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推理過程,需要運用前一講的推理知識,結合具體內容做分析。一般的方式是,先確定“結論”,再在靠近結論的左邊尋找“條件”;如果該“條件”并不能直接推出結論,就需要探究其隱含條件,并且從前文中找出來。
另外,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可能是一個自然段,也可能是幾個段落,甚至整個前文,需要根據(jù)整個文章的思路結構明確之。
【例題精講】
(22春考·真題)
相似性與網絡社區(qū)融入
①近10年來,社交媒體逐漸成為主流的人際交往平臺,人們的交流從面對面的現(xiàn)實世界延伸到非面對面的網絡社區(qū),在一個“人人皆有麥克風”的意見市場中,用戶可以根據(jù)自身喜好需求,選擇接受的內容,通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fā)”等方式參與到社交媒體活動中,那么用戶又是如何融入到網絡社區(qū)中的呢?//
②社會學中的相似性效應理論及相關論述,有助于我們認識和思考這個問題。
③根據(jù)相似性效應理論,人們更偏愛與自己特征相似的人。相似性效應之所以產生,與人的社會性分不開,因為相似性讓人與人交流更順暢,理解更容易,預判對方的反應也更準確。相似性增加,人們互相之間的吸引力也隨之增強。
④但是在有些社會學家看來,某些情境下相似性并不一定產生吸引,甚至會抑制吸引。根據(jù)社會學中的自我擴展模型,人們有將新內容(如觀點、資源)融入自我的需求,獲得自我成長和自我提升?;谶@一模型,差異較大的個體能提供更多新的信息資源,更具吸引力;相似反而具有排斥作用。//
⑤用戶融入網絡社區(qū)的情形可以印證社會學家提出的這些看法。因在社交媒體平臺,用戶通過與相似用戶的互動獲得并增加認同感,社交媒體平臺上具有相似性的用戶聚集在社區(qū)標簽下,形成虛擬社區(qū)。虛擬社區(qū)的價值理念、共同目標等要素吸引用戶,并促進社會認同的形成。用戶對所在社區(qū)的認同程度影響他的行為,比如對社區(qū)高認同度的用戶,更愿意與社區(qū)內其他成員進行緊密合作。一旦用戶的價值觀念與社區(qū)的一致,他們就會關注集體的利益和目標,并將用戶個人的貢獻與社區(qū)價值聯(lián)系起來,社會認同對貢獻量的影響可以通過用戶對社區(qū)的認知和情感認同來解釋。以上表明,用戶之間的相似性是他們融入網絡社區(qū)的動因。//
⑥然而,用戶之間的相似性也會限制用戶的自我擴展,如社會學家所說“人有自我擴展的需要”。在社交媒體平臺,用戶從其他成員的想法中獲取信息資源,并將其視為自我價值的一部分。結果感受到社交媒體教會了自己很多新東西,帶給自己很多新體驗,從而滿足自我擴展的需求,但是相似性較多的用戶,熟悉彼此的認知邊界,能為對方提供的新的信息資源就少。這樣,自我擴展傾向突出的用戶的需求就難以得到滿足,他們也就難以融入網絡社區(qū)。
⑦那又如何使這部分用戶納入網絡社區(qū)呢?我們可以根據(jù)用戶認知需求加以調節(jié),以滿足他們的擴展。事實上,這部分用戶的認知需求是有差別的。高認知需求的用戶傾向于收集新信息,處理復雜信息。因此,針對這樣的用戶,社交媒體可以減少用戶間相似性的提示或重現(xiàn),幫助其通過自我擴展獲得成長。低認知需求的用戶喜歡明示性信息,傾向于淺層信息加工。社交媒體也可以爭取相應的策略給予滿足,通過這些調節(jié),自我擴展傾向突出的用戶也能融入到網絡社區(qū)中。
1.“人人皆有麥克風”在文中的含義是 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并借助社交媒體傳播。(2分)
2.為印證本文觀點要設計調查問卷,哪個問題最不可能在問卷中出現(xiàn)?( D )(3分)
A.在社交媒體上,你是否更傾向于與教育背景相似的人交流?
B.你是否覺得經常瀏覽網絡論壇拓寬了自己的視野?
C.你在微博上更希望看到與自己觀點一致的留言嗎?
D.你認為在網絡社區(qū)中分享個人生活能增加對社區(qū)的認同么?
