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素養(yǎng)目標: 1.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言實詞及虛詞的用法,能夠準確翻譯并誦讀全文。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認識教與學的關(guān)系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色。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學習本文,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的喜怒哀樂。 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正確的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二、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 通過脈絡(luò)梳理,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品味類比說理的表達效果,了解先賢圣哲睿智的哲思和情懷。
了解作者極其作品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哲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為“老莊”。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構(gòu)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風格。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對后世文學的發(fā)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評價這本書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了解背景 本文選自《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本課第一則節(jié)選自內(nèi)篇中的《逍遙游》,第二則節(jié)選自外篇中的《秋水》,題目是編者加的。 莊子所處的年代,一方面社會經(jīng)歷著劇烈的動蕩,戰(zhàn)爭頻發(fā),生靈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文化成為一種強烈的需要,“士”這一階層的人數(shù)大量增加。這種社會與文化狀況對莊子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課文鏈接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又叫《小戴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
讀準字音
嘉肴 ( )自強( )兌命( )學學半( )
一、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jié)奏。 示例: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逼?此之謂乎?
2.對照注釋,自主翻譯課文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尚書兌命》上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二、探究問題?? 1.本文論述了哪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說明了什么道理? 教和學的關(guān)系。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相長”——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雖有嘉肴》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述的?! ∵@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教學相長”,即“教”與“學”互相推動、的互相促進,“教”是“學”的另一種形式。 作者用類比的方法切入話題,先以“嘉肴”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對舉(指相對舉出,形容并列的兩個事物,互相襯托。)“學”與“教”所產(chǎn)生的“知不足”和“知困”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將論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學相長”的結(jié)論;最后引用《尚書》中的話印證觀點。全文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管他,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精練,邏輯嚴密。
3.《雖有嘉肴》開頭寫“雖有嘉肴”及結(jié)尾引用《兌命》中的有何作用? 開頭從“嘉肴”寫起,是為了用“嘉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關(guān)于“教”與“學”關(guān)系的論述,以證明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道理。 結(jié)尾引用《兌命》中的“學學半”是補充說理,為的是增強說服力。
4.《雖有嘉肴》這則短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試舉一例加以分析。 “故曰”之前,全都是對偶句。 第一組,以“雖有……,弗……,不知……”的句式類比論證,導出議題; 第二組,用兩個“……然后知”的句式,構(gòu)成對比,說明“學”與“教”的兩種困境; 第三組,用兩個“知……然后能……”的句式,進一步論述“學”與“教”的情境。 這種句式,兩相對舉,結(jié)構(gòu)相同,用詞相對,語氣一致,相互輝映,明快有力,連用鋪排,強化了比喻說理的效果。
5.你是怎樣看待“教學相長”的道理? ①“教學相長”是文中表達的觀點,在指導我們?nèi)绾慰创膛c學的關(guān)系以及教與學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②“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不斷地學習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在教授別人的時候,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困惑。教與學的過程會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學相長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啟發(fā)我們注意實踐,要把理論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 6.“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強調(diào)了什么問題? 強調(diào)了親身學習的重要性。 7.“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 相同點:兩者都強調(diào)了“教”是學習和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二者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guān)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作為論據(jù)來補充強調(diào)觀點的。
8.課文中的“教學相長”和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教學相長”意思一樣嗎?談?wù)勀愕睦斫狻? 不一樣。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教學相長”,強調(diào)的是教師和學生互相促進,“教”“學”是兩個主體。而課文中的“教學相長”是對同一個主體而言的,指教師自身的學習和他在教的過程中認識的提高,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的。 9.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jié)合學習經(jīng)驗,談?wù)勀愕目捶ā? ①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②“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
三、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運用“類比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寫作特色】 1.邏輯嚴密,條理分明 開篇先指出學習的重要性,然后運用類比的手法,從“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引申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著講教與學的關(guān)系。一個人只有學習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教授別人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不懂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jié)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且言簡意賅,淺顯易懂。 2.多用對偶,朗朗上口 文章共有五句話,前三句均為對偶句式,運用對偶句,句式整齊,兩兩相對,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四、拓展延伸 1.學了本文,你收獲了怎樣的啟示?結(jié)合學習實際,談?wù)勀愕目捶ā? (1)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2)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2.下面是《禮記.學記》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閱工具書,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談?wù)勀愕睦斫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為器物;人不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 (2)時過然后學,則勤苦難成。 就學年齡過了然后才去學習,那么就勞苦而難有成就。(強調(diào)學習的時效性) (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獨自學習而沒有學友(一起研討),就會孤陋寡聞。(提倡共同探
流、相互啟發(fā)、增廣見聞的學習方法.) (4)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 善于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樹,先砍伐文理平順的地方,最后砍伐(紋理不平順)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八年級下冊(2018)23 *馬說/韓愈圖片ppt課件,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八年級下冊(2018)北冥有魚集體備課課件ppt,共1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無為而治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八年級下冊(2018)蒹葭說課ppt課件,共1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