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網絡式”復習法:即采用章節(jié)、標題要點四個層次對教材進行梳理和編織記憶網絡。
2.提高“回頭率”:為了防止遺忘,就要采用提高“回頭率”的`方法,即看完一節(jié)、一章、一部分之后,再回頭掃視一遍,這樣知識得到了系統(tǒng)的鞏固,效果很好。
3.“空想法”:所謂空想法就是不看課本回想看過的內容;或看課本的大綱填充細節(jié)。
4.樹形圖:可以在每門考試科目眾多的參考書中,理出該領域研究的主要線索。
5.梳理錯題法:把綜合復習階段做過的所有習題重新瀏覽一遍。
6.“齊頭并進”法:在復習過程中,由于要復習的學科多,所以必須合理安排時間。
階段性測試一
(試題分值:80分 測試時間:8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選擇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1~7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小題2分;8~10題為多項選擇,每小題每小題至少有兩個正確選項,每小題3分,共23分)
1.【安全教育】地震疏散演練
在學校組織的地震疏散演練中,隨著警報聲響起,各班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迅速身體卷曲,雙手護頭躲到桌下、墻角、三角區(qū)域等地做好避震準備,下列關于該警報聲,說法正確的是( )
A.警報聲只能在空氣中傳播B.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警報聲是超聲波D.警報聲能傳遞信息
【答案】D
【詳解】A.警報聲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液體中傳播,故A錯誤;
B.聲音的傳播速度和介質的種類與溫度有關,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故B錯誤;
C.人的聽覺頻率范圍是,超聲波的振動頻率大于20000Hz,同學們能聽到警報聲,說明警報聲不是超聲波,故C錯誤;
D.各班學生聽到警報聲響起,立即進行避震演練,說明警報聲能傳遞信息,故D正確。
故選D。
2.【新考法】傳統(tǒng)文化—二十四節(jié)氣
北京冬奧會開幕日恰逢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的“立春”,倒計時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序,驚艷世界。以下關于節(jié)氣中蘊含的物理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現(xiàn)象,要放出熱量
B.“驚蟄”——雷聲是空氣振動產生的
C.“寒露”——露的形成是熔化現(xiàn)象,要吸收熱量
D.“大雪”——雪的形成是升華現(xiàn)象,要吸收熱量
【答案】B
【詳解】A.雨是云層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需放出熱量,故A錯誤;
B.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空氣的劇烈振動而發(fā)出雷聲,故B正確;
C.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需放出熱量,故C錯誤;
D.雪是云層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冰晶,需放出熱量,故D錯誤。
故選B。
3.【新考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如圖所示的“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網”給人的警示是:任何美好的空想都不如動手實干。站在岸邊的人看到的水中的“魚”,形成的原因是( )
A.光的反射B.光的直線傳播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
【答案】C
【詳解】岸上的人看水里的魚,光從水中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是光的折射現(xiàn)象,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4.2024年8月6日,在巴黎奧運會跳水女子比賽中,中國選手全紅嬋以425.60分奪得10米跳臺冠軍。如圖所示,全紅嬋保持抱腿姿勢下降過程中,她在水中的像為( )
A.實像,且像逐漸變大B.實像,且像的大小不變
C.虛像,且像逐漸變大D.虛像,且像的大小不變
【答案】D
【詳解】全紅嬋在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像與物體等大,全紅嬋跳下去保持抱腿姿勢的過程中,像的大小不變,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5.【新考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詩詞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詩詞,我們在欣賞這些詩詞時,不僅要挖掘其思想內涵,還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現(xiàn)象與物理規(guī)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明月”是光源