3.根據(jù)文意可以推斷的一項是( C )。(3分)
A.人際間交流越流暢,人們互相之間的吸引力變得越強。
B.用戶間相似性越多,用戶與社區(qū)其他成員間的合作意愿越弱。
C.用戶社會認同越低,用戶在社區(qū)中對集體做出的貢獻越少。
D.用戶間相似性越少,用戶通過自我擴展獲得自我成長越難。
◎4.第⑧段劃線句的推斷是如何成立的?結合文章內容分析。(3分)
作者給出的條件:高認知需求用戶傾向于收集新信息,處理復雜信息。從上文可知,這是追求自我擴展的表現(xiàn),因此高認知需求用戶自我擴展需求大,而作者對用戶間的相似性會限制自我擴展已做了論述。這兩個隱含條件,可以推出結論,社交媒體減少用戶間相似性的提示或呈現(xiàn),能幫助高認知需求用戶通過自我擴展獲得成長。
高認知需求的用戶傾向于收集新信息,處理復雜信息。
(收集新信息,處理復雜信息是追求自我擴展的表現(xiàn))
(用戶間的相似性會限制自我擴展)
針對高認知需求的用戶,社交媒體可以減少用戶間相似性的提示或重現(xiàn),幫助其通過自我擴展獲得成長。
5.概括文章論證思路。(5分)
文章首先從現(xiàn)實入手,提出了用戶如何融入網絡社區(qū)的問題;接著引入社會學中的相似性效應理論和相關論述,指出相似產生吸引,也會抑制吸引;借此分析社交媒體中用戶之間的相似性既增加社會認同,增強歸屬感,也限制自我擴展,妨礙融入社區(qū);最后針對自我擴展傾向突出的用戶,建議社交媒體“依據(jù)用戶認知需求加以調節(jié)”,使他們也能融入網絡社區(qū)。
【鞏固提升】
(22二?!し钯t區(qū))
符 號
①人的精神,人的社會,整個人類世界,浸泡在一種很少有人感覺到其存在卻沒有一刻能擺脫的東西里,這種東西叫符號。很多符號學家認為,符號無法定義。但嚴肅的討論畢竟要從一個定義出發(fā),筆者愿意冒簡單化的風險,給符號一個清晰的定義: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
②那么,什么是“意義”?判明一個事物是有意義的,就是說它是引發(fā)解釋的,可以解釋的,解釋就是意義的實現(xiàn)。一個意義包括發(fā)出(表達)與接收(解釋)這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用符號才能完成。一切可以解釋出意義的事物,都是符號。
③符號的傳統(tǒng)定義是“一物代一物”,這個定義簡單清晰,問題又來了。大部分符號載體的確是“物質性”的,但可感知的不一定是物質。作為符號載體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質,而是物質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靜、無味、無表情、拒絕答復等等。缺失能被感知,而且經常攜帶著重要意義:繪畫中的留空、音樂中的休止、飛機從雷達上消失、情書久等不來。
④在人類社會中,每一種實用物,或有實用目的的行為,都有可能帶上符號意義。符號根據(jù)其“物源”,可以有三種:第一種是自然事物(例如巖石、雷電),它們“落到”人的意識中,被意識符號化,才攜帶意義。雷電摩擦起火,是雷電本身物性的顯現(xiàn),或者人們使用這一物性,都不具有符號意義,但如果在人們看來雷擊傳達了天帝之怒,雷電就成為了符號。第二種是人工制造的器物(例如石斧、碗筷、食品),這些事物,當它們“被認為攜帶意義時”,都可能成為符號。第三種是人工制造的“純符號”,完全為了表達意義而制造出來的事物,例如語言、藝術、表情、姿勢、圖案、煙火、貨幣、游戲、體育等等。
⑤符號化的過程即賦予感知以意義的過程,經常稱為“再現(xiàn)”?;魻枌Α霸佻F(xiàn)”的功用解釋得非常簡明清晰:“你把手中的杯子放下走到室外,你仍然能想著這只杯子,盡管它物理上不存在于那里?!边@是腦中的再現(xiàn):意義生產過程,就是用符號來表達一個不在場的對象與意義。再現(xiàn)的對立面是“呈現(xiàn)”,一個杯子可以呈現(xiàn)它自身,物自身的呈現(xiàn)不能代表任何其他東西,呈現(xiàn)無法產生意義。只有當呈現(xiàn)在一個人的解釋中變成再現(xiàn),才會引向意義。呈現(xiàn)是事物向意識展開的第一步,其感知尚沒有變成符號而獲得意義,再現(xiàn)則已經被意義解釋符號化。例如一棵樹(無論是樹“自身”,還是樹的畫,樹的雕像,或是樹這個詞),呈現(xiàn)不是意義,它們只能引向意義,只有被解釋者解釋出“植物”、“自然”、“生機”、“童年”,或者其他任何意義,此時“樹”的各種形式的呈現(xiàn),才變成攜帶意義的再現(xiàn),物象就變成了符號。因此,再現(xiàn)也可以被理解為攜帶意義的呈現(xiàn)。
