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傳資料 賺現(xiàn)金

    湖北省荊門市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A4

    • 1.4 MB
    • 2024-12-04 21:05
    • 49
    • 0
    加入資料籃
    立即下載
    湖北省荊門市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A4第1頁
    1/13
    湖北省荊門市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A4第2頁
    2/13
    湖北省荊門市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A4第3頁
    3/13
    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閱讀

    湖北省荊門市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A4

    展開

    這是一份湖北省荊門市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A4,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用途,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下列有關概念的解釋正確的是, 下列有關物質(zhì)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小明用托盤天平稱量8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1. “一帶一路”是合作發(fā)展的理念和倡議,古絲綢之路將我國的發(fā)明和技術傳送到國外。下列古代生產(chǎn)工藝中主要體現(xiàn)物理變化的是
    A. 糧食釀酒B. 紡紗織布C. 燒制瓷器D. 冶煉生鐵
    【答案】B
    【解析】
    【詳解】A. 糧食釀酒過程中有新物質(zhì)酒精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A錯;
    B. 紡紗織布過程中沒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正確;
    C. 燒制瓷器過程中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C錯;
    D. 冶煉生鐵過程中有新物質(zhì)鐵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D錯。
    故選:B。
    2. 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用途。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學性質(zhì)的是
    A. 生鐵制成鐵鍋B. 金剛石作裝飾品C. 銅絲作導線D. 氫氣作高能燃料
    【答案】D
    【解析】
    【詳解】A、生鐵制成鐵鍋,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只是物質(zhì)形狀的改變,是利用其物理性質(zhì),故A錯誤;
    B、金剛石作裝飾品需要研磨,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是利用其物理性質(zhì),故B錯誤;
    C、銅絲作導線,導電過程沒有發(fā)生化學變化,是利用其物理性質(zhì),故C錯誤;
    D、氫氣作高能燃料是通過氫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體現(xiàn)出來的,發(fā)生了化學變化,是利用其化學性質(zhì),故D正確。故選D。
    3. 正確的操作是實驗成功的重要保證。下列圖示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中,錯誤的是
    A. 傾倒液體B.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C. 點燃酒精燈D. 加熱試管中液體
    【答案】C
    【解析】
    【詳解】A、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時,瓶塞要倒放,標簽要對準手心,瓶口緊挨試管口;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B、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把導管的一端浸沒在水里,雙手緊貼容器外壁,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裝置不漏氣;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C、用燃著的酒精燈去點燃另一個酒精燈,容易引起失火,所以要用火柴點燃,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D、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時,試管要與桌面成45°角,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試管里的液體,且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故選C。
    4.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做鐵、硫燃燒實驗時,瓶底防水的目的相同B. 燒杯、試管都可以用來加熱
    C. 量筒、集氣瓶都可以作反應容器D. 為了方便,可將膠頭滴管深入試管中
    【答案】B
    【解析】
    【詳解】A、鐵燃燒實驗中瓶底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集氣瓶,硫燃燒實驗中瓶底水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故做鐵、硫燃燒實驗時,瓶底防水的目的不相同,故A說法錯誤;
    B、燒杯、試管都可以用來加熱,燒杯需要墊陶土網(wǎng)加熱,使其受熱均勻,試管可以用來直接加熱,故B說法正確;
    C、量筒不能作反應容器,集氣瓶可以作反應容器,故C說法錯誤;
    D、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液體時,注意膠頭滴管不能伸入到試管內(nèi)或接觸試管內(nèi)壁,應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液體,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故D說法錯誤;
    故選:B。
    5. 下列有關概念的解釋正確的是
    A. 有氧氣參加的反應都是化合反應B. 緩慢氧化都會發(fā)光、放熱
    C. 實驗室制氧氣的反應都是分解反應D. 催化劑就是加快化學反應的物質(zhì)
    【答案】C
    【解析】
    【詳解】A、有氧氣參加的反應都是氧化反應但不一定是化合反應,如蠟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兩種物質(zhì)不屬于化合反應,選項錯誤;
    B、緩慢氧化不會發(fā)光,選項錯誤;
    C、實驗室制氧氣的反應分別是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氣和水;高錳酸鉀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都是一變多的反應即分解反應,選項正確;
    D、催化劑是改變化學反應的物質(zhì),選項錯誤;
    故選:C。
