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測試題
一、單選題(共12題)
1.下列物質中,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的是(????)
A.H2O B.CaCl2 C.NaOH D.Cl2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難失電子的原子,得電子的能力一定強
B.易得電子的原子,失電子的能力一定弱
C.電子層結構相同的單核離子,陽離子半徑一定比陰離子半徑大
D.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3.下列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屬于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是
A. B.
C. D.
4.短周期元素X、Y、Z、W 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X 原子最外層有6 個電子,Y 是至今發(fā)現(xiàn)非金屬性最強的元素,Z 的周期序數等于族序數,W 與Z 相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可以電解Z的氯化物獲得Z單質 B.Y 的氫化物可刻蝕玻璃
C.Z 的氧化物可用作耐火材料 D.W 的氧化物可用作光導纖維
5.下列表示物質結構的化學用語或模型圖正確的是(???)
A.H2O2的電子式: B.CO2的比例模型:
C.質子數與中子數相等的氫原子符號:H D.HClO的結構式為:H-Cl-O
6.X、Y為第三周期元素、Y的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的代數和為6,二者形成的一種化合物能以[XY4]+[XY6]-的形式存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原子半徑:X> Y
B.簡單氫化物的還原性:X> Y
C.同周期元素形成的單質中Y的氧化性最強
D.X的簡單氫化物沸點比上一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高
7.中國傳統(tǒng)食品豆腐的制作要用到“鹵水”,其中含有氯化鎂,所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氯離子結構示意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鎂離子核外有三個電子層
B.氯離子的最外層電子數X為8
C.氯化鎂的化學式為MgCl
D.氯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5.45g
8.關于離子鍵的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離子鍵是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一種靜電引力
B.離子鍵的實質是陰離子、陽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
C.原子間相互得失電子形成離子鍵,體系的總能量降低
D.構成離子鍵的粒子是陽離子和陰離子
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焰色試驗是化學變化
B.在現(xiàn)代化學中,常利用光譜分析法來鑒定元素
C.同一原子處于激發(fā)態(tài)時的能量一定大于其處于基態(tài)時的能量
D.焰色試驗中觀察到的特殊焰色是金屬原子的電子從激發(fā)態(tài)躍遷到基態(tài)時產生的光的顏色
10.下列有關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
A.Cl-的結構示意圖: B.2H2的摩爾質量:2 g·mol-1
C.漂白粉有效成分的化學式:NaClO D.NaOH電離方程式:NaOH=Na+ + O2- + H+
11.固體電解質的化學式為W6XY5Z,其中W、X、Y、Z為原子序數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為金屬,且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的一半,X、Y、Z為第三周期的非金屬元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單質W不能與水反應
B.X的單質有多種同素異形體
C.簡單離子半徑:XD
⑤氣態(tài)氫化物溶于水后的酸性:E>D
參考答案:
1.C
一般活潑的金屬和活潑的非金屬容易形成離子鍵,非金屬元素的原子間容易形成共價鍵,據此可知,水中只有共價鍵,氫氧化鈉中含有離子鍵和極性鍵,氯化鈣中只有離子鍵,氯氣中只有共價鍵,答案選C。
