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 鞏固提升練(5大考點)
考點一 刻度尺的使用與讀數
考點二 測量長度的特殊方法
考點三 長度和時間的估測
考點四 停表的讀數與時間的測量
考點五 誤差與減小誤差的方法
?第二層 能力提升練
?第三層 拓展突破練
刻度尺的使用與讀數
?積累與運用
刻度尺的使用規(guī)則
1.觀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線的位置。
2.刻度尺要與被測長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被測長度的一端要與刻度尺的零刻線對齊。
3.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且正對刻度線,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記錄測量結果時,要寫出數字和單位,測量結果是由數字和單位組成的,其中數字部分應由準確值加上一位估計值組成。
1.在使用刻度尺時,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
【答案】C
【詳解】刻度尺使用時,刻度線應與被測物體邊緣重合或平行,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尺尺面垂直。圖乙刻度尺放置時歪斜,放置方法不正確;圖丙讀數時視線未與刻度尺尺面垂直,視線不正確;甲和丁放置和讀數方法正確。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2.球的直徑的長度為( )
A.3.1 cmB.3.10 cmC.1.1 cmD.1.10 cm
【答案】D
【詳解】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讀數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球的左側與2.00cm對齊,右側與3.10cm對齊,球的直徑為
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選D。
3.(2023·湖南湘潭·中考真題)如圖所示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 被測物體長度是 cm。

【答案】 1 2.42
【詳解】[1]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合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2]物體左側與2.00cm對齊,右側與4.42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
4.42cm-2.00cm=2.42cm
4.(2023·廣東·中考真題)如題圖所示,橡皮擦的長度為 cm。

【答案】3.45
【詳解】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即0.1cm;物體左側與零刻線對齊,右側估讀為3.45cm,所以物體的長度
L=3.45cm
測量長度的特殊方法
?積累與運用
測量長度的幾種特殊方法
1、積累求平均值法:利用測多求少的方法來間接地測量,如: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細鐵絲的直徑等;h=(其中h是每張紙的厚度,n是紙張數目)。
2、滾輪法:測較長曲線的長度時,可先測出一個輪子的周長,當輪子沿著曲線從一端滾到另一端時,記下輪子滾動的圈數。長度=周長×圈數。
3、化曲為直法:測量一段較短曲線的長,可用一根沒有彈性或彈性不大的柔軟棉線一端放在曲線的一端處,逐步沿著曲線放置,讓它與曲線完全重合,在棉線上做出終點記號,用刻度尺量出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的長度。
4、組合法:有些長度很難直接測量,如球的直徑,圓錐體的高度等,這時可以使用輔助器材配合測量。
5.如圖所示的長度測量中不合理的是( )
A.圖甲,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測出硬幣的直徑為2.30cm
B.圖乙,把金屬絲密繞n圈在鉛筆上,測出n圈總長度,則金屬絲直徑
C.圖丙,用一根棉線重合地圖上的路線,測出重合的棉線長度乘以比例尺得到實際路線長
D.圖丁,測出輪子的周長,推輪子沿操場走一周,滾動圈數為n,則操場周長
【答案】A
【詳解】A.圖甲,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測出硬幣的直徑,硬幣的一端沒有與零刻度對齊,測量結果不準確,故A符合題意;
B.細金屬絲的直徑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無法直接準確測量,所以可以把金屬線無間隙地密繞在一根鉛筆上若干圈,測出密繞部分的長度L和圈數n,則金屬絲直徑,故B不符合題意;
C.測量地圖上的路線長度時,應用一根無彈性的棉線和曲線重合來測量,拉直棉線后再用刻度尺測量棉線長度,棉線長度乘以比例尺得到實際路線長,故C不符合題意;
