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識記莎士比亞及其劇作的有關(guān)知識。了解《哈姆萊特》的藝術(shù)價值。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握緊張、激烈的情節(jié),分析哈姆萊特的人物性格。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使他們有一雙理性的慧眼和一顆積極健康的心。文化傳承與理解:認識封建宮廷的罪惡,正確認識哈姆萊特復仇的意義,吸收人文主義思想中的精華。
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有說39或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
莎士比亞(1564-1616)
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英國劇作家本·瓊斯:(威廉·莎士比亞是)時代的靈魂,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
作者簡介 — 創(chuàng)作生涯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莎士比亞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歐洲一種格律嚴謹?shù)氖闱樵婓w)。
作者簡介 — 四大悲劇
作者簡介 — 莎翁悲劇特點
莎士比亞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為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思想領(lǐng)域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文藝對封建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就是這一時代最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
本劇取材于1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作者用人文主義的觀點,把這個只是單純?yōu)楦笍统鸬墓适?,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思想。
( chóu chú )
( yū )
( tà )
( pú fú )
( diān )
( yǔn )
( lìn )
( lián )
( xūn tá )
哈姆萊特從父王的鬼魂那里,得知了克勞狄斯陰謀殺害兄長、篡奪王位的罪行;哈姆萊特裝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萊特用一出有相似“謀殺”情節(jié)的戲劇,來試探克勞狄斯,以此判斷鬼魂所說是否真實;克勞狄斯露出了馬腳,心里對哈姆萊特十分忌憚;不明底細的王后喬特魯?shù)抡夜啡R特談話,哈姆萊特誤殺躲在簾后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勞狄斯借機送他去英國,并在公文里讓英國國王處死哈姆萊特;但被哈姆萊特察覺,半路上調(diào)換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殺掉了兩個密使,自己脫險回來。哈姆萊特回來后知道情人奧菲利亞因父死(大臣波洛涅斯)、愛人遠離而發(fā)瘋落水,淹死在一條鋪滿鮮花的小溪。
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為父報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雷特于死地。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shù)乱蛘`喝克勞狄斯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雷歐提斯在決斗中也被自己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為新王所設(shè)計,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并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后人。
哈姆萊特之母,前王之妻
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劇本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戲劇動作:是戲劇人物的活動形式。
戲劇語言:動作化、個性化
(戲劇沖突是指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矛盾關(guān)系和人的內(nèi)心矛盾的特殊藝術(shù)形式。)
文本解讀 —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文本解讀 —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文本解讀 — 本文沖突
文本解讀 — 內(nèi)心獨白
閱讀課文中哈姆萊特的大段獨白。
(1)這段獨白表現(xiàn)了哈姆萊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2)反映出他怎樣的處境和精神狀態(tài)?
表現(xiàn)了對兩個問題的思考:
一是生死問題;二是思想和行動的關(guān)系問題。
哈姆萊特已經(jīng)決定復仇,但他勢單力薄,而且處于種種矛盾的漩渦之中,難以立即付諸行動,對這兩個問題進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內(nèi)心激烈的矛盾斗爭。
T be r nt t be,that's a questi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文本解讀 —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文本解讀 — 文本沖突
全劇是圍繞哪些沖突展開的?主要沖突是什么?
這些沖突的作用是什么?
深刻地反映了先進的人文主義理想與英國黑暗現(xiàn)實之間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之間的沖突表面看是戀人之間感情的沖突,但包含著對人生的思考,對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
陰險毒辣的克勞狄斯趨炎附勢的波洛涅斯單純多情的奧菲利婭。
文本解讀 — 人物形象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你心中的哈姆萊特是什么樣的?
現(xiàn)在一般用“哈姆萊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黑格爾:“他所猶豫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應該怎么做?!?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莎士比亞要表現(xiàn)一個偉大的事業(yè)承擔在一個不適宜勝任的人身上。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卻缺乏成為一個英雄的魅力,卻不能不承擔重任;每個責任對他都是神圣的,確實太沉重了。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并折磨自己;他進退踟躇,想要復仇又徘徊游移;總是觸景生情,回憶過去,不知何處何從……使之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延宕的王子。
造成哈姆萊特格復雜的原因是什么?
