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類題型一般的提問方式為:用材料分析觀點,用觀點分析材料,用觀點評析材料,等等。
其中,“觀點”為選文中的觀點,“材料”有時是選文中的,有時是課內(nèi)或名著閱讀中的,有時是出題人另給的。答題的關鍵在于,先把握觀點中的概念及其關系,再在材料中找到概念所對應的內(nèi)容,然后對具體內(nèi)容做出分析或評價。
【例題精講】
(17高考·真題)
常識與理論
……
⑥理論所依據(jù)的道理來自常識,但是理論解釋不同于常識解釋。常識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對世界的整體解釋?!皟尚恨q日”中,一小兒說太陽早上比中午近,因為看東西近大遠小,一小兒說中午離我們更近,因為發(fā)熱體近熱遠冷,連孔子也“不能決”。這個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個焦點,讓常識在兩個道理狹路相逢。而理論專為整體解釋而生。所謂整體解釋,就是同一道理既解釋了正常現(xiàn)象,也解釋了反常現(xiàn)象。理論家為了提供整體解釋,必須把包含在常識中的種種道理組織成系統(tǒng)。他必須格外重視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們上升為原理,通過種種延伸和變形,從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理論的系統(tǒng)性突出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減少原理的數(shù)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聯(lián)系起來。理論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會用我們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讓我們大吃一驚的結論。
……
問:第⑥段提出“常識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對世界的整體解釋”的觀點,并用“兩小兒辯日”一例加以證明,請具體分析這一例子是如何證明觀點的。(3分)
(21高考·真題)
合作之謎
①長久以來,合作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這里所說的合作,是指群體(至少由兩個成員構成)中的成員為讓群體中所有成員都獲益而做出貢獻,不論其他成員是否也做出貢獻。根據(jù)進化論,自然選擇會促使個體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行為,而合作者在獲益的同時還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每個人在和他人互動時都更有動力去“搭便車”,那么合作行為按說應該不會存在。然而,從遠古的狩獵采集,到如今維護公益、組織大型活動,所有這些人類行為之所以能夠成功,歸根到底都有賴于我們愿意廣泛地與其他社會成員合作。于是,我們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人類為什么會有廣泛的合作呢?
②有一種理論認為,這種廣泛的合作可以由親緣選擇機制來解釋。母親會為了拯救不慎落水的孩子而跳入水中,她這樣做顯然要付出個人的代價,甚至自己的生命。雖然這種合作行為以及有助于這種行為的基因對個體而言很危險,但有助于家族獲益。即使這位母親去世了,她的有助于合作的基因仍然會在她的孩子身上存續(xù)下去,并傳遞給更多的后代。這種理論就是親緣選擇理論。
③不過,這種理論如果要成立,就需要滿足以下假定:早在主要生活于很小的家族群體中時,人類的合作行為就受到親緣關系的限制,而且現(xiàn)在的人類基因仍然留有這種合作的印跡。但現(xiàn)今居住在坦桑尼亞的哈扎人的生活方式對此假定提出了挑戰(zhàn)。哈扎人有著與人類祖先相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親緣關系之外的合作,家庭內(nèi)部的合作行為反而不多。很顯然,解釋廣泛合作需要其他理論。
……
問:請分析第 = 3 \* GB3 ③段中哈扎人的事例是如何證明親緣選擇理論存在缺陷的。(5分)
(18秋考·真題)
喜怒哀樂的經(jīng)濟邏輯
熊秉元
……
?更重要的是,這些生理上的反應,除了宣泄之外,還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賽局,這一回合所發(fā)生的事,會對未來產(chǎn)生影響。喜怒哀樂既是對已然之事的反應,對未來也有刺激、誘發(fā)、提醒、警示的作用,讓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譬如,學習達成目標,得到嘉勉,有了“喜悅”的情緒;這種生理和心理上的狀態(tài),會誘發(fā)后續(xù)的行為,從而帶來更多的類似情感。再如討價還價,相持許久不能成功,再耗費心智也是徒增煩惱,一氣之下轉身而去;這時,情感等于是一種叫停規(guī)則,指示生物體放棄眼前的道路,轉換到另一條軌道上。情感同理智互補合作,以保障和增進生物體的福祉。