D.車輪的周長可以測出,要測量車輪行駛的路程,可以先記下車輪轉過的圈數n,再乘以車輪的周長L,推輪子沿操場走一周,滾動圈數為n,則操場周長,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6.下列測量中,采用了比較合理的方法的是( )
A.測量跑道長度時,用一根有彈性的橡皮筋和跑道重合來測量
B.測量物理課本一張紙的厚度時,先測出200頁相同紙的厚度,然后除以200
C.測自行車通過的路程時,可先記下車輪轉過的圈數,再乘以車輪的周長
D.測乒乓球的直徑時,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就可以了
【答案】C
【詳解】A.測量跑道長度時,應用一根無彈性的棉線和跑道重合來測量,故A不符合題意;
B.200頁同樣的紙,實際上是100張紙,因此一張紙的厚度等于200頁紙的厚度除以100,故B不符合題意;
C.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可以測出,要測量自行車行駛的路程,可以先記下車輪轉過的圈數N,再乘以車輪的周長L,故C符合題意;
D.由于乒乓球直徑的長度端點位置不易確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測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將乒乓球卡住,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7.(1)圖甲中圓球的直徑是 cm;小明用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度時,測得的四次結果是18.39cm,18.40cm,18.41cm,18.52cm,則鉛筆的長度應取 cm。
(2)一條紙帶厚薄勻,他把紙帶緊密地環(huán)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至能恰好套進一個圓環(huán)中,紙帶環(huán)繞了n圈,則紙帶的厚度是 。
【答案】 1.50 18.40
【詳解】(1)[1]由圖甲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圓球左側與1.00cm刻度值對齊,右側與2.50cm刻度值對齊,圓球的直徑是
2.50cm-1.00cm=1.50cm
[2]從四個測量結果看,數據18.52cm與其它三個測量值差別較大,所以是錯誤的記錄,應剔除,為了減小誤差,取三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鉛筆的長度
(2)[3]將紙帶緊密繞在鉛筆上,直到剛好套入圓環(huán)中,n圈紙帶的厚度為圓環(huán)外徑與圓柱形鉛筆直徑差的二分之一
則紙帶的厚度是
8.某同學測量細鋼絲的直徑時,將細鋼絲在鉛筆上緊密纏繞41圈后用刻度尺測量,測得鋼絲圈的長度是4.95cm。若由于疏忽,在數鋼絲圈數時少數了一圈,則所得結果將 (填“偏大”或“偏小”);若在繞圈時鋼絲之間有空隙,則所得結果將 (填“偏大”或“偏小”)。若第二次測量時纏繞了5圈,與第一次相比,第 次測量的誤差較小。
【答案】 偏大 偏大 一
【詳解】[1][2]鋼絲圈數為,測得鋼絲圈的長度為,根據累積法求得細鋼絲的直徑,若由于疏忽,在數鋼絲圈數時少數了一圈,即偏小,則所得結果將偏大;若在繞圈時鋼絲之間有空隙,則測得的偏大,則所得結果將偏大。
[3]測量時,如果第一次n取41圈,第二次n取5圈,取平均值得到的細銅絲直徑,第一次的線圈匝數較多,測量誤差小一些。
長度和時間的估測
?積累與運用
1、長度的估測
(1)正確的認識1m、1dm、1cm有多長。
(2)常見的物體長度有:①手臂長74cm;②某同學身高160cm;③手指寬1.5cm;④教室課桌高78cm;⑤乒乓球的直徑約是40mm;⑥教室門的寬度是95cm;⑦一本物理書長26.7cm。
⑧一元硬幣的直徑18.0 mm。
2、時間的估測:估測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規(guī)律、物理常數和常識對物理量的數值、數量級進行快速計算以及對取值范圍合理估測的方法,運用估測法計算的問題稱為估測題必須要注意對一些物理量的單位及單位換算要有正確的認識1世紀、1年、1月、1天、1h、1min、1s是怎樣的時間。
9.(2024·寧夏·中考真題)寧夏西吉土豆淀粉含量高,深受人們喜愛。某初中生手拿一個土豆,如圖所示,請根據圖片信息估測土豆的實際長度約為( )
A.1mmB.10cmC.50cmD.1m
【答案】B
【詳解】圖中土豆的長度略小于手掌的長度,約為10cm,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10.(2024·湖北·中考真題)我國古代把女子一拃長稱為“咫”,男子一拃長稱作“尺”,如圖?!板氤咧g”用來比喻相距很近,實際“咫”與“尺”的長度相差大約為( )
A.3mmB.3cmC.3dmD.3m
【答案】B
【詳解】通常情況下,男子的手比女子的手大,一拃的長度也比女子的長一些。一拃長通常是20cm左右,“咫”與“尺”的長度相差不會太大,3mm 過小,3m 過大,3dm 相當于 30cm 也偏大,所以3cm 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即“咫”與“尺”的長度相差大約為 3cm。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 B 。
