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隱居隆中,刻苦攻讀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人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山輔佐劉備,聯(lián)吳抗曹,敗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后,他受遺詔輔助后主劉禪。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后世稱諸葛武侯。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即本文)《后出師表》《誡子書》等。
公元181年:出生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19歲:與友人徐庶師從司馬徽。27歲:在司馬徽、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后, 旋即出山輔助劉備。28歲:參與赤壁之戰(zhàn)獲勝。43歲: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45歲: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47歲: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48歲: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49歲: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50歲:諸葛亮再次北伐。51歲:諸葛亮北伐,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54歲: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下面一副對聯(lián)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你能說出具體提到了他的哪些事件嗎?
上聯(lián):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下聯(lián):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表,是我國古代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是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在漢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zhí)異。”由此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tǒng)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nèi)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常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出師表:就是在軍隊出征之前,寫給君主表明請求和愿望的奏章。
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jīng)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lián)盟已經(jīng)破裂,荊州已經(jīng)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zhàn)爭,國力更加困乏。于是諸葛亮派人和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叛亂,穩(wěn)定了后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國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tǒng)一中國,復興漢室。
欣賞課文誦讀: 1.注意字詞讀音 2.注意斷句和節(jié)奏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死。崩,古代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連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原因。
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失義,不合道理
擴大皇上聽聞的范圍。意思是要后主廣泛聽取意見。
三國時期蜀漢的創(chuàng)建者劉備,221—223年在位。
先帝開創(chuàng)大業(yè)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了?,F(xiàn)在天下分成三國,我益州地區(qū)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實在是形勢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候啊。然而,侍奉守衛(wèi)的大臣們在宮廷內(nèi)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在疆場上奮不顧身。原來(他們)是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禮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發(fā)揚志士們的士氣,不應該隨意地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啊。
1.作者是在什么形勢之下寫的《出師表》?請用原文回答。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是聯(lián)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亭(今湖北宜都)戰(zhàn)役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qū),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tǒng)治者也趁機發(fā)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經(jīng)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3.由此,作者首先向后主劉禪提出了什么建議?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晉升、處罰,贊揚、批評。
宮內(nèi)和丞相府的賞罰標準不同。
皇宮和丞相府中,都是一個整體,晉升、處罰、贊揚、批評,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者盡忠心做善事的人,應該一律交給負責專職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應當有偏袒護私,使宮內(nèi)和丞相府的賞罰標準不同。
1.作者為后主劉禪提的第二條建議是什么?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宜:俱為一體 付有司論起刑賞
不宜:內(nèi)外有別 偏私不公
目的: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形容詞用作名詞,忠良誠實的人。
即“以是”, “因此”的意思。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淑,善。均,公正、公平。
侍中郭攸之、費祎,侍郎董允等人,這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思慮忠誠純正,因此先帝才選拔留下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要詢問他們,然后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彌補缺失疏漏,有啟發(fā)和幫助。
將軍向寵,性情品行善良公正,明曉通達軍事,從前試用,先帝稱贊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征詢他的意見,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致,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適的安排。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 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形容詞用作動詞,親近。
這里表示原因,指“……的原因”。
指西漢的“興隆”和東漢的“傾頹”。
形容詞用作動詞,疏遠。
忠正賢明,為保全節(jié)操而死
計算日期來等待,意思是很快可以實現(xiàn)。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郭攸之、費祎,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正賢明,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王室的興盛,就為時不遠了。
1.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向后主劉禪引薦賢臣?為什么舉薦這些賢臣?
2.諸葛亮提出的第三條建議是什么?
正面:親賢臣,遠小人(先漢興?。?br/>反面:親小人,遠賢臣(后漢傾頹)
3.文中作者以先漢興隆與后漢傾頹作對比,意在說明什么?
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
以史為鑒,從正反兩方面向后主言明:能否親賢遠佞關系到國家的存亡,強調(diào)了親賢遠佞的重要性。
4.諸葛亮就國內(nèi)政治問題向后主提出了三條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條?
①“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建議劉禪廣泛聽取忠臣的意見,發(fā)揚先帝遺德,振奮有理想、有抱負之人的精神。
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宮廷和丞相府是一個整體,里面的人都是國家官員,對他們實行晉升、懲罰,表揚、批評,應當用同樣的標準。
③“親賢臣,遠小人”,親近賢臣,疏遠小人。
其中“親賢遠佞”是最重要的建議。只有做到親賢遠佞,才能廣開言路,聽取忠諫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賞罰不明。文章以先漢的“興隆”和后漢的“傾頹”為前車之鑒,以先帝嘆惜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并以“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促使后主親賢臣遠小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 二十有一年矣。
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覆滅,顛覆。這里指兵敗。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身耕種,只求能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中揚名顯達。先帝不因為我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自降身份,屈尊就卑,接連三次到草廬里拜訪我,拿時局大事來征詢我,我因此感奮激發(fā),于是答應先帝愿意為他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2)文中表達諸葛亮志趣的句子是 , 。
(1)與“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相照應的句子是 , 。
1.速讀課文第6段,篩選信息,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3)“ , ”高度概括了諸葛亮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盡了他的一生。
2.閱讀第6段,思考:文中諸葛亮追述了哪幾件事?回顧這三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自敘經(jīng)歷,重點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臨危受命、劉備白帝城托孤三件事。
目的:表達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用先帝的創(chuàng)業(yè)艱難來激勵后主劉禪和效忠劉備父子的真摯之情;另外也將出師與諫言溝通起來。
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敗劉備于長坂。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使江東,聯(lián)結孫權。諸葛亮以隆中路線的堅定原則與孫權談判,訂立雙邊同盟,而不是附庸順從。孫權認識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讓步。聯(lián)吳抗曹,在赤壁大破曹操。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也唤吖呻胖?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三國志——諸葛亮傳》
劉備去世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
3.自讀文中作者自述身世的部分,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目的。
最后概括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說明自己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
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劉備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原來的都城,指東漢都城洛陽。
不生長草木,這里指貧瘠、未開墾的地方。
斟酌利弊。斟酌,考慮可否。損,損害。益,益處。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自從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擔心先帝的托付沒有效果,以致?lián)p傷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率兵渡過瀘水,深入貧瘠、未開墾的地方?,F(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軍備充足,應當鼓勵并率領全軍,向北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自己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勢力,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和效忠于陛下您的職責和本分。至于(處理事務)斟酌利弊,毫無保留地提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1.原因:臨崩寄臣以大事(完成先帝遺愿)2.準備充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目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4.交代出師后國內(nèi)政事的安排
諸葛亮在追述舊事的同時,又提到了攸之、祎、允這個幾人,有什么用意呢?
