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概念:觀察物體發(fā)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是進行比較,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科學探究:能從多種角度觀察和比較物體,嘗試用排序的方式描述和記錄觀察的結果,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具有對探究過程與方法進行反思的意識。
科學態(tài)度: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樂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學會在觀察中比較的方法,并用語言描述結果。
教學難點:探究的過程和反思意識。
課時設計:一課時
教學策略:本課采用情景導入法,觀察比較法,激趣探知法,綜合評價法,總結歸納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索新知,完成本課的教學。
教學準備:恐龍模型 視頻 課件 記錄卡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情景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恐龍嗎?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了解一下恐龍生活年代的情景,好不好?(播放視頻,創(chuàng)設侏羅紀公園情景,學生即時表達所見所聞)
聚焦問題:(出示圖片)
師:圖中的恐龍,哪只大,哪只?。磕闶窃趺粗赖模?br>生暢所欲言
師總結:我們需要進行比較,細心觀察,這樣才能知道恐龍的大小,所以我們要學會在觀察中比較。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采用情景導入法,利用學生喜歡的恐龍情景,引出比較的話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索新知的欲望。)
探索新知
(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
出示模型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怎樣來比較這四只恐龍的大小呢?
生:……(高矮…長短…胖瘦…輕重……)
明確觀察任務:比一比四只恐龍模型的大小,給它們排序。
探究要求:四人一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種方法,要及時記錄比較結果。
交流合作:
生觀察比較,師巡視,指導學生記錄結果,將有代表性的內容投影展示。
引導思考和討論:
師:有幾種比較結果?。筷P于恐龍的大小排序,小組內能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結果嗎?怎么比才更準確?
(設計意圖:這部分以小組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恐龍模型大小的比較,目的是讓學生去關注如何比較大小,學生自主探究比較的方式,教師再適當進行點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思考能力。)
研討總結
匯報:展示并介紹自己小組的比較方法,同時說出比較結果。
引導學生總結:我們用了哪些方法比較恐龍的大???我們應該怎樣描述比較結果?
生思考后回答
師總結: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比較結果,比較的標準是不同的,比如長短和高矮,所以結果不同。要大家都公認的結果,比較需要公平,在同一平面,同一起點,比較的結果才準確。(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比較方法,其他學生注意聆聽,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能力,及認真思考傾聽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使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表達比較結果,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活動
1、比比誰的眼力好
(出示狗狗圖片,學生觀察比較)
2、游戲:比比誰最高
(兩名學生比高矮,四名學生高矮排序)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訓練,讓學生把掌握的觀察比較的方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為今后的學習應用打好基礎。)
五、課堂回顧
學生談收獲,學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表述,培養(yǎng)歸納總結能力,教師同時可了解學生的掌握新知及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情況,為今后教學方法及教學活動開展進行調整奠定基礎。)
附板書:
在觀察中比較
比較需要公平 同一平面
同一起點
課后小結: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再觀察比較中,人們會有意無意地對觀察的事物進行比較,本課中學生先從觀察恐龍開始,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比較方法并描述比較結果,活動中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能從多角度觀察比較物體;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但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拓展訓練方面略顯單一,需開發(fā)多種資源進行拓展,效果會更好。
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一年級上冊1.在觀察中比較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流程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科學一年級上冊3.觀察葉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學年比較與測量1.在觀察中比較教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具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