⑥作為符號載體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質。物不需要全面被感知才攜帶意義,讓物的過多品質參與攜帶意義,反而成為表意的累贅?!氨桓兄辈⒉荒苁狗柣貧w物自身,恰恰相反,符號因為要攜帶意義,迫使接收者對物的感受“片面化”,成為意義的“簡寫式”。例如,看到一輛汽車駛過來,一個人會馬上解釋出“危險”意義,并且立即閃避。解釋者此時不僅不需要對汽車有整體認知,甚至他不需要這方面的“前理解”——他不需要曾有被汽車壓倒的經驗,也不需要曾經觀察過汽車撞傷人的記憶——他可以從各種非直接的途徑獲得解釋能力,只需要意識到汽車的這種重量,這種速度,一旦被撞到,對他會有很大危險。此時汽車的其他品質,例如色彩、樣式、品牌,只要與重量和速度無關,就應當被忽視,萬一這些與意義解釋無關的品質被感受到了,就是符號文本中的噪音。
⑦反過來的變化,則是“去符號化”或稱“物化”。符號化與去符號化,是可以上下滑動的標尺?!妒酚洝じ咦姹炯o》記載,項羽在陣前威脅,要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鍋里煮,劉邦坦然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边@是一場“去符號化”心理戰(zhàn):兩個軍閥比誰更流氓。劉邦拒絕對其意義做相應理解,堅持“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煮成的湯意義相同”,項羽就無計可施。
⑧我們可以看到,符號化取決于人的解釋,該解釋行為不僅受制于社會文化,也受制于此時此刻他個人的主觀意識,是個人意識與文化標準交互影響的結果。
(《符號學:原理與推演》趙毅恒,有刪改)
1.第⑥段加點詞語“噪音”意思是指 被感受到的與意義解釋無關的品質。(2分)
2.根據(jù)文章內容,下面不屬于“符號”的一項是( C )。(2分)
A.佛徒者看見菩薩顯靈而認為拜佛成功。
B.數(shù)學計算中數(shù)字“零”的出現(xiàn)和運用。
C.古時農民們用石磨來粉碎谷物、糧食。
D.北京冬奧會上忽然火起來的“冰墩墩”。
3.下列不能依據(jù)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B )。(3分)
A.任何符號必然具有意義,不管人們去不去解釋它。
B.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因此感知即符號。
C.“呈現(xiàn)”是“再現(xiàn)”的基礎,有符號化的潛在可能。
D.符號“片面化”是感知成為符號載體的必要保證。
◎4.請分析第⑦段畫線句劉邦的反擊中隱含的推理過程。(4分)
劉邦的反擊中承認項羽說話的前提:子不顧念父就是不孝無情之人。(1分)他以自己和項羽曾“約為兄弟”為理由,(1分)推出“吾翁即若翁”,(1分)得出項羽烹父就和自己一樣都是無情不孝的結論。(1分)對于項羽賦予劉邦的“子不顧念父是為不孝”的符號意義,劉邦憑借“約為兄弟”進行了巧妙反擊,使項羽無計可施。
[既然是“反擊”,那么劉邦反擊的是什么?根據(jù)“項羽在陣前威脅,要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鍋里煮”和“劉邦拒絕對其意義做相應理解,堅持‘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煮成的湯意義相同’,項羽就無計可施”,劉邦所反擊的正是項羽所理解的“煮成的湯的意義”——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鍋里煮,以此來威脅劉邦,“煮湯”的意義便是“如果劉邦你不救你的父親,你就是不孝之子”,簡化為“不顧念父親之人為不孝之人”。
劉邦的推理過程是:自己曾與項羽“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烹吾翁即烹而翁。再加上項羽的意思“不顧念父親之人為不孝之人”為前提,得出結論:你項羽也是不孝之子。]
5.材料(一)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的經典片段。 將已到了花冢,猶未轉過山坡,只聽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一行數(shù)落著,哭的好不傷感……聽她哭道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材料(二)
①作為符號載體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質。(本文第⑥段畫線句)
②符號化取決于人的解釋,該解釋行為不僅受制于社會文化,也受制于此時此刻他個人的主觀意識。(本文第⑧段畫線句)
請你結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黛玉的“葬花”行為。(5分)
