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考復習九下《出師表》對比閱讀
一 、《出師表》VS《郗超薦賢》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乙】郗超與謝玄①不善,苻堅②將問晉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視淮陰⑤矣,于是朝議遣玄北討,朝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見其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勛”大功既舉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注釋〕①郗(xī)超、謝玄:均為東晉大臣 ②苻(fú)堅:十六國時前秦國主,在淝水之戰(zhàn)中被東晉打?、蹎枙x鼎:圖謀奪取晉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陰: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溫,東晉征西大將軍⑦履屐之間:距離很小,此處指小事
1.選出對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2分)
A.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給予) B. 必能裨補闕漏(同“缺”,缺點)
C. 郗超與謝玄不善 (善良的) D. 既已狼噬梁、岐(像狼一樣)
2.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故不為茍得也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扶蘇以數(shù)諫故
C.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至則無可用
D.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其如土石何
3.請用“∕”為【乙】文中畫線句斷句(只斷兩處)(2分)

大 功 既 舉 人 咸 嘆 超 之 先 覺 又 重 其 不 以愛 憎 匿 善
4.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甲】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5.【乙】文中郗超認為謝玄一定能完成北討苻堅的重任,他的根據(jù)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說說(2分)
6.在【甲】【乙】兩個文段中,諸葛亮和郗超為國家舉薦人才的做法,體現(xiàn)了他們的優(yōu)良品質(zhì)請根據(jù)文段的內(nèi)容對兩人作簡要評價(3分)
諸葛亮:


二、 《出師表》VS《隆中對(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時(當時)先主屯(屯兵,駐守)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委屈,招致引來)也。將軍宜枉駕(委屈車馬)顧之?!庇墒牵ㄒ虼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張)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智謀方法)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認為)計將安(怎么)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時先主屯新野( )(2)將軍宜枉駕顧之( )
(3)躬耕于南陽(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將軍宜枉駕顧之( ) (6)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以: )
(7)由是先主遂詣亮(由是: )
2.下列句中加點詞指代的對象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臣本布衣(諸葛亮自稱) B.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劉備)
C.孤不度德量力(劉備自稱) D.君謂計將安出(徐庶)
3.翻譯下列句子。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甲、乙兩段文字敘述了同一件事,從中可提煉的成語是:


5.甲段中的哪句話與乙段中劃線句相照應的?:


6.“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表現(xiàn)了劉備怎樣的態(tài)度?


7(乙)段中,劉備的話有三層意思,請概括大意:



8.有人閱讀完《隆中對》后擬一上聯(lián),請你根據(jù)對《出師表》的閱讀理解對出一下聯(lián)。
上聯(lián):《隆中對》劉玄德問計;下聯(lián):

9.甲文中帶線句子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10. 甲文中與乙文所敘的事情相關(guān)的句子是:


11.閱讀成都武侯祠內(nèi)的一副對聯(lián),回答后邊的問題。(2分)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三、 《出師表》VS《隆中對(二)》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乙)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一起)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最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確實)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被)之用,此可以為(把他作為)援而不可圖(圖謀,謀?。┮?。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用來……)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1、聯(lián)系兩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將軍”也就是乙段中的 。
2.甲段中加點的兩個字,“胄”的讀音是 ; “身”的意思是 。
乙段中加點詞語“不毛”的意思是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譯文:
4、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標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話概括均可)。


5、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jù)文段內(nèi)容簡要概括。(3分)


6、“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體現(xiàn)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體現(xiàn)“老臣心”的一句話是

7、[甲]段中諸葛亮替劉備設(shè)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么戰(zhàn)略方針?(原文回答)


8、諸葛亮在答計中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當時的形勢? 從隆中對的描寫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⒐文中寫劉備聽了諸葛亮一番話后,只說了一個“善”字,請你聯(lián)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稱描寫一下劉備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


10、在公眾眼里,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歷來被人們所稱頌,除以上杜甫的詩句外,有關(guān)他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俗語等還有很多,請列舉三個(句、對)。






四、閱讀有關(guān)諸葛亮的兩則文言文,完成題(14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節(jié)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篤,召亮于成都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國,終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荨绷撂槠唬骸俺几尧藿吖呻泞咧ΓБ嘀邑懼?jié),繼之以死⑨!”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⑩之如父”
(節(jié)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注釋: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滅魏滅吳,統(tǒng)一中國④[嗣子]此子劉禪嗣:繼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輔佐之臣⑧[效]獻出,呈獻⑨[繼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④若嗣子可輔( )
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3.閱讀文言文,要勤查工具書下面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屬”字的幾種解釋,判斷哪一種解釋最適合“屬以后事”中的“屬”字( )(2分)
屬①zhǔ連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隸屬,歸屬④親屬⑤類

4.簡要回答下面問題:(4分)
(1)課外閱讀能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加深我們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乙]段具體說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請把該句子抄下來(1分)


(2)你最欣賞諸葛亮哪一個特點?結(jié)合課內(nèi)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說說理由(3分)



五、(甲)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節(jié)選自《出師表》)
(乙)伏(對皇帝上表時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來。敬詞)念臣賦性(天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誰料)病在膏肓,命垂(懸掛。今人常說命懸一線,即此意。)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天下),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臣身在外,別無調(diào)度,隨時衣食,悉仰(仰仗,依靠)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2分)
①躬耕于南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約己愛民 ④悉仰于官



2.翻譯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3.選出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2分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當世之事
C.提拔隱逸/以進賢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兩文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哪些可貴品質(zhì)?(2分)


5.甲、乙兩文中諸葛亮反復向后主劉禪提出了一條什么建議?這條建議在當今有何現(xiàn)實意義?