……
問:用本文的“成本效益”觀念,對第?段“學習達成目標”這一事例加以分析。(4分)
(24一?!ば靺R區(qū))
甲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余英時
①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創(chuàng)造了兩個鮮明而對比的世界:大觀園的世界和大觀園以外的世界。作者用各種不同的象征告訴我們這兩個世界的分別何在。譬如說,“清”與“濁”,“情”與“淫”,“假”與“真”以及風月寶鑒的反面與正面??梢哉f,這兩個世界是貫穿全書的一條最重要的線索。
②如果說大觀園是曹雪芹虛構的一個理想世界,會引發(fā)讀者一個重要疑問: ?其實,“太虛幻境”可以說是夢幻之境,大觀園是太虛幻境的人間投影,這兩個世界是疊合的。且看第五回:寶玉隨秦可卿“至一所在。但見朱欄白石,綠樹清溪,真是人跡希逢,飛塵不到”。這個所在其實就是后來的大觀園。怎樣證明呢?就風景而言,寶玉隨賈政入大觀園,行至沁芳亭一帶所見之景就是“朱欄白石,綠樹清溪”這八個字的放大;就心情而言,小說后續(xù)交待:“且說寶玉自進園來,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作者再三點醒我們大觀園不是現(xiàn)實,而是理想,更準確地說,大觀園就是太虛幻境。
③曹雪芹雖然創(chuàng)造了大觀園這片理想中的凈土,但他深刻地意識到這片凈土與現(xiàn)實世界是密切地糾纏在一起的。作者清楚地敘述了大觀園的建造:園子的基址是“從東邊一帶借著東府花園起,轉至北邊”。再看報道:“先令匠人拆寧府會芳園墻垣樓閣,直接入榮府東大院中。”大觀園的基址主要是由兩處舊園合成的:寧府的會芳園和賈赦住的榮府舊園。作者細說大觀園的來歷是要特別提醒我們,這兩所舊園子里面是藏著重要消息的。什么消息呢?作者在第四十六回專章聲討榮府主人賈赦,詳寫他要強納鴛鴦為妾的丑事;再看會芳園,這個舞臺發(fā)生過多件穢事,其中就有賈瑞貪戀鳳姐、殞命相思局的穢事。
④《紅樓夢》的理想世界是建筑在骯臟的現(xiàn)實世界基礎之上,兩個世界形成強烈對比。大觀園里的人物對兩個世界的態(tài)度能否證實我的觀察呢?第二十三回那個落紅成陣的春日,黛玉對寶玉說:“撂在水里不好。你看這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蹋了。”作者借“黛王葬花”開宗明義地點明了《紅樓夢》兩個世界的分野。
⑤我強調(diào)兩個世界鮮明對照,有必要解答一個問題:即大觀園中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干凈?有一個棘手的問題需要交代,即傻大姐誤拾繡春囊的故事。這個故事看似和我所謂大觀園是清凈理想世界說最為矛盾,但細加分析,正合乎我兩個世界的理論。這個繡春囊當然是司棋和她表弟潘又安在園中偷情時失落的,但查明有犯奸嫌疑的人是司棋時,她只是低頭不語,毫無畏懼慚愧之意。司棋的勇氣是從哪來的?司棋顯然是深深地愛戀著她的表弟,根據(jù)我所分析的“清”與“淫”分別的說法,這種世俗所不諒的“奸情”未必骯臟,更不是罪惡。
乙文:《紅樓夢》藝術世界的整一性
郭華春 許雋超
①曹雪芹創(chuàng)造的《紅樓夢》藝術世界是完整的、統(tǒng)一的,嚴格地說,只有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可以區(qū)分出不同的境界。以太虛幻境與大觀園的關系為例。余英時先生認為兩者是重疊的:“更準確地說,大觀園就是太虛幻境?!北M管寶玉在為園中諸景題對額時有似曾相識之感,但仙界的園林移至人間也需要紅塵中的水木磚瓦。如果把太虛幻境、大觀園以及賈府、賈府之外的朝堂官場、市井鄉(xiāng)間理解為作品統(tǒng)一世界中的不同境界,就完全可以避免對作品整體性的人為割裂。
②雖然兩個世界的對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凸顯《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意圖,展示作者的悲欣好惡,但它們之間并不像余先生說得那樣涇渭分明。大觀園這一理想境界的毀滅固然是《紅樓夢》的一條重要線索,卻不是唯一的。寶黛愛情悲劇和賈府的興衰,這兩條線索才是構成《紅樓夢》故事最核心的部分。大觀園的重要性只有和這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凸顯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大觀園最直接的作用不是作為理想世界而存在的,而是作為《紅樓夢》中主要故事發(fā)生的特殊環(huán)境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③《紅樓夢》中的理想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否定基礎上的理想,與之相對應,《紅樓夢》中的現(xiàn)實是包孕著高度理想的現(xiàn)實。