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到達第二站:追隨蘇武腳步,探尋精神之源。
導入:播放《蘇武牧羊》
本次研學活動:歷史人物縱橫談
展開厚重的歷史長卷,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紛至沓來。讀他們的故事,我們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也會對人物作出評價。
請你結(jié)合《蘇武傳》中班固對蘇武的認識和評價,并加入自己對蘇武的認識和評價,分析我們能從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寫一篇蘇武評傳。
活動一:重回歷史現(xiàn)場,擬情節(jié)小標題
1、了解作者:班固(32~92年)字孟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后漢書·班固傳》稱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薄F涓赴啾朐m(xù)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后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yè),在《后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后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始得獲釋,被命名為蘭臺令史,經(jīng)過二十一年努力,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于獄中。
2、文學常識:《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收錄了西漢大量的辭賦和散文,有總集的性質(zhì)。記錄了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歷史,共100篇,分為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
3、探尋背景:秦末漢初,匈奴貴族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qū)。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lián)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zhuǎn)而重視結(jié)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4、讀準字音
5、請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為文章劃分層次,并擬小標題。
活動二:追隨蘇武腳步,回顧出使背景
1.蘇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樣?出使的任務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背景:“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br>任務:“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2、這樣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表明蘇武出使時嚴酷的歷史環(huán)境,同時交代了匈奴盡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并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并“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后來單于敢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活動三:感悟歷史人物的選擇
(一)理解蘇武的兩次自殺
1.作為一個使臣,此時遇到意外的變故,他為什么說是“負國”呢?
手下人勾結(jié)匈奴叛亂。(蘇武作為代表團的團長,副團長出現(xiàn)問題了,這是他嚴重失職。)
作為漢使,任務未完成,有愧于國家。
處理不好會引發(fā)兩國的矛盾。(很有可能漢匈的戰(zhàn)爭就會因此而起)
2.如何理解蘇武的兩次自殺行為?讀3、4兩段,分析其自殺的原因和周圍人的反應。(用原文的話)
3.從“重負國”和“屈節(jié)辱命”中我們能看到蘇武怎樣的品格?
研讀第五段:為了使蘇武投降,衛(wèi)律采用了哪些手段?你看出了衛(wèi)律怎樣為人?面對衛(wèi)律的勸降,蘇武是如何應對的?你看出了蘇武怎樣為人?
衛(wèi)律:
恐嚇:殺虞常,降張勝,嚇蘇武。
威逼:副有罪,當相坐;復舉劍擬之。
利誘: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燃。
(氣焰囂張 傲慢自大、陰險狡詐 賣國求榮)
蘇武:“不動”“不應”“罵律”
(視死如歸 忠貞不二、一身正氣 大義凜然)
(二)置身其境,體會兩處絕境
1.蘇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樣對待他的?
肉體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嚙雪,咽氈毛”“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等。
精神折磨:“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取钡取?br>在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況下企圖以貧賤移其志。蘇武不畏艱苦,長年累月與惡劣環(huán)境作斗爭的生存勇氣,展現(xiàn)了他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2.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后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不矛盾。第一次自殺是因為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guī)韾u辱,所以要自殺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殺是在審訊時他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語后,這是為了殺身息禍,為國雪恥。但是后來匈奴轉(zhuǎn)為勸降,勸降失敗后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意志,所以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轉(zhuǎn)為求生,因為他要證明漢使的氣節(jié)不可折辱。
所以,當他在北海上牧羊時,他“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時時提醒自己不忘使命??梢?,他的求生求死都是為了維護國家民族的尊嚴,只不過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三)對比兩次勸降:這兩次勸降有何區(qū)別?從中可見他們是怎樣的人?
1.李陵是怎樣勸說蘇武的?蘇武是怎樣反駁李陵的?
(1)終不得歸;
(2)自己投降的經(jīng)歷;
(3)現(xiàn)在的皇帝不值得為他守節(jié);
蘇武:蒙受國家大恩,愿報恩;從君臣關系看,也應如此。
2.匈奴派衛(wèi)律和李陵招降蘇武,招降的情形和說辭有什么不同?從中可見他們是怎樣的人?
衛(wèi)律: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氣焰囂張、傲慢自大、陰險狡詐,賣國求榮)
李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在面對勸降時凸顯了人格魅力:
1、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張勝請降,而“武不動”;
2、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衛(wèi)律自以為得計了,而“武不應”。
3、同樣是家庭慘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絕望了,蘇武卻仍然一片赤誠。
正是在這層層襯托下,顯示出蘇武矢志如一、堅貞不移的高貴品質(zhì),蘇武的形象才格外顯得高大。
小結(jié)兩次勸降:
研讀第九,十段:
1.蘇武“留匈奴凡十九歲”,靠的是什么?