六、 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厚:豐厚,用做動詞。)幣,以招賢者,故往見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人員,多指宦官)言于君曰:‘請求之?!仓?。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馬且買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指很多,虛數(shù))。今王誠欲致(招來)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被任用),況賢于隗者乎?”于是昭王為隗筑官而師之。士爭湊(聚集,奔赴)燕。??? (節(jié)選自《燕昭王求賢》)
【注】①厚:豐厚,用做動詞②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人員,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虛數(shù)④致:招來⑤見事:被任用⑥湊:聚集,奔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 (4)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茍全性命于亂世 / 況賢于隗者乎
B.受任于敗軍之際 / 臣聞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 /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D.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3.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只劃一處)(2分)
士 爭 湊 燕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語句。(4分)
(1)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譯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5.結(jié)合兩篇選文,概括劉備和燕昭王對待人才的共同之處(2分)




七、【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
當初,諸葛亮上書給后主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頃,供給家人的衣食還有結(jié)余。至于我在外任職時,沒有另外征集賦稅,隨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給,也不另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來增加自己的丁點財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讓我辜負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絲綢,外面有多余的財產(chǎn)?!钡搅怂赖臅r候,真的像他所說得那樣。
1. 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4分)
(1)臣本布衣 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驅(qū)馳:(4)悉仰于官 仰: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字的含義(2分)
(1)咨臣以當世之事( )
(2)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2)及卒,如其所言

4.(甲)文中,包含一個成語,這一成語是(1分)

5.由(乙)文中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zhì)?你知道后人對諸葛亮是如何評價的嗎?說出其中一點即可。(3分)



6.你對諸葛亮不留遺產(chǎn)給兒孫(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有什么評論?(3分)


八、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0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
當初,諸葛亮上書給后主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頃,供給家人的衣食還有結(jié)余。至于我在外任職時,沒有另外征集賦稅,隨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給,也不另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來增加自己的丁點財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讓我辜負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絲綢,外面有多余的財產(chǎn)?!钡搅怂赖臅r候,真的像他所說得那樣。
1. 解釋詞語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悉仰于官 悉:
2、下列例句中與“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C. 咨臣以當世之事 D. 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4.由(乙)文中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zhì)?你知道后人對諸葛亮有何評價嗎?舉出一例即可(4分)




九、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2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
【乙】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損抑⑦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注釋:①御:馬夫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里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⑦自損抑: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1.解釋下列短語(2分任選4個作答)
(1)簡拔: (2)裨補闕漏:
(3)優(yōu)劣得所: (4)意氣揚揚:
(5)名顯諸侯: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4分)
(1)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br />

(2)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選出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 )(2分)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實論證的寫法,思路嚴密;直截了當,讓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簡短精練,含義深刻,含蓄地表明觀點、說明道理,說服力強。
C.甲文乃出師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達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
D.乙文非常細膩地敘述了一個故事,雖鮮明生動,但讀者難以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用這樣的手法推薦國家大臣,似乎也不夠慎重。
4.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結(jié)合選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們選用人才的標準有何不同?(4分)


十、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齊桓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②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被腹唬骸安蝗唬框埖摼粽撷?,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v夫子驁祿爵,吾庸④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呂氏春秋?下賢》)注:?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 ③驁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 躬耕于南陽? 躬: (2)猥自枉屈?猥:?
(2) (3)攘除奸兇?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3.諸葛亮的“不求聞達于諸侯”和稷的“驁祿爵”的價值取向?qū)δ阌惺裁磫⑹荆?br />

4.結(jié)合文意,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5.請從內(nèi)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




十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①祿爵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②者,亦輕其士??v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 (《呂氏春秋·下賢》)
【注釋】①“驁”同“傲”② 霸王:霸王的事業(yè)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2 分)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
(2) 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 )
2、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茍全性命于亂世 告之于帝 B、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入則無法家佛士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中有足樂者D、遂見之 公將鼓之
3、用“/ ”標出下列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每句限一處)(2分)
(1)咨 臣 以 當 世 之 事


(2)一 日 三 至 弗 得 見



4、理解填空( 2 分)
(1)杜甫在《蜀相》 一詩中寫道:“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甲文中最能休現(xiàn)諸葛亮“兩朝”、“老臣心”的句子是
(2)齊桓公一日之內(nèi),數(shù)見布衣之士,亦可謂“三顧頻頻” 乙文中最能表現(xiàn)他這樣做的理由的句子是
5、甲文中的劉備與乙文中的齊桓公有何共同點?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認識( 3 分)
共同點:


認識:


十二、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3分)
【甲】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愿,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br /> 1.解釋下列詞語(4分)
①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寄:  ?、谑唏w鈍,攘除奸兇  攘除: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宜:  ④今賊適疲于西   適: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分)
A.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B.以奉先帝之遺愿
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      輟耕之壟上
C.而議者謂為非計       D.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3.翻譯下面句子(4分)
①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②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4.縱觀甲乙兩段內(nèi)容,簡要概括諸葛亮請求興北伐的三個理由(3分)




十三、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6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乙】晉平公問于祁黃羊①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qū)υ唬骸敖夂诳伞逼焦唬骸敖夂亲又鹨??”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4分)
(1)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2)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
(3)其誰可而為之( ) (4)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 )
2.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2)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


3.甲乙兩文都說到“用人”的問題,但兩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諸葛亮出師前給后主劉禪所提出的中肯建議,其核心是: ;乙文中祁黃羊舉薦賢人的特點是: (用原文回答)(4分)
4.選擇一個角度,談談你讀了(甲)文或(乙)文后獲得的啟示


十四、甲: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觀滄?!罚?br /> 乙: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選自《出師表》)
丙: 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朕之所任,皆以為賢,卿知佞者誰耶?”對曰:“臣居草澤,不的知佞者,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碧谥^封德彝曰: “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如此,豈可堪為教令?”謂上書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
???注釋 ①的知:確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邊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選自《貞觀政要·誠信》
1.下列句中加線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有上書請去佞臣者???????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B.流水清濁,在其源也????? 不可知其源
C.深鄙其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犧牲玉錦,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下列句中的“以”與“以告先帝之靈”中“以”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皆以為賢????
B.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 ?
D.不欲以詐道訓俗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2)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4.甲文中描寫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他們表現(xiàn)大海的遼闊壯美;丙文中“流水清濁,在其源也”也是寫水的,其作用是_

5.曹操歷來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乙文中的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別是如何評價他的?讀了《觀滄?!泛螅阏J為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
?



十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題目(12分)
(甲文)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選自《出師表》
(乙文)墨者①有鉅子②腹黃享 ③,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黃享 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黃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選自《呂氏春秋·去私》
注釋:①墨者:指墨家②鉅子:墨家學派對墨學有成就的人稱“鉅子”③腹黃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3分)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 )
A.以光先帝遺德 光:發(fā)揚光大 B.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刑:罰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道理 D.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 賜:恩賜
(2)結(jié)合語境解釋(甲)文中的“引喻失義”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義也”中的“義”的意思(1分)


2.將選文中畫“ ”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2分)
譯文:

(2)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2分)
譯文:

3.(甲)文和(乙)文雖然一段是以議論為主,一段是以記敘為主,但是告訴了我們一個相同的道理請在讀懂(乙)文故事的基礎(chǔ)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這道理(2分)



4.讀完這兩段選文,你從中領(lǐng)悟到什么呢?假如現(xiàn)在讓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師(或班長)對今后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一條建議,你會提出怎樣的建議呢?請結(jié)合你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感悟,將你的建議寫在下面的橫線上(不少于30字)(3分)
答:你的建議




