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學目標:1.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2.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二、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陰”“始”“望”“坐”“視”等文言詞語的含義。掌握通假及詞類活用。學習本文烘托、動靜結(jié)合的寫景方法。。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會課文景、情交融的特點,反復朗讀,整體理解,了解全文的結(jié)構(gòu)和主要內(nèi)容。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積極意義。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領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壯麗,開擴胸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情操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榖,清代桐城(今屬安徽)人,因書齋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庫全書》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辭官,就在這一年辭別京師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寫了《登泰山記》。其后先后主講于揚州梅花、歙縣紫陽、南京鐘山等書院四十年。姚鼐治學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記,一種文體,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點明瀏覽的地點,“登”表明側(cè)重于敘述、描寫游泰山的經(jīng)過和所見所感。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jīng)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
記“記”是散文的一種體裁。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目的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如:《小石潭記》寫景,借凄清的景抒發(fā)作者被貶后的凄涼之情;《核舟記》狀物,通過對核舟的介紹說明,贊揚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桃花源記》敘事、寫景,表現(xiàn)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岳陽樓記》借為重修岳陽樓作記的機會寫景、議論,表明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登泰山記》寫景、敘事,描寫泰山的壯麗景色,抒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于散文創(chuàng)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chuàng)始人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因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內(nèi)容多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韓愈、歐陽修等人的作品,講究“義法”,要求語言“雅潔”。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歸序》《武季子哀辭》、姚鼐的《登泰山記》等。桐城派散文特點:提出“義法”主張。“義”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達中心的形式技巧?!拔恼嘛L貌一般簡潔平淡,而鮮明生動不足”。
碧霞元君 全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氨滔肌币庵笘|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對道教女神的尊稱。傳說其為東岳大帝之女,司職為使婦女多子,并保護兒童。
1. 開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鳥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表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做好了鋪墊。
2.從作者由京師來泰山的路線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點?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形象特點?
旅程特點:艱苦?!俺孙L雪”的“乘”字,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歷”“穿”“越”“至于”幾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與實際情況吻合,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天氣惡劣,路途遙遠,在這樣的情況下來登山,由此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形象特點:風塵仆仆,不辭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3.請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線。
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中嶺 →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4.“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是寫泰山山頂雪后美景的名句,請賞析。
“負”字以動寫靜,顯出雪的厚度,又以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傳神;“燭”字顯出雪光的亮度,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這是在山頂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熬屿F”以靜寫動,寫出了霧的輕盈,呈停聚不動的狀態(tài)?!叭魩А币孕∮鞔?,寫出了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整句話描繪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5.有人說,“半山居霧若帶然”這一句是神來之筆,試分析。
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的。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突出了泰山日出時的色彩鮮明、氣勢雄偉。
6.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
重點寫了日觀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勝古跡,可說是一幅日觀峰古跡圖。既增加了游記的知識性,也有助于表現(xiàn)泰山的整體風貌和悠久歷史。
7.第4 段寫泰山的人文景觀,重點寫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不能。結(jié)句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既給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令人回味的余地。
8. 結(jié)句“雪與人膝齊”能否刪掉?
這篇游記生動地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渾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作者按照“交代泰山地理形勢、位置—記敘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的順序描寫的。文章緊緊圍繞游蹤,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帶領我們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
1. 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游泰山時的所見所思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明亮。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山水畫一般,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边@一比喻寫出了西邊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2.文中運用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語句繪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體的語句并體會其特點和作用。
本文巧用烘托來突出景物特征。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cè)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樗蒱”“絳皓駁色”等作側(cè)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動有趣。
3. 本文在描寫景物時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了側(cè)面烘托的寫法,請分析。