正如何其芳先生所說:“《紅樓夢》所寫的主要是剝削階級的一個腐爛沒落的家庭,然而它卻從這個階級的叛逆者和奴隸們身上寫出了黑暗王國的對立物。殘酷、污穢和虛偽并沒有完全壓倒詩意和理想,我們從它感到是希望、勇敢和青春的力量?!庇嘞壬摹皟蓚€世界”說,雖然對揭示《紅樓夢》的內(nèi)在結構有著較深刻的意義,但把作品的理想性僅僅局限在大觀園之中,實際上并不能真正發(fā)掘作品的主旨意蘊。
1.如果要了解大觀園的建造過程,下列回目中須展開閱讀的一項是( )。(1分)
A.第五回 賈寶玉神游太虛境 警幻仙曲演紅樓夢
B.第十六回 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鯨卿夭逝黃泉路
C.第十七回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D.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
2.為了得出“大觀園就是太虛幻境”的結論,甲文作者引入虛擬論敵的質(zhì)疑。第②段橫線上可填入的質(zhì)疑是
(2分)
3.假如以下說法為真,不能支持甲文作者“兩個世界鮮明對照說”的一項是( )。(2分)
A.大觀園建造在兩處舊園基址上卻與賈府密切糾纏。
B.賈赦欲強納賈母丫鬟鴛鴦為妾,邢夫人幫忙做媒。
C.黛玉認為花瓣如果隨水流出大觀園就會被糟蹋了。
D.司棋與表弟潘又安真心相愛卻被當作犯奸嫌疑人。
4.乙文對甲文作者所持“《紅樓夢》兩個世界說”的觀點作了反駁。你認為反駁是否有力?請結合甲乙兩文簡要評析。(6分)
◎5.從《紅樓夢》的以下情節(jié)中任選其一,闡釋乙文第③段中何其芳的觀點。(5分)
共讀西廂 海棠結社 香菱學詩 探春理家
【鞏固提升】
(22一?!て謻|區(qū))
意義的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
南帆
①通常的觀念之中,謊言不道德。然而,文學話語允許虛構——一個巨大的特權。這首先表明,文學話語并未承諾人們即將讀到的是一份真實的記錄,譬如新聞報道或者歷史檔案文獻。按照流行的觀點,文學是想象飛翔。作家的敘事如同魔術家開始揮舞手杖:空蕩蕩的舞臺上,幾個人物突如其來地出現(xiàn),一場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響……然而,這些想象有什么意義?
②這些想象即是一種意義生產(chǎn)。意義生產(chǎn)是相對于物質(zhì)生產(chǎn)而言的。如同置身于樓宇、街道、商店、交通工具等組成的物質(zhì)空間,人們同時置身于種種觀念組成的意義空間。如果沒有民族、國家、信仰,或者正義、高尚、卑劣、丑惡等觀念,人們便缺乏安放精神的棲居之所。意義空間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善、惡、尊、卑、絕對、相對等種種抽象的觀念之外,更多的意義與物質(zhì)交織為一體。從食品、服裝、居室、汽車到珠寶、書籍、手表、計算機,林林總總的物質(zhì)不是赤裸祼地擺放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是充滿意義附加值。珠寶顯示富貴,書籍代表儒雅,名牌服裝意味著不凡的身份,巍峨的宮殿象征莊嚴的氣派,春暖花開的寓義是生機勃勃,白雪皚皚解釋為冰清玉潔……總之,物質(zhì)同時包含了意義;許多時候,后者更為重要。日常的生存條件滿足之后,更高的追求時常指向意義空間的升級——服飾的風格、辦公室陳設、定居城市的某個社區(qū),哪一件事情與意義空間無關?物質(zhì)本身無嗔無喜,物質(zhì)擁有的意義是被賦予的。如果說寬敞的寓所、豪華的轎車顯示的意義顯而易見,那么一方古硯、一款明清家具或者池塘里的枯荷隱含的意義,不得不追溯遙遠而曲折的文化淵源。
③文學話語的工作顯然是意義生產(chǎn)——作家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僅僅是將文字符號書寫于紙張之上。這些文字符號不是如實地再現(xiàn)什么,而是顯現(xiàn)某些情節(jié)或者某種景象隱含了哪些特殊的意義。特殊的意義往往無法完整地寄寓于真實的原型,這是作家開始虛構的理由。如果英雄對于凡俗世界真的意義重大,作家必須想方設法利用文字符號構造一個。虛構同時屏蔽了另一些無助于意義生產(chǎn)的物質(zhì)性細節(jié)。曹雪芹虛構了《紅樓夢》的大觀園,不關注賈寶玉的脈搏與血壓、林黛玉的肝功能,使形象的意義聚焦于封建仕途經(jīng)濟的叛逆者。事實上,所有的文學意象無不構成意義生產(chǎn),無論是陶淵明的桃花源、李白的天姥山、杜甫的黃鸝與白鷺還是蘇東坡的赤壁與月亮。