落花潔凈,隨風飄零,常被人踩入污淖(1分),林黛玉由“花”的這些特征想到了自己的命運(1分):心形凈潔,孤苦伶仃,寄人籬下,飽受冷眼和排擠。(1分)“葬花”可保持花的潔凈,正是林黛玉高潔本性的流露和對世俗污垢的反抗。(1分)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把“落花”看作孤苦伶仃、年華漸逝的自己,是林黛玉將“落花”符號化的表現(xiàn)。(1分)
(22二?!て胀訁^(qū))
如何評價判斷
齊亮
①世人大多希望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判斷,可什么樣的判斷才是正確的呢?人們的答案或許并不統(tǒng)一。
②我們評價一個判斷,有兩種合理的方法:第一種是用經驗上的標準,即在現(xiàn)實中它是否符合客觀的事實;第二種是用邏輯上的標準,即在理論推導中它是否自相矛盾。按照心理學理論,方法一評價的是“通信”,即“判斷”和“作為判斷對象的事實”之間保持一致的能力;方法二評價的是“連貫”,即“判斷”中各因素在邏輯上保持一致的能力。
③理性的人,常被認為應該有更強的評判力,然而理性往往只是跟邏輯聯(lián)系在一起,用以衡量判斷是否邏輯自洽,與方法一沒有太大關聯(lián)。假如我說,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有60米高(實為78米),如果不知道這寶塔的實際高度,無法找到任何資料去驗證,也不能親自前往實地去測量,不管你有多理性,都不可能通過邏輯評價我剛剛的判斷是對是錯。但假如我向你講述自己填報高考志愿的故事,講到“考分達不到一本線”,又表示自己“因愛好文學而放棄了北大醫(yī)學院的臨床志愿”,你會立即認為我“前言不搭后語”。顯然,我沒去北大學醫(yī),與所宣稱的“文學愛好”沒有關聯(lián),主要原因其實是考分不夠高。
④由此可見,方法一講事實,方法二講邏輯,兩者的適用范圍各自不同,“理性評判”也有其局限之處。某暢銷書作家曾公開表示理論推導實際沒什么用,理由是2000年美國邀請幾百名軍事分析專家和軟件專家,建立了一個復雜、強大的軍事推演模型“千年挑戰(zhàn)”,然后請一位有豐富實地作戰(zhàn)經驗的軍官與使用該模型的專家們進行模擬對戰(zhàn),結果專家們輸給了軍官。如今許多人喜歡諷刺專家教授,理由和這位暢銷書作家相似。當專家們試圖用邏輯自洽的方式來證實自己的判斷時,老百姓已經在用事實反駁他們了。顯然,在上述案例中,普通民眾不可能去深入研究模型中各種方程是否合理,他們只會關心事實上的結果,即到底誰打贏了戰(zhàn)爭。也就是說,在方法二無法實施的情況下,人們就會用方法一來評價判斷。
⑤那么,萬一沒有可測量的事實,人們應該怎么辦?一個國家?guī)资隂]有經歷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而無法獲取相關信息,該國的軍隊參謀人員也仍然需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進行各種模擬和假定。你能說他們不該這么做嗎?難道非要為了驗證某個模型而發(fā)動真實的戰(zhàn)爭?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既然沒有充足的事實信息來評價模型中的判斷是否正確,專家們只好使用歷史上已經存在的數(shù)據(jù)來開展工作。專家們覺得,雖然沒有近期的事實作為依據(jù),但至少要先保證模型在邏輯上沒有問題。同行們怎么認定這個模型的好壞呢?無非也是看模型的邏輯是否講得通,推斷的結果是否符合之前對歷史數(shù)據(jù)的分析。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專業(yè)人員也只能用方法二來評價判斷。
⑥因此,我們在評價某個判斷時,往往是先尋求可利用的方法。方法一用不上就試著用方法二,方法二用不上就試著用方法一。兩種方法都用不上怎么辦?許多人就此化身為撒潑耍賴的吵架高手:你跟我擺事實,我就跟你講道德;你跟我講道德,我跟你論老子;你跟我論老子,我跟你裝孫子。
⑦有學者悲觀地認為,其實人類一直以來都知道,人是一種缺乏耐性、容易激動和發(fā)怒的動物,理性根本不足以引起人類的重視。但我依然要表明自己的立場: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理性。雖然理性并不是萬能的,但正如古希臘先哲們所說的那樣,人類是唯一有能力進行邏輯推斷的物種。在現(xiàn)今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如果理性不可靠,那么我們還能靠什么?無論如何,愛智求真之路,感覺上總會讓我們離愚昧的困境遠一些,離幸福的未來近一些。
