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代文閱讀(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當地名進入古詩
彭 程
一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面對地圖時,也總是古詩詞最能夠以生動的姿態(tài)呈現的時刻。
目光摩挲過一個個地名,旁邊那些或大或小的圓圈或圓點,在幻覺中次第打開。仿佛是巖溶地帶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進入,卻會發(fā)現溶洞寬闊,石筍奇詭,暗河幽深。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也藏匿著自然、歷史、民俗……一個物質和精神的豐富浩大的譜系。而與這種感覺幾乎同步,此時耳畔也總是會響起古詩詞鏗鏘有力或婉轉悠揚的音調,在眼前幻化成為一幅幅畫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處,是甘肅武威。西漢初,武威為匈奴所占據。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兩次遠征河西,大敗匈奴,為彰顯大漢的“武功軍威”而命名此地。不過在漫長歲月中,它更為人知的名字是涼州。涼州,地名二字中已經有了凜冽的寒意,入詩,更是漫溢出邊地的荒涼和戍人的哀愁。甚至“涼州詞”在唐代成為專門的曲調,很多詩人依調填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白石黃沙古戰(zhàn)場,邊風吹冷旅人裳”……從漢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慘霧,飄蕩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個地方是一只瓷器,詩詞便是表面上閃亮的釉彩。因為這些詩句,一個原本抽象單調的地名變得具體而生動,有了色彩、聲音和氣息。一行詩句便是一條通道,讓我得以穿越時光的漫漫長廊,馳目于遼闊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靜的山林和庭院,欣賞四時風光,感受八方習俗。
二
愛默生說過:詩人是為萬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雖然早已地老天荒地存在著,但長時間里都只是一種物質形態(tài)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經過文人墨客的描繪后,才變得具有精神性。詩文也是一種加持,為地名灌注了靈動的氣質。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進了生命的氣息,活靈活現。于是一切大為不同。正如郁孤臺,本是僻遠閉塞的贛州古城墻上的一處亭臺,卻因為南宋詩人辛棄疾寫有“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詞句,而得以廣為人知。
當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復言說,它就上升為一種意象,具備了符號的功能。陽關象征了離別,北邙寓意著死亡。蓬萊是來世的向往,昆侖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園是奢靡的狂歡,烏衣巷是繁華的落幕……在這樣的場合,對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決于閱讀者精神文化的蘊積。沒有對母語的熱愛,缺乏對歷史和傳統的沉浸,就難以窺見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奧,難以感知到那些不盡之意,言外之旨,聲音中的聲音,味道里的味道。
三
向往某一個地方,反映出的其實是一個人的情感維度和美學嗜好??傆幸恍┑胤?,最能夠與處于某個生命時段的你,產生同頻共振。時間和空間的共謀,孕育出某一類文化的氣質,精神的風度。而詩句,這時便扮演了有力的證人角色。
青春時代,夢想的棲息地是江南吳越。感官的筵席一場場排開,聲音和色彩渾然一體:“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以詩為舟楫,我劃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葦蕩、烏桕和桑樹之間,波光滟滟,蓮葉田田。
時光悄然流逝。從某一時刻起,浪漫綺麗的少年輕愁遁隱了,內心開始向往北地的雄渾和寥廓、蒼涼和悲愴。“自嫌詩少幽燕氣,故作冰天躍馬行”,清代黃仲則的這兩句詩,成為一種新的美學召喚。向北,向西,一種迥異的境界在面前展開,是“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是“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夢長安”……
就這樣,經由詩句的陶冶,一處地點便不再是單純的外在客體,而內化為精神世界的某個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試紙,能夠檢測出靈魂中存在的元素。
四
古詩詞是一棵大樹,根系深扎在過去,紛披的枝葉卻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遠處于生長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種狀態(tài),人們情感的每一次波動,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從豐富浩瀚的古代詩歌中,獲得印證,找到共鳴,聽到回聲。一首首詩詞,正是一個個的接引者,引領讀者步入人生與社會的廣闊庭院,在今與昔、恒常與變易的對話中,加深對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細盯著地圖上的一個個地名,時間久了,那些圓圈圓點就會幻化成一個個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調吟誦的詩句,豈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聲?
