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shè)計說明
“機械效率”這一節(jié)首先讓學(xué)生認(rèn)識什么是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然后再結(jié)合機械的特點認(rèn)識機械效率。教學(xué)中,要從學(xué)生熟知的簡單機械——滑輪入手,分析利用它提升物體時的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然后再講解機械效率。其中可以給學(xué)生通俗的講解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如有用功是指人們在利用機械時為完成某種目的而做的功,或者說是相當(dāng)于人們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總功是指人們利用機械所做的功,或者說是人的動力F所做的功;額外功是指人們在利用機械時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或者說是克服某種阻力或機械自身重力而做的功。機械效率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其大小永遠(yuǎn)小于1,因為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了解了機械效率的含義后,根據(jù)機械效率的計算公式η=進行了一些簡單的練習(xí)就可以將該部分掌握得較為熟練了。
教學(xué)中要組織學(xué)生經(jīng)歷測量的全過程,如讓學(xué)生經(jīng)歷組裝實驗裝置—測量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過程,既能增加學(xué)習(xí)興趣,又能增加實踐體驗。
教學(xué)目標(biāo)
1.能結(jié)合實例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含義,并理解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
2.通過對實例的分析,理解機械效率,并能計算簡單的機械效率。
3.通過實驗了解滑輪組機械效率的高低與物體重力的大小有關(guān)。
教學(xué)重點難點
1.重點:能結(jié)合實例認(rèn)識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進行有關(guān)計算。
2.難點:會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教具
學(xué)生用:滑輪組一套、彈簧測力計一個、鉤碼一盒、斜面一組。
教師用:滑輪組、鉤碼、彈簧測力計、斜面。另有電化教學(xué)器材、教學(xué)光盤。
教學(xué)過程
回顧思考
1.功的計算公式:______ __。
2.省力杠桿的特點:省________費________;費力杠桿的特點:費________省________。
3.使用滑輪組時,不計摩擦和繩重,拉力F=(G+________);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________。
導(dǎo)入新課
1.多媒體導(dǎo)入: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三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三樓。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rèn)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同學(xué)們討論后能回答出第③種方法最好,因為第③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教師: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機械效率。板書課題。
2.實驗導(dǎo)入:
提出問題:直接提升物體做功,與使用機械提升物體做功相同嗎?
演示實驗:
通過讓學(xué)生分析、思考前后兩次拉同樣重的鉤碼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為什么不相同?學(xué)生猜想之后揭開謎底:一個是用手直接做功,而另一個是用機械(動滑輪)做功。通過機械做功可以省力但不省功,同學(xué)們思考:為什么用機械做的功大于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呢?
學(xué)了機械效率同學(xué)們就明白了。板書課題。
進行新課
探究點一 認(rèn)識有用功和額外功
通過前面的學(xué)習(xí)我們知道簡單機械在日常生活中的應(yīng)用非常廣泛,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可以省很大的力。那么機械的使用省不省功呢?
1.實驗: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是否省功
提出問題:不使用機械直接提升物體做的功,與使用機械提升物體做的功一樣嗎?
實驗1 如圖甲,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緩慢勻速提升一定高度,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并計算出拉力所做的功。
實驗2 如圖乙,利用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緩慢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并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分析論證:比較兩個實驗中拉力所做的功的大小。結(jié)果表明,實驗2中拉力做的功多一些??梢?,利用動滑輪提升物體與直接用手提升物體相比較,并不省功。
評估:利用動滑輪提升物體多做的功來源于哪里呢?
(使用動滑輪的確省了一半力,但拉力移動的距離增加了一倍,加上動滑輪的自重、摩擦等因素影響,使用動滑輪提升物體非但不省功,還要多做功。)
2.多媒體演示:
思考:用動滑輪提升沙子的過程。
(1)該過程中,人們的目的是什么?
(2)為了達(dá)到人們的目的所做的功怎么計算?
(3)在提升沙子的過程中,你覺得哪部分功是我們不想做的?若要計算,應(yīng)如何計算?這部分功可以不做嗎?