【點睛】該題是高考中的常見考點,側重考查學生對化學鍵判斷的了解掌握情況,以及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明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判斷依據是答題的關鍵。
2.B
試題分析:難失電子的原子,得電子的能力不一定強,例如稀有氣體元素,A不正確;電子層結構相同的單核離子,陽離子半徑一定比陰離子半徑小,C不正確;氕中沒有中子,D不正確,答案選B。
考點:考查元素的性質、微粒半徑半徑以及原子的組成
點評:該題是高考中的常見題型,屬于中等難度的試題。試題側重學生的能力考查,兼顧基礎知識的考查。該題容易錯選D。
3.B
A.核電荷數為12,是Mg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屬于金屬元素,A錯誤;
B.核電荷數為9,是F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屬于非金屬元素,B正確;
C.核電荷數為17,是Cl元素,Cl-的結構示意圖,屬于非金屬元素,但不是原子結構示意圖,是離子結構示意圖,C錯誤;
D.核電荷數為13,是Al元素,Al+的結構示意圖,屬于金屬元素,且不是原子結構示意圖,是離子結構示意圖,D錯誤;故答案為:B。
4.A
X、Y、Z、W為原子序數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原子最外層有6個電子,Y 是至今發(fā)現(xiàn)非金屬性最強的元素,則Y為F元素,X為O元素,Z的周期序數等于族序數,則Z為Al元素,W與Z相鄰,則W為Si元素,據此分析解答。
A.AlCl3為共價化合物,電解不能得到Al單質,應電解熔融的Al2O3得到Al單質,A選項錯誤;
B.Y的氫化物HF可與玻璃的主要成分SiO2發(fā)生反應,故可用HF刻蝕玻璃,B選項正確;
C.Z的氧化物為Al2O3,熔點很高,可作耐火材料,C選項正確;
D.W的氧化物為SiO2,常用作光導纖維,D選項正確;
答案選A。
【點睛】推斷元素是解題關鍵,注意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及元素化合物知識掌握。解答此類題目時通常以原子結構特點為依據進行推斷,如無中子的原子是H,短周期電子層數與最外層電子數相等的原子是H、Be、Al,外層電子數是內層電子數2倍的元素是C等。
5.C
A.過氧化氫屬于共價化合物,分子中氧原子之間形成1對共用電子對,氫原子與氧原子之間形成1對共用電子對,電子式為,故A錯誤;
B.由選項中模型與二氧化碳的分子式可知,大灰色球為氧原子、小黑色球為碳原子,而實際上碳原子半徑大于氧原子半徑,故B錯誤;
C.氫原子的質子數為1,若中子數也等于1,則質量數等于2,所以質子數與中子數相等的氫原子符號:H,故C正確;
D.O原子最外層有6個電子,則在HClO的結構式中O原子在中間, HClO的結構式為H?O?Cl,故D錯誤;
答案選C。
6.D
Y位于第三周期,且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的代數和為6,則Y是Cl,由X、Y形成的陰離子和陽離子知,X與Y容易形成共價鍵,根據化合物的形式知X是P。
A.P與Cl在同一周期,則P半徑大,即X> Y,A項不符合題意;
B.兩者對應的簡單氫化物分別是PH3和HCl,PH3的還原性強,即X>Y,B項不符合題意;
C.同周期元素從左往右,金屬性減弱,非金屬性增強,各元素對應金屬單質還原性減弱,非金屬單質的氧化性增強,所以Cl2的氧化性最強,C項不符合題意;
D. X是P,上一周期同主族元素為N,NH3存在氫鍵,PH3的沸點比NH3低,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7.B
A.鎂離子核外有兩個電子層,故A錯誤;
B.氯原子最外層有7個電子,易得到一個電子成為離子,故氯離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8,故B正確;
C.鎂元素化合價為+2價,氯元素化合價為﹣1價,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化學式為MgCl2,故C錯誤;
D.相對原子質量單位是“1”,省略不寫,氯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5.45,故D錯誤;
故選B。
8.A
A.離子鍵是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一種靜電作用,包括靜電引力和靜電斥力,故A錯誤;
B.離子鍵的實質是陰離子和陽離子之間的靜電引力、原子核與核外電子之間的引力、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的斥力、核外電子之間的斥力等多種作用力最終達到的平衡作用,稱為靜電作用,故B正確;