④每一個人的活動半徑十分有限,許多人從未遇到那些有趣的人物和事件,也無法意識到天地萬物包含如此之多的內(nèi)涵。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從事意義生產(chǎn)的作家。盡管身邊的物質(zhì)世界依然如故,但是,作家熱衷于以虛構的方式重組身邊的意義空間。這是文學話語對于活動半徑的拓展,“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世界無限開闊同時又趣味橫生。
⑤文學批評是對于文學形象的解讀與闡釋。賈寶玉、林黛玉的意義并未事先頒布,作家只是交出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形象。許多時候,文學形象的意義是由文學批評解讀出來的。批評家的反復論述逐漸使文學形象的意義凝聚起來,甚至成為公論。但是,某些文學形象如同貯量豐富的礦藏,以至于文學批評的闡釋持久不衰。迄今為止,《紅樓夢》的文學批評已經(jīng)汗牛充棟。西方文學之中,莎士比亞顯現(xiàn)出巨大的吸引力,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如此之多,以至于坊間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之說。
⑥當然,持續(xù)的文學批評包含了許多爭訟,一些批評家對于文學形象的解讀產(chǎn)生了分歧。堂吉訶德是一個愚蠢的主觀主義者,還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士?兩種觀點相持不下。也許還會產(chǎn)生第三種觀點。反復的爭訟涉及多種原因:相異的視野,話語權,依據(jù)各種理論形成的批評學派,接受美學與讀者中心的觀念,現(xiàn)代闡釋學似乎無法許諾一個終極性的結論,如此等等。
⑦其實,文學批評可以視為意義再生產(chǎn)。文學形象的意義不是一錘定音,而是持續(xù)地繁衍、成長、豐富、充實;后繼的解讀與闡釋可能是共識的延伸,也可能是反駁與辯難。這時,文學形象的解讀帶來了再解讀——前者成為意義生產(chǎn)的催化劑。從文學形象到解讀與再解讀的持續(xù)循環(huán),意義再生產(chǎn)綿延不斷。如同社會對于物質(zhì)生產(chǎn)的旺盛需求,精神領域的敞開是意義再生產(chǎn)的必要前提。
1.第①段“揮舞手杖”在文中的含義是 (2分)
2.以下各項中,不屬于本文所說的“意義生產(chǎn)”的一項是( )。(2分)
A.畢業(yè)時為即將分別的同學寫首詩。
B.文藝匯演中激情澎湃地演奏樂曲。
C.母親節(jié)時為母親獻上一支康乃馨。
D.作家以故鄉(xiāng)為原型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
3.依據(jù)文意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讀者的見識和精神世界因作品的意義空間而得以拓展。
B.批評家的反復論述會讓薛寶釵形象凝聚起來成為公論。
C.對堂吉訶德的解讀產(chǎn)生分歧可能是因為解讀角度不同。
D.對文學作品的不斷闡釋并不是為了有朝一日達成一致。
◎4.從課文《阿Q正傳(節(jié)選)》中選取一例,闡釋你對第③段劃線句的理解。(4分)
◎5.請結合本文觀點對以下兩則材料進行分析。(5分)
材料一: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br>材料二:“一個懷抱著大觀園青春挽歌夢想的寶玉,將要走向哪里,才是《紅樓夢》真正的結局,我們每個人給他設定的結局,我相信都會不一樣?!保ㄟx自《蔣勛說紅樓》)
(22二?!钇謪^(qū))
材料一:
①真實性是非虛構的核心問題,非虛構文學所追求的真實性與其它文類有著鮮明的差異?,F(xiàn)實主義文學主張在對現(xiàn)實生活具體、客觀、準確觀察與描繪的基礎上,忠實地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反映生活。然而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所謂的真實只是社會現(xiàn)實的影子,而不是真實本身?!度碎g喜劇》中的人物、具體事件大多不是現(xiàn)實中的客觀事實,而是作者塑造與加工的結果。正如巴爾扎克所言:“選擇社會上主要事件、結合幾個性質(zhì)相同的性格的特點揉成典型人物?!币虼藷o論是《紅與黑》中的于連還是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都不是現(xiàn)實中真實的人物,他們只是作者根據(jù)現(xiàn)實環(huán)境或人物原型而塑造出來的人物典型,只是作者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工具而已。