引導(dǎo)學(xué)生根據(jù)做功的目的,利用功的計算公式進行回答。
歸納與總結(jié):人們在利用機械做功的過程中,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而做的功叫做有用功(如克服沙子的重力而做的功),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如克服桶重、繩子重而做的功),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區(qū)分額外功和有用功:
實例1 用水桶從井中提水,對哪個物體做的功是有用功?對哪個物體做的功是額外功?
實例2 打撈掉到井里的水桶,撈上的桶里帶了一些水。對哪個物體做的功是有用功?對哪個物體做的功是額外功?
分析:從目的出發(fā),要提水,故提升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此過程中對桶也做了功,提升桶做的功就是額外功。要提桶,故提升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此過程中對桶中的水也做了功,對這些水做的功就是額外功。
教師:有用功可以理解為在使用機械的過程中,相當(dāng)于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額外功是指克服機械自重及摩擦而做的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計算要因機械不同而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如在用滑輪組水平拉動物體的過程中,有用功就是克服物體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而做的功。
結(jié)論:以提升鉤碼為例
(1)提升鉤碼所做的功是人們必須做的且對人們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有表示,其大小等于不用機械直接對鉤碼做的功;
(2)克服動滑輪重及摩擦等所做的功是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用W額表示;
(3)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做總功,用W總表示。W總=W有+W額。
注意:
額外功的產(chǎn)生原因:一是克服機械自重做功;二是克服摩擦做功。
例題講解:(學(xué)生先練習(xí),若有問題,教師補充講解)
例1 在如圖所示中,s=60 cm,與之對應(yīng)的h=30 cm?,F(xiàn)用彈簧測力計進行兩次操作:
(1)沿豎直方向勻速提升小車;
(2)沿斜面方向勻速拉動小車,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
分析數(shù)據(jù)有如下一些發(fā)現(xiàn)。其中,具有較高水平的發(fā)現(xiàn)是( )
A.沿斜面拉動時,拉力比小車的重力小
B.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與移動距離近似成反比
C.利用斜面可以省力,但不能少做功
D.可以計算力所做的功,且兩次做功近似相等
解析:分析題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A選項中的發(fā)現(xiàn)是通過測量直觀得到的,不是具有較高水平的發(fā)現(xiàn);豎直提升小車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變,與移動距離無關(guān),沿斜面拉動小車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也不變,與移動距離無關(guān),所以B選項的結(jié)論是錯誤的;利用公式W=Fs計算力所做的功,W1=F1s1=10 N×0.3 m=3 J,W2=F2s2=5.2 N×0.6 m=3.12 J,兩次做功近似相等,D選項的結(jié)論正確,C選項的結(jié)論是在D選項結(jié)論基礎(chǔ)上的延伸,故C選項是具有較高水平的發(fā)現(xiàn)。具有較高水平的發(fā)現(xiàn)是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這個結(jié)論叫做功的原理。
答案:C
例2 李鈴?fù)瑢W(xué)值日時用水桶提水從一樓上三樓,她做的有用功是( )
A.對桶所做的功B.對水所做的功
C.對水和桶所做的功D.對水、桶和人所做的功
解析:李鈴?fù)瑢W(xué)的目的是提水,所以克服水的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而對人和桶所做的功是額外功,故B正確。
答案:B
探究點二 認(rèn)識總功
提出問題:既然有用功是人們想做的功,額外功是人們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那么人們利用機械所做的功叫什么?
引導(dǎo)學(xué)生思考在利用機械做功的過程中,還有沒有其他的功存在?