1.按照第②段心理學理論,以下屬于“通信”能力不足的一項是( A )。(2分)
A.判斷《紅樓夢》原著有四十回,并說加上高鶚續(xù)寫部分共八十回。
B.判斷《紅樓夢》主要人物個性鮮明,并說寶黛釵性格具有復雜性。
C.判斷《紅樓夢》以賈府興衰為主線,并說小說注重描寫家庭瑣事中的細節(jié)。
D.判斷《紅樓夢》是現(xiàn)實主義作品,并說對太虛幻境的描寫有浪漫主義色彩。
2.第③段中的“前言不搭后語”是指 對沒去北大學醫(yī)原因的表述前后自相矛盾/邏輯不自洽/缺乏邏輯一致性。(2分)
◎3.第⑤段畫線句的推斷是如何成立的?請根據(jù)第②—⑤段內容分析。(4分)
在明確評價判斷的兩種合理方法,即“用經驗標準”“用邏輯標準”/“講事實”“講邏輯”后(1分);通過限定條件“沒有可測量的事實”/“不了解相關事實信息”/“不具備相關現(xiàn)實經驗”,排除了根據(jù)既有現(xiàn)實信息評價判斷的可能性(1分);又通過關于戰(zhàn)爭數(shù)據(jù)獲取的倫理追問,排除了通過實踐操作來獲取充足事實信息的可能性(1分),由此推出結論:在無法獲取充足事實信息的情況下,專業(yè)人員只能用邏輯標準來評價判斷。(1分)[排除法]
4.下列表述與作者觀點一致的一項是( B )。(3分)
A.追求理性意味著不以身份論高下,堅持實事求是。
B.追求理性意味著提升邏輯推斷力,堅持愛智求真。
C.如果擁有理性,我們就會優(yōu)先選用方法2來評判。
D.如果擁有理性,我們就能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
5.有學生認為,掌握評價判斷的方法一就足夠了,理由是普通人平時很少用到邏輯,而且作者提倡理性,本來就只是對專業(yè)研究人員提出的要求。對此,你是否認同?根據(jù)文意,結合生活或語文學習中的例子,談談你的看法。(5分)
(1)對理由二的看法(最高3分)
“不認同”的角度:①作者對所有人都倡導理性(明確作者觀點指向1分)。②在作者看來,人類整體上都具有邏輯推斷力,這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的特點,需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如作者所說,追求理性、愛智求真能讓我們獲取進步和幸福/現(xiàn)今社會充滿不確定性,普通人更難獲取充足的事實信息,需要重視理性,依靠邏輯來盡量避免陷入愚昧的困境……(結合文本具體分析,答出1點1分,最高2分)
“認同”的角度:①作者沒有苛求所有人都運用方法二,如文中所說,普通民眾不可能去深入研究各種復雜的邏輯推理是否合理②當運用兩種標準評價的結果出現(xiàn)矛盾時,事實標準更有現(xiàn)實說服力③探究和應對未知是專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需要,對普通人來說,重視事實結果、講求實踐經驗的做法更符合現(xiàn)實需求…… (結合文本具體分析,答出1點1分,最高2分)
(2)對理由一的看法(最高4分)
“不認同”的角度:①普通人也經常需要運用邏輯評價判斷/雖然對邏輯的運用不及專業(yè)人員那么頻繁,但依然是需要該項能力的(明確自己的看法1分)②掌握邏輯標準對普通人突破認知盲區(qū)、提升評判力大有好處,有助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提出自己的理由1分)③結合生活或語文學習中的例子分析論證(2分)。
示例1:例如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大量難以現(xiàn)場驗證的消息,運用邏輯檢驗它是否存在偷換概念、強加因果等問題,可以有效地甄別信息,降低受騙的風險。
示例2:例如分析《拿來主義》中隱含的推理,把握其通過否定“閉關主義”等錯誤做法來證明“拿來主義”的寫作思路,更能認識到“只有自己去拿”這一判斷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正確性。可見懂得邏輯對日常閱讀理解很有用。
【未結合生活或語文學習中的例子,整道題最高得4分】
“認同”的角度:①普通人日常需要評價的各類判斷相對簡單,借助事實經驗已經足以應對/運用邏輯需要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難度太高了/遇到自己用事實經驗無法評價的復雜判斷,可以求助專業(yè)人員……(提出自己的理由1分)②結合生活或語文學習中的例子分析論證(1分)。
【認同“只需掌握方法一”而不結合文本相關內容,最高得2分;能結合文本內容,最高得4分】
(22二?!に山瓍^(qū))
網絡共同體與公共交流