靠信念與意志。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
2.蘇武 “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感嘆、敬佩之情: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堅守信念,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
欣慰之感: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榮歸故里。
深入探究三組對照:
1.在出使匈奴之初,與副使張勝的對照。
2.在威逼利誘之時,與叛徒衛(wèi)律的對照。
3.在以情相勸之時,與降將李陵的對照。
活動四:寫短評,聆聽當代的回響
蘇武不辱使命,榮歸故里,他最讓你觸動的是什么?我們能從他身上汲取哪些精神力量?請你以“蘇武,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蘇武評傳,200字左右。
示例1:
蘇武,你是鐵骨錚錚的愛國志士,不畏強權,不辱使命,不放棄堅守的方向。向命運你俯首,黑暗向你投降,正義向你揮手致敬。你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誠義士!你以你的青春年華,以你的蒼顏白發(fā),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見證了你高潔的靈魂;用你頑強的生命力,用你堅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樹立起一座不倒的豐碑——永遠不死的愛國心。十九年的執(zhí)著堅守,歷史記住了你,我們記住了你!
示例2:
蘇武,在你的生命里,國家為重,生命私利為輕。十九年的苦難與折磨,你的頭發(fā)白了,胡須長了,但你依舊手持漢節(jié),心存家國。一顆堅貞不屈的愛國之心溫暖了無邊的荒野,富貴不動心,威武不屈膝,你用行動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
你,一顆忠誠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冊;一片報國之情,留下了萬世美名。錚錚鐵骨詮釋了剛毅,匈奴為之戰(zhàn)栗;悠悠心靈寫盡了頑強,天地為之動容。千年蘇武,不朽忠魂!
【課堂小結(jié)】
蘇武作為漢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對“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的誘惑,他心志不亂;面對“絕不飲食”的苦難的磨礪,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他對氣節(jié)的堅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告訴我們生命原來需要一種精氣神,至大至剛!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純粹!
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為一座精神的長城,護衛(wèi)起我們民族的一片天。希望同學們能領會他們的這種精氣神,并保有這種精氣神去面對人生中的苦難!
拓展延伸:傳承文化精神
1、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禹》)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4、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5、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題畫·竹石》)
高考滿分作文
永遠的蘇武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云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切的眷顧。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涂上最濃重的一筆。
擎一支旌節(jié),他懷抱漢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他闊別長安的歌舞升平,游蕩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橫亙天山,溝通中原的飛虹。哀嘆,當漢使謀反事敗;正氣,當蘇武拒絕折節(jié)叛敵;驚詫,當單于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為富貴所動的鐵血男兒;執(zhí)著,蘇武舉起羊鞭,選擇作高山雪蓮那執(zhí)著而圣潔的守望。
朔風凜冽,他與冷月作伴,北顧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胡笳幽怨,他與孤冢為伍,悵望大漠飛雪,將“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得一干二凈。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咽下,渾身的熱血卻沸騰著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銘記祖國,精忠報國。冰雪飄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錚錚傲骨卻敲響千秋的絕唱——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汗?jié)h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jié)升華為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勇氣,忘卻了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為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于荒山野野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jié);銘記祖國,造就偉大。
我明白了,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忍之間,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蘇武,用執(zhí)著與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貴,只不過過眼云煙,忘卻,便是它的最好歸宿;忠心,方才是歷史永恒,銘記,是它的精神家園。
壯哉,那永遠的蘇武!偉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記!奇哉,那驚天動地的銘記!雄哉,那一段忘記與銘記的千載頌歌!
永遠的蘇武。
課題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
第三單元《蘇武傳》
課 型
新授課
課 時
3課時
教材分析
《蘇武傳》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而堅守節(jié)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且堅定的愛國主義者的形象。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了解班固及《漢書》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常見字詞。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握作品的內(nèi)容,概括內(nèi)容要點,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品味文中體現(xiàn)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弘揚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學習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弘揚愛國精神。
教學難點
把握作品的內(nèi)容,概括內(nèi)容要點,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書憤優(yōu)秀教案,共9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錦瑟優(yōu)秀教案設計,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知人論世,初入文本,師生互讀,共品詩意,深入研讀,仔細品味,賞詩之美,探究主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第三單元11(過秦論 *五代史伶官傳序)11.1 過秦論優(yōu)質(zhì)教學設計及反思,共10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