B.“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中“鄉(xiāng)音無改”指音調不變
C.“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這由于凹透鏡能會聚光
D.“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中“魚驚”說明聲音可以在水中傳播
【答案】D
【詳解】A.“明月”自身不能發(fā)光,不是光源,故A錯誤;
B.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和特色,詩句中“鄉(xiāng)音無改”指音色不變,故B錯誤;
C.把冰制成凸透鏡,讓其正對著太陽光,因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會在冰透鏡下面放上易燃物體,即可取火,故C錯誤;
D.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魚驚”說明聲音可以在水中傳播,故D正確。
故選D。
6.【新情境】我國科技成就
2024年4月,世界首套 300MW 級壓氣儲能電站——湖北應城壓氣儲能電站示范工程并網成功,如圖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電網負荷低谷時的剩余電力驅動電動壓縮機壓縮空氣,將其儲存在高壓密封設施內,在用電高峰釋放壓縮空氣驅動膨脹機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A.儲能過程中,壓縮空氣做功,空氣內能減小
B.儲能過程中,電能最終轉化為化學能
C.釋能過程中,空氣膨脹做功,其內能增大
D.釋能過程中,內能最終轉化為電能
【答案】D
【詳解】AB.儲能過程中,電力驅動電動壓縮機壓縮空氣,對空氣做功,空氣內能增大,電能最終轉化為內能,故AB錯誤;
CD.釋能過程中,釋放壓縮空氣驅動膨脹機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膨脹空氣對外做功,內能減小,內能轉化為電能,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7.如圖為一種雙層保溫嬰兒輔食碗,由內碗和外碗組成。在內、外碗的夾層中加入高于輔食溫度的熱水,即可對內碗中的輔食起到“保溫”作用。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夾層中加入熱水,利用了水的比熱容大的特性
B.夾層中加入熱水,主要利用水的隔熱性好的特點
C.“保溫”時,夾層中熱水的內能不變
D.“保溫”時,內碗中輔食含有的熱量增加
【答案】A
【詳解】AB.因為水的比熱容較大,與質量相同的其它物體相比,降低相同的溫度,放出的熱量多,容易保溫,所以夾層中加入熱水,起到“保溫”作用,利用了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性,故A正確,B錯誤;
C.“保溫”時,熱水的溫度高于輔食的溫度,夾層中熱水放出熱量,內能減小,故C錯誤;
D.熱量是過程量,不能說含有的熱量,故D錯誤。
故選A。
8.關于圖中所示的四個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喇叭播放樂曲時,撒在喇叭上的豆子跳動起來,說明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
B.乙:易拉罐內放入冰塊和適量鹽,經攪拌后罐底產生白霜,屬于凝華吸熱現(xiàn)象
C.丙:酒精燈加熱空氣,熱空氣下降,冷空氣上升,從而形成風,使風車轉動起來
D.?。阂皇饨涍^一個透鏡后會聚于主光軸上的點A,取掉透鏡后,光會聚于點B,說明此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答案】AD
【詳解】A.喇叭播放樂曲時,看不到喇叭正振動,通過撒在喇叭上的豆子跳動起來可知喇叭中振動,說明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運用了轉換法,故A正確;
B.易拉罐內放入冰塊和適量鹽,經攪拌后罐底產生白霜,白霜是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凝華放熱,故B錯誤;
C.酒精燈加熱空氣,熱空氣密度小,上升,冷空氣密度大,下降,從而形成風,使風車轉動起來,故C錯誤;
D.一束光經過一個透鏡后會聚于主光軸上的點A,取掉透鏡后,光會聚于點B,點A比點B距離透鏡遠一些,說明該透鏡推遲會聚,此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故D正確。
故選AD。
9.【新考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詩詞
(2024·山東濟南·中考真題)濟南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是詩詞吟詠的對象。下列詩句中涉及的物理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
A.“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中的“聲震”是指水發(fā)出的聲音音調高
B.“云影入波天上下,蘚痕經雨岸模糊”中的“云影”是云經過水面所成的虛像
C.“雨余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中的“荷香”說明分子在做無規(guī)則運動
D.“濟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龍山馬足輕”中的“雪”在熔化的過程中會放出熱量
【答案】BC
