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shù)魅力,培養(yǎng)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3.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通過七年級上冊的學習,我們積累了不少的古代優(yōu)秀詩詞。下面我們學習本冊的最后四首詩。
二、新課教學
學習《秋詞(其一)》
1.作者簡介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進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有《劉夢得文集》。
《秋詞》是他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寫的。
2.詩歌朗讀
(1)學生自讀,把握詩歌的誦讀節(jié)奏。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 悲/寂寥,我言/秋日/ 勝/春朝。
晴空/一鶴/ 排云/上,便引/詩情/ 到/碧霄。
(2)聽范讀,學習朗讀節(jié)奏、語氣、感情等。
3.詩意理解
大聲朗讀詩歌,用簡要的語言說說詩意。
明確:自古文人悲嘆秋天寂寥,我卻說秋日勝過春朝。晴空萬里黃鶴沖云直上,引發(fā)詩情飛向碧空云霄。
4.領悟詩情
(1)悲秋是古詩的常見主題,作者卻一反常態(tài)?!白怨欧昵锉帕?,我言秋日勝春朝”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兩句用對比的手法,即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表現(xiàn)作者樂觀豁達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遠扮演著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diào),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
(2)后兩句作者推出“秋日勝春朝”的證據(jù)——“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分析其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進行描繪,借“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云而上,矯健凌厲,表達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反映了作者高遠爽朗的心情。
詩中一個“排”字,蘊含著深意。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shù)的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5.歸納提升
(1)齊讀整首詩,體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首秋詞贊頌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黃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2)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呢?與它的寫作背景有關。我們了解一下劉禹錫寫詩的背景:
明確: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zhèn)、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少F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肚镌~》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tài),贊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
(3)同學們積累一定也積累了不少關于秋天的詩詞名句,互相交流。
明確:其他關于秋天的詩句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shù)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6.結(jié)束語
人生的道路總是曲折迂回,難免會遇到坎坷與困難,我們在厄運的面前不能低頭,要坦然面對,迎難而上,做一個奮發(fā)有為、昂揚向上的斗士。
三、板書設計
秋詞
自古 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對 比
我言 豁達樂觀的情懷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課外古詩詞誦讀教案及反思,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編版秋詞其一免費教學設計,共6頁。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秋詞(其一)精品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 說學生, 說教法, 說學法, 說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