11.按要求填空:
(1)請?zhí)钌虾线m單位:一張紙的厚度約0.1 ;
(2)港珠澳大橋全長55km= m;
(3)一節(jié)課時長45min= s。
【答案】(1)mm
(2)5.5×104
(3)2700
【詳解】(1)一張紙的厚度約為100μm,即
100μm=100×10-3mm=0.1mm
(2)港珠澳大橋全長55km,即
55km=55×103m=5.5×104m
(3)一節(jié)課時長45min,即
45min=45×60s=2700s
12.生活中處處有物理。你平時走路的步幅約為0.5 。完整播放一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間約為46 (填上合適的物理量單位)。
【答案】 m s
【詳解】[1]課桌的寬度約50cm,中學生的步幅與此差不多,在50cm左右,即0.5m。
[2]我國的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完整播放一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間約為46s。
停表的讀數與時間的測量
?積累與運用
1.認識停表:小表盤一般表示分,大圈表示秒,大表盤轉一周,小圈轉一格。
(1)小表盤:代表分鐘,一共15min,平均分成30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5min,也就是30s。
(2)大表盤:代表秒鐘,一共30s,平均分成300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1s。
2.讀數方法
讀數為小盤的分鐘數+大盤的秒鐘數。先讀小盤的示數,它的單位是分鐘,看上面的示數可知每分鐘分為前半分鐘和后半分鐘。再讀大盤示數,它的單位是秒鐘。
如果小表盤指針指到前半分鐘,則秒鐘讀數不能超過30s,再看大表盤示數,如果指針指到不足30s的地方,就直接讀數;如果指針指到超過30s的地方,則用讀數減去30s,為秒針實際讀數。
如果小表盤指針指到后半分鐘,則秒鐘讀數一定超過30s,再看大表盤示數,如果指針指到超過30s的地方,就直接讀數;如果指針指到不足30s的地方,則用讀數加上30s,為秒針實際讀數。
13.如圖,該停表的讀數為( )
A.10sB.0.1minC.40sD.0.4min
【答案】C
【詳解】停表的小表盤是分針盤,分度值為0.5min,分針指在“0”和“1”之間,且靠近“1”,大表盤為秒針盤,分度值為0.1s,對應刻度為40.0s,所以停表的示數為0min40.0s,即40s。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4.在使用秒表測量時間時,指針指示位置如圖所示,該讀數是( )
A.3min7.5sB.4min7.5sC.3min37.5sD.4min37.5s
【答案】A
【詳解】如圖所示的秒表,分針所指的刻度在3、4之間,偏向3,應讀3min;秒針對應的讀數為7.5s,所以停表的讀數為3min 7.5s,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5.(2023·江西·中考真題)如圖所示,是用秒表記錄的某同學跑400m的成績,該同學的成績是 min s。

【答案】 1 22
【詳解】[1][2]如圖所示,大表盤的分度值為1s,小表盤的分度值為1min,小表盤的指針超出了刻度1,大于1min,大表盤的指針指向22s,故該同學的成績是1min22s。
16.圖1中的物體長度為 cm;圖2中秒表的讀數為 s。
【答案】 3.40 398
【詳解】[1]圖1中的物體長度為
[2]如圖2所示,分針過了6min半,秒針盤需要讀30s開外,故秒針盤讀38s,讀數為6min38s,合398s。
誤差與減小誤差的方法
?積累與運用
1、誤差的定義: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稱為誤差;
2、誤差產生原因:物理實驗離不開對物理量的測量,測量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由于儀器、實驗條件、環(huán)境等因素的限制,測量不可能無限精確,物理量的測量值與客觀存在的真實值之間總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測量誤差;誤差與錯誤不同,錯誤是應該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能絕對避免的。
3、減小誤差的方法:選用更加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17.(23-24八年級上·北京通州·階段練習)有關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誤差是不遵守儀器操作規(guī)范引起的B.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可以消除誤差
C.實驗中即使認真仔細地測量也會存在誤差D.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誤差