哈姆萊特身遭變故,理想破滅,他想要復仇。然而客觀上敵人的強大和任務的艱巨,主觀上反對暴力和不相信群眾,都使哈姆萊特不得不慎行其事,一步步妥善安排,因而他的內(nèi)心充滿矛盾:一方面,他急于完成復仇的任務;另一方面,他又缺乏必勝的信念,這一切構(gòu)成了他性格的復雜性。
文本解讀 — 人物悲劇
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的悲劇?
文本解讀 — 人物悲劇根源
哈姆萊特是人文主義者,也是個人主義者,他的斗爭是孤軍奮戰(zhàn),失敗也就是必然的。這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另外,性格決定命運,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為他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他所處的時代還沒有提供先進分子必然勝利的條件,敵我力量的對比還過于懸殊,這就造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币虼耍@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奧菲利亞:他是“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目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
哈姆萊特過去的形象:高貴、理智、青春貌美。莎士比亞一連用“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等七個短語,借奧菲利婭之口從不同角度來極力贊美哈姆萊特,說他近乎完人。盡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學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擔重任并堅持完成它。
在奧菲利婭的獨白中,哈姆萊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
原因: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他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進步思想,代表著正義的力量對邪惡的封建集團的挑戰(zhàn)。
莎士比亞為什么借奧菲利婭之口對哈姆萊特進行極力贊美?
在和奧菲利婭的對話中,哈姆萊特為什么多次讓奧菲利婭出家?對話表現(xiàn)了兩人之間怎樣的沖突?
哈姆萊特認為,如果奧菲利婭對愛情是忠貞的,那么她出家可以保住清白,如果她是偽裝的,那么她出家可以避免“生一群罪人出來”。一方面,這是哈姆萊特裝瘋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哈姆萊特是在用這樣的方式告誡奧菲利婭,在這樣污濁的社會中很難保全自我,不如趁早避開。但奧菲利婭不能理解這一點,對哈姆萊特其他的話也不能理解,因此非常傷心,覺得自己“真是受了騙了”,要將哈姆萊特送的紀念品還給他,甚至認為他真的瘋了,希望神明能讓他清醒過來。整體看,對話表現(xiàn)了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之間因無法溝通而產(chǎn)生誤解的沖突。
《哈姆萊特》一劇的最后,哈姆萊特掉入克勞狄斯設(shè)計的比劍圈套,最后敵對雙方同歸于盡。對于這種結(jié)局,你認為能否避免?
綜合全劇來看,哈姆萊特做事沒有計劃性,草率而且冒失,他總是被事件推著走,不能事先做好周密的安排和準備。他的對手克勞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陰謀詭計;和他相比,哈姆萊特勢單力孤,魯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的計劃主動進攻敵人。劇中,他答應比劍,就意味著克勞狄斯的陰謀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劍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變數(shù)”,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歐提斯也被他用毒劍刺中等,才使他有機會在臨死之際用毒劍向克勞狄斯發(fā)出致命的一擊。所以說,哈姆萊特是很難避免這種厄運的。
人物性格的多側(cè)面揭示和人物內(nèi)心變化過程的著力刻畫
莎士比亞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沖突——包括外在矛盾沖突和由此受到推動的內(nèi)在矛盾沖突中加以刻畫,不但使人物形象鮮明,而且著意對人物進行多側(cè)面的揭示,突出作為人物性格發(fā)展基礎(chǔ)的人物內(nèi)心的變化過程。
國王的形象展示了即使如此狡詐、陰險、兇殘的人也會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鞭撻自己的殘忍。
王后最后代哈姆萊特飲毒酒而死,使人們看到了她在矛盾裹挾之下對兒子的“愛”的心靈指歸。
《哈姆萊特》對多側(cè)面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內(nèi)心的變化過程的揭示使這部劇作具有獨特的審美韻致。
奧菲利婭帶給人們的則是一個純真。少女不堪忍受戀人“發(fā)瘋”、父親死于戀人之手的精神重負以致發(fā)瘋、死去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語言生動精練,劇中人物的語言具有個性化、形象化的特點,靈活豐富。如課文中哈姆萊特時而高雅、時而粗俗、時而晦澀難懂的語言,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他的心理活動和復雜的個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熱、憂郁彷徨的長篇獨白,更在揭示他內(nèi)心矛盾的同時,展示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同時,作者善于運用比喻,使語言充滿詩意,富有形象性,如奧菲利婭在談到哈姆萊特的變化時運用的比喻句:“我曾經(jīng)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xiàn)在卻眼看著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diào),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其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語言豐富生動而富于形象性