十六、閱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乙)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②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3分)
(1)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2)由是先主遂詣亮 (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 )
(2)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
3、翻譯文中劃線的兩個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回答下列問題(4分)
(1)甲文段著重記敘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哪兩件事?表明作者高潔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2)乙文段在寫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請作簡要說明



5、《出師表》中考試題集錦
上聯(lián):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下聯(lián):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______________②東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八陣:______________
十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節(jié)選自《出師表》)
【乙】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嘗從人寄食,人多厭之。嘗就南昌亭長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覺其意,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既貴,酬以千金。
(選自《智囊》)
【注】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飯。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深入不毛
(3)韓信始為布衣時
(4)吾哀王孫而進食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躬耕于南陽 信釣于城下B.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吾必有以重報母
C.韓信始為布衣時 不為具食D.奉命于危難之間 人多厭之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信既貴,酬以千金。


4.同是寫人敘事,【甲】【乙】兩文卻風格各異:【甲】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自敘經(jīng)歷,表明了興復漢室的決心,【乙】文則用 ,敘述了 ,表明了 。(2分)
5.韓信和諸葛亮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個性相異,但他們都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我們還可以從【甲】【乙】兩文中看出他們的另一個共同點是 。十八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選自《出師表》)
【乙】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①廢廖立、李嚴②于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嚴聞亮卒,發(fā)病而死。故陳壽④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洧莸蓉M可不企慕及之?”
【注釋】①表:指上表建議。②廖立、李嚴:蜀漢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數(shù)民族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而亡國。④陳壽:西晉人,著有《三國志》。⑤卿:古代君對臣的稱謂。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3分)
(1)志慮忠純: (2)悉以咨之:
(3)嚴聞亮卒:
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太宗謂房玄齡等曰       太守謂誰(《醉翁亭記》)
B.嘗表廢廖立、李嚴于南中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C.立聞亮卒           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D.發(fā)病而死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2)諸葛亮為丞相,甚平直。

4、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亮 之 為 政 開 誠 心 布 公 道

5、【乙】文中哪句話最能詮釋諸葛亮提出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主張?(請和原文回答)(3分)


十九、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回答1721題(12分)
?【甲】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乙】班超字仲升,扶風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jié)然內(nèi)孝謹,居家常執(zhí)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辮,而涉獵書傳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詣校書郎⑥,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擾當效傅介子⑦、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1”
?注釋:①扶風:漢朝郡名②平陵:漢朝縣名③徐:徐縣.漢朝縣名④永平:漢明帝年號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漢書》的作者⑥校書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漢冒險家,以計斬樓蘭王聞名于世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具體含義(2分)
?①由是先主詣亮(?? )?? ②不恥勞辱( )
2.乙文中有一個句子與甲文中的“時人莫之許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找出這個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

3.將乙文中畫線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2分)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
譯文: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個通假字,試推測是哪一個字并寫出本字(2分)
?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通假字是,

本字是

5.刻畫人物有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比較兩文在這方面有何異同,試結(jié)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
??????
??????