①網絡共同體是網絡中以某些共性或紐帶連接在一起的人群集合,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或模式,如社區(qū)、社群、族群等等。這些看上去無所不在的連接,是否意味著公共交流會加強?答案并不簡單。在“以人為媒”的社交媒體中,個體對信息源以及內容的選擇權力增大,人的選擇性心理會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信息偏食更突出,反過來固化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對異質人群、多元環(huán)境的了解減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人群的分化甚至割裂。
②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早期,網絡共同體呈現(xiàn)流動、“液態(tài)”的特點。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人們將那些具有相似情感需求、具有相對穩(wěn)定關系的人群集合稱為社區(qū)。社區(qū)既可以是一種空間的概念,也可以是一種人群的概念,情感支持是在早期網絡社區(qū)中最突出的需要。隨后出現(xiàn)的網絡社群除了具備社區(qū)的特征,更指向人群,指向具有群體意識、群體歸屬感和集體行動能力的共同體。當社群的概念凸顯并與經濟掛鉤時,人們對于社群的選擇,就會與社區(qū)產生分別而帶有比較強的目的性、功利性。而另一種網絡中的共同體,稱為“族群”,其更多時候是一種離散的共同體,其對網站或者平臺這類共同空間的依賴性并不太強,而是通過共同的文化趣味、行為特征等連接在一起,他們整體也會具有類似傳統(tǒng)族群中的“風俗習慣”或獨特語言。
③在上述網絡共同體中,個體選擇與轉換非常便利,呈現(xiàn)流動性的特點,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脫域機制”更為這種流動性推波助瀾。脫域意味著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lián)和時間關聯(lián)中脫離出來,即把社會關系和信息交流從具體的時間或空間情境中提取出來,又為他們重新進入提供了機會,帶來再嵌入的可能,特別是當人們以匿名方式存在時。
④但是,這一切正在悄悄發(fā)生變化。當下實名化或半實名化的社交產品,推動了網絡社會與現(xiàn)實社會的交織,人們在網絡中的共同體,也開始與現(xiàn)實中的共同體出現(xiàn)交叉、重疊。當人們需要時時顧忌現(xiàn)實因素時,流動也就變得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當這些共同體混合了利益甚至經濟的成分,網絡社會從輕快的流動逐漸走向流動放緩的“半液態(tài)”的過程。這種半液態(tài)的狀態(tài),進一步演變?yōu)榫W絡人群區(qū)隔的固化。
⑤在多數(shù)網絡共同體走向半液態(tài)、某些共同體甚至開始固化的同時,“同溫層”帶來了另一種可能。同溫層本是一個過時的氣象學術語,指大氣中包含的一個溫度幾乎不隨高度而變化的特殊層。在社交媒體中用這個詞,源于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更愿意與自己價值觀、立場、態(tài)度等相似的人靠近,以此獲得抱團取暖、相互支持的可能。與前文所說的幾類共同體不同,同溫層不需要人們的付出,不需要為維護共同體做出任何努力,因為這種共同體只存在于個體的想象中,因而提供了一種最便捷、最低成本的支持。人們像“氣態(tài)”分子一樣在不斷運動,因此同溫層是一種超越了人群壁壘的自由結合。個體可以靈活選擇、不斷轉換同溫層,每個人都同時性地歸屬于不同類型的共同體,又可能同時性地不歸屬于任何具體類型的共同體。
⑥作為一種更為流動而不定形的“氣態(tài)”的心理共同體,它可以讓人們隨時擺脫那些具有實在約束力的共同體的束縛,在某些臨時性的同溫層里去尋找心理上的支持與平衡。這也是人們可以在某些凝固的、約束力強的共同體中堅持下去的原因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同溫層對于網絡人群分化的固化起到了推助作用。因此,這樣一種心理上的想象共同體,是網絡時代尤為值得關注的一種現(xiàn)象。
⑦盡管從穩(wěn)定性角度看,網絡共同體有類似“液態(tài)”“半液態(tài)”與“氣態(tài)”等的不同形態(tài),對人群的作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們都是網絡人群既類聚又群分的產物,其中群分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一些研究者對共同體在促進社會溝通、共識等方面的作用寄予了希望,也希望通過對網絡共同體的培育來推動公共交流,但從對網絡共同體的模式的觀察來看,至少在目前,網絡中多種多樣的共同體,反而有可能給公共交流帶來障礙。