C.原子通過得電子形成穩(wěn)定的陰陽離子,陰陽離子間通過靜電作用形成離子鍵,形成過程中體系的能量降低,故C正確;
D.離子鍵是陰離子和陽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其構成粒子是陽離子和陰離子,故D正確;
故選:A。
9.A
A.焰色試驗是物理變化,A項錯誤;
B.不同元素的特征譜線不同,故可以利用光譜分析法來鑒定元素,B項正確;
C.基態(tài)是原子能量最低時的狀態(tài),C項正確;
D.焰色試驗中觀察到的特殊焰色是金屬原子的電子從激發(fā)態(tài)躍遷到基態(tài)時產生的光的顏色,D項正確;
故選A。
10.A
A.Cl-的核電荷數為17,核外電子數為18,其結構示意圖為 ,A正確;
B.2H2的摩爾質量為4g·mol-1,B錯誤;
C.漂白粉有效成分的化學式為Ca(ClO)2,C錯誤;
D.NaOH電離方程式:NaOH=Na++OH-,D錯誤。
答案選A。
11.B
W、X、Y、Z為原子序數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為金屬,且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的一半,W是Li元素;X、Y、Z為第三周期的非金屬元素,根據Li6XY5Z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等于0,可知X是P元素、Y是S元素、Z是Cl元素。
A.W是Li,單質Li能與水反應生成LiOH和H2,故A錯誤;
B.X是P元素,有白磷、紅磷等多種同素異形體,故B正確;
C.電子層數相同,質子數越多半徑越小,簡單離子半徑:Cl- r(Al)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根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①~?11種元素分別是Na、K、Mg、Ca、Al、C、O、Cl、Br、Ar、F元素。
(1)根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①的元素符號是Na,故答案為Na;
(2)氯氣分子中,2個氯原子通過共用一對電子,形成共價鍵,電子式為:,故答案為;
(3)Al的原子序數為13,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最外層電子數為3,則原子結構示意圖為,故答案為;
(4)這些元素中,Ar元素化學性質最不活潑,在這些元素中,非金屬性最強的元素在周期表右上角,非金屬性最強的元素是F,金屬性最強的元素在周期表左下角,金屬性最強的元素是K,故答案為Ar;F;K;
(5)同一周期元素,從左到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最高價氧化物是水化物堿性越強,①③⑤三種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水化物中,堿性最強的是NaOH,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徑隨著原子序數增大而減小,①③⑤三種元素的原子半徑由大到小的順序為r(Na)> r(Mg)> r(Al),故答案為NaOH;r(Na)> r(Mg)> r(Al);
(6)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既能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又能與堿反應生成鹽與水,為Al元素,該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為Al2O3,它和鹽酸反應的學方程式為:Al2O3+6HCl=2AlCl3+3H2O,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Al2O3+2NaOH=2NaAlO2+H2O,故答案為Al2O3+6HCl=2AlC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 。
15. AB A B AB AE
(1)原子具有一定數目質子和一定數目中子的,則原子種類由質子數和中子數決定;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內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元素種類由質子數決定;
(3)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不同原子互稱同位素,則元素有無同位素由中子數決定;
(4)核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近似整數等于該核素的質量數,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則相對原子質量由質子數和中子數決定;