答 案
《出師表》對比閱讀
一 、《出師表》VS《郗超薦賢》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乙】郗超與謝玄①不善,苻堅②將問晉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視淮陰⑤矣,于是朝議遣玄北討,朝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見其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勛”大功既舉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注釋〕①郗(xī)超、謝玄:均為東晉大臣 ②苻(fú)堅:十六國時前秦國主,在淝水之戰(zhàn)中被東晉打敗③問晉鼎:圖謀奪取晉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陰: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溫,東晉征西大將軍⑦履屐之間:距離很小,此處指小事
譯文: 郗超與謝玄不友好。苻堅將要侵犯晉國,在像狼一樣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樣盯住了淮陰。當朝中討論派謝玄向北討伐的事,大臣中間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說:“這個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溫府做事,見他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適合他們的工作。 由此推論,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北狈ゴ蠊Ω娉桑敃r人們都感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又推重他不因為個人愛憎而抹殺別人的優(yōu)點。
1.選出對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C )(2分)
A.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給予) B. 必能裨補闕漏(同“缺”,缺點)
C. 郗超與謝玄不善 (善良的) D. 既已狼噬梁、岐(像狼一樣)
2.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A )(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故不為茍得也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扶蘇以數(shù)諫故
C.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至則無可用 D.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其如土石何
3.請用“∕”為【乙】文中畫線句斷句(只斷兩處)(2分)
大 功 既 舉 人 咸 嘆 超 之 先 覺 又 重 其 不 以愛 憎 匿 善
(2分)大 功 既 舉 /人 咸 嘆 超 之 先 覺 / 又 重 其 不 以 愛 憎 匿 善
4.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甲】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4.(2分)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tǒng)領(lǐng)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贊揚批評,不應標準不同。
5.【乙】文中郗超認為謝玄一定能完成北討苻堅的重任,他的根據(jù)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說說(2分)5.(2分)郗超曾與謝玄共事,發(fā)現(xiàn)謝玄使用人才得當,做事細致,能使各人都發(fā)揮出他們的才干(意思對即可)
6.在【甲】【乙】兩個文段中,諸葛亮和郗超為國家舉薦人才的做法,體現(xiàn)了他們的優(yōu)良品質(zhì)請根據(jù)文段的內(nèi)容對兩人作簡要評價(3分)
諸葛亮:郗超評價諸葛亮能扣住“公平嚴明、知人善任、親賢遠佞”來答即可。
評價郗超能扣住“發(fā)現(xiàn)人才眼光獨到、力排眾議推薦人才、不計個人恩怨、心胸寬廣”來答即可。
二、 《出師表》VS《隆中對(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時(當時)先主屯(屯兵,駐守)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姡豢汕拢ㄎ?,招致引來)也。將軍宜枉駕(委屈車馬)顧之。”由是(因此)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張)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智謀方法)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認為)計將安(怎么)出?”
譯文:當時劉備在新野駐軍。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十分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一條臥龍,您想見他嗎?”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毙焓f:“這個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委屈自己去拜訪他。”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統(tǒng)治衰敗了,奸臣董卓、曹操之流先后專權(quán),皇上遭難出奔。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要想在天下伸張正義,但是缺乏智謀,因此失敗,一直到今天。但是我的志向還不罷休,您看該采取怎樣的辦法?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時先主屯新野( 駐扎 )(2)將軍宜枉駕顧之( 應當,應該 )
(3)躬耕于南陽( 親自 )(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5)將軍宜枉駕顧之(拜訪) (6)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把)
(7)由是先主遂詣亮(由是:因此)
2.下列句中加點詞指代的對象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D項中“君”指代諸葛亮。)
A.臣本布衣(諸葛亮自稱) B.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劉備)
C.孤不度德量力(劉備自稱) D.君謂計將安出(徐庶)
3.翻譯下列句子。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nóng)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在戰(zhàn)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
(3)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都不認同他。
4.甲、乙兩段文字敘述了同一件事,從中可提煉的成語是:
三顧茅廬 ,但兩文段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請用一句話概括乙文大意。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
5.甲段中的哪句話與乙段中劃線句相照應的?: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6.“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表現(xiàn)了劉備怎樣的態(tài)度?
表現(xiàn)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態(tài)度
7(乙)段中,劉備的話有三層意思,請概括大意:
⑴概述形勢,對“奸臣竊命”深表憤恨,對漢王朝命運表示深切關(guān)注
⑵申述自己的抱負和處境,表以興復漢室、鏟除奸惡為已任
⑶表明幾次相訪的誠摯心意。
8.有人閱讀完《隆中對》后擬一上聯(lián),請你根據(jù)對《出師表》的閱讀理解對出一下聯(lián)。
上聯(lián):《隆中對》劉玄德問計;下聯(lián):《出師表》諸葛亮抒忠。(能用對仗并能反映文章情感內(nèi)容即
9.甲文中帶線句子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效忠劉氏父子的一片赤膽忠心。
10. 甲文中與乙文所敘的事情相關(guān)的句子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11.閱讀成都武侯祠內(nèi)的一副對聯(lián),回答后邊的問題。(2分)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對聯(lián)中“兩表”指的是《出師表》《后出師表》,“一對”指的是《隆中對》 。
三、 《出師表》VS《隆中對(二)》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乙)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一起)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最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確實)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被)之用,此可以為(把他作為)援而不可圖(圖謀,謀?。┮病GG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用來……)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譯文:諸葛亮回答說:“自從董卓以來,英雄豪杰紛紛起兵,占領(lǐng)周縣的數(shù)也數(shù)不清。曹操跟袁紹相比,名氣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曹操最終能戰(zhàn)勝袁紹,從弱者變?yōu)閺娬叩脑?,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籌劃得當?,F(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擁有百萬的兵力,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可以跟他爭搶爭勝。孫權(quán)占據(jù)江東一帶地方,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這只可以把他結(jié)為外援,而不可以謀取他。荊州北面占據(jù)
1、聯(lián)系兩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將軍”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
2.甲段中加點的兩個字,“胄”的讀音是 Zhòu; “身”的意思是 親自 。
乙段中加點詞語“不毛”的意思是 不長草木 ,這里指貧瘠未開墾的地方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譯文: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心于陛下的職責本分。
4、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標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話概括均可)。
恢復漢室一統(tǒng)霸業(yè)(或“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5、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jù)文段內(nèi)容簡要概括。(3分)
答:對曹操“不可爭鋒”;對孫權(quán)“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劉備先取荊、益二州,等待機會。
6、“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體現(xiàn)了前句中的“天下計”,乙段中最能體現(xiàn)“老臣心”的一句話是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7、[甲]段中諸葛亮替劉備設(shè)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么戰(zhàn)略方針?(原文回答)政治藍圖是“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內(nèi)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
8、諸葛亮在答計中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當時的形勢? 從隆中對的描寫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從曹操、孫權(quán)、荊州和益州的地理位置、民心所向及劉備的“思賢如渴”等方面分析了當時的形勢。
從他隆中對中對天下形勢的冷靜客觀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有真知灼見,而且眼光長遠的人。一個極有才能,富有戰(zhàn)略眼光的政治家!
⒐文中寫劉備聽了諸葛亮一番話后,只說了一個“善”字,請你聯(lián)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稱描寫一下劉備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
示例:太精彩了!孔明真是神人啊!真乃天助我也!有了孔明,不愁我大業(yè)不成!
10、在公眾眼里,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歷來被人們所稱頌,除以上杜甫的詩句外,有關(guān)他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俗語等還有很多,請列舉三個(句、對)。
①有關(guān)典故如:初出茅廬:火燒新野:借東風;空城計;失街亭;氣周瑜。等等。
②有關(guān)成語如: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等。
③有關(guān)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等。
④有關(guān)俗語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

四、閱讀有關(guān)諸葛亮的兩則文言文,完成題(14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節(jié)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篤,召亮于成都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國,終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⑨!”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⑩之如父”
(節(jié)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注釋: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滅魏滅吳,統(tǒng)一中國④[嗣子]此子劉禪嗣:繼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輔佐之臣⑧[效]獻出,呈獻⑨[繼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譯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在永安病得很厲害,傳命召見當時還在成都的諸葛亮。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國家安定,最后統(tǒng)一全國。如果我的繼承人劉禪能夠輔助的話,就輔助。如果他不具備作為一個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諸葛亮哭泣地說:“我當用盡自己輔助的能力,獻出忠君不二的氣節(jié),一直到死!”劉備又下詔書命令劉禪:“你和丞相一起處理事務,要象父親一樣侍奉他”。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④若嗣子可輔( )
①卑鄙(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②由是(因此,由于這樣) ③顧(探望,拜訪) ④輔(輔助,協(xié)助) 根據(jù)答題的正確程度,酌情給分(每個解釋1分)
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①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②您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國家安定,最后統(tǒng)一全國
3.閱讀文言文,要勤查工具書下面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屬”字的幾種解釋,判斷哪一種解釋最適合“屬以后事”中的“屬”字(只需填序號)(2分)
3.(②)(2分) 屬①zhǔ連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隸屬,歸屬④親屬⑤類
4.簡要回答下面問題:(4分)
(1)課外閱讀能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加深我們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乙]段具體說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請把該句子抄下來(1分)
(答: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1分)
(2)你最欣賞諸葛亮哪一個特點?結(jié)合課內(nèi)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說說理由(3分)
(2)開放題答案略 答題關(guān)鍵在于有自己的觀點,且能結(jié)合課內(nèi)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加以評說,答題能自圓其說根據(jù)答題情況,酌情給分(3分) 自己的觀點1分;能結(jié)合課內(nèi)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1分;說理由較清楚,能自圓其說1分

五、(甲)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節(jié)選自《出師表》)
(乙)伏(對皇帝上表時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來。敬詞)念臣賦性(天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誰料)病在膏肓,命垂(懸掛。今人常說命懸一線,即此意。)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天下),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臣身在外,別無調(diào)度,隨時衣食,悉仰(仰仗,依靠)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譯文: 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趕上天下都很艱難的時世,起兵北伐,還沒有獲得完全的勝利,誰料到病在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約束自己,愛戴自己的老百姓,讓自己的孝道能通達至先帝,使自己的仁愛之心能廣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隱士逸士,讓賢良能走進宮庭,把那些奸臣饞臣從身邊支開罷黜,以使民風變得淳樸忠厚。

