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單元的主題是研究日、地、月三個天體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關系。本單元將通過觀察活動、模擬實驗、查閱資料、制作海報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三個天體的特點,了解它們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
本單元共8課,大致分為3個部分。
第1課“仰望天空”是單元的起始課,讓學生初步了解太陽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學會利用維恩圖歸納兩者的相同與不同。
第2~3課“陽光下物體的影子”和“影子的秘密”,主要是了解陽光下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基本的光影關系。
第4~7課“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月球——地球的衛(wèi)星”“地球的形狀”與“地球——水的星球”將引導學生認識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逐步建立日、地、月之間的聯(lián)系。
第8課“太陽、月球和地球”是單元小結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地球的主題海報,通過查閱、整理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地球的信息。在展示和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各小組互相學習,獲得更多有關地球的知識,并對地球家園產(chǎn)生一些新的問題和思考。
太陽、地球和月球是大多數(shù)學生了解最多的天體,學生通過日常觀察、課外閱讀等途徑對三個天體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在2年級已經(jīng)學習了地球家園、太陽的位置和方向、觀察月相等內容。在本單元,他們將了解到三個天體的更多特征以及三個天體的運動所引起的簡單自然現(xiàn)象和規(guī)律。
1.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建立模擬實驗和宇宙天體的聯(lián)系。類比,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推測出與之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方法。面對龐大、遙遠、難以觀測的宇宙天體,學生可以先利用身邊熟悉的物品建立模型,來探究天體的奧秘。例如,模擬月食實驗中,先分別用乒乓球和正方體小木塊模擬地球,再結合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歷類比推測出合理的地球形狀。
2.搭建合理的腳手架,建構科學概念。3年級學生對于太陽、地球和月球等天體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科學認知,但是這些科學認知不是系統(tǒng)地建構到學生頭腦中的,而是以孤立或碎片的形式直接植入的。所以教師應該在零散的知識和科學概念之間搭建一個合理的腳手架,幫助學生完成科學概念的構建。例如,推測環(huán)形山的成因時,教師可以提供信息腳手架,提前讓學生查找資料調查環(huán)形山的背景;在研究環(huán)形山的“隕石撞擊說”時,教師可以提供實驗腳手架,并確保提供的材料盡可能貼近真實情況。
第1課 仰望天空
(教材P42~44)
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
課題
仰望天空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給地球帶來光照和熱量。
2.知道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但是它們的表面各不相同。
3.知道太陽和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不同。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觀察、對比圖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陽和月球的信息。
2.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用模擬實驗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間問題。
3.能利用維恩圖整理信息,比較兩個天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天空產(chǎn)生好奇心,樂于探索星空。
2.樂于陳述自己已有的認知,善于傾聽與接納別人的觀點,達成共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了解和意識到太陽和月球是我們生存的天體環(huán)境的一部分,太陽和月球與地球朝夕相伴,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有很大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太陽和月球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難點:能通過比較照片、模擬實驗等方式進行觀察探究,能利用維恩圖來整理完善知識。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圓形紙筒、大圓紙片(代表太陽)、小圓紙片(代表月球)、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太陽和月球的實景圖。
流程
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太陽和月球的實景圖。)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白天時常會看到耀眼的太陽,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提問:在2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有關太陽和月球的一些知識,關于太陽和月球,我們都知道什么?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預設: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每天東升西落。太陽是恒星,能發(fā)光發(fā)熱;月球是衛(wèi)星,圍繞地球運動……)(教學提示:指導學生使用維恩圖,并用關鍵詞進行記錄。)
3.揭題:同學們對太陽和月球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仰望天空,進一步認識天空中的太陽和月球。(板書:仰望天空)
【設計意圖】聚焦問題“關于太陽和月球,我們都知道什么?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既對學生的前認知進行調查,也引入了本課的學習任務——認識太陽和月球。維恩圖是整理信息的重要思維工具,指導學生使用維恩圖能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比較太陽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過渡:(教學提示:組織學生交流分享他們關于太陽和月球的認識。)剛才同學們通過分享又了解了很多關于太陽和月球的知識,現(xiàn)在請大家觀察老師出示的兩組照片。(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43圖片。)
2.提問:在第一組照片中,太陽和月球都有光嗎?(預設:兩者都有光。)太陽的光和月球的光有什么不同?(預設:太陽是自身發(fā)光,而月球本身不發(fā)光,是反射的太陽光。)
3.追問:第二組照片展示的是太陽和月球的表面,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預設:太陽表面能看到太陽黑子,月球表面有很多環(huán)形山。)
4.講解: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之所以是暗黑色的,是因為該區(qū)域比周圍區(qū)域的溫度低了上千度,因而其顏色比周圍要暗。月球表面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圓形凹坑,被稱為“環(huán)形山”。環(huán)形山有單個的,有幾個疊加在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
5.小結:(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及時把新發(fā)現(xiàn)更新在維恩圖中。)根據(jù)之前的觀察,我們可以歸納出太陽和月球的一些特征:①太陽、月球都是球體;②太陽的溫度很高,能發(fā)光發(fā)熱,表面有太陽黑子;③月球自身不發(fā)光,靠反射太陽光發(fā)亮,表面有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維恩圖對太陽和月球的相同與不同進行歸納總結,能幫助他們及時梳理已有認知,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樂于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探索二:通過模擬實驗了解太陽、月球的大小
1.提問:大家都知道太陽實際上比月球大很多,但為什么兩者看上去差不多大小呢?(預設:因為距離地球的遠近不同。太陽距離地球遠,看起來較?。辉虑蚓嚯x地球近,所以看起來和太陽差不多大。)
2.過渡:為了驗證大家的想法,接下來我們就通過模擬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3.追問:(教學提示:出示圓形紙筒、大圓紙片、小圓紙片。)大家能推測一下這三樣物品分別模擬的是什么嗎?(預設:圓形紙筒模擬地球上人的觀察視角,大圓紙片模擬太陽,小圓紙片模擬月球。)
4.布置任務:請同學們分組進行模擬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設計意圖】模擬實驗是天體學習中的重要方式,也是科學家研究宇宙問題的重要方法。通過模擬實驗,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太陽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原因。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太陽是一顆恒星,給地球帶來光照和熱量;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wèi)星,自身不發(fā)光,能反射太陽光;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但是它們的表面形態(tài)各不相同;太陽和月球實際大小不同,但從地球上看二者可視大小相似,是因為太陽和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不同。
2.拓展: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太陽和月球的知識。
【設計意圖】本課是單元的起始課,為后面的課程內容奠定基礎。拓展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課后了解更多關于太陽和月球的知識,有利于后面學習的展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屬于宏觀世界的知識,對3年級的學生而言比較抽象。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缺乏相關的知識基礎和空間想象能力,所以他們的學習會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各種途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新課的進行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多多展開交流討論,在相互交流中學習新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僅作為一個引導者存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圖片、動畫和影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xiàn)出太陽和月球的相同與不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時,要提前分好組并做好實驗分工,再到室外較空曠的地方展開活動。
課后作業(yè)
三、選擇題。
1.地球上的光和熱主要來自( )。
A.太陽 B.月球 C.地球內部
2.太陽是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氣體星球,天文學中把這類星球稱為( )。
A.衛(wèi)星 B.恒星 C.行星
3.以下天體中,體積最大的是( )。
A.太陽 B.地球 C.月球
參考答案
三、1.A 2.B 3.A
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級下冊1.仰望天空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解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三年級下冊1.仰望天空第1課時教案設計,共2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討,拓展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三年級下冊1.仰望天空教案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