總結(jié)與歸納:人們在利用機械達(dá)到某種目的的時候,實際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稱為總功,表達(dá)式為W總=W有+W額。
點撥:總功是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也是人們在利用機械時所做的功,或者說是動力所做的功,因此其表達(dá)式也可以寫作W總=F動s。
例題講解:(學(xué)生先練習(xí),若有問題,教師補充講解)
例3 用一個動滑輪將重為500 N的重物提高1 m,所用的拉力為300 N,繩自由端移動2 m,則在此過程中,有用功為________,總功為________,額外功為________。
解析: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即W有=Gh=500 N×1 m=500 J;人的拉力所做的功是總功,即W總=Fs=300 N×2 m=600 J;因為W總=W有+W額,所以額外功W額=W總-W有=600 J-500 J=100 J。
答案:500 J 600 J 100 J
探究點三 機械效率
1.認(rèn)識機械效率
閱讀教材第86頁“機械效率”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機械效率的定義是________。
(2)機械效率的計算公式是________。
教師:正確理解機械效率,主要有以下五點。
(1)機械效率是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它只有大小,沒有單位。
(2)由于額外功總是存在的,所以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機械效率總是小于1。
(3)機械效率是表征機械做功性能好壞的物理量,機械效率越高,這個機械的性能越好。
(4)機械效率的高低與是否省力、滑輪組繩子的繞法、物體提升的高度無關(guān)。
(5)機械效率不是固定不變的。機械效率反映的是機械在一次做功的過程中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同一機械在不同的做功過程中,機械效率往往會不同。
2.機械效率的計算
學(xué)生練習(xí):請同學(xué)們計算例3中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解:根據(jù)機械效率的計算公式可得
η==≈83.3%。
拓展:引導(dǎo)學(xué)生進行下列推導(dǎo):
機械效率的計算公式在不同的機械中表達(dá)方式一般不同。
(1)杠桿:η==。
(G為提升重物的重力,h為重物升高的高度,F(xiàn)為動力的大小,s為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
(2)懸掛式滑輪組
①η====。
②不計繩重及摩擦?xí)r,有η===。
(G為提升重物的重力,G動為動滑輪的重力,h為重物上升的高度,s為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n為承擔(dān)物重的繩子段數(shù)。)
(3)水平放置式滑輪組:η====。
(F摩表示物體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阻力,F(xiàn)表示動力的大小,s表示物體移動的距離,l表示動力F移動的距離,n表示承擔(dān)摩擦阻力的繩子段數(shù)。)
(4)斜面:η==。
(G為提升重物的重力,h為重物升高的高度,F(xiàn)為動力的大小,l為重物沿斜面運動的距離。)
教師:在利用各個公式計算時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1)公式中的各個物理量都是針對同一個研究對象而言的,即具有公式的同一性。
(2)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單位應(yīng)該統(tǒng)一,即具有公式的統(tǒng)一性。
(3)機械效率具有“可變性”,由公式η=可知,如果該機械的額外功一定,有用功越大,機械效率越大。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一個滑輪組將一塊巨石和一塊小石頭分別提升相同的高度,前者的機械效率就大一些。因此,同一個機械的效率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例題講解:(學(xué)生先練習(xí),若有問題,教師補充講解)
例4 在修建天水市體育中心的施工過程中,起重機在4 s內(nèi)將質(zhì)量為5×103 kg的鋼材沿豎直方向勻速提升了2 m,而它的電動機做的功是2×105 J。(g取10 N/kg)求:
(1)鋼材上升過程中的速度。
(2)起重機對鋼材所做的有用功。
(3)起重機的機械效率。
解析:(1)已知時間t=4 s,提升的高度s=2 m,可據(jù)v=求出速度。
(2)起重機工作時,克服被提升鋼材自重做的功是有用功,可由W有=Gh求得。
(3)電動機做的功是總功,W總=2×105 J,可由η=求出機械效率。
解:(1)鋼材上升過程中的速度:
v===0.5 m/s。
(2)鋼材的重力:
G=mg=5×103 kg×10 N/ kg=5×104 N,
起重機對鋼材所做的有用功:
W有=Gh=5×104 N×2 m=1×105 J。
(3)由題知,電動機做的總功W總=2×105 J,
則起重機的機械效率:
η===50%。
例5 一輛質(zhì)量為1.5×103 kg的汽車陷入一泥濘路段,司機師傅利用滑輪組和周圍條件,組裝成了如圖所示的拖車裝置。已知汽車通過泥濘路段需移動8 m距離,汽車在泥濘路段受到的阻力為車重的0.1,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g取10 N/kg。在將車勻速拖離泥濘路段過程中,求:
(1)做的有用功;
(2)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
解析:(1)已知汽車所受阻力為車重的0.1,故由公式f=0.1mg可以求得汽車所受的阻力;汽車勻速運動,牽引力F牽=f,所做有用功W有=F牽s車。
(2)由題圖可知,汽車牽引力由3段繩子承擔(dān),故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繩=3s車,總功由公式
W總=可以求得,故繩子自由端的拉力為F=。
解:(1)汽車所受的阻力f=0.1mg=0.1×1.5×103 kg×10 N/kg=1.5×103 N
將車勻速拖離過程中,由二力平衡得,牽引力F牽=f=1.5×103 N
所做的有用功
W有=F牽s車=1.5×103 N×8 m=1.2×104 J。
(2)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繩=3s車=3×8 m=24 m
由η=得,W總===1.5×104 J
由W總=Fs繩得,拉力F===625 N。
探究點四 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閱讀教材第87頁“實驗”內(nèi)容,思考以下問題。
1.實驗原理
