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級下冊生物第三單元 植物的生活 單元測試卷 一、單選題 1.植被在自然界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描述錯誤的是( ) A.植被可以涵養(yǎng)水源,減少水土流失 B.植被可以通過蒸騰作用增加環(huán)境濕度 C.植被能夠防風固沙,改善環(huán)境 D.植被能夠促進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 2.“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以梨花為例,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結構是( ?。?A.花瓣和花柄 B.萼片和花絲 C.雄蕊和雄蕊 D.花托和花柱 3.柿與“事”諧音,寓意為事事如意和萬事大吉,代表著機遇,象征著事業(yè)順利。下列有關柿的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細胞是柿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B.柿的根由胚中胚軸發(fā)育而來 C.柿一生的每個發(fā)育階段都有花 D.胚芽是柿種子的主要結構 4.下表是張亮同學進行各類活動時每小時的耗氧量,以下分析不正確的是( ?。?A.通過表格數(shù)據可知,在相同的時間內睡覺消耗的能量最少 B.對比坐和踢足球這兩種狀態(tài)可以發(fā)現(xiàn),曲線b反映的是踢足球時的狀態(tài) C.曲線a與曲線b相比,呼吸頻率和深度都比較緩和 D.人體所需能量是由葉綠體消耗氧氣而來 5.如圖是玉米種子的縱切面,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玉米的主要食用部位是③ B.玉米種子萌發(fā)時,首先要吸收水分 C.在切面上滴加碘液,遇碘變藍的是⑤ D.玉米種子萌發(fā)時,④首先突破種皮,發(fā)育成根 6.如圖是根尖縱切面示意圖,其中生長最快的部位是( ?。? A.B分生區(qū) B.C分生區(qū) C.B伸長區(qū) D.C伸長區(qū) 7.對如圖中所示枝條和芽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芽b是由①發(fā)育而來的 B.枝條d的不斷伸長是由于芽中②的不斷伸展 C.從芽的著生位置劃分,a為頂芽,b、c為側芽 D.摘除a后,有利于促進b和c發(fā)育成枝條 8.如圖是一株綠色開花植物的部分生理過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大樹底下好乘涼與③過程有關 B.圖示④代表的生理過程是光合作用 C.完成①過程的結構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qū) D.葉片氣孔的開閉情況,會影響②過程的強度 9.黃瓜花是單性花,能結出黃瓜的花中不具有下列哪個結構( ?。?A.柱頭 B.花柱 C.子房 D.花藥 10.青州蜜桃為人們帶來了秋日里最美好的味蕾享受。如圖為青州蜜桃的果實和種子,相關描述不正確的是( ?。? A.蜜桃口感甜美,其甜味物質主要來自液泡 B.圖中1果皮對2種子具有保護作用 C.蜜桃屬于被子植物,具有六大器官 D.蜜桃的生殖過程徹底脫離了水的限制 11.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外界條件,將100粒籽飽滿發(fā)芽率正常的種子均分為甲、乙兩組,甲組種在潮濕肥沃的土壤里,乙組種在潮濕貧瘠的土壤里,溫度適宜。這兩組種子發(fā)芽的情況是( ?。?A.甲組先發(fā)芽 B.乙組先發(fā)芽 C.同時發(fā)芽 D.都不發(fā)芽 12.下圖表示迎春葉片的橫切結構,其中具有保護作用的部位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3.一棵茂盛的梨樹要結出好吃的梨,需經歷的復雜過程是( ?。?A.開花→受精→傳粉→果實的成熟 B.受精→開花→傳粉→果實的成熟 C.開花→傳粉→受精→果實的成熟 D.傳粉→受精→開花→果實的成熟 14.種子萌發(fā)必需的環(huán)境條件是( ) A.陽光、土壤和適宜的溫度 B.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C.水分、土壤和適宜的溫度 D.陽光、水分、土壤、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15.根尖的表面被稱為“根冠”的結構保護著。隨著根在土壤里不斷伸長,根冠的外層細胞不斷磨損,但根冠從不會因為磨損而消失,原因是 ( ) A.根能夠長出根毛 B.伸長區(qū)細胞能伸長生長 C.根冠細胞特別耐磨 D.分生區(qū)細胞能分裂和分化 16.剛采摘的蘿卜如果未能及時食用,放置太久會出現(xiàn)“空心”的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 ) A.蘿卜進行呼吸作用,分解了有機物 B.蘿卜進行呼吸作用,合成了有機物 C.蘿卜進行光合作用,分解了有機物 D.蘿卜進行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機物 二、非選擇題 17.將生長正常的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如下圖),做如下實驗: (1)若將此裝置放在黑暗環(huán)境中,一段時間后小白鼠將 ,原因是 。 (2)若將此裝置放置在陽光下,小白鼠將 。 (3)在(2)中,小白鼠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又為小白鼠的呼吸作用提供了 。 18.某興趣小組利用盆栽銀邊天竹葵(葉片邊緣部分呈白色,其余部分呈綠色)進行探究實驗,方法步驟如下: ①將天竹葵放在暗處一晝夜,然后選一片生長健壯的葉片,做如圖所示的處理:邊緣部分標注為甲,非邊緣部分標注為丙,用黑紙片把葉片中央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并標注為乙。 ②將天竹葵置于陽光下,并保證處理過的葉片能夠接受光照2~3小時。 ③摘取處理過的葉片,進行脫色處理后滴上碘液。片刻后,用清水清洗葉片,觀察葉色的變化,發(fā)現(xiàn)丙處變藍而甲、乙兩處均不變藍。利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將實驗材料“放在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 。 (2)實驗中共有 組對照實驗,其中以葉綠素為變量的一組是 ?。ㄌ顦颂枺?。 (3)在刀片、試管、三腳架、放大鏡四種器具中,步驟③必需用到的一種是 。 (4)通過此實驗可以得出 個結論,請寫出其中的一個: 。 19.某生物探究實驗小組的同學在當?shù)噩F(xiàn)代智能溫室(內設置有溫室遙感器和二氧化碳傳感器)內通過實驗嘗試對“草莓的含糖量與二氧化碳和溫度有關”進行推理。下圖中,甲示溫室草莓生理過程示意圖,乙示測定的溫室內一天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的變化,丙示在白天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夜間溫度分別控制在20℃和30℃時,測得的溫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以下推理過程: (1)草莓根尖成熟區(qū)有大量的 ,增加了根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 (2)草莓的糖分主要是通過圖甲中的 ?。ㄌ钭帜福┻^程獲得的。 (3)圖乙中BC段草莓體內的含糖量會 ?。ㄌ睢霸黾印被颉皽p少”)。 (4)對比圖丙中的兩條曲線,夜晚溫度在 ℃時,草莓的含糖量會高一點。為延長采摘后草莓的保存時間,請據此實驗提出合理的建議: ?。▽懗鲆粭l即可)。 20.農技員小李送技下鄉(xiāng),幫扶鄉(xiāng)村振興,幫助瓜農引進新品種西瓜,并在大棚內進行試種。為了更好地研究該品種西瓜的生長情況,小李研究后繪制的部分圖如下:圖一是西瓜葉肉細胞內部分生理活動示意圖,Ⅰ和Ⅱ代表生理過程,①和②代表細胞結構;圖二是西瓜植株一天內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圖二中曲線甲代表的生理過程對應圖一中的 ?。ㄌ顦颂枺瑘D一中②代表的細胞結構是 。 (2)根據圖二分析,曲線DE段強度減弱,主要是因為溫度過高導致葉片的部分 關閉,進入葉片的二氧化碳減少;4點至6點時,大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會 ?。ㄌ睢霸龃蟆薄ⅰ安蛔儭被颉皽p小”);該西瓜植株有機物積累最多的時間點是 點;如果氣溫下降,則曲線乙將會 ?。ㄌ睢吧弦啤被颉跋乱啤保?(3)將該品種西瓜分別種植在三個大棚內(光照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調節(jié)大棚內溫度,測得西瓜的含糖量如下表: 根據表中數(shù)據分析,請你為西瓜增產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 。 21.智能溫室大棚廣泛應用于現(xiàn)代農業(yè)中,實現(xiàn)了種植高效化。智能溫室內的農作物種植往往采用無土栽培技術,通過計算機實時優(yōu)化調節(jié)室內光、溫、水、肥、氣等諸多因素,提高生產效率,達到高產的目標。請回答: (1)智能溫室通過優(yōu)化農作物的間距,做到 ,可充分利用單位面積的光照,提高產量。 (2)為保證無土栽培的農作物正常生長,營養(yǎng)液中應含有各種 以滿足農作物不同生長時期的需要;同時可利用傳感器控制澆水量,避免因為根部積水過多, (填“抑制”或“促進”)其呼吸作用,導致根部腐爛;農作物吸收營養(yǎng)液中的營養(yǎng)物質后,能通過 運輸?shù)街参矬w的各個部位,其動力主要來自 作用。 (3)在智能溫室中常增施“氣肥”達到增產的目標,該“氣肥”是 (填氣體名稱),這與植物的 作用有關。 (4)夏季中午時,智能溫室可自動調節(jié)大棚,適當遮陰,這是因為中午光照過強會使農作物葉片上部分 關閉,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5)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夜間可適當?shù)亍? 溫度,調節(jié)晝夜溫差,增加 的積累,從而提高產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解析】【解答】圖中:A成熟區(qū)、B伸長區(qū)、C分生區(qū)、D根冠。B伸長區(qū)在分生區(qū)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層的主要推動力,能夠吸收水分和無機鹽。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分析】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和成熟區(qū):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狀結構,罩在分生區(qū)的外面,有保護根尖幼嫩的分生組織,根冠由多層松散排列的薄壁細胞組成,細胞排列較不規(guī)則,外層細胞常粘液化,使之免受土壤磨損的功能。分生區(qū),也叫生長點,是具有強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頂端分生組織個體小、排列緊密、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擁有密度大的細胞質(沒有液泡),外觀不透明。伸長區(qū),位于分生區(qū)稍后的部分.一般長約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進的主要區(qū)域,其外觀透明,潔白而光滑.細胞明顯伸長且沒有根毛.,生長最快的部分是伸長區(qū)。成熟區(qū),也稱根毛區(qū).