    6. 下列變化中,前者屬于物理變化,后者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 空氣液化,礦石粉碎
    B. 干冰升華,紅磷燃燒
    C. 食物腐爛,鐵生銹
    D. 冰融化成水,分離液態(tài)空氣法制氧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A、空氣液化,礦石粉碎均無新物質(zhì)的生成,均為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B、干冰升華無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物理變化,紅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
    C、食物腐爛,鐵生銹均有新物質(zhì)生成,均為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D、冰融化成水,分離液態(tài)空氣法制氧氣均無新物質(zhì)的生成,均為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選B。
    7. 下列物質(zhì)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A.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冒出濃烈的黑煙,放出熱量,生成黑色粉末
    B. 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濺,放出熱量,生成四氧化三鐵
    C.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放出熱量,產(chǎn)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 硫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產(chǎn)生沒有氣味的氣體
    【答案】C
    【解析】
    【詳解】A、鎂在空氣中燃燒時冒出濃烈的白煙,生成白色粉末,選項A錯誤;
    B、描述實驗現(xiàn)象時,只需要客觀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因此不能說生成四氧化三鐵,出現(xiàn)生成物的名稱就是實驗結論,應改為生成黑色固體,選項B錯誤;
    C、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的二氧化碳會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所以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選項C正確;
    D、硫在氧氣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氣味,選項D錯誤。故選C。
    8. 空氣是一種寶貴資源,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A. 氧氣可用作火箭發(fā)射的燃料B. 植樹造林是防止空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C. 空氣中稀有氣體含量低、作用小D. 空氣污染指數(shù)越大,空氣質(zhì)量越好
    【答案】B
    【解析】
    【詳解】A、氧氣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火箭發(fā)射的燃料,選項錯誤;
    B、植樹造林是防止空氣污染的有效措施,選項正確;
    C、空氣中稀有氣體含量低,但稀有氣體可用于防腐以及電光源,選項錯誤;
    D、空氣污染指數(shù)越大,空氣質(zhì)量越差,選項錯誤;
    故選:B
    9. 下列有關物質(zhì)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物質(zhì)從固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一定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B. 物質(zhì)通過加熱才能發(fā)生的變化一定是物理變化
    C. 凡是伴隨能量變化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D. 物質(zhì)種類改變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答案】D
    【解析】
    【詳解】A、物質(zhì)從固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可能是升華,沒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選項錯誤;
    B、物質(zhì)通過加熱才能發(fā)生的變化不一定是物理變化,如高錳酸鉀加熱會發(fā)生分解反應,選項錯誤;
    C、凡是伴隨能量變化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熔化、凝固等物態(tài)變化,都會發(fā)生熱量的變化,但屬于物理變化,選項錯誤;
    D、物質(zhì)種類改變的變化即有新物質(zhì)生成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選項正確;
    故選:D。
    10. 小明用托盤天平稱量8.4g藥品,在稱量過程發(fā)現(xiàn)指針向左偏移,此時應
    A. 增加砝碼B. 減少藥品C. 添加藥品D. 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
    【答案】B
    【解析】
    【詳解】用托盤天平稱量8.4g藥品,首先在右盤放砝碼,然后調(diào)節(jié)游碼,使砝碼與游碼的質(zhì)量之和為8.4g,然后向左盤放藥品,進行稱量,在稱量過程發(fā)現(xiàn)指針向左偏移,說明藥品質(zhì)量偏多,此時應該減少藥品,故選B。
    11. 某學生量取液體,仰視讀數(shù)為30mL,將液體倒出一部分后,俯視讀數(shù)為10mL,則該同學實際倒出的液體體積為
    A. 等于20mLB. 小于20mLC. 大于20mLD. 無法確定
    【答案】C
    【解析】
    【詳解】仰視讀數(shù)為30mL,仰視時讀數(shù)偏小,量取的實際體積偏大,所以仰視讀數(shù)體積為30mL,實際大于30mL,俯視讀數(shù)為10mL,俯視時讀數(shù)偏大,量取的實際體積偏小,所以俯視讀數(shù)體積為10mL,實際小于10mL,故實際倒出的體積為大于20mL。
    A、B、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
    12. 利用圖甲所示裝置可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其中燃燒匙內(nèi)的白磷用電加熱裝置點燃,瓶內(nèi)氣壓用氣體壓強傳感器測定,其變化如圖乙所示。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t1s-t2s壓強迅速升高到最高點,容器中溫度保持不變
    B. t2s-t3s壓強迅速下降,只是瓶內(nèi)氧氣被消耗的過程
    C. 根據(jù)t4s時瓶內(nèi)的氣壓值,能計算出氧氣約占空氣質(zhì)量的五分之一
    D. t5s后的實驗操作是打開彈簧夾使水進入瓶內(nèi)的過程
    【答案】D
    【解析】
    【詳解】A、t1s-t2s壓強迅速增大到最高點的原因是紅磷燃燒放熱,溫度升高,導致氣體膨脹,壓強增大,故A分析不合理;
    B、t2s-t3s壓強迅速下降,不只是因為瓶內(nèi)氧氣被消耗,還與溫度下降有關,故B分析不合理;
    C、t4s時壓強為80kPa,開始是100kPa,可以得出減少的體積為原來體積的五分之一 ,因此可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故C分析不合理;