(5)原子半徑是根據相鄰原子的平均核間距測定的,元素的原子半徑由質子數和核外電子層數決定。
16. 除去Cl2中的HCl氣體 A S2-+ Cl2 ═ 2Cl- + S↓ 尾氣處理 ①③⑥ 溶液分層,下層為紫紅色
(1)為驗證氯元素的非金屬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屬性強,需要用氯氣置換出硫,則必須用裝置A制備氯氣,裝置A中濃鹽酸與二氧化錳加熱制取氯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
(2)由于用濃鹽酸制取氯氣,且需要加熱,即實驗過程中會揮發(fā)出HCl氣體,氯氣在飽和食鹽水在的溶解度較小,利用飽和食鹽水除去Cl2中的HCl氣體,故答案為:除去Cl2中的HCl氣體;
(3) 要在B中發(fā)生氯氣置換出硫的反應,在給定試劑中只能選取Na2S溶液,故選A,發(fā)生的是置換反應,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S2-+ Cl2 ═ 2Cl- + S↓,故答案為:A ; S2-+ Cl2 ═ 2Cl- + S↓;
(4)由于氯氣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故裝置C中盛放的是燒堿溶液,是吸收氯氣,進行尾氣處理,故答案為:吸收氯氣,尾氣處理;
(5)①簡單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越強,非金屬性越強,HCl比H2S穩(wěn)定,說明非金屬性Cl>S,故①正確;
②非金屬性強弱與含氧酸的氧化性強弱沒有關系,故②錯誤;
③最高價含氧酸HClO4酸性比H2SO4強,能夠證明非金屬性Cl>S,故③正確;
④HCl不是最高價含氧酸,無法比較二者非金屬性,故④錯誤;
⑤不能根據最外層電子數多判斷非金屬性強弱,故⑤錯誤;
⑥鐵與Cl2反應生成FeCl3,而硫與鐵反應生成FeS,說明氯氣的氧化性大于S,可證明非金屬性Cl>S,故⑥正確;
故答案為:①③⑥;
(6)在B裝置中加入KI溶液,發(fā)生反應Cl2+2I-=I2+2Cl-,氯氣氧化碘離子為碘單質,充分反應后,加入CCl4用力振蕩,碘單質易溶于四氯化碳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在下層四氯化碳中呈紫紅色,可證明氯元素的非金屬性比碘元素的強,故答案為:溶液分層,下層為紫紅色。
17. Na Al C1>S Cl2+S2-=2Cl-+S↓
(1)根據金屬性越強,與鹽酸反應越劇烈進行分析,根據得失電子數目守恒進行分析;
(2)出現(xiàn)淡黃色沉淀,說明有S單質生成,Cl2將S2-氧化成S,根據氧化還原反應的規(guī)律判斷出非金屬性的強弱;
(1)利用金屬性越強,與酸反應越劇烈,金屬活潑性順序為鈉 >鎂 >鋁,因此相同條件下與鹽酸反應最劇烈的是鈉,反應速率最小的是鋁;根據得失電子守恒守恒,有n(Na)×1=n(H2)×2、n(Mg)×2=n(H2)×2、n(Al)×3=n(H2)×2,相同質量(設均為m)的三種金屬的物質的量分別是、、,代入上式,得出等質量的上述金屬與足量的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生成氫氣最多的是金屬鋁;
(2)硫化鈉溶液中通入氯氣,出現(xiàn)淡黃色渾濁,說明生成硫單質,氯氣的氧化性強于硫單質,Cl2將S2-氧化成S,根據氧化劑的氧化性強于氧化產物的氧化性,推出Cl的非金屬性強于S,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l2+S2-=2Cl-+S↓。
【點睛】通過實驗比較非金屬性的方法,一般采用的方法是:①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的氧化性強于氧化產物的氧化性;②利用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的強弱進行分析。
18. Mg(OH)2 Mg(OH)2、Al(OH)3 0.02mol 0.02mol 0.13mol 130
把NaOH、MgCl2、AlCl3三種固體組成的混合物溶于足量水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向所得的懸濁液中加入鹽酸時,0﹣10mL時沒有沉淀生成,說明溶液中NaOH過量,則鋁離子完全轉化為偏鋁酸根離子,沉淀為Mg(OH)2.則0﹣10mL發(fā)生反應:OH﹣+H+=H2O,A點時,溶液中溶質為NaCl、NaAlO2;
AB段發(fā)生反應:H2O+AlO2﹣+H+=Al(OH)3↓,B點溶液中存在的溶質是NaCl,沉淀為Mg(OH)2、Al(OH)3;
BC段發(fā)生反應:Mg(OH)2+2HCl=MgCl2+2H2O;Al(OH)3+3HCl=AlCl3+3H2O,C點時,Mg(OH)2和Al(OH)3完全反應,溶液為MgCl2、AlCl3和NaCl混合液.