②非虛構創(chuàng)作的立足點是“寫真實”,真實性是作品的生命,離開了真實,非虛構創(chuàng)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隨著時代變遷,“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使人們貧乏的想象感到沮喪與難堪”,“真實生活的生動性有時超過了虛構故事的魅力”,因而創(chuàng)作者將目光投向光怪陸離的現(xiàn)實世界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與其它文體所謂的寫實不同,非虛構所書寫的事實是現(xiàn)實中“已然”發(fā)生的真人真事、真情實感。作品中發(fā)生的事實不是作者想象出來的事實,也不是沒有得到核實道聽途說的故事,更不是作者為了所謂的理想而認為現(xiàn)實中應當存在的典型性真人真事,而是的的確確、經(jīng)過核實的“已然”發(fā)生的不容置疑的事實。
(節(jié)選自王光利《非虛構寫作及其審美特征研究》)
材料二:
①由于要直面“活生生的生活和個人”,非虛構文學寫作者的“主體性”遭到嚴重質(zhì)疑。其立場價值、家庭背景、知識視野、職業(yè)生活等等,都變成必須考察的對象,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到你對“活生生的生活和個人”的觀察。這是非虛構文學中的“非”,也是非虛構文學中的“虛”。因為這一個“非”字,“非虛構文學”被認為是表達了現(xiàn)實的客觀世界,而同時,因為寫作者主體的主觀性,它又很難取得完全的信任。這幾乎成了非虛構寫作的原罪。
②但是,這一“原罪”也恰恰構成了非虛構文學最為獨特的地方,也是非虛構文學之所以不同于報告文學、新聞報告和紀實文學等文體的地方。作者不敢擅用自己的權力,他必須盤察并警醒自身的一切,必須調(diào)動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終和“活生生的生活和個人”形成對話。換句話說,你在觀看和判斷“活生生的生活和個人”,反過來,它們也在觀看和判斷你,不是因為你是寫作主體就掌握了主動權,你的寫作對象,甚至,你的讀者,整個世界都擁有話語權和判斷力?!皞€人經(jīng)驗”和“知識體系”不是你寫作的依據(jù)和確定自己的支撐,而是需要不斷克服的對象。寫作主體并不全然是主動的一方,它和寫作對象之間互相監(jiān)督,彼此互生意義,從而形成一種寫作主體——寫作對象——世界三個維度的互相依賴,互相生成。
(節(jié)選自梁鴻《非虛構寫作及其審美特征研究》)
材料三:
①如果說虛構寫作要盡量占有現(xiàn)實生活,非虛構寫作所要警惕的則是不要被現(xiàn)實素材所淹沒。作家這時候要發(fā)揚自己的主體性,不能只是做現(xiàn)實素材的搬運工,而須有一個藝術的轉化。事實上,非虛構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所要經(jīng)歷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因為面對非虛構的事實,更需要輕盈的飛揚的藝術處理。非虛構寫作所需要的藝術匠心,一點也不比虛構的作品少。
②非虛構寫作要求作家對現(xiàn)實世界有最細致的體察之心,要求作家有穿透生活表象的洞見,要求作家有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是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非虛構寫作更需要想象力。撬動板結的現(xiàn)實表面,質(zhì)疑我們習焉不察的生活,推翻之前的定論和成見,捕捉到轉瞬即逝的真相,需要的正是作家的想象力。
③虛構和非虛構寫作哪一種更能呈現(xiàn)真實?應該說,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都能抵達真實。它們通過各自不同的路徑抵達真實。畢加索說: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非虛構和紀實是一種真實,虛構和想象也是一種真實。不僅實體是真實,那些光影也是真實;不僅歷史事實是真實,那些被人遺忘的光榮與夢想也是真實。歷史書可以敲定史實,但《紅樓夢》卻比史書更能讓我們觸摸到真實的溫度。不僅實話構筑真實,謊言也可以反推真實。也許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不同聲部不同音調(diào)的聲音,正是這些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或真或假,或真實或想象,帶著各種色彩的聲音,用不同的方式逐漸勾勒出真實的輪廓,逐漸觸摸到一個時代的心靈。
(節(jié)選自李墨波《虛構與非虛構的雙重必要性》)
1.材料二中加點詞語“原罪”在文中指代的內(nèi)容是 (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2.對非虛構寫作的真實性理解有誤的一項的是( )。(2分)
A.非虛構寫作的內(nèi)容必須是真實世界中的人與事。
B.非虛構寫作的內(nèi)容可以是聽說的,但要經(jīng)核實。