【答案】C
【詳解】A.誤差是在遵守操作規(guī)則下,由于估讀等原因而產生的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而錯誤是未遵守操作規(guī)則引起的,故A錯誤;
BD.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誤差,卻不能避免誤差和消除誤差,故BD錯誤;
C.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在認真仔細的測量下,由于估讀等原因也會有誤差存在,故C正確。
故選C。
18.(24-25八年級上·湖北武漢·期中)在學習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祝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了新物理課本的寬度,一共測了4次,結果分別為18.52cm、18.23cm、18.50cm、18.51c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祝多次測量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產生誤差
B.小祝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C.測量時,小祝必須從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開始量
D.根據測量數據,物理課本的寬度應記為18.44cm
【答案】B
【詳解】A.小祝多次測量的目的是為了減小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故A錯誤;
B.先讀被測物體長度的準確值,即讀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計值,小祝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
0.1cm=1mm
故B正確;
C.測量時,小祝不一定從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開始量,也可以從其它整刻度線起量,故C錯誤;
D.18.23cm與其它數據相差較大,是錯誤的,應去掉;物理課本的寬度應記為
故D錯誤。
故選B。
19.下列各圖是某小組幾位同學用刻度尺測量橡皮擦長度時測量方法的示意圖,根據幾位同學的測量情況,你得出的橡皮擦的長度應為 cm;為了得到較為精確的測量值,最簡單易行的減小誤差的方法是 。
A.B.
C.D.
【答案】 2.50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詳解】[1]A圖中,刻度尺的使用未從帶刻線的位置起測物體的長度;B圖中帶刻線一側未緊貼被測物體;C圖中刻度尺的擺放,讀數均正確;D圖中視線未與刻線垂直,綜合上述分析,C圖使用方式正確,分度值是0.1cm,物體的長度為
[2]實驗中通常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式減小測量的誤差。
20.小聚用毫米刻度尺測得課本的長度為18.60cm,合 nm,若刻度尺是木質的,受潮后膨脹,則測量值將會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這是一種 (選填“錯誤”或“誤差”)。
【答案】 1.860×108 偏小 誤差
【詳解】[1]課本的長度為
18.60cm=18.60×107nm=1.860×108nm
[2][3]刻度尺受熱后變長,分度值變大,用此刻度尺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測量值小于真實值,這是由測量工具自身決定的,屬于誤差。
1.某同學用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五次測量數據分別為25.82cm、25.82cm、25.60cm、25.80cm、25.81c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五次測量數據都是正確的
B.五次測量數據不同是因為所選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
C.數據25.80cm中最后一位“0”無意義,應去掉
D.最終的測量結果為25.81cm
【答案】D
【詳解】A.五次測量數據中,第四次的實驗數據25.60cm與其余四次測量數據相差較大,為錯誤數據,故A錯誤;
B.由數據知,此刻度尺估讀到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為1mm,故B錯誤;
C.25.80cm中最后一位“0”是估計值,長度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當刻度正好在整數刻度時,我們就應估讀為“0”,故C錯誤;
D.五次測量數據中,第三次的實驗數據與其余四次測量數據相差較大,為錯誤數據,應該去掉;多次測量取平均值,除不盡時取與原題相同的小數位,則物體的長度應為
故D正確。
故選D。