(1)由上述分析可知,從0開始到A點沉淀物的化學式為Mg(OH)2;B點沉淀物的化學式為Mg(OH)2、Al(OH)3,
(2)AB段生成氫氧化鋁沉淀消耗HCl的物質的量為(0.03L﹣0.01L)×1mol/L=0.02mol,由H2O+AlO2﹣+H+=Al(OH)3↓,可知氫氧化鋁的物質的量為0.02mol,則氫氧化鎂的質量為2.72g﹣0.02mol×78g/mol=1.16g,其物質的量n[Mg(OH)2]=1.16g÷58g/mol=0.02mol,由元素守恒可知,n(MgCl2)=n[Mg(OH)2]=0.02mol,n(AlCl3)=n[Al(OH)3]=0.02mol;
B點溶液中存在的溶質是NaCl,根據鈉離子、氯離子守恒可知,n(NaOH)=n(NaCl)=n(HCl)+2n(MgCl2)+3n(AlCl3)=0.03L×1mol/L+0.02mol×2+0.02mol×3=0.13mol;
(3)C點溶液為MgCl2、AlCl3和NaCl混合液,由氯離子守恒可知,氯化鈉中氯離子源于加入鹽酸,根據鈉離子守恒可知n(NaOH)=n(NaCl)=0.13mol,C點加入鹽酸的體積為=0.13L=130mL。
19. 0.09mol 1.335g 1.9g 90mL
(1)~(3)由生成沉淀的質量關系圖可知,滴加的前10mL稀鹽酸,沒有影響沉淀的量,說明滴加的稀鹽酸在與混合物中剩余的氫氧化鈉發(fā)生反應;繼續(xù)滴加稀鹽酸時,沉淀量增加,此時稀鹽酸與NaAlO2發(fā)生反應產生Al(OH)3沉淀;此后再滴加的稀鹽酸與氫氧化鋁和氫氧化鎂的沉淀發(fā)生反應,直至Mg(OH)2和Al(OH)3沉淀全部溶解;綜合以上分析,混合物中的氫氧化鈉溶于水后與氯化鎂、氯化鋁發(fā)生反應后還有剩余,剩余的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發(fā)生反應;固體物中的氯化鋁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NaAlO2;因此,計算出的質量就可以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計算氯化鋁的質量;(4)P點為全部反應完全反應后所消耗稀鹽酸的量,需要計算出氫氧化鋁、氫氧化鎂兩種沉淀物完全溶解所消耗稀鹽酸的量。
(1)~(3)問:從圖中可以看出,Mg(OH)2的質量為1.16 g,即=0.02 mol,根據反應:MgCl2+2NaOH═2NaCl+Mg(OH)2↓,m(MgCl2)=0.02 mol×95 g?mol-1=1.90 g,n1(NaOH)=2n[Mg(OH)2]=0.04 mol,開始至加入10 mL鹽酸,發(fā)生反應:NaOH+HCl═NaCl+H2O,n2(NaOH)=n(HCl)=1.0mol?L-1×10×10-3L=0.01mol,鹽酸的加入量從10~20 mL 發(fā)生反應:NaAlO2+HCl+H2O═Al(OH)3↓+NaCln(NaAlO2)=n(HCl)=1.0 mol?L-1×(20-10)×10-3L=0.01 mol,根據反應: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n3(NaOH)=4n(NaAlO2)=0.04 mol,m(AlCl3)=0.01 mol×133.5 g?mol-1=1.335g,n(NaOH)=0.04 mol+0.01mol+0.04 mol=0.09mol,故答案為:(1)0.09mol;(2)1.335g;(3)1.90g;
(4)根據反應:Al(OH)3+3HCl═AlCl3+3H2O,Mg(OH)2+2HCl═MgCl2+2H2O,n(HCl)=0.01 mol×3+0.02 mol×2=0.07 mol,V(HCl)==70mL,P點加入鹽酸的體積為20mL+70mL=90mL,故答案為:90mL。
20. KCl 30.94g 3.584L
(1)發(fā)生反應:2KBr+Cl2=2KCl+Br2、2KI+Cl2=2KCl+I2,氯氣足量,KBr、KI完全反應,加熱蒸發(fā)、灼燒,Br2揮發(fā),I2升華,最終得到的固體為KCl,
答案為:KCl;
(2)混合溶液分為兩等份,根據鉀原子守恒,原混合物中鉀離子的物質的量= KCl的物質的量=×2=0.32mol,KI的物質的量=2×0. 03 mol =0.06mol,由K元素守恒可知:n(KBr)=n(KCl)-n(KI)=0.32mol-0.06mol=0.26mol,故
m(KBr)=0.26mol×119g/mol=30.94g,
答案為:30.94g;
(3)根據反應2KBr+Cl2=2KCl+Br2、2KI+Cl2=2KCl+I2的比例關系,0.06molKI消耗氯氣0.03mol,0.26mol KBr消耗氯氣0.13mol,則原70mL溶液中的KBr和KI完全反應時,標況下消耗氯氣的體積=(0.03mol+0.13mol)×22.4L/mol=3.584L。
答案為:3.584L
21.(1) 第二周期IVA族 正四面體形
(2) S S=C=S
(3)
(4)
(5)離子鍵、非極性鍵
由A的一種同位素在考古研究中用于測定一些文物的年代知A是C,由B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內層電子總數的3倍知B是O,由B、E處于同一主族知E是S,由C與B能形成C2B、C2B2型化合物知C是Na,由D在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離子中半徑最小知D是Al。