泉水不竭地涌流,詩歌也一代代地傳誦。
吟唱著山河蒼茫,歲月滄桑,生命浩蕩。
(摘編自《光明日報》2018年1月5日)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地名被反復引用言說,就上升為一種意象,具備了符號的功能。每個閱讀者看到“陽關”“北邙”,就會想到地名字面背后“離別”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時段,總有一些經由詩句陶冶內化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與情感維度和美學嗜好發(fā)生改變的你,產生同頻共振。
C.文章視角獨特,以“地名進入古詩”為切入點,表達了作者對古詩詞的由衷贊美之意,流露出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無限熱愛之情。
D.古詩詞以歷時性的方式,展現了共時性的內容;融入了詩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豐富的意涵,彰顯著民族的文化氣質和精神風度。
A [“每個閱讀者”于文無據。]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更是漫溢出邊地的荒涼和戍人的哀愁”中,“漫溢”一詞本意指水過滿,向外流,準確、生動地表現出“涼州”入詩后那“無處不在而又無法承載”的荒涼之感和戍人的哀愁。
B.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與地名有關的詩句,如“白石黃沙古戰(zhàn)場,邊風吹冷旅人裳”“郁孤臺下清江水”等,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C.本文句式多整散結合,富于變化,生動活潑,語氣急促中有舒緩,使文章語勢激蕩而又意味綿長。
D.本文緊緊圍繞“當地名進入古詩”展開行文,從甘肅武威到陽關、蓬萊、昆侖……從西漢到當下……洋洋灑灑,穿古越今,語言雖樸實無華,卻耐人尋味。
D [“語言雖樸實無華”錯,應該是語言富有詩情畫意。]
3.請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作用。(4分)
(1)只有經過文人墨客的描繪后,才變得具有精神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細盯著地圖上的一個個地名,時間久了,那些圓圈圓點就會幻化成一個個泉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承上啟下。既承接上文中愛默生的名言,又引起下文對詩文與地名之間關系的評價以及對郁孤臺事例的敘述。
(2)將“那些圓圈圓點”比喻成“一個個泉眼”,形象生動,富有美感;與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旁邊那些或大或小的圓圈或圓點,在幻覺中次第打開”相照應。
4.作者說:“面對地圖時,也總是古詩詞最能夠以生動的姿態(tài)呈現的時刻。”請綜合全文概括古詩詞的魅力是如何通過地名展現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詩詞讓讀者通過畫面感受當地風土人情,使抽象單調的地名變得具體生動。②古詩詞對地名的加持,讓地名變得具有精神性和靈動性,廣為人知。③古詩詞反復引用某一地名,使其變成具有符號功能和豐富意蘊的意象。④古詩詞與讀者產生同頻共振,讓地名由外在客體內化為精神世界的某個元件。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注】,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鎮(zhèn)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yè),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
(選自《舊唐書·杜甫傳》,有刪改)
【注】 梠:山芋。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
C [“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結構相同,應一一斷開,排除A、D兩項。“相狎蕩”“無拘檢”結構相同,且“過”在此是拜訪的意思,作“嚴武”的謂語,故“無拘檢”后應斷開,排除B項。故選C。]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進士不第”指科舉考試應試未中選,也叫落第、下第。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C.“緋魚袋”指緋衣與魚符袋,是舊時朝官的服飾。唐朝規(guī)定,五品以上佩魚符袋。“緋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農時期就已出現,當時的床兼有臥具和坐具雙重功能。此處的“床”指坐具。
C [“‘緋衣’指紫色衣服”錯,“緋衣”為紅色衣服。]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雖然沒有考中進士,但因為文章寫得好,仍然在天寶末年受到皇上的賞識。
B.杜甫因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討伐叛軍兵敗于嚴武而被免去宰相時,極力上疏救助。
C.嚴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嚴武對待杜甫很優(yōu)厚,在很多時候也能原諒杜甫的放肆行為。
D.由于不能拜見郭英乂,高適也已經死去,杜甫只好攜家出川,生活顛沛流離,最后死在耒陽。
B [“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錯,原文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意思是他們在沒有獲取功名做平民時關系就很好;“房琯討伐叛軍兵敗于嚴武”錯,由原文可知,應是“琯兵敗于陳濤斜”。]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當時京城地區(qū)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餓死的兒女有幾個人。
(2)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9.這篇文章中的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杜甫有文才,能夠為朋友仗義執(zhí)言,但性格上又有偏激狹隘的缺陷。
【參考譯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后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
杜甫天寶初年應考進士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篇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作文,并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征兵。杜甫從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區(qū),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做平民時和杜甫很友好,當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賊,皇帝準許了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房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干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生氣,貶房琯當刺史,讓杜甫離京擔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qū)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餓死的兒女有幾個人。一段時間之后,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zhèn)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并賜給他緋魚袋。嚴武與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格狹窄浮躁,沒什么氣量,憑著恩情放縱不羈。