老臣當初侍奉先帝時,(一切支出)全都依靠官府,沒有自己經(jīng)營過生計?,F(xiàn)在都有了八百株桑樹(蜀中織錦是大行業(yè),有桑樹就有財源),還有十五頃薄田,子孫的吃穿用度,自然很豐足,甚至有盈余。老臣現(xiàn)在人在外面,沒有別的什么要調(diào)整的地方,跟著時節(jié)變化而變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別的營生,使這些吃穿多一丁點兒(以長尺寸:使它的尺寸有所增長)。如果老臣死的時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還有多余的財產(chǎn),(那樣)會辜負了陛下(的厚望)。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2分)
①躬耕于南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約己愛民 ④悉仰于官
1.①躬:親自,親身 ②卑鄙: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③約:克制 ④悉:全部,都
2.翻譯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2.我將來去世的時候,不允許家人收受財物,在外有盈余的錢財,而辜負了陛下的恩德啊。
3.選出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2分3.D)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當世之事
C.提拔隱逸/以進賢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兩文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哪些可貴品質(zhì)?(2分)
4.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盡職盡責,公正廉潔
5.甲、乙兩文中諸葛亮反復向后主劉禪提出了一條什么建議?這條建議在當今有何現(xiàn)實意義?
5.親賢臣,遠小人,選賢任能 對于當今的領(lǐng)導干部來講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只有選拔有才能的人,善于聽取意見,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百姓辦實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親或量“財”而用,那只會禍國殃民,違法亂紀,被人民所唾罵,成為國家的罪人。
六、 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厚:豐厚,用做動詞。)幣,以招賢者,故往見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人員,多指宦官)言于君曰:‘請求之?!仓H碌们Ю锺R,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馬且買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指很多,虛數(shù))。今王誠欲致(招來)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被任用),況賢于隗者乎?”于是昭王為隗筑官而師之。士爭湊(聚集,奔赴)燕。??? (節(jié)選自《燕昭王求賢》)
【注】①厚:豐厚,用做動詞②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人員,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虛數(shù)④致:招來⑤見事:被任用⑥湊:聚集,奔赴???
譯文: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后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摹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
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jīng)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多匹千里馬就到手了。
如果現(xiàn)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
于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并拜他為師。人才爭先恐后集聚燕國。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4)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
1.(1)此(或“這”,或“這件事”)(2)身份低微,見識短淺(3)答應(4)買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B )(2分)
A.茍全性命于亂世 / 況賢于隗者乎
B.受任于敗軍之際 / 臣聞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 /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D.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3.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只劃一處)(2分)
士 爭 湊 燕 3.士/爭湊燕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語句。(4分)
(1)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譯文:
4.接連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譯文::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馬送到燕國
5.結(jié)合兩篇選文,概括劉備和燕昭王對待人才的共同之處(2分)
答案5.思賢若渴,尊重人才,虛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七、【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
當初,諸葛亮上書給后主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頃,供給家人的衣食還有結(jié)余。至于我在外任職時,沒有另外征集賦稅,隨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給,也不另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來增加自己的丁點財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讓我辜負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絲綢,外面有多余的財產(chǎn)?!钡搅怂赖臅r候,真的像他所說得那樣。
1. 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4分)
(1)臣本布衣 布衣:(1)平民百姓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2)社會地位低下,見識短淺(3)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驅(qū)馳:(3)奔走效勞(4)悉仰于官 仰:(4)依賴、依靠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字的含義(2分)
(1)咨臣以當世之事((1)把 )(2)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2)以至 )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2)及卒,如其所言
(1)在戰(zhàn)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
(2)到諸葛亮死時,情況果然如他說的一樣
4.(甲)文中,包含一個成語,這一成語是4、三顧茅廬或臨危受命(1分)
5.由(乙)文中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zhì)?你知道后人對諸葛亮是如何評價的嗎?說出其中一點即可。(3分)
5、盡心為國 ,不謀私等;一代賢相為蜀漢政權(quán)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對劉備父子忠心耿耿;寫一篇《出師表》被陸游贊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等等
6.你對諸葛亮不留遺產(chǎn)給兒孫(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有什么評論?(3分)
6、褒貶不論,言之成理即可。
八、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0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
當初,諸葛亮上書給后主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頃,供給家人的衣食還有結(jié)余。至于我在外任職時,沒有另外征集賦稅,隨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給,也不另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來增加自己的丁點財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讓我辜負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絲綢,外面有多余的財產(chǎn)?!钡搅怂赖臅r候,真的像他所說得那樣。
1. 解釋詞語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1)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2)悉仰于官 悉:(2)全部
2、下列例句中與“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D)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C. 咨臣以當世之事 D. 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 在戰(zhàn)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
4.由(乙)文中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zhì)?你知道后人對諸葛亮有何評價嗎?舉出一例即可(4分)
4. 圍繞“勤儉,清廉”答題即可評價: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潮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九、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2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
【乙】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損抑⑦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注釋:①御:馬夫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里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⑦自損抑: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譯文:晏子擔任齊國之相時,有一天出去,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國相駕車,坐在傘下,用鞭子同駕車前的四匹馬,趾高氣昂,十分得意。車夫回來后,他妻子要求離婚,車夫問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身為齊相,名聞各國。今天我看他出門,智謀深遠,態(tài)度謙虛?,F(xiàn)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卻做人家的車夫,可是看你的樣子,好像還覺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婚?!睆拇酥?,她丈夫處處收斂,謙卑多了。晏子覺得奇怪,就問他怎么回事,車夫據(jù)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大夫。
1.解釋下列短語(2分任選4個作答)
(1)簡拔:(1)選拔; (2)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失
(3)優(yōu)劣得所:(3),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適的安排。(4)意氣揚揚:(4)趾高氣揚,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
(5)名顯諸侯:(5)在諸侯各國都有很大的名聲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4分)
(1)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br /> (2)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1)將軍向?qū)?,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曉軍事?br /> (2)今天我看他出門,雖然志向遠大,深謀遠慮,卻總是顯出自己很謙虛的樣子(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譯,無大錯即可得
3.選出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3.D )(2分)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實論證的寫法,思路嚴密;直截了當,讓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簡短精練,含義深刻,含蓄地表明觀點、說明道理,說服力強。
C.甲文乃出師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達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
D.乙文非常細膩地敘述了一個故事,雖鮮明生動,但讀者難以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用這樣的手法推薦國家大臣,似乎也不夠慎重。
4.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結(jié)合選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們選用人才的標準有何不同?(4分)
4.諸葛亮推薦文武大臣的原則:忠誠、細心、能干、公正,久經(jīng)鍛煉和考驗晏子的標準則是:有了缺點能虛心接受意見,并及時加以改正
十、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齊桓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②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被腹唬骸安蝗?,士驁祿爵者③,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v夫子驁祿爵,吾庸④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呂氏春秋?下賢》)注:?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 ③驁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的人。? ④庸:怎么。
譯文:齊桓公拜見一個叫稷的小吏,一天去了三次也沒有見到。跟隨的人說:"你作為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君王見一個平民百姓,一天去了三次卻未見到,也可以停止了。"桓公說:"不是這樣的。有才能的人傲視爵位、俸祿,當然也要輕視他們的君王;君王如果輕視霸主,自然也會輕視有才能的人。就算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祿,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業(yè)呢?"就這樣,齊桓公去了五次才見到小臣稷。天下人聽說了這件事,都說:"齊桓公也放下架子對待平民,何況我們這些一般的國君呢?"于是一起來朝拜齊桓公,很少有不到的。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多次聯(lián)合諸侯,一統(tǒng)天下的原因,是因為他能夠用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士人啊。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3) 躬耕于南陽? 躬:(2)猥自枉屈?猥:?(3)攘除奸兇?攘:(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弗:???
1.(1)躬:親自。(2)猥: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3)攘:排除,鏟除。 (4)弗:不,沒有。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譯文: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3.諸葛亮的“不求聞達于諸侯”和稷的“驁祿爵”的價值取向?qū)δ阌惺裁磫⑹荆?br /> 3.答案提示:從淡泊名利來談,言之有理即可。
4.結(jié)合文意,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4.答案要點:(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
(2)都是求賢若渴;(3)都不惜降低身份,親自去拜訪。(1分)
5.請從內(nèi)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
5.答案要點:內(nèi)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
形式: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
十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①祿爵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②者,亦輕其士??v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 (《呂氏春秋·下賢》)
【注釋】①“驁”同“傲”② 霸王:霸王的事業(yè)
譯文:齊桓公見小臣稷閱讀答案翻譯? 齊桓公拜見小臣稷,一天之中去了三次卻都沒有見到。跟隨著的人說:“乘萬乘的君主見一個平民,一天去了三次卻都沒有見到,也可以停止了吧。”桓公說:“不是這樣的。那些看不起爵位俸祿的士人,當然會輕視他的君主;他的君主如果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地位,當然也會輕視士人??v然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祿,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業(yè)呢?”五次前去拜訪之后才見到了小臣稷。天下的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齊桓公對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夠謙虛退讓,何況國君呢?”于是一個接一個來朝見齊桓公,沒有不來朝見的。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2 分)
(1) 先帝不以臣卑鄙(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
(2) 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 輕視 )
2、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C (C項中的“以”都相當于“ 因為”,其它項各不相同)( 2 分) )(2分)
A、茍全性命于亂世 告之于帝 B、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入則無法家佛士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中有足樂者D、遂見之 公將鼓之
3、用“/ ”標出下列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每句限一處)(2分)
(1)咨 臣 以 當 世 之 事
(2)一 日 三 至 弗 得 見
(1)咨 臣 /以 當 世 之 事 (2)一 日 三至 /弗 得 見 (每小題l 分,共2 分)
4、理解填空( 2 分)
(1)杜甫在《蜀相》 一詩中寫道:“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甲文中最能休現(xiàn)諸葛亮“兩朝”、“老臣心”的句子是
4、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齊桓公一日之內(nèi),數(shù)見布衣之士,亦可謂“三顧頻頻” 乙文中最能表現(xiàn)他這樣做的理由的句子是
縱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每處l 分,共2 分)
5、甲文中的劉備與乙文中的齊桓公有何共同點?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認識( 3 分)
共同點: 認識: 答案: 5.第一問:共同點是:他們都非常重視人才,或禮賢內(nèi)下士,求賢若渴(1分)
第二問:當今世界,各種競爭日趨激烈,誰贏得了人才就能在競爭中取得領(lǐng)先地位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氛圍,真正做到人盡其才(2分能圍繞人才,聯(lián)系實際來談即可)