2.下列計算過程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詳解】換算時,把數字和單位看作相乘的關系,數字不變,單位換成目標單位。
A.,故A錯誤;
B.,故B錯誤;
C.,故C錯誤;
D.,故D正確。
故選D。
3.如圖所示,小聰把細銅線緊密排繞在鉛筆上,通過測量線圈長度間接測出細銅線的直徑.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排繞的細銅線線圈長度L為2.70cm
B.沿A方向讀數,測得的線圈長度L偏大
C.若排繞不夠緊密,則測量值偏小
D.若細銅線只緊密排繞5圈,所測得銅線直徑的誤差更大
【答案】C
【詳解】A.圖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與5.00cm對齊,右側與7.70cm對齊,故排繞的細銅線線圈長度L為
L=7.70cm-5.00cm=2.70cm
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使用刻度尺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由圖可知,沿A方向讀數,測得的線圈長度L偏大,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若排繞不夠緊密,排繞的細銅線線圈長度L變大,由可知,測量值偏大,故C錯誤,符合題意;
D.排繞的圈數越少,測量出來的結果誤差越大,所以若細銅線只緊密排繞5圈,所測得銅線直徑的誤差更大,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4.如圖所示,小東用此刻度尺測量出成入口罩的寬度為 cm。若有一把金屬材料制成的刻度尺,且這種金屬材料受溫度變化明顯(熱脹冷縮),那么在嚴冬季節(jié)用它測量該口罩的寬度時(假設被測物體不受熱脹冷縮影響),其測量結果將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答案】 9.10 偏大
【詳解】[1]如圖,口罩左端與0刻度線對齊,口罩的寬度為9.10cm。
[2]在嚴冬季節(jié),金屬刻度尺受冷收縮,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距離變小,但刻度值不變,所以,用它測量該口罩的寬度時,其測量結果將偏大。
5.3×102cm= m,720min= h。課間十分鐘時間,老師用手機幫學生計時,此時顯示為 s,此計時器的分度值為 s。
【答案】 3 12 23.88 0.01
【詳解】[1]因為
所以
[2]因為
所以
[3]由圖知,此時顯示時間為
[3]由圖知,最后一位精確值為0.08s,故分度值為0.01s。
6.圖甲測量長度的工具叫滾尺,多用于跑道、農業(yè)等道路測量。滾尺主要由計數器和滾輪組成,當滾輪沿著路徑滾動時,通過滾輪滾動的圈數可以得出路徑長度,長度在計數器上直接顯示。小明想利用滾尺和秒表,測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
(1)將滾尺的示數清零后,推動滾尺,秒表同時計時,測出某次步行的距離如圖乙所示,其距離為 m,他用秒表記錄的對應時間如圖丙所示,讀數為 s,該段時間內他步行的平均速度為 m/s;
(2)已知該滾尺滾輪直徑為D,用s表示滾尺測出的距離,則上述測量中輪子滾過的圈數n= (用題中的字母表示);
(3)長期使用后,滾輪的輪胎磨損嚴重將導致測量出的步行速度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答案】(1) 25.8 21.5 1.2
(2)
(3)偏大
【詳解】(1)[1]由圖乙知道,其距離為
s=25.8m
[2]測量時間時,根據分鐘盤,指針位置在0到1分鐘中間,靠近0,讀取秒鐘盤示數時沒有超過30秒,結合秒鐘指針位置為21.5秒,所用時間為
t=21.5s
[3]該段時間內他步行的平均速度為
(2)已知該滾尺的直徑為D,則該滾尺的周長為L=πD,則上述測量中輪子滾過的圈數為
(3)滾輪的輪胎磨損嚴重,滾輪轉過的圈數增多,所測得的實際路程小于測量的路程,由知道,測量的步行速度會偏大。
7.一本200頁的書,厚度為4mm,每張紙厚度是 mm。某同學將一段細銅絲在一只鉛筆上單層緊密地纏繞了20圈,形成一個如圖所示的鋼絲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取測量該銅絲圈的長度,測量情況如圖1所示,該細銅絲的直徑為 cm。圖2中停表示數為 s。
【答案】 0.04 0.18 275.1
【詳解】[1]200頁書共有100張紙,故每張紙厚度為
[2]銅絲圈左端在6.00cm位置,右端在9.60cm位置,銅絲圈長度為
9.60cm﹣6.00cm=3.60cm
該銅絲直徑為
[3]停表的中間小表盤上,每個小格代表0.5min,指針指在“4”和“5”之間,偏向“5”一側,小表盤的讀數為4min;在停表的大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每個小格代表0.1s,因為小表盤偏向“5”一側,說明被測時間超過4.5min接近5min,所以大表盤指針的讀數為35.1s,停表的讀數為
4min35.1s=275.1s
8.如圖甲所示是長征公園里兩個繩長不同的秋千,觀林和同學們在蕩秋千時發(fā)現這兩個秋千往返一次的時間不同。觀林猜想:秋千往返一次的時間是否與繩長有關?
