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以往的學(xué)習(xí)中,曾經(jīng)有幾位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老人:熟能生巧的賣油翁;堅持不懈的愚公。今天讓我們一同隨著白居易的視線跨越千年,走近賣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運。
1.反復(fù)誦讀,理解詩歌內(nèi)容。2.品味精彩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3.深情誦讀,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倡導(dǎo)了“新樂府運動”,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閑適、感傷、雜律。他的詩,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zāi)芙狻薄!顿u炭翁》是一首敘事諷喻詩。
1.題下自注:“苦宮市也”2.宮市:“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quán),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quán)也抓了過去,常有數(shù)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3.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br/>一篇對“宮市”的控訴書
特點: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xiàn)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顿u炭翁》一詩直接點明了本詩的諷刺目的: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苦難,對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鞭撻和抨擊。
木炭是木材或木質(zhì)原料經(jīng)過不完全燃燒,或者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熱解,所殘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體燃料。
樂府詩敘事詩諷喻詩原作題下有小序——“苦宮市也”《賣炭翁》“翁”,即老人。題目交代了本詩的寫作對象,清楚明了。
讀第一遍,要求讀準(zhǔn)字音輾 伐薪 叱牛 冰轍 兩鬢 紅綃 系向翩翩兩騎 口稱敕
節(jié)奏:七言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根據(jù)句意斷句。
第1段應(yīng)該讀得緩慢、低沉些,讀出賣炭老頭的凄苦;第2段應(yīng)該讀得稍快、較重些,讀出官吏的驕橫、強蠻。
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讀第二遍,要求節(jié)奏鮮明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灰白,十個手指(也因長年燒炭)變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做什么用?(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dān)心炭賣不出好價錢,還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和人都又困又餓,太陽也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牛和人就在集市南門外的泥濘中歇息。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那兩個輕快地騎著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和太監(jiān)的手下。(太監(jiān))手里握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便掉轉(zhuǎn)車頭,吆喝著趕牛,牽向?qū)m中。一車炭,有很多斤,太監(jiān)差役們硬要拉走,老翁是百般吝惜,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dāng)一車炭的價錢了。
整體感知——文言知識積累
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yīng)為“南山中伐薪燒炭”。
疏通文意,概括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入手概括。)
地點——市南門外。人物——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事件——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運炭以至被掠奪的經(jīng)過。(燒炭—運炭—搶炭)
寫賣炭翁伐薪燒炭、進城賣炭的艱辛。詩人從外貌、心理、行動上刻畫賣炭翁的悲苦形象,表現(xiàn)了對賣炭翁的深切同情。
寫宮使對賣炭翁的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的黑暗,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內(nèi)容?
描寫賣炭翁燒炭的辛苦、賣炭的目的及賣炭途中的艱難。
2、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1】地點在長安城附近的終南山。 【2】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3、古代的文學(xué)作品總是“即事抒情”,詩人白居易在描“賣炭翁”這一形象時表達的是什么情感呢?文中哪個詞語能夠表達這種情感?
“可憐”,這是作者對賣炭翁最鮮明的情感表達。
4.作者又是如何展現(xiàn)其“可憐”的呢?活動一:學(xué)生細讀文本,圈點勾畫出文中描寫賣炭翁的具體語句和關(guān)鍵詞,品味其“可憐之處”。
(一)運用方法,品讀古詩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外貌描寫手法?!皾M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可見賣炭翁生活之艱辛;“蒼蒼”指耳邊鬢發(fā)的顏色,刻畫了賣炭翁滿面灰塵、兩鬢花白、十指青黑的形象,可見其蒼老。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中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運用了環(huán)境描寫手法。前一句描寫了冰天雪地的具體環(huán)境,為后一句的具體行動作了鋪墊?!耙怀哐北憩F(xiàn)了雪之大,突出了賣炭翁運炭路途艱難。其中,“碾”字既寫出了天氣寒冷,又表現(xiàn)了炭車之重,從而突出了賣炭翁運炭、賣炭的艱辛。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一句,體現(xiàn)了賣炭翁怎樣的矛盾心理?
