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賞石文化,對奇石進行欣賞與評述,對水墨畫石的方法有一定了解,并以水墨的形式個性化地表現(xiàn)太湖石。
本課聚焦中國四大奇石中的太湖石,帶領學生從“毛筆之奇”、“太湖石之奇”、“名家作品之奇”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遞進學習,注重組織小組合作自主觀察、研究,理解傳統(tǒng)文人心中的奇石是人格化的,通過臨摹名家優(yōu)秀作品,學習傳統(tǒng)水墨表現(xiàn)技法,運用自己對太湖石四大特點的理解和對太湖石姿態(tài)的想象,創(chuàng)作出既有童趣又富有文化涵養(yǎng)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認知。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處于對世界認識逐漸客觀的時期,能對奇石做出更為純粹的欣賞與評述。學生對水墨畫充滿興趣,用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技法表現(xiàn)奇石,在傳承的同時,會展現(xiàn)出更多的童趣。
在水墨奇石的描繪過程中,孩子們大膽想象、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可以獲得較好的發(fā)揮。學生不受成法約束,富于童趣奇特、夸張的藝術形象將會在他們的口中與筆下逐一誕生。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太湖石的造型、紋理、色澤、質地等特點,發(fā)現(xiàn)太湖石“瘦、漏、透、皺”的特點。
2、在欣賞、探究、實踐等基礎上,對太湖石進行審美評價;抓住太湖石“瘦、漏、透、皺”以及姿態(tài)的特點,以水墨的形式個性化地表現(xiàn)太湖石。
3、感受奇石自然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情感和水墨創(chuàng)作的興趣與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發(fā)現(xiàn)、理解太湖石“瘦、漏、透、皺”的特點。
難點:個性化地以水墨技法表現(xiàn)符合“瘦、漏、透、皺”四個特點的太湖石。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課前準備
1.教具:收集各種太湖石圖片、實物、名家作品圖片,水墨畫用具、課件。
2.學具:水墨畫用具、學習單。
七、教學過程
(一)微課學習(預計用時3分鐘)
1.教師活動:人們常說,中華大地,無奇不有,說到奇珍異寶,今天老師這兒也帶來了一件奇珍(展示毛筆)。毛筆奇在哪里?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微課視頻。提問:通過微課視頻的學習,你了解了哪些毛筆的奇?
2.學生活動:觀看微課,得出毛筆的神奇之處。奇在能通過水和墨的多少不同,可以產(chǎn)生濃淡干濕的墨色變化;通過側鋒、中鋒角度不同,用筆輕重不同,畫出粗細不同的線條。
3.教師活動:小結:毛筆的奇就奇在有這么多墨色、用筆變化。墨色有濃、淡、干、濕;用筆有中鋒、側鋒。
【設計意圖】通過筆墨技法微課學習,幫助學生復習三年級上冊所學的水墨知識,聯(lián)系舊知識總結毛筆的墨色和用筆方法,為接下來的水墨畫奇石奠定技法基礎。
(二)導入課題(預計用時3分鐘)
1.教師活動:今天老師帶來的奇珍還不止這一件,另一件奇珍在哪里呢,請看(揭開遮布,出示太湖石),這石頭乍一看給你什么感受?請一個同學上來摸一摸。
2.學生活動:得出對太湖石的初步感受,灰撲撲的,又皺巴巴的,形狀還很怪異。
3.教師活動:小結太湖石奇在顏色、紋理、造型等。但是可別小看這石頭,這可是今天老師特地帶過來的中國四大奇石之首--太湖石。出示課題:《奇石》。
【設計意圖】以直觀的形式,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太湖石,激發(fā)學生對太湖石的學習興趣。
(三)初步探究(預計用時8分鐘)
1.教師活動:但它又怎么會被稱作是奇珍呢?這里老師要再介紹一個人,他就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米芾擔任地方官員,見衙內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興得大叫起來:“此足以當吾拜”。于是命左右為他換了官服,手握笏板,向奇石行叩拜之禮,并尊稱此石為“石丈”。像米芾這樣酷愛太湖石的還有大文豪蘇軾,他曾經(jīng)寫詩:“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睂⒋蟮奶⒂谕ピ褐?,就像是把自然的山搬到園子中來;在書桌案頭置放一兩方小太湖石,能給書房增添一股雅致的氣息。太湖石為何受到文人如此青睞,有什么魅力?讓我們一探究竟!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細細觀察研究,太湖石究竟奇在哪里?小組合作并完成學習單,時間5分鐘。
2.學生活動:小組合作觀察太湖石特征,完成學習單內容。得出太湖石造型給人纖瘦挺拔的感覺,上面還有大小、形狀不同的孔洞,透過這些小孔還能看到背后的石頭或景物;起伏不平形成皺褶;有凹凸明暗變化…
3.教師活動:小結得出太湖石奇在造型漏、透、瘦;紋理皺;顏色有明暗變化。