【證據】觀林用細線系上一個質地均勻的小球模擬秋千,如圖乙所示,懸點O到小球中心的距離簡稱擺長,用L表示。每次讓小球由靜止釋放,且保持釋放時懸線和豎直方向的夾角不變,改變擺長進行探究,記錄結果如下表所示:
【解釋】同一小球由靜止釋放,且保持釋放時懸線和豎直方向的夾角不變,擺長越短,小球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越 。由此可知,秋千未坐人時(如圖甲所示)往返一次的時間與繩長有關。
【交流】
(1)觀林在實驗過程中,控制懸線和豎直方向的夾角等因素不變,只是改變 ,這種研究方法叫 法。
(2)觀林在探究時所需的測量工具有:量角器、 和 。
(3)觀林發(fā)現小球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不易測準,于是他測出小球往返擺動十次的總時間,再算出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下列物理量的測量也可采用類似方法的是( )
A.物理課本的寬度 B.細銅絲的直徑 C.觀林跑100米的時間
【拓展】觀林發(fā)現自己家里的擺鐘也是根據本實驗的原理工作的,如圖丙所示,工作時擺錘不停的左右擺動。最近,觀林發(fā)現擺鐘顯示的時間總是偏慢一些,為了讓擺鐘走得更準確,他應將擺桿稍微調 (選填“長”或“短”)一些。
【答案】 短 擺長 控制變量 刻度尺 秒表 B 短
【詳解】[1]由表格數據可知,保持釋放時懸線和豎直方向的夾角不變,擺長越長,小球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越長;擺長越短,小球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越短。
[2][3]實驗采用控制變量法,實驗時需要控制小球的質量和擺下時的角度相同,改變擺長,故用同一小球 由靜止釋放,保持釋放時懸線和豎直方向的夾角不變。由表格數據可知,擺長越長,小球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越長。
[4][5]實驗需要控制擺下時的角度不變,改變擺長,測量小球往返擺動的時間,故該探究所需的測量工具有量角器、刻度尺和秒表,題目已經提供了量角器,還需要、刻度尺和秒表。
[6]該方法為累計法。選項A物理課本的寬度可以直接使用刻度尺測量,故A不符合題意;選項B直接測一根金屬絲直徑誤差較大,可將金屬絲繞在鉛筆上測出數圈金屬絲直徑再除以圈數,故B符合題意;選項C觀林跑100米的時間直接用秒表測量時間,故C不符合題意。
故選B。
[7]擺鐘顯示的時間總是偏慢一些,需要將其調整快一些,因此可以縮短擺場來縮短時間。
1.(新情景)地球半徑為R,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某地球同步衛(wèi)星位于赤道上空且離地面的高度約為5.6R,衛(wèi)星正下方地面上有一觀察者,用天文望遠鏡觀察被太陽光照射的此衛(wèi)星。若不考慮大氣對光的折射,春分(即太陽光直射赤道)那天在日落的時間內,此人觀察不到衛(wèi)星的時間約為( )
A.40分鐘B.70分鐘C.100分鐘D.140分鐘
【答案】B
【詳解】假設太陽光線平行,衛(wèi)星剛進入地球影子時人星連線與垂直光線的方向成a度角,則
在無光照的整個過程中,地球轉過角度
b=2a=17.43°
故選B。
2.(新概念)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測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體的長度。在15℃時測得的長度為l1,在30℃時測得的長度為l2。如果兩次的測量方法都正確,且l1>l2。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乙兩種材料膨脹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脹程度大
B.如果在15℃時取甲、乙兩材料的長度均是1米,則在降低相同溫度后甲的長度大于乙的長度
C.如果在15℃時取甲、乙兩種材料的長度均是1米,則在升高相同溫度后,甲的長度大于乙的長度
D.以上三種情況都不對
【答案】C
【詳解】A.由題意可知,在15℃時測得的長度為l1,在30℃時測得的長度為l2,且l1>l2,可知甲、乙兩種材料膨脹程度不同,材料甲的膨脹程度大,故A錯誤;
CD.如果在15℃時取甲、乙兩種材料的長度均是1米,升高相同溫度后,由于甲的材料膨脹程度要大于乙,因此甲的長度大于乙的長度,故D錯誤,C正確。
B.由于題目中沒有給出降低溫度后甲乙兩種材料的變化情況,在15℃時取甲、乙兩材料的長度均是1米,則降低相同溫度后的長度無法比較,故B錯誤。