(1)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有用功和總功分別是什么?
____ ____,_____ ___(W有=Gh,W總=Fs)
(2)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原理是什么?
η=_____ ___=______ __
2.實驗需要哪些測量器材?
(1)實驗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
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鉤碼重G、鉤碼上升的高度h、拉力F、繩端移動的距離s)
(2)應(yīng)該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____ ____、_____ ___(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3.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鉤碼重G的關(guān)系
如何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鉤碼重G的關(guān)系?
(測出用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重力的鉤碼時的機械效率進行比較。如圖及表一,比較①②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
表一
(說明:為了實驗的準(zhǔn)確,可根據(jù)需要增加實驗的次數(shù)。)
4.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鉤碼提升高度h的關(guān)系
如何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鉤碼提升高度h的關(guān)系?
(測出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相同鉤碼至不同高度時的機械效率進行比較。如圖及表二,比較②③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
表二
5.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重G動的關(guān)系
如何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重G動的關(guān)系?
(組裝動滑輪個數(shù)不同的滑輪組,分別測出用它們提升相同重力的鉤碼時的機械效率,進行比較。如上圖和右圖及表三,比較③④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
表三
6.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吊起動滑輪繩子
段數(shù)n的關(guān)系
如何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吊起動滑輪繩子段數(shù)n的關(guān)系?
(用相同滑輪組裝成繩子段數(shù)不同的滑輪組,分別測出用它們提升相同重力的鉤碼時的機械效率進行比較。如上圖和右圖及表四,比較②⑤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
表四
7.實驗結(jié)論
(1)比較①②兩次機械效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同一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________有關(guān),即同一滑輪組________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大。
(2)比較________兩次機械效率的大小,可以知道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提升高度h________。
(3)比較③④兩次機械效率的大小,可以知道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________有關(guān),即滑輪組________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小。
(4)比較________兩次機械效率的大小,可以知道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吊起動滑輪的繩子段數(shù)n________(選填“有”或“無”)關(guān)。
8.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盡量減小額外功,采取減輕機械本身的質(zhì)量和加潤滑油減小摩擦等方法。
當(dāng)額外功一定時,在機械承受的范圍內(nèi)增加所做的有用功(如使用滑輪組提升物體時,在繩子能承受的拉力范圍內(nèi),盡可能增加每次提升重物的質(zhì)量),充分發(fā)揮機械的作用。
例題講解:(學(xué)生先練習(xí),若有問題,教師補充講解)
例6 如圖所示是智慧小組“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1)實驗過程中,應(yīng)豎直向上________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三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________。
(3)分析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同一滑輪組,物重________,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實驗中,物體上升的速度為0.1 m/s,則拉力F的功率為________W。
(5)創(chuàng)新小組也利用重為1 N、2 N、4 N的物體進行了三次實驗,每次測得的機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組的測量值,則創(chuàng)新小組測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測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未調(diào)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下方
B.彈簧測力計每次拉動物體時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動滑輪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組