十二、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3分)
【乙】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愿,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br /> 譯文:我接受遺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穩(wěn),飯吃不香。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lǐng)兵渡過金沙江,深入到連草木五谷都不生長的地區(qū)(南蠻)作戰(zhàn),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yè)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墒怯行┌l(fā)議論的人卻說這樣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困,又竭力在南方和孫吳作戰(zhàn),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
1.解釋下列詞語(4分)
①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寄:  ?、谑唏w鈍,攘除奸兇  攘除: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宜:  ④今賊適疲于西   適:
(2分)①寄:托付 ②攘除:鏟除?、垡耍簯摗、苓m:正好,正逢(只寫對一個不得分,寫對兩個得1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 )(2分)
A.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B.以奉先帝之遺愿
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      輟耕之壟上
C.而議者謂為非計       D.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3.翻譯下面句子(4分)
①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心于陛下的職責本分。
②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②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兩天才吃一頓飯(意思正確即可,關(guān)健詞譯錯的酌情扣分)
4.縱觀甲乙兩段內(nèi)容,簡要概括諸葛亮請求興北伐的三個理由(3分)
4.(3分)①是自己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職責;
②南方叛亂已經(jīng)平定,武器裝備已經(jīng)充足;③敵方受到東西方威脅,正處于疲憊之時(答出一點得1分,意思正確,言之有理即可)