1.第①段中的“信息偏食”在文中指 個體僅選擇自己喜歡的(和自己同類的)(自己想接受的)信息源和內容。(2分)
2.根據(jù)文章第②段內容進行推斷,完成表格。(3分)
3.對第③段關于“脫域”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 )。(3分)
A.脫離空間情境,是實現(xiàn)脫域的一種方式。
B.以匿名的方式上網才有可能實現(xiàn)網絡脫域。
C.實現(xiàn)了脫域,和現(xiàn)實的關系就有可能剝離。
D.脫域有助于實現(xiàn)擺脫現(xiàn)實共同體的目標。
◎4.第⑥段畫線句是如何被逐步推出的?請結合內容加以分析。(3分)
答案示例:網絡與現(xiàn)實交織的現(xiàn)狀下(1分),人越來越固定地歸屬于不同類型的共同體(1分),這會讓人產生不滿甚至退出共同體(1分)。同溫層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平衡(1分),從而削弱了人們對固定共同體的消極想法和情緒(1分),推出同溫層有助于人們繼續(xù)留在固定共同體當中,推出畫線句。
評分說明:兩個隱含條件1點2分,不出現(xiàn)概念,意對即可。
5.概括文章的論述思路。(4分)
答案示例:本文論點為網絡共同體并不會加強公共交流(1分)。作者按照形態(tài)將網絡共同體分為液態(tài)、半液態(tài)、氣態(tài)三類(1分),先演繹論證了實名化會導致液態(tài)共同體向半液態(tài)共同體演進,從而加劇人群固化(1分),再演繹論證了作為氣態(tài)共同體的同溫層也會推助人群固化(1分),再通過歸納論證目前所有形態(tài)的網絡共同體均趨向固化(1分)。而這一趨向與網絡公共交流的必要條件矛盾,從而論證了本文總論點(1分)。
評分說明:論點1分,論證過程3分,給滿為止。
(22二?!毶絽^(qū))
從“菊落之爭”重新審視博物學
①北宋王安石《殘菊》的前兩句為:“黃昏風雨(瞑)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歐陽修說:“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吟。”王安石用《楚辭》之中“夕餐秋菊之落英”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于是,二人拉開了菊落之爭的大幕,之后不斷有士人加入辯論隊伍。從爭辯中可以看到宋代士人引經據(jù)典來證明菊有無落英;但也注意到他們改變了追求博物知識的方式,從故紙堆中走出,用親事雍培的事實來佐證菊有無落英。這與重視實踐和重歸經典的宋代博物學不謀而合,也使得大量與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特征相契合的植物學專著涌現(xiàn)出來。//
②蔡絛(tā)的《西清詩話》記載:“歐陽公見王荊公詩:‘黃昏風雨暝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υ唬骸倩ūM落,獨菊枝上枯耳?!驊蛟唬骸镉⒉槐却夯?,為報詩人仔細吟?!G公聞之,怒曰:‘是定不知《楚辭》‘夕餐秋菊之落英’,歐陽九不學之過也”。南宋人史正志在《菊譜》記錄道:“王介甫武夷詩云:‘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瘹W陽永叔見之,戲介甫曰:‘秋花不落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吟。’介甫聞之笑曰:‘歐九不學之過也。豈不見《楚辭》云:‘夕餐秋菊之落英’?!?br>③王安石的“殘菊飄零滿地金”本沒有錯,南宋人史鑄便在《百菊集譜》中列舉前人詩句來證明菊有落英,同為南宋人的史正志也以親身實踐來說明菊花瓣扶疏者多落、結密者不落。實際上,后來學士也多未在王安石的詩句上做文章,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他所持論據(jù)“夕餐秋菊之落英”上。經文獻考證,“落”乃始義,“英”作葉解?!奥溆ⅰ睘槌跎缛~,并非王安石所理解的落地菊英。
④諸多士人在詳考“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后便戛然而止,原因或是眾士人雖多為飽學之士,卻不務農事,在園藝領域缺乏基本常識。士人們退而求其次,認為王安石用“夕餐秋菊之落英”來證明“殘菊飄零滿地金”是正確的,那么證明了“夕餐秋菊之落英”非王安石所解之義,不就可以論證其所撰之詩的錯誤嗎?
