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guān)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dǎo)入
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引入新課
1、誰能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2、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著同樣道理的詩—《登飛來峰》。
4、質(zhì)疑:看到這個課題,有什么想問的?
5、哪個同學可以幫忙?
二、教學過程
目標導(dǎo)學一:朗讀詩歌,感知詩意
1.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漢族,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2.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3.全體學生齊讀并根據(jù)注釋揣摩詩意。
4.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chǔ)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目標導(dǎo)學二:探討質(zhì)疑,體悟哲理
1.《登飛來峰》前兩句和后兩句的側(cè)重點各是什么?
明確:
一、二句描寫景物——充滿生機;三、四句抒發(fā)情懷——躊躇滿志。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明確:
①本詩的哲理是借登飛來峰過程中所見所想提煉出來的。②本詩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本詩的哲理: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抱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jié)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三、課堂小結(jié)
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同樣,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也是這樣,只有在各個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xiàn)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偉略。請同學們合上書本一起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四、布置作業(yè)
五、板書設(shè)計
登飛來峰 王安石
寫景 抒情
哲理:站得高看得遠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登飛來峰教案設(shè)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21 古代詩歌五首登飛來峰教學設(shè)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創(chuàng)設(shè)情境,詩歌朗讀,理解詩意,品讀詩句,寫作手法,拓展延伸,課堂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版最新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教案登飛來峰 教案1,共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