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看著嚴武說:“你父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也急躁暴戾,卻不認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種竹植樹,枕靠著長江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農夫一起親昵地游逛,沒什么拘束檢點。嚴武拜訪他,他有時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這樣傲慢放誕。永泰元年夏,嚴武去世,杜甫就沒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zhèn)守成都,郭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就游歷東蜀去依附高適。到了之后,高適卻去世了。這一年,崔寧殺死郭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亂。杜甫就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qū)躲避戰(zhàn)亂,乘著扁舟下三峽,但是還沒靠岸,江陵就發(fā)生了動亂,于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的聶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個晚上就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
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過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yè),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0~11題。
古風(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
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鹓鸞③。
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 ①徂暉:落日余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10.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前四句,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fā)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鹓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A [A項,“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fā)的基調”錯誤,因為“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鹓鸞”兩句表現了詩人心中的不平之氣,詩歌的情感基調應是激憤的。另外從“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心中的傷感,因此在激憤之中,還滲透著詩人的悲傷之情。]
11.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抒發(fā)了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鹓鸞”表現了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現實;“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激憤。站在全詩角度適當展開組織答案即可。
[答案] 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難》中,表明蜀道歷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離騷》中強調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迭代謝變化有常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評價諸葛亮一生偉大功業(y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 (2)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與秋其代序 (3)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題。
“細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大量的古典詩詞,向我們展示了漢服的絢麗華美,繁復多端。而最能代表漢服精粹的,當屬深衣。它因“被體深邃”而得名,為古代諸侯、士大夫階層的居家服,也是庶人的常禮服。
“深衣”作為中國禮服的典型代表,深邃的中華文化隱含在背后。深衣在制作中,先將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縫合,成為整長衣,以示尊祖承古。袖根寬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擺平齊,象征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征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 ),天然擁有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之東方美德。
13.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身合人間之正道,懷抱地道之方正,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guī)矩,四時之序順應生活起居
B.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guī)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C.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guī)矩,四時之序順應生活起居
D.身合人間之正道,懷抱地道之方正,權衡規(guī)矩符合行動進退,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B [A項,與上文順序對應,應先講“地道”,再講“人間正道”,且應是“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C項,應是“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和“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guī)矩”前后順序一致。D項,與上文順序對應,應先講“地道”,再講“人間正道”,且應是“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guī)矩”,才與后文語序一致。]
14.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D.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D [文中“紅巾翠袖”代指年輕女子,用了借代手法。A項,運用比喻的修辭。B項,運用互文的修辭。C項,運用夸張的修辭。D項,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檣櫓”代指曹操的船只。]
15.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語病,請修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深衣”作為中國禮服的典型代表,蘊含了深邃的中華文化。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題。
我們至今認為,人類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組織的、現代化的“魔鬼”。而在這敵陣中,最顯眼的、坐中軍大帳的便是細菌。我們斷定,它們干起壞事來該是饒有興趣的,它們到我們身上逐利,它們數目太多,疾病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們成功地剿滅了一種疾病,總會有 ① ,等著取代它的位置。