    D、t5s后氣壓又顯著增加其原因是打開彈簧夾使水進入瓶內(nèi),液體進入瓶內(nèi)后,瓶內(nèi)氣體體積減小,導致氣壓顯著增大,故D分析合理;
    故選D。
    13. 現(xiàn)有質(zhì)量和濃度均相同的兩份過氧化氫溶液a和b,向a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收集到氧氣的質(zhì)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圖像正確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詳解】取兩份等質(zhì)量、等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向a中加入少量MnO2,b中不加MnO2,同時立刻就會產(chǎn)生氧氣,即兩個曲線都是從原點開始變化,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只是改變反應速率(即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a反應速率快,至反應結束所需的時間少),不能改變生成氧氣的質(zhì)量,最終生成氧氣的質(zhì)量相等,A符合變化過程;
    故選:A。
    14.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請根據(jù)語句中描述的問題填空。
    (1)區(qū)分廚房里的白醋與料酒,采用最簡單的方法是_______。
    (2)在家里可用飲料瓶和水盆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水盆與實驗室的某種儀器的作用相同,這種儀器是_______。
    (3)酥脆的餅干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會變軟,說明空氣中含有_______。
    (4)在一些食品袋中常充滿某些氣體用來防腐,這種氣體通常是_______。
    (5)動、植物的呼吸、鐵生銹、食物腐爛都與空氣中的_______有關。
    【答案】(1)聞氣味 (2)水槽
    (3)水蒸氣 (4)氮氣
    (5)氧氣
    【解析】
    【小問1詳解】
    料酒有特殊的氣味味,白醋有刺激性氣味,可以根據(jù)氣味來鑒別白酒和白醋;
    【小問2詳解】
    利用家里現(xiàn)有物品代替實驗室儀器用排水集氣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可用水盆代替水槽;
    【小問3詳解】
    酥脆的餅干敞口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會變軟,說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
    【小問4詳解】
    氮氣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可以由于食品防腐;
    【小問5詳解】
    植物呼吸、食物腐爛、鐵生銹都是物質(zhì)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
    15. 臭氧是一種具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在常溫下,它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氣體,可以自行分解為氧氣。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層大氣中,尤其是在10~50km的高度范圍內(nèi),其中極大值位于20~30km的高度之間。臭氧層是地球大氣中的一層保護層,能夠吸收大量的太陽輻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的傷害。然而,近地面的臭氧則是一種有害氣體,如果濃度過高,會對人體健康產(chǎn)生一定的危害。臭氧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如吸入少量臭氧對人體有益,但吸入過量則對人體健康有害,尤其是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和損害作用。此外,臭氧還可能對農(nóng)作物或森林造成損害。因此,了解臭氧的性質(zhì)和來源對于保護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偟膩碚f,臭氧既是地球的保護層,又是潛在的污染物,其存在和濃度對人體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臭氰的性質(zhì)、來源和影響,以便更好地保護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根據(jù)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臭氧的物理性質(zhì)有_______(寫一條即可)。
    (2)臭氧在一定條件下轉(zhuǎn)化為氧氣,這屬于臭氧的_______性質(zhì)。
    (3)大氣中平流層中臭氧含量最高的高度范圍為_______。
    (4)請你正確評價臭氧的作用:_______。
    【答案】(1)具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合理即可) (2)化學 (3)20~30km
    (4)臭氧既是地球的保護層,又是潛在的污染物,其存在和濃度對人體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影響
    【解析】
    【小問1詳解】
    物理性質(zhì)實質(zhì)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zhì),由材料可知,臭氧的物理性質(zhì)有:一種具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
    【小問2詳解】
    臭氧轉(zhuǎn)化為氧氣的過程中,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化學變化,則該性質(zhì)屬于臭氧的化學性質(zhì)。
    【小問3詳解】
    由材料可知,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層大氣中,尤其是在10~50km的高度范圍內(nèi),其中極大值位于20~30km的高度之間。
    【小問4詳解】
    由材料可知,臭氧既是地球的保護層,又是潛在的污染物,其存在和濃度對人體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影響,則臭氧有利也有弊,使用時應合理使用。
    16. 如圖是工業(yè)上離液態(tài)空氣的方法得到氧氣的流程示意圖:
    查閱資料:氮氣的沸點-196℃,氧氣的沸點-183℃。
    (1)要達到分離物質(zhì)A、B目的,需要控制的溫度范圍是_______。
    (2)氣體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3)液體B是__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4)工業(yè)制氧比實驗室制氧氣的有優(yōu)點是_______。
    【答案】(1)大于等于-196℃,小于-183℃ (2)氮氣
    (3)混合物 (4)原料易得,價格低廉,氧氣濃度高(合理即可)
    【解析】
    【小問1詳解】
    氮氣的沸點低,操作中通過空氣溫度使液態(tài)空氣中的氮氣先沸騰出來,剩余的液體主要就是氧氣了,根據(jù)兩者的沸點可知,溫度需大于等于-196℃,小于-183℃;
    小問2詳解】
    氮氣沸點低,所以得到的氣體A主要是氮氣;
    【小問3詳解】
    液體B中有99.6%的氧氣,還含有其他物質(zhì),屬于混合物;
    【小問4詳解】