“衣正單”應(yīng)該盼天氣暖和,可老人卻“愿天寒”。為了炭價高一些,他寧愿自己受凍。這一極度反常的矛盾心理,真實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慘境遇?!翱蓱z”二字傾注了詩人對他的無限同情。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 。? ?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炭被掠奪,雖然舍不得,但無可奈何。
思考:賣炭翁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反復(fù)品讀文中的相關(guān)細節(jié),并用一個字概括賣炭翁的形象,并說說你的理由。
“苦”燒炭苦運炭苦被搶苦
補充提示:燒炭的工序其實很復(fù)雜。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圍鋪上雜草,隔絕空氣點燃,燒到一定程度后封閉炭窯,只留一個排氣孔。干柴要連續(xù)燒四晝夜,濕柴要連續(xù)燒七晝夜。為了保持穩(wěn)定的火溫還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視,一大堆柴也只能燒制成一點點木炭。而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經(jīng)上了年紀(jì)的老人來完成。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
賣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憐至極的老人!
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宮使?
①“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翩翩:輕快的樣子。這里看出宮使得意洋洋。相比賣炭翁的樣子,這宮使顯得洋氣高貴多了。
②“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運用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宮使巧取豪奪的霸道專橫,拿著皇帝的命令根本無需老翁的同意。在圣旨面前,賣炭翁的辛苦勞動顯得多么卑微啊!
③“半匹紅紗一丈綾”
“一車炭,千余斤”?!顿Y治通鑒》中記載:“多以紅紫染故衣。敗繒,尺寸裂而給之”??梢?,宮使給的紅紗和綾對老翁來說根本沒有用。
用一個字概括宮使的形象,并進行具體分析。
“霸”橫沖直撞、趾高氣揚——黃衣、白衫、翩翩仗勢凌人、蠻不講理——把、稱、回、叱、敕、牽、系交易不公(炭直)——一車炭,千余斤;半匹紅綃一丈綾
(二)分析賣炭翁和宮使的人物形象
賣炭翁:生活困苦、疲憊憔悴、悲憤無助、受到命運折磨的老人形象。宮使:橫沖直撞、趾高氣揚、仗勢欺人、專橫跋扈、蠻不講理、霸道兇殘的丑惡形象。
詩歌多處使用了對比,既有賣炭翁自身的對比,又有賣炭翁與宮使的對比,請從詩歌中找出這些句子,并說說各自的作用。
寫出了宮使掠奪的殘酷。
反襯出勞動者與統(tǒng)治者境遇的懸殊:勞動者的艱辛,宮使的得意忘形、驕橫無理。
寫出賣炭翁買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艱難處境。
作者在詩中塑造賣炭翁與宮使的形象有何意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作者將兩者形象進行對比,突出表現(xiàn)了對賣炭翁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對“宮市”這一欺壓百姓弊政的批判。
假如天隨人愿,真的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賣炭翁的木炭能賣上好價錢嗎?
