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元復習體系構建數(shù)說考點1.一個主題:生活在法治社會2.三個話題:法律為我們護航、走近民法典、遠離違法犯罪3.兩項權利:人身權、財產(chǎn)權4.兩個分類:違法行為、刑罰5.四個意義:完善法律體系、實施民法典、保護人身權、保障財產(chǎn)權6.四個要求:法治成為社會共識、保護人身權、保障財產(chǎn)權、遠離違法犯罪典例講解考點一 法律為我們護航(2024·濟寧中考節(jié)選)材料 一名外地商戶到浙江寧波賣榴梿,因醉駕發(fā)生單向交通事故,交警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處理,該商戶被公安機關依法拘留。見商戶被處罰后一車榴梿無法及時銷售,為減少他的經(jīng)濟損失,負責這起案件的林警官向上級匯報后當起了“交警榴梿哥”,開展了一場“愛心助銷”,事后將錢款交到商戶手中。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對交警的行為進行評析。思路引導考點二 走近民法典(2024·樂山中考改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技術模仿、偽造他人的聲音、面孔等信息進行詐騙(如圖所示)。對此類行為認識正確的是( )①它侵犯了公民的財產(chǎn)權 ②人工智能必使個人的財產(chǎn)權受侵犯③它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權 ④這是利用高科技致富的手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思路引導答案:選B??键c三 遠離違法犯罪(2024·濱州中考)在議學活動中,課代表以“遠離違法犯罪”為題與同學們分享了以下素材:最高人民法院強調(diào):審判既要成為對失足未成年人懲戒處罰的公堂,又應作為挽救教育的課堂。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年齡不是違法犯罪的擋箭牌 ②增強法治觀念,遠離犯罪“雷區(qū)”③預防違法犯罪,人民法院是關鍵 ④未成年人已不再受法律的特殊保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思路引導答案:選A。單元練習1.(2024?鎮(zhèn)江中考)某校法治社團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幫信罪”的危害,搜集到以下內(nèi)容:從中可以看出( )①法律與我們相伴一生 ②郭某依法承擔了民事責任③郭某的法律意識淡薄 ④公民應通過合法方式取得收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解析】本題考查法律保障生活、樹立法治意識。法律與我們相伴一生,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①不符合題意;郭某最終因幫助信息網(wǎng)絡犯罪活動罪被判刑,依法承擔了刑事責任,②說法錯誤;郭某因為貪圖蠅頭小利,最終因幫助信息網(wǎng)絡犯罪活動罪被判刑,是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xiàn),啟示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通過合法方式取得收入,③④說法正確。2.(2024·廣東中考)掃碼點餐成為餐飲業(yè)的一種常見做法,但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的生日、性別、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存在被過度收集和泄露的風險。對此,消費者的正確態(tài)度是( )A.數(shù)字化服務是大勢所趨,應該無條件配合 B.法律嚴格保護隱私權,無須擔心信息泄露C.這些信息對生活影響不大,不用過于敏感 D.技術雖便利生活,但要增強信息保護意識D【解析】本題考查合理利用網(wǎng)絡。結(jié)合題干材料分析,消費者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增強信息保護意識,D符合題意;A排除,要學會自我保護,“無條件配合”表述錯誤;B錯誤,“無須擔心”說法絕對,不符合實際;C錯誤,這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表現(xiàn)。3.(2024·云南中考)下列違法行為對應的法律責任正確的是( )A.在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詆毀他人的言論——刑事責任 B.某企業(yè)偷偷把生產(chǎn)廢液排放到沙漠——民事責任C.非法出售瀕危野生動物——刑事責任 D.拾得遺失物拒絕歸還——行政責任C【解析】本題考查違法行為及種類。根據(jù)課本知識,非法出售瀕危野生動物是犯罪行為,要承擔刑事責任,C正確;A、B錯誤;D錯誤,需要承擔民事責任。4.(2024·天津中考)李某在體育館觀賽時,擾亂比賽秩序,經(jīng)工作人員多次勸阻無效,被民警帶走。公安機關給予李某警告處罰。李某的行為屬于( )A.民事違法行為 B.行政違法行為C.刑事違法行為 D.嚴重違法行為B【解析】本題考查違法行為的分類。分析題文,李某在體育館觀賽時擾亂比賽秩序,被公安機關給予警告處罰;行政違法行為是指違反行政法律規(guī)范,應當受到行政處分或行政處罰的行為,故李某的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B符合題意,A、C、D錯誤。5.(2024·煙臺中考)為了提高學生法律素養(yǎng),增強法治觀念,某班開展“民事案件模擬法庭”活動。下列案件可以在模擬法庭中使用的是( )A.高某因違反管理規(guī)定向大熊貓投擲物品,被終身禁止進入此熊貓基地參觀B.李某因超速違章,被系統(tǒng)拍照并曝光在電子屏上C.段某非法搜集軍事情報涉嫌犯罪,被檢察機關依法批準逮捕D.王某與果農(nóng)張某簽訂果園承包合同后,看到張某獲利頗豐,王某見利眼紅,私自毀約D【解析】本題考查樹立法治觀念。A錯誤,不屬于違法行為;B錯誤,屬于行政違法行為;C錯誤,屬于犯罪;D正確,屬于典型的合同違約,屬于民事違法行為。6.(2024·臨沂中考)近年來,一些惡性的校園欺凌案件不時刺痛人們的神經(jīng),給社會敲響了警鐘。