十三、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題目。(16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乙】晉平公問于祁黃羊①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qū)υ唬骸敖夂诳伞逼焦唬骸敖夂亲又鹨??”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譯文: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參考譯文: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地方?jīng)]有長官,誰適合去補這個缺?”祁黃羊回答:“解狐適宜?!逼焦f:“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并不是問的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說:“很好?!币乐蚊私夂?。國都里的貴族都稱贊任命的對。 隔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國家缺少了軍事統(tǒng)帥,誰適宜擔任這個工作?”他回答:“祁午適宜?!逼焦f:“祁午不就是你的兒子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并不是問的誰是我的兒子呀。平公說:“很對。”又依著他任命了祁午。國都里的貴州都稱贊任命得好。 孔了聽到了這些事,說:“真好啊,祁黃羊作的建議!推薦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薦自己人不回避兒子,祁黃羊可以說是大公無私了?!?br /> 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4分)
(1)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1)給予 ) (2)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2)感到痛心遺憾 )
(3)其誰可而為之( (3)做、擔任 ) (4)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4)過了)
2.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2)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
2.(1)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有能夠興盛的原因。
(2)您問的是誰可以擔任(縣令),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3.甲乙兩文都說到“用人”的問題,但兩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諸葛亮出師前給后主劉禪所提出的中肯建議,其核心是: ;乙文中祁黃羊舉薦賢人的特點是: (用原文回答)(4分)3.(1)親賢臣,遠小人(2)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
4.選擇一個角度,談談你讀了(甲)文或(乙)文后獲得的啟示
4. (4分)本題可從選用人才、舉薦人才、結(jié)交朋友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加以完整闡述即可得滿分。
十四、甲: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觀滄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選自《出師表》)
丙: 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朕之所任,皆以為賢,卿知佞者誰耶?”對曰:“臣居草澤,不的知佞者,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碧谥^封德彝曰: “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如此,豈可堪為教令?”謂上書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
???注釋 ①的知:確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邊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選自《貞觀政要·誠信》
譯文:貞觀初年,有人上書(給唐太宗)請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對上書的人說:“我所任用的,都是賢臣,你知道誰是奸佞小人嗎?”那人回答說:“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確切知道誰是奸佞小人,請陛下佯裝大怒來試一試大臣們,如果誰不畏懼陛下的怒氣,誠摯直率地進言進諫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諂媚順從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碧趯Ψ獾乱驼f:“水流的清澈與混濁,關(guān)鍵在于源頭?;实凼鞘┱脑搭^,臣民就像流水,皇帝自己都做欺詐的事,卻想讓臣下的行為正直,這猶如源頭混濁卻希望水流清澈,是沒有道理的。我一直因為魏武帝多做詭詐的事,非常鄙視他的為人,像這樣,怎么能夠作為教化命令呢?”唐太宗對上書人說:“我要讓全天下都講求誠信,不想用欺詐的方法教化民眾,你所說的雖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納啊?!?br /> 1.下列句中加線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B??? )
A.有上書請去佞臣者???????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B.流水清濁,在其源也????? 不可知其源
C.深鄙其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犧牲玉錦,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下列句中的“以”與“以告先帝之靈”中“以”意義相同的一項是(???B? )
A.皆以為賢????
B.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 ?
D.不欲以詐道訓俗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希望陛下責成我去討伐奸賊并取得成效
(2)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這猶如源頭混濁卻希望水流清澈,是沒有道理的。
4.甲文中描寫水的句子是“___水何澹澹___”“_洪波涌起__”,他們表現(xiàn)大海的遼闊壯美;丙文中“流水清濁,在其源也”也是寫水的,其作用是_運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議論,說明君主以身作則的重要
5.曹操歷來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乙文中的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別是如何評價他的?讀了《觀滄海》后,你認為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諸葛亮稱其為“賊”,唐太宗“常以魏武多詭詐”
曹操是個具有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并且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的人
?

十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題目(12分)
(甲文)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選自《出師表》
(乙文)墨者①有鉅子②腹黃享 ③,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黃享 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黃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選自《呂氏春秋·去私》
注釋:①墨者:指墨家②鉅子:墨家學派對墨學有成就的人稱“鉅子”③腹黃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
譯文:?墨家有個太師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對腹說:“先生您的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又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jīng)下令給司法官不殺他了。希望先生您在這件事上聽從我的話吧。”腹回答說:“墨家的法律規(guī)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受刑?!@樣做為的是嚴禁殺人、傷人。嚴禁殺人、傷人,這是天下的大理。大王您雖然賜給我恩惠,命令司法官不殺我的兒子,但是我卻不可不執(zhí)行墨家的法律?!备箾]有應允惠王,最終殺了自己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墨家大師腹忍心殺掉自己心愛的兒子去遵行天下大理,可算得上公正無私了。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3分)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1)C(應為“治”) )
A.以光先帝遺德 光:發(fā)揚光大 B.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刑:罰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道理 D.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 賜:恩賜
(2)結(jié)合語境解釋(甲)文中的“引喻失義”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義也”中的“義”的意思(1分)
①引喻失義 義:②天下之大義也 義:(2)①適宜,恰當;②正義(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
2.將選文中畫“ ”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2分)譯文:
(2)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2分)譯文:
2.(4分)(1)(2分)如有做壞事違反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2)(2分)(鉅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愛的來推行正義,鉅子可以稱得上大公無私了
3.(甲)文和(乙)文雖然一段是以議論為主,一段是以記敘為主,但是告訴了我們一個相同的道理請在讀懂(乙)文故事的基礎(chǔ)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這道理(2分)
答:這個語句是3.(2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4.讀完這兩段選文,你從中領(lǐng)悟到什么呢?假如現(xiàn)在讓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師(或班長)對今后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一條建議,你會提出怎樣的建議呢?請結(jié)合你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感悟,將你的建議寫在下面的橫線上(不少于30字)(3分)
答:你的建議
4.(3分)此題是一道開放性表述題目的在引導學生將閱讀讀文言文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思考,獲得一定的認識學生回答的內(nèi)容必須圍繞兩段選文的中心;為人做事應處以公心闡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記