故選C。
3.(中國傳統文化)古代常用人的身體“尺子”進行長度度量,如:肘、虎口、掌等。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如圖是某班同學倡導“夸贊禮”并拍攝成宣傳畫如圖所示,圖中行“夸贊禮”兩位同學的面部間距d大約為 m(選填“0.5”或“1.5”或“3.0”)
【答案】1.5
【詳解】人的一只胳膊伸直長度約0.5m,所以由圖可知兩人的面部相隔約三個胳膊的長為3×0.5m=1.5m。
4.(新情景)平遙古城是現今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若想知道平遙古城城墻的周長,請你根據如圖所示的地圖,地圖比例尺是,估測平遙古城城墻的周長s。
(1)操作器材:一根足夠長的無彈性細棉線、鉛筆、 (填寫一種測量器材)。
(2)測量步驟:用細棉線沿著地圖中城墻邊緣繞一周,標出起點和終點位置,然后將細棉線拉直,用刻度尺測量此細線起點和終點之間的長度L。
(3)測量結果:s= 。(用測得物理量及已知條件寫出表達式)
【答案】 刻度尺
【詳解】[1]本實驗需要測量長度的器材刻度尺。
[2]由題意可知,采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步驟是:用細線沿著地圖邊緣繞一圈,標出起點和終點位置,將細線拉直,用刻度尺測量此細線起點和終點之間的長度L,即為地圖上城墻的周長,地圖比例尺是,則
所以測量結果是
5.(新考法)如圖甲所示是用某地圖軟件上的南昌到瑞金的一段公路線,小明用細線沿此圖上公路線截取相同一段,拉直后的長如圖乙中線段AB所示。
(1)則線段AB的長度為 ;
(2) 若軟件顯示的這段公路線長360km,則此時地圖所用的比例尺是 ;
(3)南昌到杭州的一段公路線長度為515km,那么在該地圖上的南昌到杭州這段曲線的長度為 。
【答案】 3.60cm
【詳解】(1)[1]由乙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A端對齊刻度1.00cm,B端對齊刻度4.60cm,所以線段AB的長度
L=4.60cm-1.00cm=3.60cm
(2)[2]這段公路線長360km,線段AB的長度為3.60cm,則地圖所用的比例尺
(3)[3]一段公路線長度為515km,則這段曲線的長度
6.(中國傳統文化)請閱讀《漏刻》并回答。
漏刻
漏刻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漏,指漏壺;刻,指箭刻,放置在漏壺內以標計時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從陶器中小孔漏水的現象,發(fā)現水的流失與時間的流逝有一定的關系,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早期的漏刻。歷史上的漏刻主要有泄水型的沉箭漏和受水型的浮箭漏。
泄水型的沉箭漏如圖甲所示,它只有一個漏水壺,在靠近漏水壺底部的一側有一個出水孔,壺中有一只插有直立漏箭的浮舟,浮舟漂浮在水面上。使用時,壺中的水由小孔流至壺外,漏箭隨之逐漸下降,由漏箭上位于壺蓋處的刻度可知當時的時間。這種漏刻使用過程中,隨著漏水壺中液面的下降,滴水速度也會下降,導致計時存在較大誤差。
受水型的浮箭漏的發(fā)明晚于泄水型的沉箭漏。早期的受水型的浮箭漏如圖乙所示,它主要包括一只供水的播水壺和一只受水壺,受水壺上固定一把銅尺,銅尺上刻有十二時辰,受水壺里有一只插有直立浮箭的浮舟,浮舟漂浮在水面上。當水從播水壺滴入受水壺后,受水壺中的水位升高,浮箭被慢慢托起,根據浮箭上端在銅尺上對應的刻度就知道當時的時間了。同樣由于播水壺中液面的下降,滴水速度也會下降,計時準確度并未得到大幅提高。
實踐發(fā)現可以通過增加播水壺的個數來提高計時準確度。圖丙所示的是國家博物館展示的漏刻展品,有三只播水壺,分別稱為日壺、月壺和星壺。使用時,定時給日壺補水,確保星壺始終處于滿水狀態(tài),保證星壺流入受水壺的滴水速度穩(wěn)定,從而大大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
漏刻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工具,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對后世的計時技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請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除了漏刻,請你寫出一個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 ;