表面上說“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是他們的責任,其實還是旨在規(guī)勸后主要多聽賢臣的意見,親近賢臣。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揭示他們的過失。彰,公布。
詢問(治國的)好方法。諏,詢問。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取得功效,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祭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fā)揚圣德的話,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思慮謀劃,詢問治國的好辦法,明察并采納正確合理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F(xiàn)在我即將離朝遠征,面對表文流淚,激動得不知該說些什么話。
1、在第八小節(jié)中,諸葛亮再一次明確了各自的責任。
攸之、祎、允等朝臣:應盡興德之言
后主劉禪: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目的:規(guī)勸劉禪“追先帝遺詔”,親賢納諫,遠離惡小。
全文核心思想:“親賢遠佞”
2.文章最后一句話體現(xiàn)了諸葛亮怎樣的思想感情?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結尾是表文的結語,表明諸葛亮臨行前的百感交集,無限眷戀之情。 這本來是“表”這種文體的套語,但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tài)全現(xiàn),耿耿忠心盡袒。
1.梳理本文結構,把握課文內(nèi)容。
第一部分(第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fā),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以往經(jīng)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2.本文是怎樣將敘事、抒情、議論融于一體的?結合內(nèi)容討論。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后主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漢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言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議,情理交融,言辭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薦賢才、講身世、談經(jīng)歷,都是為議論服務的,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jù),更能使人信服。
深諳治國之道頗具政治遠見
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如何看待他的忠心?
孔明曰:“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
玄德曰:“大丈夫抱經(jīng)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br/>孔明笑曰:“愿聞將軍之志。”
劉備“白帝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br/> 諸葛亮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br/>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br/>孔明曰:“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br/>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
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br/>不是簡單的忠君,更不是愚忠!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書憤》
《出師》一表通古今, 夜半挑燈更細看。 ——陸游《病起書懷》
凜然《出師表》, 一字不可刪。 ——陸游《感狀》
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 ——文天祥《正氣歌》
表,是中國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
《出師表》為何能一表名世?
《出師表》為何能一表名世?
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不效,則治臣之罪無興德之言,以彰其咎
本文敘述了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言辭懇切地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的忠心。
伴隨著五丈原的蕭蕭秋風;伴隨著無力統(tǒng)一漢室的綿綿長恨;伴隨著對后主的悠悠牽掛,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歷程。 54個春秋,對于擔負社稷之任的你,即使再延長一兩倍,也不會是那么的充足。常年的南征北戰(zhàn),鞍馬勞累;常年的焦慮,苦苦思索,嘔心瀝血;常年的日夜操勞,耗盡了你的心血和智力?!爸狙晟須炣妱談凇笔翘拼笤娙硕鸥槟愕穆臍v表上所填的充滿感嘆而又無不惋惜的一句話。 那是豪杰輩出的年代。而你,更是這些英雄豪杰中的佼佼者。你很明智,沒有選擇當時已“謀臣如云,武將似雨”的一代奸雄曹操,也沒有去尋擇“雄踞江東,已歷三世”的孫權,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位名播九州兵微將寡相對仁厚的劉備,因為著這更符合“良臣擇主而事”的標準,更何況他的政治抱負與你的又是如此合拍,“相見便若平生”于是在長久的蟄伏中已熟諳韜略的你在被三顧之後終于出山了,其實你年方三九。 你的出山使劉備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從此,漂泊四方行蹤不定的劉備,終于可以微微地松一口氣了。他的實力也逐漸列于那些實權在握的列強之中。 你總是以勝利者的形象出現(xiàn)。絕代的智慧是你的資本。博望用兵,初出茅廬的你使十萬曹兵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舌戰(zhàn)群儒,面對東吳群臣,你風流瀟灑,應付自如;三氣周瑜,面對勁敵你從容不迫,游刃有余,七擒孟獲,為平定邊患你深入險地,剛柔兼濟。 伴隨著刺骨寒風,就在這危難關頭,就在這天下大亂,三分未定的形勢下,您與世長辭。您的去世,令劉阿斗確實是扶不起來了,您的去世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不幸的夢。 智者的化身,忠臣的楷?!T葛亮,愿你永遠安息。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2024)九年級下冊出師表課前預習課件ppt,文件包含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23出師表》課件pptx、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23出師表》教案docx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出師表教案配套課件ppt,共39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趣味導入,作者簡介,人物簡介,寫作背景,文體知識,基礎夯實字詞過關,不追求名位,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過分地看輕自己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九年級下冊出師表完整版ppt課件,文件包含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出師表課件pptx、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出師表教案docx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43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