【詳解】A.“波濤聲震大明湖”中的“聲震”是指聲音的響度大,故A錯誤;
B.“云影”是云經過水面所成的虛像,屬于平面鏡成像,故B正確;
C.“荷香”四面來,屬于擴散現(xiàn)象,說明分子在做無規(guī)則運動,故C正確;
D.“雪”在熔化的過程中會吸收熱量,故D錯誤。
故選BC。
10.【新考法】古代制作工藝
《齊民要術》中對醋的制作工藝有記載:“作大豆千歲苦酒(醋)法:用大豆一斗,熟汰之,漬令澤炊。暴極燥,以酒醅灌之。任性多少,以此為率”。蒸煮是釀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序,如圖所示是將大豆進行蒸煮的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煮大豆的過程中,大豆含有的熱量增加了
B.用火種引燃木柴的過程與鉆木取火的原理不相同
C.灶里木柴燃燒的過程,將化學能轉化成了內能
D.將木柴架空一些火能燃燒更旺,是提高了木柴的熱值
【答案】BC
【詳解】A.熱量是過程量,不能描述為含有多少熱量,故A錯誤;
B.用火種引燃木柴的過程,是火種放出熱量,木柴吸收熱量,內能增大,溫度升高,溫度達到木柴著火點時木柴燃燒,這是熱傳遞的結果。而鉆木取火是通過做功的方式,即克服摩擦力做功,使木頭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達到著火點而燃燒。兩者的原理不同,故B正確;
C.灶里木柴燃燒的過程,發(fā)生化學反應,將木柴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故C正確;
D.將木柴架空一些,火能燃燒更旺,這是因為增大了木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使燃燒更充分,而不是提高了木柴的熱值。熱值是燃料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燃料的種類有關,與燃料的燃燒情況無關。故D錯誤。
故選BC。
第Ⅱ卷 非選擇題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空1分,共20分)
11.【新情境】跨學科實踐
如圖所示,是用刀片工具削柳枝制成的柳笛,柳笛發(fā)出的聲音是通過空氣柱的 產生的,而長短不同的柳笛所發(fā)出聲音的 (填聲音的某種特性)是不同的。
【答案】 振動 音調
【詳解】[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柳笛發(fā)出的聲音是柳笛內的空氣柱振動發(fā)聲的。
[2]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由頻率決定音調,長短不同的柳笛空氣柱振動的頻率不同,發(fā)出聲音的音調不同。
12.【新考法】古代傳統(tǒng)技藝
木雕是工匠智慧和藝術修為的價值體現(xiàn),鋸木、刨料、風干、雕刻、開榫、組裝、打磨、油漆,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講究科學的工藝流程。如圖,木頭風干時,成垛交疊,留有空隙,可以加快木頭中水分的 (填物態(tài)變化)。切割木頭時工人要帶上降噪耳塞,這是在 處減弱噪聲。雕刻好后人們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到木雕藝術品是因為光在木雕上發(fā)生了 反射。
【答案】 汽化 人耳 漫
【詳解】[1]木頭風干時,成垛交疊,留有空隙,是通過增加液體表面積來加快蒸發(fā),蒸發(fā)屬于汽化的一種方式,即加快汽化。
[2]切割木頭時工人要帶上降噪耳塞,阻止聲音進入人的耳朵,是在人耳處減弱噪聲的。
[3]人們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到木雕藝術品是因為光在木雕上發(fā)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
13.如圖是中國古代的計程車“計里鼓車”,當車走一里時,車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當車走到十里時,車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鐲(古代的樂器),人們由鼓和鐲的發(fā)聲次數(shù)確定車行駛的里程。區(qū)分鼓聲和鐲聲是依據(jù)聲音的 (選填“響度”“音調”或“音色”)不同,同時說明聲音可以傳遞 (選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音色 信息
【詳解】[1]當車走到十里時,車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鐲,由于鼓和鐲的材料和結構不同,所以發(fā)出的聲音各有特色,即聲音的音色不同,人們能區(qū)分鼓聲和鐲聲就是依據(jù)聲音的音色不同。
[2]人們根據(jù)音色來辨別發(fā)聲的物體,確定車行駛的路程的多少,這利用的是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14.(2024·甘肅蘭州·中考真題)小彤的爺爺能看清遠處的物體,卻看不清近處的物體,是因為來自近處某點的光會聚在他視網膜的 (選填“前”或“后”)方,小彤推斷爺爺可能患上了 (選填“近”或“遠”)視眼,需要配戴 (選填“凸”或“凹”)透鏡進行矯正。
【答案】 后 遠 凸
【詳解】[1][2][3]只能看清遠處的物體,而看不清近處的物體,來自近處某點的光會聚在他的視網膜后方,是遠視眼,俗稱老花眼,這是因為晶狀體對光線會聚作用減弱,應佩戴對光線具有會聚作用的凸透鏡。