(1)A是C,原子結構示意圖為,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為第二周期IVA族,A與原子半徑最小的原子即H原子形成的10電子分子為甲烷,空間構型為正四面體形,故答案為:第二周期IVA族;正四面體形;
(2)A、E分別是C、S,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分別是H2CO3和H2SO4,H2CO3是弱酸H2SO4是強酸,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酸性越強,所以非金屬性較強的是S,兩者可形成AE2型化合物是二硫化碳,該化合物的結構式為S=C=S,故答案為:S;S=C=S;
(3)C、D分別是Na、Al,它們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間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故答案為:;
(4)C、E分別是Na、S,可形成化合物Na2S,用電子式表示形成過程為,故答案為:;
(5)C、B分別是Na、O形成的Na2O2的電子式為,其中的化學鍵類型為離子鍵、非極性鍵,故答案為:離子鍵、非極性鍵。
22. 第三周期第VIA族 Al3+ HClO4 2NaOH+2Al+2H2O=2NaAlO2+3H2↑ ①④
A、B、C、D、E五種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數依次增大,A的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的3倍,則A的核外電子數為2+6=8,即A的質子數為8,為O元素;A、D同主族,則D為S元素,E為Cl元素;A的最外層電子數(6)與B的最外層電子數之和與E的最外層電子數(7)相等,則B的最外層電子數為7-6=1,為Na元素,C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則為Al,據此結合元素周期律與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分析解答。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A、B、C、D、E分別是O、Na、Al、S和Cl元素,則
(1)D為S元素,其核外電子層數為3,最外層電子數為5,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VIA族;E為Cl元素,其離子的質子數為17,核外電子數為18,微粒結構示意圖為,故答案為:第三周期第VIA族;;
(2)A、B、C三種元素中,形成的簡單離子的電子層數相同,其原子序數越大,離子半徑越小,則半徑最小的是Al3+;
(3)B、C、D、E形成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中:
①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因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從左到右非金屬性依次增強,金屬性依次減弱,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金屬性依次增強,非金屬性依次減弱,所以上述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強的是HClO4;
②C單質為Al,能與B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NaOH)溶液反應生成偏鋁酸鈉和氫氣,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NaOH+2Al+2H2O=2NaAlO2+3H2↑;
(4) A和B可形成用Na2O,屬于離子化合物,用電子式表示其化合物的形成過程為;
(5) 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越大,元素非金屬性越大,①符合題意;
②得到電子數目的多少不能說明得電子能力強弱,則不能說明E元素的非金屬性比D元素的非金屬性強,②不符合題意;
③最高正價不能作為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F(xiàn)無正價,但非金屬性很強,③不符合題意;
④元素的簡單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越穩(wěn)定,其非金屬性越強,④符合題意;
⑤氣態(tài)氫化物溶于水后的酸性不能作為非金屬性判斷的依據,如HF為弱酸,HCl為強酸,但F的非金屬性比Cl的強,⑤不符合題意;
綜上所述,答案為:①④。
這是一份高中化學滬科技版(2020)必修第一冊第4章 原子結構和化學鍵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同步練習題,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元素周期律精練,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化學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元素周期律同步達標檢測題,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