不能。 他的炭被官吏搶走了,只換得了“半匹紅紗一丈綾”。
詩歌反映了當(dāng)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賣炭翁》講述了一個宦官及其爪牙強奪百姓財物的故事:賣炭老人含辛茹苦燒出來的一車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極低的價錢奪走。
鞭撻了“宮市”的罪惡和統(tǒng)治者的殘暴,揭露了黑暗腐朽的社會現(xiàn)實。
賣炭翁終于盼來了一夜大雪,天還沒有亮,他就把這一冬天里所有燒好的炭裝進了牛車?yán)?,跋涉在風(fēng)雪中向長安城奔去,幾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氣走完??墒牵诩心祥T外歇腳的時候,連牛帶車被兩個宮吏強行牽走了。這凝結(jié)著賣炭翁血汗的一車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換取了皇宮里的半匹紅紗一丈綾,在圣旨面前,賣炭翁的辛苦勞動顯得多么卑微?。∵@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統(tǒng)治下的唐朝可憐的賣炭翁凄苦的人生。詩人的筆悄然而止,然而我們的心海卻波濤澎湃。此時此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賣炭翁后來是如何退場的呢?課后與同學(xué)們交流一下吧。
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我讀到一位體察民間疾苦,關(guān)愛百姓的詩人。我讀到一位對黑暗勢力的憎惡與批判的詩人。我讀到一位憤恨統(tǒng)治階級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詩人。我讀到一位為民發(fā)聲的詩人。
同樣是表現(xiàn)詩人現(xiàn)實關(guān)懷的作品,《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結(jié)尾有詩人的議論和直接抒情,而《賣炭翁》則全用記敘和描寫,沒有直接議論抒情的語句,兩種寫法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所寫的是詩人自己在一場暴風(fēng)雨中的經(jīng)歷,這個事件本身可以生發(fā)出許多不同的主題,但詩人并未停留于對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聯(lián)想到要為天下寒士謀取溫飽,從而體現(xiàn)了一種博大的胸懷。不借助直接抒情,讀者是無法感受到的。
《賣炭翁》則直接將目光投向了底層的勞動人民,賣炭翁就是千千萬萬底層勞動人民的代表,賣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經(jīng)足以令人動容,任何議論和直接抒情都是多余的。詩人幾乎不露聲色地平靜地講述了整個故事,讓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憤。
比較閱讀《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和《賣炭翁》,體會兩首詩的不同。
1.形式上的異同。 同:古體詩,句數(shù)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jǐn)?shù)也沒有嚴(yán)格限制,如《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賣炭翁》有三言、七言句;用韻靈活,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還可以中途換韻;不講究平仄、對仗;等等。 異:《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屬于歌行體,《賣炭翁》屬于樂府體。
2.思想情感上的異同。 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注,但《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側(cè)重于表達自己渴望廣濟蒼生的博大胸懷,而《賣炭翁》更多是對底層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3.寫法上的異同。 兩首詩都有較強的敘事性,也都有比較精彩的描寫。不同點在于《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末節(jié)還有作者的內(nèi)心獨白,是直接抒情;《賣炭翁》則只是記敘和描寫,并沒有觀點和情感的直接表達。
本詩通過記敘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最終被宮使用半匹紅紗一丈綾掠奪一空,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剝削階級剝削的現(xiàn)實,揭露了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也同時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憎恨。
賣炭翁的故事極具代表性,反映出唐代底層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詩人以小見大,通過一件“賣炭”的小事折射出了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和統(tǒng)治的腐朽,也展現(xiàn)出了詩人關(guān)注民生疾苦的悲憫情懷,體現(xiàn)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
《賣炭翁》一詩中,作者一步步地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外貌、動作、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述說了賣炭翁的悲慘遭遇。我們品讀這首詩,也能深層次地感受到白居易感其悲苦,嘆己無力,深切同情底層人民,控訴社會不平剝削的悲憤,這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高度的道德自覺和自我反思!
1、在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心憂天下、心系蒼生的賢士。關(guān)心人民疾苦,痛斥黑暗現(xiàn)實的杜甫;展現(xiàn)殘酷現(xiàn)實,同情賣炭翁的白居易;剛正不阿,為民伸冤的海瑞,他們是我們后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讓我們像他們一樣成為關(guān)心國家、熱愛人民的好公民吧。2、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這是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本身就是黑暗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xué)習(xí),不用擔(dān)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
