析:選C。根據(jù)文段大意斷句即可。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性惡:荀子、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們都主張性惡論。
B.忠信: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與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同為古之仁人志士追求修身的基本要求。
C.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并稱“孔孟”。
D.《荀子》:《荀子》是戰(zhàn)國后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盾髯印芬粫翊嫒贁?shù)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寫。
解析:選A。孟子主張“性善論”。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
A.荀子認為人缺少謙讓、誠信、禮法,是因為人天生好利、有忌恨之心、好聲色。
B.荀子依據(jù)古圣王所為,認為只有師法教化、禮義引導才能使人遠離惡。
C.荀子用駁論的方式,從“性、偽之分”入手,否定了孟子“性善”的觀點。
D.荀子論人性與《勸學》中所闡釋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卻完全不同。
解析:選D。本文同樣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5分)
譯文:
(2)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5分)
譯文:
答案:(1)因此一定需要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這樣之后,)(人們)才會從推辭謙讓出發(fā),遵守禮法,(國家)就能最終走向安定太平。
(2)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建立了禮義,制定了法度,用來矯正整治人的性情從而讓他們端正,用來馴服感化人們的性情以便引導他們。
參考譯文: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來。
現(xiàn)在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喜好財利,依從這種本性,所以爭搶掠奪產(chǎn)生了,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從這種本性,所以殘殺陷害產(chǎn)生了,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視聽方面的貪欲,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依從這種本性,所以淫蕩混亂產(chǎn)生了,而禮義、禮儀制度就消失了。既然這樣,那么放縱人的本性,依從人之常情,就一定會出現(xiàn)爭搶掠奪,一定跟違犯等級名分、擾亂禮義法度的行為相合,而最終趨向暴亂。因此一定需要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這樣之后,)(人們)才會從推辭謙讓出發(fā),遵守禮法,(國家)就能最終走向安定太平。用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就很明顯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來。
所以彎曲的木料一定要經(jīng)過加熱并使用栝矯正,這樣以后才能變直,鈍的金屬器具一定要經(jīng)過磨礪,這樣以后才能鋒利?,F(xiàn)在人的本性邪惡,一定要經(jīng)過師長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正直,用禮義加以引導后才能根除?,F(xiàn)在的人如果沒有經(jīng)過師長和法度的教化,就會偏向險惡而不正直;沒有禮義的引導,就會迷惑昏亂而得不到治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認為(人)是偏向險惡而不正直的,迷惑昏亂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建立了禮義,制定了法度,用來矯正整治人的性情從而讓他們端正,用來馴服感化人們的性情以便引導他們。使他們都是遵從社會秩序、合乎道德原則的?,F(xiàn)在的人,被師長和法度感化,積累文獻經(jīng)典方面的知識,遵行禮義的就是君子,(如果)放縱性情、安于暴戾狂妄而違背禮義的就是小人。用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就很明顯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來。
孟子說:“人們之所以學習,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我)說:這是不正確的。這是還不了解人的本性,而且對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為努力之間的區(qū)別不了解。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學習不到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禮義,是圣人創(chuàng)建的,是人們能夠通過學習努力實踐得到的。人身上那種不能通過學習得來、不能通過努力得到的東西,叫本性;人可以學會、可以通過努力實踐做到的,叫人為努力。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為努力的區(qū)別?,F(xiàn)在人的本性,比如說眼睛生來是用來看東西的,耳朵生來是用來聽聲音的。那可以看見東西的視力離不開眼睛,可以聽到聲音的聽力離不開耳朵。眼睛的視力和耳朵的聽力不可能學到,這是很明顯的。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第一單元3 (百合花 *哦,香雪)3.2 *哦,香雪精品測試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運用,閱讀提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10.2 *師說精品同步達標檢測題,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鞏固與語言運用,閱讀提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13.1 *讀書:目的和前提精品練習,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運用,閱讀提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