C.非虛構寫作的內(nèi)容不能寫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
D.非虛構寫作的內(nèi)容的真實性與新聞報告有區(qū)別。
3.能夠依據(jù)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3分)
A.非虛構寫作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是作家的虛構能力不及前人。
B.非虛構寫作需要作家運用藝術匠心處理已然的生活事實。
C.非虛構寫作中作家的個人經(jīng)驗與知識體系是寫作的障礙。
D.非虛構寫作中作家的想象力就是對現(xiàn)實素材的藝術構思。
4.閱讀材料二與材料三,完成下列表格。(4分)
◎5.請用《紅樓夢》中的“護官符”為材料三的畫線句寫一段例證。(5分)
護官符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豐年好大雪,真珠如土金如鐵。
(23二模·金山區(qū))
= 1 \* GB3 ①安伯托·艾柯在《開放的作品》一書中認為,闡釋者、演繹者和作品之間的關系是開放的,這是隱喻意義上的作品之開放。
= 2 \* GB3 ②從 上來看,一切藝術作品皆是開放的作品。這是因為“在刺激和理解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構成的反映活動中,作品的任何一個欣賞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狀態(tài),都有自己的受到特殊條件限制的感受能力,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水準、品位、愛好和個人偏見,這樣一來,對作品的理解就是按照個人的特定方向來進展了。”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所處時代不同,個體的生活經(jīng)驗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在意識活動中建構的文本形象就會有差異。魯迅先生也曾經(jīng)在《讀書瑣記》中談到不同時代不同的林黛玉形象。他說,文學雖然有普遍性,但因讀者的體驗的不同而有變化。讀者倘沒有類似的體驗,它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們看《紅樓夢》,從文字上推見了林黛玉這一個人,但須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見,另外想一個,那么,恐怕會想到剪頭發(fā),穿印度綢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別的什么模樣,我不能斷定。但試著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紅樓夢圖詠》之類里面的畫像比一比罷,一定是截然兩樣的,那上面所畫的,是那時讀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 3 \* GB3 ③文本的豐富闡釋性,還與文本的結構有關。伊瑟爾曾詳細闡釋了讀者的閱讀活動,他認為,人們在閱讀活動中成功的交流,將依據(jù)文本在何種程度上作為相關物在讀者意識中建構自身。閱讀活動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我們的理論所關注的重心,則是文本與讀者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我們可以以此作為出發(fā)點:語言學符號和文本的結構,在讀者理解活動的不斷激發(fā)下發(fā)揮其功能,讀者的理解活動雖然由本書引起的,但卻不完全受本書的控制。如果文本的構成之物過于清晰,使讀者殆無想象之余地,或者其構成之物過于晦澀,使讀者根本無法想象,這兩種情況都無法使閱讀活動中的雙方達成完善的交流。
= 4 \* GB3 ④真正吸引讀者的文本,應該包含一些“未定點”激發(fā)讀者的想象能力,使他們積極地參與文本意義的建構活動中。以弗吉尼亞·伍爾芙評論簡·奧斯汀的小說為例,來看文本中空白點的保留。她說:“簡·奧斯汀是這樣一位感情篤深的女主人,盡管外表上不露痕跡。她激發(fā)我們?nèi)ヌ畛淇杖薄km然她所提供的是一些瑣事,但卻是一些在讀者大腦中延伸并賦予外表上卑瑣的生活場景以最為恒久的形式的東西,一般人們強調(diào)的總是人物呀性格呀……而現(xiàn)在對話的反轉與扭曲則造成了我們的懸念。我們須將注意力一半盯著眼前,一半又須想著未來。”文本中的空白,與語言的模糊性有關,它營造了結構上的懸念、突轉、否定以及語義的多重性。譬如,麥爾維爾《白鯨》開篇句子,“叫我以實瑪利”。這句話的未定點,刺激讀者作出如下解讀:一是“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自稱為以實瑪利”;二是“我其實不叫以實瑪利,但我要讓你叫我這個假名”;三是“我命令你叫我以實瑪利”。開篇句子的模糊性,就構成了文本空白點,從而形成了語義的豐富性。