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 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細胞的體積大,細胞質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細胞向外突起 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解答】種子萌發(fā)必須同時滿足外界條件和自身條件,外界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而陽光、土壤不是種子萌發(fā)必需的環(huán)境條件。 故選B。【分析】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種子萌發(fā)時,首先是吸水。種子浸水后使種皮膨脹、軟化,可以使更多的氧透過種皮進入種子內部,同時二氧化碳透過種皮排出,里面的物理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其次是空氣,種子在萌發(fā)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復雜的生命活動,只有種子不斷地進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最后是溫度,溫度過低,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種子內部營養(yǎng)物質的分解和其它一系列生理活動,都需要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的。 15.【答案】D 【解析】【解答】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成熟區(qū)。根冠位于根的頂端,屬于保護組織,細胞比較大,排列不夠整齊,像一頂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護作用。根尖的表面被稱為“根冠”的結構保護著。隨著根在土壤里不斷伸長,根冠的外層細胞不斷磨損,但根冠從不會因為磨損而消失,原因是分生區(qū)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向下補充根冠,向上補充伸長區(qū)。因此,根冠從不會因為磨損而消失,原因是分生區(qū)細胞能分裂和分化。 故答案為:D。【分析】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和成熟區(qū):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狀結構,罩在分生區(qū)的外面,有保護根尖幼嫩的分生組織,根冠由多層松散排列的薄壁細胞組成,細胞排列較不規(guī)則,外層細胞常粘液化,使之免受土壤磨損的功能。分生區(qū),也叫生長點,是具有強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頂端分生組織個體小、排列緊密、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擁有密度大的細胞質(沒有液泡),外觀不透明。伸長區(qū),位于分生區(qū)稍后的部分.一般長約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進的主要區(qū)域,其外觀透明,潔白而光滑.細胞明顯伸長且沒有根毛.,生長最快的部分是伸長區(qū)。成熟區(qū),也稱根毛區(qū).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 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細胞的體積大,細胞質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細胞向外突起 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16.【答案】A 17.【答案】死亡;缺少氧氣;正常生活;二氧化碳;氧氣 【解析】【解答】(1)若將此裝置放在黑暗環(huán)境中,一段時間后小白鼠將死亡,原因是缺少氧氣。在黑暗中,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不能產生氧氣,而植物和小白鼠的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導致密閉系統(tǒng)內的氧氣逐漸減少,最終小白鼠因缺氧而死亡。(2)若將此裝置放置在陽光下,小白鼠將正常生活。在陽光下,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為小白鼠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氣,同時小白鼠的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又可以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循環(huán),使小白鼠能夠正常生活。(3)小白鼠的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正好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又為小白鼠的呼吸作用提供了氧氣,二者互為依存,都能夠正常生活。【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而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利用氧氣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過程。在密閉系統(tǒng)中,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會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動態(tài)平衡。 