在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到來之際,小明搜集到一張漫畫,下列對漫畫認識正確的是( )①欺凌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②面對校園欺凌要講究策略、機智應對③未成年人實施欺凌行為不用負法律責任④欺凌者的行為是犯罪行為,應受刑罰處罰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D【解析】本題考查善于同違法行為作斗爭。分析可知,欺凌者對他人進行毆打、辱罵等行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在遇到欺凌時,要保持冷靜,盡量避免激怒欺凌者,尋找機會向老師、家長或其他可靠的人求助;要講究策略、機智應對,①②符合題意。未成年人實施欺凌行為并非不用負法律責任,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和年齡來判斷。如果未成年人的欺凌行為達到了一定的嚴重程度,同樣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③錯誤。欺凌者的行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為,只有欺凌行為達到犯罪的標準,如造成嚴重的人身傷害、構成侮辱誹謗等犯罪要件,才會受到刑罰處罰,④錯誤。7.(2024·煙臺中考)所謂小微違法行為,一般指情節(jié)輕微,不會即刻對他人合法權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造成較大影響的違法行為。如“三無”老年代步車上路、行人闖紅燈、在人行道上停車、“飛線”給電動車充電等。對于小微違法行為,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①雖是違法行為,但危害不大,以“小”視之即可②既違背道德,也違反法律,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③我們應依法自律,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④海量的小微違法行為會帶來巨大的治理成本和潛在風險,不容小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解析】本題考查違法行為及種類。題干中海量的小微違法行為會帶來巨大的治理成本和潛在風險,既違背道德,也違反法律,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我們應依法自律,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故②③④正確;①錯誤,這是違法行為,雖危害不大,但不容小覷。8.(2024·北京中考)交通警察走進校園開展“交通安全”普法活動,宣講了以下內(nèi)容?!蟮缆方煌ò踩▽嵤l例規(guī)定,駕駛機動車不得有撥打接聽手持電話、觀看電視等妨礙安全駕駛的行為?!筌囕v以100公里的時速行駛時,每秒鐘會駛出28米左右,如果分心兩秒鐘,車輛就能駛出將近60米,容易發(fā)生危險。交通警察的宣講讓我們認識到( )①上述行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社會成員共同執(zhí)法②上述行為屬于一般違法行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③要珍愛生命,增強道路交通安全意識④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崇法律,自覺規(guī)范行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學后反思我思考民法典保障我們的生活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小區(qū)電梯壞了怎么辦?由誰出錢?在小區(qū)被高空拋物砸傷,如果找不到扔東西的人,該找誰賠償?租的房子還沒到期,房東卻把房子賣了,要求租戶搬出,該怎么辦?這些問題都能在民法典找到相應的法律依據(jù)。(1)請結(jié)合上述材料,運用“法律的作用”的知識分析實施民法典的意義。提示:①實施民法典是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②實施民法典有利于保護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發(fā)展。③實施民法典有助于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④實施民法典有助于規(guī)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⑤法律通過調(diào)解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⑥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私人的合法財產(chǎn)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條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電話、短信、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條(節(jié)選)(2)上述法律條文分別維護了公民的什么權利?為什么要維護公民的這些權利?提示:財產(chǎn)權,隱私權。因為:①我們擁有的合法財產(chǎn),是實現(xiàn)其他權利的物質(zhì)基礎;切實保護合法財產(chǎn)的所有權,對于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激勵人們創(chuàng)造和積累財富、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②尊重和保護隱私權既是法律規(guī)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文明和諧。我行動學習法律知識,認清犯罪危害 學習委員草擬了一段普法劇情,并邀請班主任作為“律師”為同學們普法。(3)根據(jù)上述材料,李某和同伴在此案中應該承擔哪一法律責任?請你寫出你的判斷依據(jù)。提示:刑事責任。李某和同伴已滿17周歲,達到刑事追責年齡,他們多次偷盜電動自行車進行售賣,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他們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