十六、閱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乙)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②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翻譯:諸葛亮親自在田地里耕種,平常喜歡唱著《梁父吟》的曲調(diào).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樂毅,當時沒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穎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諸葛亮交情不錯,認為他真的具有管仲,樂毅般的才華.??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前去晉見劉備,劉備很看重徐庶.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就像一條潛臥的龍啊,將軍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劉備說:「你請他一塊兒來吧!」徐庶說:「這個人你只可以去親近他,不能夠強迫他來看你的,將軍您應該委曲委曲,大駕前去看他的.」因此劉備就前去看諸葛亮,前後往返三次,終於才見到面.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3分)
(1)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拜訪)
(2)由是先主遂詣亮 (到……去,這里有“去拜訪”之意)
(3)先帝不以臣卑鄙 ((3)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因為)
(2)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總共 )
3、翻譯文中劃線的兩個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3、(1)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nóng)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當時一般人沒有誰同意他這種比附
4、回答下列問題(4分)
(1)甲文段著重記敘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哪兩件事?表明作者高潔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2)乙文段在寫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請作簡要說明
4、(1)三顧茅廬、臨危受命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如正面寫諸葛亮隱居時的不平抱負,側(cè)面寫徐庶的推薦
5、《出師表》中考試題集錦
上聯(lián):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下聯(lián):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______________②東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八陣:______________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獲,)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即荊益二川,為蜀漢基業(yè)打下了地盤)
東和:(東和孫權(quán))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陣:(擺設(shè)八卦陣)
十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節(jié)選自《出師表》)
【乙】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嘗從人寄食,人多厭之。嘗就南昌亭長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覺其意,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蹦概唬骸按笳煞虿荒茏允?,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既貴,酬以千金。
(選自《智囊》)
【注】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飯。
譯文:韓信還沒有顯達時,家里貧賤,平日也沒有什么善行。為了填飽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閑飯,所以很多人都討厭他。 有一次韓信在南昌亭長家白吃白住了好幾個月,亭長的妻子非常討厭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飯,躲在房間里吃,等韓信來了之后,也不請他坐下吃飯。韓信察覺到他們不禮貌的舉動,就調(diào)頭而去。 有一天,韓信在城下釣魚,有一些婦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個見韓信沒飯吃,就拿飯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都這樣。韓信很高興,對老婦人說:“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報答您?!崩蠇D人很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養(yǎng)不活自己。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憐你才給你飯吃,誰指望你的報答!” 后來韓信顯貴后,以千金酬謝那位老婦人。?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2)深入不毛 不長草木。這里指貧瘠未開墾的地方。
(3)韓信始為布衣時 平民 (4)吾哀王孫而進食 對人的尊稱,相當于“公子”,也可理解為“你”。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 )
A.躬耕于南陽 信釣于城下B.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吾必有以重報母
C.韓信始為布衣時 不為具食D.奉命于危難之間 人多厭之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信既貴,酬以千金。
3.(1)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心于陛下的職責本分。1分)
(2)韓信富貴以后,用一千金去酬報那個洗衣的老婦人。
4.同是寫人敘事,【甲】【乙】兩文卻風格各異:【甲】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自敘經(jīng)歷,表明了興復漢室的決心,【乙】文則用 ,敘述了 ,表明了 。(2分)
4.第三人稱的寫法。(1分)敘述了韓信平民時受人資助的經(jīng)歷。表明了韓信低微的出身和知恩圖報的性格。(1分,意思相近即可)
5.韓信和諸葛亮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個性相異,但他們都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我們還可以從【甲】【乙】兩文中看出他們的另一個共同點是 。17.受人之恩常思報答。(2分,意思相近
十八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選自《出師表》)
【乙】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①廢廖立、李嚴②于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嚴聞亮卒,發(fā)病而死。故陳壽④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⑤等豈可不企慕及之?”
【注釋】①表:指上表建議。②廖立、李嚴:蜀漢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數(shù)民族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而亡國。④陳壽:西晉人,著有《三國志》。⑤卿:古代君對臣的稱謂。
譯文:貞觀二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大臣說:“三國時期,諸葛亮為蜀漢的丞相,治國也是坦蕩無私,公正無偏。他曾經(jīng)上表皇帝,把廖立、李嚴兩位大臣貶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著說道‘我要一輩子呆在南中邊地了?!顕缆牭街T葛亮死的消息,居然發(fā)病死了。因此史官陳壽說,‘諸葛亮治理國家,誠心而公正,對國家忠心并有貢獻的,就是仇人也獎賞,對觸犯國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親人也要處罰’。愛卿,你們怎么可以不欽慕并趕上他呢。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3分)
(1)志慮忠純:(1)忠誠 (2)悉以咨之:(2)商議,詢問 (3)嚴聞亮卒:(3)聽到,聽說
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B )(3分)
A.太宗謂房玄齡等曰       太守謂誰(《醉翁亭記》)
B.嘗表廢廖立、李嚴于南中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C.立聞亮卒           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D.發(fā)病而死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2)諸葛亮為丞相,甚平直。
3.(1),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 (2)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亮 之 為 政 開 誠 心 布 公 道
4.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
5、【乙】文中哪句話最能詮釋諸葛亮提出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主張?(請和原文回答)(3分)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十九、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回答1721題(12分)
?【甲】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乙】班超字仲升,扶風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jié)然內(nèi)孝謹,居家常執(zhí)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辮,而涉獵書傳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詣校書郎⑥,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擾當效傅介子⑦、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1”
?注釋:①扶風:漢朝郡名②平陵:漢朝縣名③徐:徐縣.漢朝縣名④永平:漢明帝年號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漢書》的作者⑥校書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漢冒險家,以計斬樓蘭王聞名于世
譯文: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yǎng)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xiāng)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具體含義(2分)
?①由是先主詣亮(?①去拜訪? )?? ②不恥勞辱(②以……為恥辱(認為……是恥辱) )
2.乙文中有一個句子與甲文中的“時人莫之許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找出這個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2.(2分)左右皆笑之(多寫不給分)
3.將乙文中畫線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2分)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
譯文:3. (2分)家中貧寒,常作為受官府雇傭的抄書人來謀生(供養(yǎng)家庭)或:家中貧寒,常被官府雇傭抄書來謀生(供養(yǎng)家庭)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個通假字,試推測是哪一個字并寫出本字(2分)
?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
4.(2分)通假字:研??????? 本字:硯(各占1分)
5.刻畫人物有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比較兩文在這方面有何異同,試結(jié)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
5. (4分)相同之處:兩文都有對人物的正而描寫和側(cè)面描寫,如甲文開頭的話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屬正面描寫甲文除開頭的正面描寫外,均為側(cè)面描寫;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側(cè)而描寫不同之處是,甲文以側(cè)面描寫為主;乙文以正面描寫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寫有對行為的描寫和對外貌的描寫;乙文的正面描寫既有對行為的描寫又有對語言的描寫,但無對外貌的描寫甲文的側(cè)面描寫既有對行為的描寫又有對語言的描寫;乙文的側(cè)面描寫只有對行為的描寫(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異同各占2分,不結(jié)合文本扣一半分)
??????
??????



相關(guān)試卷

中考語文二輪復習 文言文對比閱讀21 出師表(含解析):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二輪復習 文言文對比閱讀21 出師表(含解析),共32頁。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出師表精品當堂達標檢測題: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出師表精品當堂達標檢測題,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情景默寫,對比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中考 06《出師表》對比閱讀-2022-2023學年九年級語文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練:

這是一份中考 06《出師表》對比閱讀-2022-2023學年九年級語文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練,共21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中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必考篇目對比閱讀21 出師表(教師版)

中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必考篇目對比閱讀21 出師表(教師版)

2021學年第三單元11 岳陽樓記課后復習題

2021學年第三單元11 岳陽樓記課后復習題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22 出師表復習練習題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22 出師表復習練習題

文言文對比閱讀+2021—2022學年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文言文對比閱讀+2021—2022學年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23 出師表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九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