“《哈姆萊特》是戲劇詩人之王莎士比亞燦爛王冠上面的一顆光輝的鉆石?!痹诠啡R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亞體現(xiàn)了他所處時代最優(yōu)秀的進步的人類特點。哈姆萊特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經(jīng)受了人間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慘的命運,這一切不只是他個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會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決心“重整乾坤”,最后他與敵人同歸于盡,家庭、愛情隨之毀滅。人文主義者的理想與邪惡黑暗的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哈姆萊特的悲劇是對人類生活和悲劇命運的高度概括。
銜接高考 — 文化常識
1、下列有關(guān)本文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其著名的作品有《李爾王》《哈姆萊特》《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B.《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內(nèi)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和本質(zhì)特征。C.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歐洲新興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宣揚個性解放、尊重人、愛人等人文主義思想。D.哈姆萊特是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形象,他被稱為“憂郁的王子”,他具有崇高的人文主義社會理想,然而人性的墮落和現(xiàn)實的黑暗使其深感理想的幻滅。
銜接高考 — 語言運用
2、下面的小劇本,改編自莫言所講的一個故事,請根據(jù)情境或提示將劇本中橫線上的內(nèi)容補寫出來?!竟适隆课易詈蠡诘囊患拢褪歉赣H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手里捏著一毛錢。母親并沒有罵我,只是輕輕地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我: ( 指著秤)大爺,您看五斤二兩,算五斤,三分一斤,正好兩毛五。大爺: ( 從口袋里摸出錢,細細地數(shù)著,遞上)_______________。(①語言。15字以內(nèi))我: ( 高興)謝謝大爺,您走好?。∧?,這錢給你,我去上學了。(哼著小曲上學去,下場)(放學回家,蹦跳著,上場)我 : ( 歡快)娘,我放學了。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態(tài)。5字以內(nèi))你怎么哭了?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動作,語氣。10字以內(nèi))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劇本】(菜場,一駝背老頭,蹣跚上場)
4.本題意在引導學生分析把握課文的主要矛盾沖突。
5.本題意在引導學生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時代意義,領(lǐng)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①歷代評論家都有關(guān)于哈姆萊特長于思考而短于行動的議論,甚至歌德也認為他缺乏行動的能力。那么,如何認識哈姆萊特的延宕問題?他是不是一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②自選《哈姆萊特(節(jié)選)》(也可以是在全劇本)中的一個片段,組隊排演,下節(jié)課展示。
這是一份中職*瓦爾登湖(節(jié)選)教學課件ppt,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瓦爾登湖的特點,周圍的環(huán)境,研究文本2-5段,研讀文本6-9段,文中作者的心境,賞析句子,寫作特點,探究交流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上冊*瓦爾登湖(節(jié)選)完美版ppt課件,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養(yǎng),作者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梭羅主張,作品簡介,拙zhuō笨,涸hé水干,驀mò突然,理清結(jié)構(gòu),第一部分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職語文部編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下冊一 阿Q正傳(節(jié)選)試講課課件ppt,共2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主要內(nèi)容,作者及文題解釋,生字詞及寫作背景,生字詞,劇情梗概,寫作背景,寫作意圖,情節(jié)內(nèi)容,人物形象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