18.【答案】(1)把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消耗,以排除原來貯存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 (2)兩;甲、丙 (3)刀片 (4)2;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或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解析】【解答】(1)步驟①中,將實驗材料“放在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把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消耗,以排除原來貯存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這樣可以確保實驗中檢測到的淀粉是實驗過程中新合成的,而非實驗前就存在的。(2)實驗中共有兩組對照實驗,其中以葉綠素為變量的一組是甲、丙。甲處葉片邊緣部分呈白色,不含葉綠素,而丙處葉片呈綠色,含有葉綠素。通過對比甲、丙兩處的實驗結果,可以探究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3)在摘取處理過的葉片時,需要用到刀片,而試管、三腳架、放大鏡在步驟③中不需要。(4)甲區(qū)域的銀邊部分,葉片細胞內不含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乙區(qū)域的遮光部分,葉片缺乏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丙區(qū)域的未遮光綠色部分,細胞內有葉綠體,有光照,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變藍色。所以,通過此實驗可以得出2個結論: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或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分析】“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①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消耗徹底,防止影響實驗);②部分遮光:將一片葉子的一部分的上下兩面用黑紙片遮蓋(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③脫色:光照數(shù)小時后,摘下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使葉綠素溶解于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便于觀察)隔水加熱(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對酒精進行加熱,起到控溫作用,以免酒精燃燒發(fā)生危險);④清水漂洗;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檢測有無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產物,遇碘變藍色); 觀察現(xiàn)象之前,用清水沖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顏色,防止影響觀察效果;⑥分析結果,得出結論:遮光部分不變藍色,見光部分變藍色; 說明綠葉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機物--淀粉。 (1)選作實驗的植物實驗前已經進行了光合作用,葉片里面儲存了豐富的有機物(如淀粉),若不除去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可見,步驟①中,將實驗材料“放在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把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消耗,以排除原來貯存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 (2)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實驗中共有兩組對照實驗,其中以葉綠素為變量的一組是甲、丙,以光為變量的一組是乙、丙。 (3)在摘取處理過的葉片時,需要用到刀片,而試管、三腳架、放大鏡在步驟③中不需要。 (4)甲區(qū)域的銀邊部分,葉片細胞內不含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乙區(qū)域的遮光部分,葉片缺乏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丙區(qū)域的未遮光綠色部分,細胞內有葉綠體,有光照,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變藍色。所以,通過此實驗可以得出2個結論: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或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19.【答案】(1)根毛 (2)A (3)增加 (4)20;低溫冷藏 20.【答案】(1)Ⅰ;線粒體 (2)氣孔;增大;18;下移 (3)適當降低夜間溫度,增大晝夜溫差 21.【答案】(1)合理密植 (2)無機鹽;抑制;導管;蒸騰 (3)二氧化碳;光合 (4)氣孔 (5)降低;有機物活動每小時耗氧量(升)打籃球90坐25睡14踢足球115游泳120散步60大棚編號1號2號3號白天平均溫度(℃)323232夜間平均溫度(℃)242118含糖量7.3%8.1%9.1%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