這些都是具有社會規(guī)模的妄想狂的幻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我們也從來都只是那個龐大的細菌王國相對漠不關心的對象。實話說,細菌致病是這樣罕見,雖然地球上 ② ,致病菌的種類相對來說是這樣少,這件事有著捉摸不定的一面。疾病的發(fā)生,通常是 ③ ,是共生雙方中的一方越過了邊境線,是生物界里邊界協定的誤解。
16.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句使用擬人修辭,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一種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 ②細菌家族人口是這樣眾多 ③為共生而進行的談判無結果造成的
17.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5個字。(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人們認為疾病的肇事者主要是細菌(或:人們對細菌的錯誤認識)。②實際上,細菌致病是很少的。
四、寫作(50分)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華詩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豐熟,養(yǎng)育萬方。一代代中華兒女,在詩詞的陶冶下,怡情悅性,奮發(fā)向上?!边@是2020年1月28日開播的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一場開場白。
“讀杜甫的詩,讓人感到來自歷史深處的一種溫情、博愛與力量。這次疫情,更讓人深刻感受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薄皞ゴ蟮乃囆g一定是關于人性的,而關于人性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拍的是杜甫,說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價值?!边@是觀眾對于今年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發(fā)出的感慨。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漢樂府,從唐詩、宋詞到元曲,千百年來,中華詩詞以其無限的魅力超越時空,她動人的詩句,豐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輝,歷經歲月洗禮而歷久彌新。
學校要舉辦一次演講活動,主題是“中華詩詞的恒久魅力和時代價值”,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演講稿,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符合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目。首先認真閱讀材料,把握材料的內容。本題以《中國詩詞大會》和BBC播出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為背景材料,意在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和思考中華詩詞的魅力和其中蘊含的時代價值??蓮闹腥A詩詞中超越時空的共通的情感和力量、中華詩詞的時代價值、中華詩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角度,進行闡釋、引申和論述,注意要以中華詩詞為寫作對象。
參考立意:①詩詞的魅力;②詩詞的價值;③詩詞在當代的意義;④品古韻,揚新風。
【參考例文】
魅力詩詞,永恒瑰寶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魅力詩詞,永恒瑰寶”。
孔子曰:“詩以言志,言以立身?!薄安蛔x詩,無以言?!敝袊且粋€詩的國度,千百年來,古典詩詞以其無限的魅力超越時空,用她動人的詩句,豐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輝影響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我國民族人文精神的內核和長效滋養(yǎng)劑。時至今日,古典詩詞并未因歷史的沖刷而失去自身光輝,而是歷久彌新,益發(fā)彰顯出永恒而獨特的魅力。
從去年2月萬名網友續(xù)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的網絡傳奇到今年春節(jié)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再到疫情期間那些彰顯著詩詞魅力的宣傳標語,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中華古典詩詞,體現出的是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學習古典詩詞,對于任何一位中華兒女來講都有多方面的意義。
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增強文化的歸屬感。
要想認識中華民族堅實厚重的歷史,了解她的崇高與苦難,完全可以從了解古代文學特別是詩詞入手。詩歌是詩人對所處時代的描寫和反映,堪稱生動形象而又具體真實的歷史記錄。一部《詩經》就是當時生活的結晶,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具象化、個性化的顯現方式。對于今天的社會大眾而言,學習古典詩詞是了解中華文化精神的快捷有效且易于實行的方式。在閱讀當中,我們能夠體認到祖先數千年來始終堅守的精神血脈和心靈家園,而這正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二,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也會有用這種語言撰寫的詩歌。從一定意義上說,詩歌將本民族的語言之美發(fā)揮到極致。漢語的民族特色使中國古典詩詞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例如,西方詩歌就無法做到中國古典詩詞中所具備的精工對仗。漢字的穩(wěn)定形體,更是讓古典詩詞具有了跨越時空的效果。
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水平。
中國古代有著“詩品出于人品”的文學觀念,“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古典詩詞往往是他們崇高情懷的集中寫照。那些流傳的詩句中無不閃耀著高尚人格的光輝,善待自然、熱愛國家、孝敬父母、關愛他人……這些優(yōu)秀品質無疑可以讓我們的情感為之激蕩,思想為之觸動,心靈為之凈化。
魅力詩詞,是我們永恒的瑰寶。所以,我們要捍衛(wèi)祖國的這一優(yōu)秀歷史文化,只有這樣,燦爛的文化才不會斷裂,漢語語言文字的魅力才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點評】 本篇演講稿首先引用孔子的名言,闡明詩歌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然后結合材料內容,點明學習古典詩詞對于任何一位中華兒女都有很大意義;然后分三個層次闡述意義所在: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增強文化的歸屬感;第二,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水平。最后結尾有總結,有提倡呼告。整篇演講稿中心明確突出,層次清楚,分析深刻到位。
這是一份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單元研習任務練習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單元研習任務一課一練,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單元研習任務同步測試題,共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3~4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5~6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7~8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