1.敘事詳盡,層次清楚這首敘事詩,僅用一百三十五個字,便完整地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經(jīng)過。全詩層次清楚,脈絡(luò)分明。第1節(jié)主要寫伐薪燒炭、進城賣炭的艱辛;第2節(jié)寫宮使搶炭的霸道。
2.巧用襯托,突出人物詩人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如此,老翁的命運激起了人們的同情;寫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來襯托,這更使人感到老翁的“可憐”,也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賣些錢。接下來,詩人以“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寫勞動者與宮使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形成對比,寫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xiàn)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繼承了中國古代一貫以《詩經(jīng)》為主旨的比興美刺的傳統(tǒng)詩論,十分強調(diào)詩歌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和社會作用。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fēng)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
1、下列對詩歌理解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是一首諷喻詩,也是一首敘事詩,從題下自注“苦宮市也”,可以看出詩的主題在于揭露唐朝宮市的公開掠奪性。B、白居易是宋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他與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樣都是著名詩人。C、全詩完整地記述了賣炭翁燒炭、運炭和賣炭的經(jīng)過,刻畫了賣炭翁受壓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運用說明,全詩筆法簡潔,富有表現(xiàn)力。
2、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賣炭翁》一詩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稱”“叱”“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掠奪。C、“手把文書口稱敕”中的“文書”是行政機構(gòu)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監(jiān)手里卻有“文書”“敕”,這表現(xiàn)了宮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奪。D、”牛困人饑日已高“七個字就直接寫出了賣炭翁在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賣炭翁賣炭的艱難困苦:路遠、車重、雪厚、人苦。
我是一個以賣炭為生的老翁,整日在終南山伐薪燒炭。因為勞作實在太辛苦了,以致我的兩鬢已過早地斑白,皺紋一天深似一天,雙手也變得黑黑的、糙糙的,看起來特別地衰老。賣炭得來的錢,勉強夠維持目前的生活。雖然,此時我身上的衣衫十分單薄,可我還是盼著天氣快些冷起來,甚至越冷越好,因為如果天氣暖和的話,我辛辛苦苦燒出來的炭就賣不出去了。也許是老天可憐我吧,就在今天,天上忽然飄起了雪花,而且一夜之間,就有一尺厚了。太好了,我終于有賺錢的希望了!第二天,我早早起來,連飯都沒顧得上吃,裝了滿滿的一車炭,然后趕緊駕著炭車來到集市上。很快就到了正午,我已經(jīng)饑腸轆轆,牛也困乏了。陽光照耀著,積雪漸漸地化了,車子便陷在了泥中。我就這樣耐心地等著,希望有人來買我的炭。在我的期盼中來了一個買家,可問問價就走開了。這時又來了一個人,我心里高興極了,以為這次炭一定可以賣出去了,沒成想那人卻是問路的,真是令人失望啊!
正當(dāng)我嘆氣的時候,從遠處來了兩個騎著高頭大馬的人,走近了,我看見一個人穿著黃衣,一個人穿著白衣。當(dāng)他們走到我的炭車旁時,便停了下來,說要買我的炭,還自稱是皇宮里的人,并讀了手中拿著的敕文。這下可把我高興壞了,既然是皇宮里的人買我的炭,那炭的價格一定會很高的,我也就能賺到好多錢了。剛想到這,那兩個人又重新上馬,并命令我把牛車趕向北,即奔向皇宮。我當(dāng)然是毫不怠慢,趕著牛車很快就來到了宮里。我那車炭有一千多斤,卸下了炭,兩個宮使讓我在原地等著,說是給我拿錢。我在心里反復(fù)盤算著這些錢的用途時,宮使回來了,可我卻沒見到錢,他們只給我拿來了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我一見,便馬上和他們爭辯起來,這一車炭怎么就值這么點東西呢?幾個士兵上前拉住我,大聲呵斥:“快走吧,老頭!這些東西你嫌少,那你就什么也得不到了,趕緊拉著你的牛車走人吧!”話說到這個地步了,我也不得不帶著東西離開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這以后的生活該怎么辦?我們一家人靠什么活呀!我一個小小老百姓,該找誰去評理呀?
1.基礎(chǔ)型作業(yè):發(fā)揮想象,續(xù)寫故事中賣炭翁的“退場”。2.發(fā)展型作業(yè):①完成本詩相關(guān)習(xí)題。②閱讀白居易的其他現(xiàn)實主義詩作。
這是一份語文人教部編版賣炭翁教課ppt課件,共2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肖像描寫,賣炭翁形象,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伐薪燒炭南山中,得意忘形,蠻橫冷酷,文章中比手法的作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賣炭翁課文內(nèi)容課件ppt,共2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知識小儲備,古之六藝,賣油翁,歐陽修,作家作品,學(xué)習(xí)目標(biāo),朗讀課文,讀準(zhǔn)語氣,分角色朗讀,積累文言詞句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