解析:(1)實驗過程中,應(yīng)豎直向上勻速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此時拉力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
(2)第三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η===≈74.1%。
(3)分析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同一滑輪組,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4)在第三次實驗中,F(xiàn)=1.8 N,物體上升的速度為0.1 m/s,則繩子自由端的速度v=3×0.1 m/s=0.3 m/s,則拉力F的功率P===Fv=1.8 N×0.3 m/s=0.54 W。
(5)若測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未調(diào)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下方,測得的拉力會偏大,機械效率變小,A不符合題意;彈簧測力計每次拉動物體時均加速上升,拉力變大,機械效率變小,B不符合題意;使用的動滑輪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組,克服動滑輪做的功減小,額外功減小,機械效率變大,C符合題意。
答案:(1)勻速緩慢 (2)74.1% (3)越大 (4)0.54 (5)C
例7 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時,同學(xué)們提出了下列猜想
(1)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可能與動滑輪重有關(guān);
(2)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可能與被提升的物重有關(guān);
(3)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可能與物體提升高度有關(guān);
(4)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可能與承重繩子股數(shù)有關(guān)。
小明同學(xué)設(shè)計了如圖12-3-25所示的兩個滑輪組,進行對比實驗來驗證提出的猜想,則該實驗驗證的猜想是________。
A.(1)B.(2)C.(3)D.(4)
解析:比較兩滑輪組可知,承擔(dān)繩子的股數(shù)相同,滑輪組繞線方式相同,滑輪個數(shù)相同,提升高度也可以相同,而兩個滑輪組提升物體的重力不同,結(jié)合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所以該實驗裝置探究的是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被提升物體重力的關(guān)系,即驗證的是猜想(2),故選B。
答案:B
課堂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xué)習(xí)了: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及計算;
2.機械效率的含義及計算;
3.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為了檢驗一下學(xué)習(xí)效果,下面請同學(xué)們完成“當(dāng)堂達(dá)標(biāo)”測試題。
布置作業(yè)
教材第88頁“動手動腦學(xué)物理”第1至4題。
板書設(shè)計
G/ N
h/m
W直/J
F/ N
s/m
W機/J
2
0.1
0.2
1.2
0.2
0.24
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N
移動距離/cm
豎直提升
10
30
沿斜面拉動
5.2
60
實驗 序號
鉤碼重 G/N
鉤碼提升高度h/m
拉力F/ N
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m
有用功W有/J
總功W總/J
機械
效率 η
①
2
0.1
②
3
0.1
實驗 序號
鉤碼重 G/N
鉤碼提升高度h/m
拉力 F/N
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m
有用功W有/J
總功 W總/J
機械 效率 η
③
3
0.2
實驗 序號
鉤碼重G/N
鉤碼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m
有用功W有/J
總功W總/J
機械
效率 η
④
3
0.2
實驗 序號
鉤碼重G/ N
鉤碼提升高度h/m
拉力F/ N
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m
有用功W有/J
總功W總/J
機械
效率 η
⑤
3
0.1
實驗次數(shù)
物重G/N
物體上升
高度h/m
拉力F/N
繩端移動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1
0.1
0.6
0.3
55.6%
2
2
0.1
1.0
0.3
66.7%
3
4
0.1
1.8
0.3
一、三個名詞
(1)有用功: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有表示。
(2)額外功:利用機械工作時,并非人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用W額表示。
(3)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做總功,用W總表示,W總=W有+W額。
二、機械效率
(1)概念:物理學(xué)中,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2)公式:η=。
(3)注意:對于實際機械,總是有額外功存在,η
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12.3 機械效率教學(xué)設(shè)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xué)重點,教學(xué)難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物理八年級下冊12.3 機械效率教學(xué)設(shè)計及反思,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dǎo)入,新授,小結(ji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物理12.3 機械效率教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課,進行新課,課堂檢測,課堂小結(jié),課后反思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