(2)受水型的浮箭漏工作時,浮舟隨著水位升高,受到的浮力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3)科技小組分別自制了簡易沉箭漏和浮箭漏,如圖a是沉箭漏的“漏箭”示意圖,如圖b是浮箭漏的“銅尺”示意圖。兩圖中均已標出上午“8:00”所在的位置,則應將上午“7:00”標在“漏箭”的 處,標在“銅尺”的 處。(均選填“A”或“B”)
【答案】 日晷 不變 B B
【詳解】(1)[1]我國古代常用日晷計時。
(2)[2]受水型的浮箭漏工作時,隨著水位升高,浮舟始終漂浮在水面上,浮力始終等于重力,重力不變,浮力不變。
(3)[3][4]由材料信息得,上午“7:00”比上午“8:00”,漏水壺的水面較高,受水壺的水面較低,則應將上午“7:00”標在“漏箭”的B處,標在“銅尺”的B處。
實驗次數
擺長
小球往返擺動十次的總時間
小球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
1
60.0
15.8
1.58
2
80.0
18.1
1.81
3
100.0
20.0
2.00

相關試卷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寒假培優(yōu)講義專題01 聲現象(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寒假培優(yōu)講義專題01 聲現象(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寒假培優(yōu)講義專題01聲現象解析版docx、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寒假培優(yōu)講義專題01聲現象學生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0頁, 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12 密度的應用(2份 ,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12 密度的應用(2份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12密度的應用原卷版docx、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12密度的應用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11 質量與密度(2份 ,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11 質量與密度(2份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11質量與密度原卷版docx、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11質量與密度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09 光的折射與透鏡(2份 ,原卷版+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09 光的折射與透鏡(2份 ,原卷版+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05 溫度與熔化和凝固(2份 ,原卷版+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05 溫度與熔化和凝固(2份 ,原卷版+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03 聲音的產生及特性(2份 ,原卷版+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03 聲音的產生及特性(2份 ,原卷版+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02  運動的快慢和描述(2份 ,原卷版+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寒假講義培優(yōu)練習專題02 運動的快慢和描述(2份 ,原卷版+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寒假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