太湖石像一位文人,他瘦,瘦而不弱,很有風骨;漏,玲瓏透空,富有靈氣;透,兩袖清風,萬般謙遜;他皺,因為他飽經(jīng)滄桑,一塊太湖石瞬間有生命了,冥冥之中與文人墨客產(chǎn)生了共鳴。米芾拜石,將奇丑無比的石頭稱作“石丈”,也不足為怪了。
【設計意圖】從初步感受到深入探究,通過米芾拜石的傳說故事將奇石生動化,用學習單的方式引導學生分組自主深入賞析,從造型、紋理、顏色等方面去欣賞和描述奇石,提高欣賞評述能力,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奇石自身蘊含的內在品質與人們賦予它的意義,理解古代文人為何如此喜愛太湖奇石,形成課堂升華。
(四)初步嘗試(預計用時8分鐘)
1.教師活動:這么奇特的太湖石遇到毛筆,會發(fā)生什么奇妙的碰撞,我們來觀察畫家筆下的太湖石。作者是如何用筆與用墨色體現(xiàn)奇石的四大特點的呢?請你和小伙伴說一說,至少要有3個以上的發(fā)現(xiàn)。
2.學生活動:小組探究,觀察水墨奇石,發(fā)表見解。
3.教師活動:小結圖一注重用線表現(xiàn)奇石的結構;圖二、三注重水墨的濃淡干濕表現(xiàn)太湖石。這些作品之所以這么靈動,不僅是作者理解畫出了瘦漏透皺四大特征,還畫出了自己心目中太湖石的姿態(tài),有的像煢煢孑立、踽踽獨行的老者,有的宛如謙謙君子,巍然佇立于天地之間,有的又像“獨釣寒江雪”的老翁。有了這些生動的姿態(tài)后,太湖石更具有了生命的妙趣。
接下來請大家拿出第2份學習單,選擇一幅你喜歡的作品,也來學一學古人畫太湖石,時間8分鐘。
4.師生活動:學生臨摹,教師巡回指導。
5.教師活動:展示兩幅學生臨摹作品,再來對比觀察畫家的作品,你覺得作品中哪些是在臨摹的過程中很好的學習到畫家用墨、用筆的方法,那哪些是同學做得不足的,怎么修改,請同學們給他們提點建議。
6.學生活動:討論,分組表述。
7.教師活動:小結: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臨摹畫家心目中的太湖石我們學習了如何用筆和墨色表現(xiàn)太湖石四大特點和姿態(tài)。
【設計意圖】通過臨摹實踐和評價,向優(yōu)秀的畫家學習,向側重用線或側重用墨的傳統(tǒng)技法學習,引導學生更加認真仔細地觀察太湖石的特點,加深對特點的理解,為接下來創(chuàng)作太湖石積累技法經(jīng)驗。
(五)創(chuàng)作嘗試(預計用時15分鐘)
1.教師活動:看了名家的作品和同學們初步嘗試的作品,老師也想來畫一畫,我心目中的太湖石,我心目中的太湖石是一位醉酒的詩仙李白,吟詠出動人的詩句。筆身蘸淡墨,筆尖蘸濃墨,這樣可以調整線條的濃淡墨色變化,用筆適當?shù)赝nD、變力,可以讓線條有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變化;用淡墨、側鋒表現(xiàn)孔洞立體的效果;再用干的淡墨,以半側鋒有一定方向地皴出奇石的肌理,表現(xiàn)出“皺”這個特點;待相對干后,用較淡的墨色更深入地渲染出石頭的濃淡變化。最后,在合適的位置題款,蓋章。
2.學生活動:認真觀看教師示范。
3.教師活動:相信你們對用水墨來太湖石的奇,又有了新的理解。不僅要具有瘦漏透皺的特征,還可以通過姿態(tài)的想象刻畫賦予它新的意義。接下來在新的理解基礎上,請你再來畫一畫你心目中的太湖石。時間8分鐘。
4.師生活動:學生實踐,教師巡回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示范加深學生筆墨技法的認識,感受水墨寫意畫的樂趣,體會通過對太湖石姿態(tài)形態(tài)的大膽想象賦予其特殊的意義,創(chuàng)作自己心目中的太湖石。
(六)展示評價(預計用時3分鐘)
1.教師活動:展示學生作品。誰能先來介紹自己的作品,你心目中的太湖石是什么姿態(tài)的呢?夸一夸同學的作品,你最喜歡哪一張作品,結合今天所學內容說說為什么?
2.學生活動:開展自評、互評。
3.教師活動:除了今天學習的側重用墨的寫意太湖石,還有工筆、沒骨、青綠等不同表現(xiàn)方法畫太湖石,等待著大家今后去發(fā)掘更多的演繹方式。
4.學生活動:欣賞其他表現(xiàn)方法。
5.教師活動: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兩件奇珍:毛筆和太湖石,二者碰撞出極具神采的水墨畫。大自然造化萬物,鬼斧神工,讓我們看到了千奇百怪的太湖石,看似并不華美的石頭,卻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這就是奇石的魅力所在。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欣賞其他技法的國畫作品,豐富學生的國畫知識,通過多元評價的方式,進一步技法學生的學習興趣。仔細觀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單:
造型
紋理
顏色
其他特點
這是一份小學浙美版13 活字印刷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作業(yè)內容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浙美版三年級下冊18 山外有山教案,共3頁。
這是一份小學浙美版10 圖形的聯(lián)想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重點,課前準備,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