= 5 \* GB3 ⑤此外,包含象征結構和象征意義的文本,也是對文本新的反應和解釋開放的。很多現(xiàn)代主義作品就是建立在象征的運用基礎上的,顯然,這些作品是開放的作品。安伯托·艾柯用作品的“開放性”理論,對卡夫卡、喬伊斯等現(xiàn)代主義大師的作品進行了充分的闡釋。他說:“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種開放性的作品。”確實,在我們閱讀卡夫卡的小說時,不能從百科全書所定義的含義上去理解文意,無論是城堡、訴訟還是等待、酷刑等,都包含著多種不同的解釋,可能是生存意義上的,也可能是心理、神學意義上的。文本的意義不再是唯一的,讀者的重復閱讀,有助于揭示出新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是開放的文本賜予讀者的可貴的精神旅行。
(節(jié)選自張屹《賽博空間與文學存在方式的嬗變》,有刪改)
1.根據(jù)文意,在第②段畫線處填入合適的內(nèi)容: (2分)
2.對本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魯迅先生看到了讀者個體的差異造就文本解讀不同,不過他強調(diào)的是時代的作用。
B.如果文本過于艱澀,讀者就會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而產(chǎn)生心理受挫感,放棄閱讀。
C.含象征結構和意義的文本,營造了結構上的懸念、突轉、否定以及語義多重性。
D.讀者與文本的互動和交流,造就了闡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3.下列對作品的“開放性”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開放性”源自于閱讀者自身的獨特的生存狀態(tài)。
B.“開放性”源自于語言學符號和文本的結構對閱讀者的不斷激發(fā)。
C.“開放性”源自于文本空白點的保留激發(fā)了閱讀者的想象能力。
D.“開放性”源自于閱讀者在重復閱讀含象征結構和意義的文本時的新反應和新解釋。
4.你是否贊成以“闡釋的盛宴”作為以上節(jié)選文本的標題?請簡述理由。(4分)
◎材料2
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紫鵑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漸漸的冷了。
——第九十八回 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病神瑛淚灑相思地
材料1
鳳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樣呢?”賈璉道:“我知道怎么樣!你連多少大生日都料理過了,這會子倒沒了主意?”鳳姐道:“大生日料理,不過是有一定的則例在那里。如今他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賈璉聽了,低頭想了半日道:“你今兒糊涂了?,F(xiàn)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給林妹妹過的,如今也照依給薛妹妹過就是了。鳳姐聽了,冷笑道:“我難道連這個也不知道?我原也這么想定了。但昨兒聽見老太太說,問起大家的年紀生日來,聽見薛大妹妹今年十五歲,雖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將笄之年。老太太說要替他作生日。想來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與林妹妹的不同了?!?
——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
5.請結合你的《紅樓夢》閱讀體驗,在下面兩則材料中選擇其一,談談其中的“未定點”對激發(fā)讀者想象力的作用。(5分)
材料二
材料三
同
議論角度
(1)
異
針對問題
非虛構寫作者的主體性遭質(zhì)疑
(2)
解決方法
(3)
(4)
這是一份13 社科文本:情境任務-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社科文本閱讀專題講練(上海專用),共11頁。
這是一份09 社科文本:邏輯謬誤-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社科文本閱讀專題講練(上海專用),共5頁。
這是一份06 社科文本:論證的效果-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社科文本閱讀專題講練(上海專用),共11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