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欺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當一個同學受到另外一個或幾個學生如下對待時,這個學生就是在受欺負:說難聽的話、取笑或被叫難聽的外號;將他(她)排斥在朋友之外,故意不理他(她);打、踢、推、撞或威脅;散布謠言、散布惡意小紙條以使別的學生不喜歡他(她);做其他諸如此類的傷害性事情。對于青少年來說,應學會自我保護,保護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不受到傷害。
二、教學目標
1.樹立自我保護、保護他人的意識,防止校園欺凌發(fā)生。
2.認識到面對校園欺凌人人都有責任,不做冷漠旁觀者。
3.學會有效應對校園欺凌,保護自我。
三、教法學法:
1.教法:討論交流法、講授法
2..學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自主學習法
四、教學準備:查閱資料、PPT制作。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學生活動與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播放校園欺凌片段
校園欺凌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心理課堂,今天我們探索什么主題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
教師:不是所有的青春都浪漫美好的,青春也可能是悲傷的,而校園欺凌就是青春里那道明媚的傷疤,時刻刺痛著我們。對于青少年來說,應學會自我保護,保護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不受到傷害。
教師:校園欺凌是發(fā)生在校園內外、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一種攻擊性行為。那你知道的哪些行為屬于校園欺凌?
學生舉手回答……
教師:通過大家的發(fā)言,可以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校園欺凌的了解還是比較多的。校園欺凌主要有五種行為,總結起來就是:打、罵、毀、傳、嚇。
打:受到毆打、被別人用肢體暴力惡意攻擊。
罵:被惡意取笑、嘲弄、侮辱、譏諷、貶低。
毀:被故意損壞書本、衣服等個人物品或財物
傳:被惡意傳播謠言、詆毀、人身攻擊。
嚇:被恐嚇、威脅、逼迫,被故意無視、被聯(lián)合起來排擠。
導入采用校園欺凌視頻的形式,能自然引出主題,也能引起學生對校園欺凌的覺察。
請同學討論哪些行為屬于校園欺凌?認識校園欺凌,檢查自己的行為,現(xiàn)在欺凌的形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隱蔽,所以有必要讓學生認識校園欺凌的表現(xiàn)形式。
校園欺凌的危害
校園欺凌會給受害方帶來心理壓力,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對欺凌者本人也會造成很大傷害。使其道德缺失,誠信度下降,或者因違法亂紀受到治安處罰或法律懲處,對本人、家庭成員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陰影和壓力,使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得不到保證,身心健康畸形發(fā)展。
教師: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往往存在這三種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
欺凌者:是指在校園內外實施欺凌行為的一方,其中包括主要欺凌者和欺凌協(xié)助者/支持者。
被欺凌者:即受欺凌者,是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在校園欺凌行為中是處于弱勢的一方。
旁觀者:他們不是校園欺凌事件的參與者,但目睹或聽聞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在校園欺凌行為中處于旁觀的位置。
校園欺凌的應對
普及旁觀者效應知識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三種角色在面對欺凌時正確的做法?
學生回答:……
老師:這三種角色,大家可能也很有可能成為任意一中,反對校園欺凌并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而是需要大家一起作出努力。
欺凌者——要及時作出改變
被欺凌者——不惹事、不怕事、會求助
旁觀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欺凌者如不及時作出改變,可能會承擔巨大的經濟壓力,為此可能花上成千上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如果構成故意傷害罪,被追究刑事責任。我國刑法對犯罪年齡的界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已滿16周歲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特別規(guī)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的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jié)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被欺凌者:應該如何做呢?老師總結了三條建議:不惹事、不怕事、會求助
不惹事:在與同學交往中,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無事生非,不恃強凌弱,不欺負別人,當遇到矛盾時,我們應該寬宏豁達。
(1)不攜帶較多的錢和手機等貴重物品,不公開顯露自己的財務。
(2)前往廁所、樓道拐角或學校附近巷子等欺凌多發(fā)地時盡量結伴而行。
(3)提升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平時加強鍛煉,以便在危險時進行自保。
不怕事:我們善良為人,安分守己,不惹事生非,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做人的血性,可以讓人任意欺負。當面對校園欺凌的時候,退縮和逃避只會讓欺凌者更加囂張,我們要勇敢面對,通過合理和正當?shù)耐緩胶葱l(wèi)自己的權利和尊嚴。在面臨生命安全威脅的時候,運用一切手段和力量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
而作為旁觀者我們能做些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為什么我們會冷眼旁觀?請看視頻——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同學們,我們了解了旁觀者效應對我們的影響后,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應該第一時間作出判斷,施以援手,如果當我們我們不幸發(fā)生緊急情況,在尋求他人幫助的時候應該具體地請這個人幫助你,而不是向一群人喊救命!
從三種角色出發(fā),引導學生在面對校園欺凌的時候為所當為,保護好自己和身邊的人。
這里特別增加法律知識讓學生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對是欺凌的同學有威懾的效果。
總結
親愛的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到欺凌主要表現(xiàn),和欺凌的危害。維護校園和諧,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拒絕校園欺凌,愿所有的青春都能被溫柔以待。
這是一份北師大版(2015)八年級全冊第四課 愛與溝通教案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背景,教學目標,學習重點難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心理健康八年級全冊第四課 愛與溝通教案設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內容及解析,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解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過程,教學板書設計,課后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北師大版(2015)第四課 愛與溝通教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行為目標,總結階段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