⑤在這場與歐陽修的辯論中,從邏輯上說,王安石的結論是正確的。眾士人卻通過王安石所持論據(jù)的錯誤來推出他結論的錯誤,而肯定歐陽修的說法。//
⑥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是對自然物種進行辨識、命名、分類的一門知識,是關于自然與人文各類知識的總匯,其鮮明的人文與實用特征使之有別于西方的自然科學。按階段劃分,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大致經歷了先秦至晉、晉至宋、元至清中葉、清末四個階段。其中,因雕版印刷業(yè)的繁榮,博物學到了宋代逐漸興盛,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藥學、動植物學和農學著作。而像前述史正志的《史氏菊譜》、史鑄的《百菊集譜》等觀賞類植物專著的大量出現(xiàn),是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興盛的集中體現(xiàn)。
⑦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將中國古代植物學專著作者分為六類。第一類是在特殊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qū)任職的官員;第二類是專門負責征集和運輸政府貢品的官員;第三類是對某些栽培植物有很大熱情的官員;第四類是退休的文職人員,他們把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奉獻給園藝事業(yè);第五類是藝術家;第六類是16世紀后期明末出現(xiàn)的學者。歐陽修被李約瑟歸為第一類,史正志則被歸為第四類。其他四類,除第六類“16世紀后期明末出現(xiàn)的學者”外,在宋代植物學專著的作者群體中都能一一對應。這其中不乏像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陸游(《天彭牡丹記》)、范成大(《范村梅譜》《范村菊譜》)、周必大(《唐昌玉蕊辯證》)這樣的士大夫領袖。從其著作內容來看,儒者士子有了自覺的博物意識,追求知識的方式也不斷變化。在“菊落之爭”中,史正志便從參合文獻與注重實踐兩方面為“菊是否有落英”作出較為公允的判斷。
⑧中國古代儒者士子們探求博物知識的方式,明顯不同于西方自然科學家了解自然物種性質的方法。中西思想觀念中的“科學”應當作何理解、可否用博物學的眼光重新看待中國傳統(tǒng)科學、可否用博物學的知識架構重建中國古代科學史等,這種差別或許可以做出一定的回答。
1.第①段加點詞語“故紙堆”在文中具體指的是:經典 文獻 評分說明:“引用經典”“引經據(jù)典”,1分。(2分)
2.某中學要通過學生撰寫“志”和“調查報告”來評估博物學研究小組的學習成果,并為研究小組擬了標題,依據(jù)本文,以下標題不合適的一項是( A )。(3分)
A.家鄉(xiāng)花鳥畫、稻米文化志
B.家鄉(xiāng)糧食、菜蔬、果品志
C.家鄉(xiāng)禽鳥類習性變化調查
D.家鄉(xiāng)公園、行道植物調查
3.下列能依據(jù)文意做出的一項判斷是( D )。(2分)
A.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是產生于宋朝的一門自然科學。
B.歐陽修、陸游等不能歸入中國傳統(tǒng)科學家之列。
C.中國傳統(tǒng)科學只在文獻中考證而不作實踐實證。
D.中國傳統(tǒng)科學著作的作者多是儒者士子或官員。
◎4.第⑤段“從邏輯上”肯定王安石的結論而否定“眾士人”,請分析本文作者在王歐論辯中得出判斷的推理過程。(5分)
答案示例:歐陽修指責王安石的“落英”、王安石批駁歐陽修的“落英”是同一意思(“落地菊花”);“菊殘飄零滿地金”的結論也被有些士人列舉經典(文獻)和實踐(實證)證為正確。而眾士人“落英”為“初始菊蕊或菊葉”是王、歐二人都沒看出的意思。王安石遵循了邏輯的同一律,而眾士人在歐王的論證中違反同一律。
評分說明:分析出王安石舉例遵循同一律的論證過程,即為滿分;加粗的句子可以不答。只答出畫橫線的句子,最多2分。
5.概括本文的論證思路。(4分)
答案示例:本文從王歐的“菊落之爭”引出論題(議論對象),舉實例論述這一論爭重文獻乏實證的特點;接著界定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并簡述其發(fā)展歷史、特點;然后借李約瑟的分類,進一步論述中國古代博物學由重文獻到文獻參合實證的特點;最后總結指出中國探求博物方式方法的獨特性,并據(jù)此提出對中國古代科學重新認識的思考。
評分說明:提出論題(論述對象)1分;借菊落之爭舉例論述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特點1分;界定(闡釋)中國傳統(tǒng)博物學及其歷史1分;借李約瑟的分類論述博物探求方式的變化1分;總結由中國博物學引發(fā)對中國古代科學的重新認識1分。加粗處說出其一即可。
共同體類型
空間集中性
情感聯(lián)系
利益導向
文化相似性
共同體意識
社區(qū)
是
強
( B )不確定
不確定
不確定
社群
( A )是(弱)
強
明確
是
確定
族群
否
不確定
不確定
是
( C )確定
這是一份09 社科文本:邏輯謬誤-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社科文本閱讀專題講練(上海專用),共5頁。
這是一份07 社科文本:推理過程(選擇題、填空題)-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社科文本閱讀專題講練(上海專用),共11頁。
這是一份06 社科文本:論證的效果-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社科文本閱讀專題講練(上海專用),共11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