    工業(yè)制氧以空氣為原料,原料易得,價格低廉,且制取出的氧氣濃度較高。(合理即可)
    17. 如圖是某同學設計的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在具支試管(體積為45ml)中鋪上一層玻璃棉,用于保護反應管;注射器提前連接好,裝入100mL水。實驗時,將橡皮塞取下,取一定量的白磷(與紅磷的化學性質(zhì)一樣)放入具支試管底部的玻璃棉上,塞緊橡皮塞(并用拇指壓住),在試管底部稍微加熱,白磷燃燒。
    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__。
    (2)待反應結束,裝置完全冷卻后,注射器內(nèi)剩余水的體積約_______mL(假設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為20%)。
    (3)與課本實驗相比,你認為該實驗設計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
    (4)某同學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氣(集氣瓶的體積為200ml),若集氣瓶只裝了一半的水,則最后收集的氣體中氧氣的體積為_______。
    【答案】(1)
    (2)91 (3)減少實驗誤差(答案合理即可)
    (4)120mL
    【解析】
    【小問1詳解】
    白磷和空氣中的氧氣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小問2詳解】
    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約為20%,具支試管中被消耗的氧氣體積為:45mL×20%=9mL,注射器中剩余水的體積為:100mL-9mL=91mL。
    【小問3詳解】
    此設計具有以下優(yōu)點:反應始終在一個密閉容器中進行,減少實驗誤差,節(jié)省燃料,不污染環(huán)境,使用的注射器上有刻度,便于讀數(shù)(答案合理即可)。
    【小問4詳解】
    集氣瓶的總體積為200mL,如果集氣瓶只裝了一半的水,那么空氣的體積就是100mL??諝庵醒鯕獾捏w積約占空氣體積的20%,所以集氣瓶內(nèi)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為20%×100mL = 20mL。氧氣將水排出后,氧氣的總體積為100mL(集氣瓶的一半體積)加上空氣中原有的20mL氧氣,即120mL。
    18. 請根據(jù)下列裝置,回答問題:
    (1)若用C裝置制取氧氣,則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
    (2)A與D裝置相比其優(yōu)點是_______。
    (3)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較純凈的氧氣,且能控制反應的速率,選取的裝置是_______(填寫序號)
    (4)若要證明E中收集的氣體是氧氣,其方法是_______。
    (5)用G裝置收集氧氣的適宜時刻是_______。
    【答案】(1)
    (2)便于添加液體藥品,制取的氣體量較多
    (3)BG (4)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說明該氣體是氧氣
    (5)導管口出現(xiàn)連續(xù)均勻的氣泡
    【解析】
    【小問1詳解】
    C裝置為固體加熱型發(fā)生裝置且試管口無棉花,則用C裝置制取氧氣的原理是氯酸鉀在二氧化錳和加熱條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鉀和氧氣,文字表達式為;
    【小問2詳解】
    A、D裝置均為固液常溫型發(fā)生裝置,同D裝置相比,A裝置具有便于添加液體藥品,制取的氣體量較多的優(yōu)點;
    【小問3詳解】
    B裝置為固液常溫型發(fā)生裝置,該裝置可以通過分液漏斗控制液體藥品的滴加速率,從而控制反應速率,用該裝置制取氧氣的原理是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由于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或排水法進行收集,其中用排水法能收集到一瓶較純凈的氧氣,即裝置G,綜上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較純凈的氧氣,且能控制反應的速率,選取的裝置是BG;
    【小問4詳解】
    若要證明E中收集的氣體是氧氣,其方法是: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說明該氣體是氧氣;
    小問5詳解】
    用G裝置通過排水法收集氧氣的適宜時刻是導管口出現(xiàn)連續(xù)均勻的氣泡。
    19. 實驗小組的同學們對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的實驗進行了如下拓展探究。
    【探究】甲組同學探究催化劑種類對過氧化氫溶液分解速率的影響(實驗中催化劑均為0.4g,過氧化氫溶液濃度均為6%,以收集10mL氣體為準),該小組采用了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
    (1)C處應補全的裝置是_______(填“”或“”)。
    (2)B裝置中是否要裝滿水?_______(填“是”或“否”)。
    (3)分析表格中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相同條件下表中催化劑催化效果由強到弱依次為_______。
    (4)為完成此探究,實驗時需要測定的數(shù)據(jù)是_______。
    (5)當C處量筒中收集到10mL水時,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出的氧氣體積_______10m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影響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除了催化劑之外,還可能的影響因素有:_______。
    【答案】(1)C2 (2)否
    (3)
    活性炭>CuO>MnO2
    (4)收集10mL氣體所用的時間
    (5)小于 (6)濃度(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小問1詳解】
    反應放熱,長導管可以將受放熱影響排入量筒中的水回吸至B中減小實驗誤差,所以選擇C2。
    【小問2詳解】
    由于進入裝置氣體體積等于排出水的體積,原裝置中的空氣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故填:否。
    【小問3詳解】
    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反應速率越快催化效果越好,所以分析表格中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相同條件下表中催化劑催化效果依次為活性炭>CuO>MnO2。
    【小問4詳解】
    為完成此探究,需比較氣體產(chǎn)生的速度,收集10mL氣體,實驗時需要測定的數(shù)據(jù)是收集10mL氣體所用的時間,通過相同體積比較所需的時間,來比較氣體產(chǎn)生的速度;故填:收集10mL氣體所用的時間。
    【小問5詳解】
    由于過氧化氫溶液滴下占據(jù)了一定的體積,當C處量筒中收集到10mL水時,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出的氧氣體積小于10mL。
    【小問6詳解】
    影響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除了催化劑之外,還可能的影響因素有濃度、溫度和pH值。?
    20. 檢查裝置氣密性是重要的實驗環(huán)節(jié)。對于不同的裝置,檢查氣密性的方法不同。結合下圖回答問題:

    (1)簡述檢查A裝置氣密性的方法:______________。
    (2)B裝置中,先關閉彈簧夾,然手將左邊的容器上下移動,兩端液面始終相平,則說明裝置_______(填“漏氣”或“不漏氣”)。
    (3)C裝置中,先關閉彈簧夾,然后往長頸漏斗加一定量的水,若裝置不漏氣,則看到的現(xiàn)象為_______。
    (4)D裝置中,向右拉動注射器活塞,若裝置氣密性良好,則看到的現(xiàn)象為_______。
    【答案】(1)用手緊捂試管外壁,導氣管口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合理即可)
    (2)漏氣 (3)長頸漏斗中液面靜止不動
    (4)左側(cè)玻璃導管口產(chǎn)生氣泡
    【解析】
    【小問1詳解】
    檢查A裝置氣密性的方法:用手緊捂試管外壁,導氣管口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小問2詳解】
    彈簧夾夾緊后,上下移動左側(cè)玻璃管,兩邊液面始終相平,說明裝置漏氣;
    【小問3詳解】
    彈簧夾夾緊乳膠管后,再向長頸漏斗中加水,有穩(wěn)定的液面差,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小問4詳解】
    實驗序號
    催化劑種類
    氣體產(chǎn)生速率(mL/s)
    1
    0.07
    2
    0.03
    3
    活性炭
    0.12

    相關試卷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qū)陳店宏福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化學試題(解析版)-A4:

    這是一份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qū)陳店宏福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化學試題(解析版)-A4,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2單元)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湖北省襄陽市第三十一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A4:

    這是一份湖北省襄陽市第三十一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A4,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湖北省荊門市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原卷版)-A4:

    這是一份湖北省荊門市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原卷版)-A4,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用途,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下列有關概念的解釋正確的是, 下列有關物質(zhì)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小明用托盤天平稱量8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