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例編號
10
學科
科學
年級
五
學期
上
課題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科書
書名:小學《科學》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7 月
教學目標
1.說明地殼運動是地震發(fā)生的原因;解釋地震的發(fā)生會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抗震救災是有方法的可循。
2.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地震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
3.保持對地震現(xiàn)象的探究熱情,樂于參加模擬實驗;能基于證據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形成集體觀點。
教學重點:說明地殼運動是地震發(fā)生的原因。
教學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主要師生活動
一、聚焦
談話:地殼在不斷地運動,地核中的巖漿在不停地涌動,有時會通過地震和火山噴發(fā)讓我們感受到。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是怎樣的?會給地球表面帶來哪些改變呢?(課件展示地震后的公路)
二、探索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問:要想解開地震成因之謎,我們需要觀察地震發(fā)生時的現(xiàn)象,根據現(xiàn)象作出假設。如何檢驗假說?
2.出示實驗材料并組織學生思考、交流以下問題:
(1)用什么模擬什么?
(2)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觀察什么?
提示:觀察現(xiàn)象時,除了要觀察“地面”的變化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地面”斷裂、隆起的位置與“板塊”對接邊界的位置關系。
3.巡視指導
4.小結:組成巖石圈的六大板塊在不停地運動,它們相互碰撞、彼此分離……板塊邊緣構成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是火山、地震高發(fā)地區(qū)。在這樣的過程中,地殼或巖石圈會發(fā)生機械變形、變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皺、斷裂、地震等。
(二)了解地震給地表帶來的變化
1.教師提問:“地震會給地形地貌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2.分組活動:閱讀資料、分析圖片,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3.師生交流
4.小結:地震會使地面斷裂、隆起,引起山體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強烈的地震會極大改變地表形態(tài)。
(三)制作抗震防災海報
1.教師提問:地震發(fā)生時我們應該如何自救與互救呢?
2.交流分享
3.分組活動:制作宣傳海報
4.展示與交流
三、研討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能試著分析一下地震給地表帶來的改變是劇烈的還是緩慢的?為什么?
四、拓展
地震發(fā)生前自然界是否會給我們發(fā)出一些預警信號嗎?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五年級上冊1.我們的身體教學設計,共3頁。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五年級上冊4.機械擺鐘教案,共5頁。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五年級上冊5.擺的快慢教學設計,共5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