15.(2024·山東棗莊·中考真題)鳳鳴湖公園湖光山色,水面如鏡,一只蜻蜓平行于湖面飛行,距湖面1m,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與蜻蜓的大小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蜻蜓的像到蜻蜓相距 m,以蜻蜓的像為參照物,蜻蜓是 。
【答案】 相等 2 靜止
【詳解】[1]在平面鏡成像中,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所以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與蜻蜓的大小相等。
[2]蜻蜓距離湖面1m,則其水中的像與湖面的距離為1m,蜻蜓的像與蜻蜓的距離為2m。
[3]以蜻蜓的像為參照物,蜻蜓沒有位置變化,是靜止的。因為在平面鏡成像中,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
16.漫步在南湖公園湖畔,風光盡收眼底。如圖所示,在平靜的湖面上,橋與它的倒影相映成趣。當水面下降時,橋在水中的“倒影”和橋的大小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人站在橋上看到的是水中魚的 (選填“虛”或“實”)像。
【答案】 相等 虛
【詳解】[1]橋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它遵循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成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這個大小并不會因為物體與鏡面的距離改變而改變。因此,當水面下降時,雖然橋與水面的距離變大了,但橋在水中的“倒影”和橋的大小仍然相等。
[2]人站在橋上看到的水中的魚,是由于魚反射的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在水面處發(fā)生了折射。折射光線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方向,進入了人的眼睛,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去,就會看到變淺的魚的虛像。
17.【新考法】古代制作工藝
如圖所示,我國古代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中,對釜的鑄造有“鐵化如水,以泥固針鐵柄勺從嘴受注”的記載。其中“鐵化如水”所描述的物態(tài)變化是 ;將鐵水倒入制作農具的模子,冷卻后就制成了農具,該過程中發(fā)生的物態(tài)變化是 ,在此過程需要 ;
【答案】 熔化 凝固 放熱
【解析】[1]“鐵化如水”是指鐵從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是熔化過程,熔化需要吸收熱量。
[2][3]將液態(tài)鐵水倒入制作農具的模子后,冷卻下來后就制成了固態(tài)的農具,該過程中發(fā)生的物態(tài)變化是凝固,凝固過程需要放熱。
18.(2024·四川內江·中考真題)汽車發(fā)動機散熱降溫,常用水作為冷卻液是因為水的 (選填“比熱容”或“熱值”)較大;在汽油機的一個工作循環(huán)中,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沖程是 (選填“做功”或“壓縮”)沖程。
【答案】 比熱容 做功
【詳解】[1]水的比熱容較大,用水作為冷卻劑,升高相同的溫度可以吸收更多的熱量。
[2]汽油機的壓縮沖程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做功沖程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三、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3分,共6分)
19.(2024·四川達州·中考真題)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在水面發(fā)生反射和折射,請完成光路圖。
【答案】
【詳解】凸透鏡光線有會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將會聚于焦點,當光線達到水面時水面會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與水面的交點即為入射點,先作出法線,法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為入射角,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水面上方作出反射光線,再根據(jù)光線與法線在空氣中的夾角大于在水中的夾角,在水面下方作出折射光線,如下圖所示:
20.(2024·山東濰坊·中考真題)如圖所示,水槽內裝滿水,槽底有一點光源S,緊貼右側槽壁豎直固定一平面鏡。S發(fā)出的一條光線經水面折射,又經平面鏡反射后過P點。
(1)畫出P點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2)將S點到P點的光路圖補充完整。
【答案】(1)
(2)
【詳解】(1)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因此P點在平面鏡中的像和P點關于水面對稱,過P做P點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如圖所示: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因此P點在平面鏡中的像和P點關于水面對稱,過P做P點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與平面鏡交于A,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若光由P點發(fā)出,則經過平面鏡反射后,其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經過,故將和A點連接并延長,與水面的交點O即為光由水中射出時的出射點,連接SO,即為光在水中的光線,如圖所示:
四、實驗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空1分,共17分)
2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活動中,利用了如圖所示裝置。
(1)調節(jié)器材,使燭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鏡的 ;
(2)改變蠟燭和光屏的位置,多次實驗,并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凸透鏡焦距為 ,第3次實驗中,光屏上成倒立、 的實像;
(3)智能汽車通過車載攝像頭,識別行人、路標和其他車輛,實現(xiàn)自動導航和駕駛,車載攝像頭根據(jù)的是第 次實驗的原理;
(4)物距不變,要想在光屏上看到像,應更換焦距較 的凸透鏡。
【答案】(1)主光軸上
(2) 12 放大
(3)1
(4)小
【詳解】(1)實驗前,要調節(jié)燭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鏡的主光軸上,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觀察。
(2)[1]根據(jù)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第3實驗
此時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凸透鏡的焦距為
[2]第三次實驗中,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鏡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3)車載攝像頭是利用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性質制成的,即根據(jù)的是第1次實驗的原理。
(4)物距
時,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所以要想在光屏上看到像,更換的凸透鏡焦距要小于8cm,即應更換焦距較小的凸透鏡。
22.(2024·山東濱州·中考真題)某小組在探究光的反射的實驗中
(1)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實驗中,
①把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 于鏡面,如圖甲所示。
②實驗時,使一束光EO與平面鏡夾角為射到O點,經平面鏡反射,沿另一個方向射出,此時,反射角大小為 。
③如圖乙所示,把紙板NOF繞ON向后折,在紙板上看不到反射光。這表明:在反射現(xiàn)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都在 內。
(2)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
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 。
②如圖丙所示,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B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大小相等,這種研究方法是物理學中常用的 (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③將光屏放在蠟燭A的像的位置,直接觀察光屏,光屏上沒有呈現(xiàn)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
【答案】 垂直 50° 同一平面 位置 等效替代法 虛像
【詳解】(1)[1]紙板ENF豎直立在平面鏡上,此時直線ON作為法線垂直于鏡面。
[2]入射光與平面鏡夾角為40°,根據(jù)光的反射定律,此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50°。
[3]把紙板NOF繞ON向后折,反射光沒辦法在紙板上看到,即表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線共面。
(2)[4]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光,所以相比平面鏡更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5]物理學中,用易觀察或者易測量的物體來代替不易觀察不易測量的研究對象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
[6]虛像無法呈現(xiàn)在光屏上,所以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23.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規(guī)律。取兩個相同的試管,在試管中分別放入初溫相同的蠟(A)、冰(B)兩種物質碎塊,燒杯中裝入適量的水,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進行加熱:
(1)開始實驗后,用攪拌棒攪拌A、B兩種物質,某一時刻B物質中溫度計的示數(shù)如圖甲所示,溫度為 ℃,攪拌的目的是使試管內的物質 ;
(2)如圖乙是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所繪制的兩種物質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通過分析圖像可知B物質熔化時的特點是:吸收熱量, 。加熱到第6min時,B物質所處的狀態(tài)是 ;
(3)試管B中的固體完全熔化后,若持續(xù)加熱,燒杯中的水沸騰時,試管B中的液體 (選填“會”或“不會”)沸騰;
(4)已知兩種物質固態(tài)時的比熱容關系為:,由圖像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其質量關系為: 。
【答案】(1) 36 受熱均勻
(2) 溫度保持不變 固液共存
(3)不會
(4)>
【詳解】(1)[1]由圖甲可知,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液柱的上表面與溫度計0刻度線上方第36條刻度線對齊,所以讀數(shù)為36℃。
[2]用攪拌棒攪拌A、B兩種物質,可以使實驗中的A、B兩種物質均勻受熱,所對A、B物質使用攪拌棒攪拌的目的是使其受熱均勻。
(2)[1]由圖像可知,有一段時間內,B的溫度保持不變,該過程為物質B的熔化過程,所以B物質是晶體,B物質熔化時的特點是: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2]對B加熱到第6min時,物質正在熔化過程中,處于固液共存態(tài)。
(3)燒杯中的水沸騰后,試管中的水的溫度也會逐漸達到沸點,但是因燒杯中的水沸騰后溫度保持在沸點不再升高,試管中的水無法持續(xù)吸熱,所以試管內的水不會沸騰
(4)依據(jù)題意可知,同一熱源在相同時間內放出的熱量相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也相同;AB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的溫度不同,升高的溫度與液體的質量和比熱容有關,由圖乙可知,加熱到第4min,B物質溫度升高的較多,即,由可知,,又因為,所以。
五、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7分,共14分)
24.【新情境】新能源發(fā)展
(2024·山東德州·中考真題)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倡風力發(fā)電,如圖為某小型風力發(fā)電機,已知該發(fā)電機1s內獲得的風能E為8×104J,風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為25%,當?shù)仄骄L速v為10m/s,發(fā)電機一天工作時間按5h計算。
(1)若發(fā)電機在1s內獲得的風能E與風速v的定量關系為E=kv3,則常數(shù)k= J·(m/s)-3;
(2)發(fā)電機1天內產生的電能相當于完全燃燒多少千克煤放出的熱量;(q煤=3.0×107J/kg)
(3)若發(fā)電機1天產生的電能全部用于給電動汽車提供動力,可供牽引力為1.2×103N的電動汽車以100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多少小時。
【答案】(1)80
(2)12kg
(3)3h
【詳解】(1)由題可知,該發(fā)電機內獲得的風能,當?shù)仄骄L速,代入,解得
(2)發(fā)電機1天內產生的電能為
煤放出的熱量為
需要完全燃燒煤的質量:
(3)由得,可供電動汽車行駛的路程為
可供電動汽車行駛的時間為
25.(2024·山東濰坊·中考真題)某建筑工地上,起重機在10s內將質量為2.15t的重物沿豎直方向勻速提升6m,此過程起重機消耗柴油0.01kg。柴油的熱值,g取10N/kg。
(1)求重物上升的速度;
(2)求起重機提升重物的功率;
(3)若將起重機提升重物做的功與消耗的柴油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之比定義為其提升效率,用字母表示,求起重機的提升效率。
【答案】(1)
(2)
(3)
【詳解】(1)重物上升的速度為
(2)起重機在10s內將質量為2.15t的重物沿豎直方向勻速提升6m,重物處于平衡狀態(tài),起重機對重物的拉力F等于重物的重力,起重機提升重物的功率為
(3)起重機的提升效率為
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光屏上看到的像
1
60
15
倒立、縮小、實像
2
24
24
倒立、等大、實像
3
20
30
倒立、___________、實像
4
8
未找到像
這是一份中考物理第二輪復習階段性測試一 聲 光 熱【解析版】,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題,計算題,綜合能力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專題01聲學(測試)(全國通用)(原卷版+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作圖,解析題,實驗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考物理重難點精講講練(全國通用)專題04物態(tài)變化專題練習(原卷版+解析),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溫度及其測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