①《登泰山記》的行文,以時間和自己的游蹤為序而展開,依次記述了作者于隆冬歲梢從泰山南麓經(jīng)中嶺登上泰山之巔的沿途觀感,在日觀亭上所見日出的絢麗景致,日觀亭附近的廟宇、皇帝行宮,歸途中的石刻等文物古跡,以及冰雪泰山的肅殺寂靜景象,以此表達對泰山的熱愛。這是姚鼐“義理”的創(chuàng)作思想。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币帽蔽旱乩韺W家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的“又合環(huán)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名著來考證泰山的名勝。接著寫道:“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睎|谷天門,遠在秦漢時代,就是皇帝祭天、舉行封禪儀式的地方;東谷也是古時人們登泰山頂峰通常經(jīng)由的山口。這體現(xiàn)了他“考據(jù)”的創(chuàng)作思想。
4. 姚鼐的《登泰山記》將“義理、考據(jù)、詞章”(即要求文章要表達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堅實的事實證據(jù),同時也要文采斐然)融會于一體,成功地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請結(jié)合文章分析。
③“觀日出”的描寫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的景象瞬時變幻,難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場面描寫得十分壯觀,達到了應有的藝術(shù)高度。文辭清麗,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還有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錯落變換的句式,都體現(xiàn)他“詞章”的創(chuàng)作思想?!傲x理、考據(jù)、詞章”的綜合運用,使這篇文章成為古代散文中廣為傳誦的名篇。
觀點一:能增添泰山之美?!叭唷保禾┥蕉嗍嗥椒綘?,多松樹。“三少”:少土,石少圓狀,少雜樹。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又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shù)臓蠲?。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叭裏o”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峰數(shù)里內(nèi)無樹,用簡明的文字,寫出泰山之冬的靜美。觀點二:山水之美有多種體現(xiàn)。雖說“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配合會使山水更添動態(tài)美。但是,雜花生樹、草長鶯飛是一種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也是一種美;泠泠作響的溪水是一種美,大氣磅礴的高山也是一種美。雖說此時的泰山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峰數(shù)里內(nèi)無樹,少了一些生機活力,但多石,石多棱角,多生于石縫的松樹,卻給人一種蒼勁峻峭的莊嚴之美。作者這么寫,恰恰增添了冬季泰山獨特的美。
5.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作者以“三多”“三少”“三無”來概括,作者為什么這么寫?請談談你的看法。
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了第1 段中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第5 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也能體現(xiàn)語言簡練、生動的特點,寥寥幾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了出來。
6.本文語言簡練、生動,試結(jié)合具體語句分析。
文言知識梳理
汶(wèn)水南麓(lù)砌(qì)石磴(dèng)徂(cú)徠(lái)晦(huì)日絳(jiàng)色若僂(lǚ)樗(chū)蒱(pú)石罅(xià)膝(xī)蓋
須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多平方,少圜(“圜”同“圓”,圓形)
橫至于泰安 (古義:動詞“至”和介詞“于”連用,到,到達。今義:動詞,表示達到某種程度;介詞,表示另提一事。)石蒼黑色,多平方(古義:方方正正的。今義:指數(shù)是2 的乘方;平方米。)
名詞的活用汶水西流 (名詞作狀語,向西)濟水東流 (名詞作狀語,向東)崖限當?shù)勒?(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1)判斷句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ā啊?,……也”表判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也”表判斷)(2)省略句余始循(中谷)以入(余)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蒼山負雪,(雪)明燭天南生(于)石罅
1. 京師 國都。近現(xiàn)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稱為首都。因各朝代國都大多不同,京師就指代不同的城市。例如: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張衡傳》)“京師”指東漢國都洛陽。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記》)“京師”指清朝國都北京。2.陰、陽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陽”。3.五鼓 五更。古時常于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1)自京師乘風雪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長城之限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皆謂之天門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4)磴幾不可登幾:______________________(5)蒼山負雪負: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明燭天南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詞,這里是“冒”的意思
2.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〢. 越長城之限, 至于泰安B.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C.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D. 月出于東山之上
答案:B解析:B 是代詞,指代東谷;其他三項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
3.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〢.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B.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C.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D. 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答案: D解析:D 項是名詞用作動詞,其他三項是名詞作狀語。
4.下列對《登泰山記》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〢. 陽、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B. 城郭,古時城墻有內(nèi)外之分,里邊的一道為“城”,外邊的一道為“郭”。C. 晦,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晦”。D. 桐城,“桐城姚鼐記”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即桐城派。
答案:D解析:D 項,“桐城”為籍貫。
5.下列對《登泰山記》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文章圍繞作者的游蹤,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雪后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奇景象。B. 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變化迅速的畫面。C. 本文的側(cè)面描寫很巧妙。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再借山頂俯視時“半山居霧若帶然”和在日觀亭時“自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cè)面加以烘托。D. 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答案:B 解析: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這三個時間段的景色。
6.名句默寫。(1)《登泰山記》中作者登上天門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2)《登泰山記》中作者對天門攀登之艱難進行描繪的句子是:“道中迷霧冰滑, ___________________”。(3)姚鼐在描寫完日出后,又回視日觀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徠如畫(2)磴幾不可登(3)絳皓駁色 而皆若僂
這是一份語文16.2* 登泰山記課堂教學課件ppt,共3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本課目標,背景介紹,文本梳理,知識梳理,歸納總結(ji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16.2* 登泰山記課文內(nèi)容ppt課件,共3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本課目標,背景介紹,文本梳理,知識梳理,歸納總結(ji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16.2* 登泰山記課文配套課件ppt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