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 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4. 學會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推理和比較的能力及設計多種實驗方案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熟悉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過探究實驗和小組之間的討論,歸納出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教學重點〗


1.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 細菌和真菌的一般培養(yǎng)方法;


3.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中 探究方案的制定,經驗交流后能夠正確地得出結論。


〖教學難點〗


1.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探究實驗的觀察記錄;


2. 細菌和真菌的一般培養(yǎng)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培養(yǎng)的不同形態(tài)的菌落、變質的牛奶、米飯、長“毛”的饅頭、長有木耳的樹枝、蘑菇、足癬和背癬的圖片、實物投影儀、培育細菌和真菌的實驗材料和用具(瓊脂、培養(yǎng)皿、


燒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燈、吸管、三腳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等)。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變質的牛奶、米飯,長“毛”的饅頭、長有木耳的樹枝等,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下列問題:


(1)饅頭存放時間久了為什么會長“毛”?


(2)腐爛的樹枝怎么會長有木耳呢?


(3)營養(yǎng)豐富的牛奶和米飯為什么變質了?


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食物變質、物品發(fā)霉等生活經驗,嘗試回答:


(1)存放久了的饅頭會長出“毛”,這是真菌中的霉菌;


(2)腐爛樹枝上長出的木耳實際是真菌;


(3)牛奶和米飯變質了,這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在作怪。


師生達成共識:自然界廣泛分布著細菌和真菌。由此導入新課。


2.問題導入:


教師提問:“細菌和真菌是什么樣的?它們生活在哪里?”“同學們是怎樣知道細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廣泛分布著細菌和真菌嗎?”通過提出問題,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細菌和真菌方面知識的情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培養(yǎng)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方案一:教師質疑:變質的米飯、牛奶是由細菌引起的,而我們不能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細菌,應該怎樣才能讓其露出“廬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矛盾,激發(fā)學習探究的興趣,自然導入“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學生自讀課文,了解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步驟并小組內討論,達成共識:


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包括:①配制含有營養(yǎng)物質的培養(yǎng)基;②高溫滅菌;③接種;④恒溫中培養(yǎng)。


教師邊講解邊演示“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并強調注意事項:


①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將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進行高溫滅菌,同時使用的培養(yǎng)皿(或者試管等)也要進行高溫滅菌。


②培養(yǎng)基經過高溫滅菌,一定要冷卻后再用,并且不要隨意打開培養(yǎng)皿;


③將少量細菌或者真菌接種在培養(yǎng)基時要用無菌棉棒,避免再次污染;


④一般要將培養(yǎng)皿放在保持溫度恒定的培養(yǎng)箱中進行恒溫培養(yǎng)(如果沒有培養(yǎng)箱,必須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培養(yǎng))。


方案二: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里,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么呢?怎么樣才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細菌呢?


引導學生要想肉眼看到細菌,必須培養(yǎng)細菌的菌落。教師播放錄像,學生通過錄像觀察培養(yǎng)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提問:(1)培養(yǎng)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有哪些?


(2)什么叫接種?


(3)配制培養(yǎng)基時為什么必須加入營養(yǎng)物質?


(4) 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為什么一定要進行高溫處理?


學生觀看完錄像后,閱讀教材“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了解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步驟并小組內討論,達成共識。


回答:(1)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包括:①配制含有營養(yǎng)物質的培養(yǎng)基;②高溫滅菌;③接種;④恒溫中培養(yǎng)。


(2)將少量細菌或者真菌放在培養(yǎng)基上的過程叫做接種。


(3)配制培養(yǎng)基時必須加入營養(yǎng)物質,是因為細菌和真菌中的絕大多數自己不能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yǎng)。


(4)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一定要進行高溫滅菌的處理,因為經過高溫處理后,可以將培養(yǎng)基內混有的其它細菌或真菌等殺死,只培養(yǎng)接種的細菌或者真菌,這樣就排除了實驗外其他因素的干擾。


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及時鼓勵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質疑:我們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基放到溫暖的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細菌大量繁殖后的情景將會怎么樣呢?由此進入菌落知識的學習。


學習目標二:觀察菌落


教師為同學們分發(fā)3天前培養(yǎng)的細菌和霉菌菌落(每個學習小組分發(fā)一組培養(yǎng)皿),并多媒體展示不同形態(tài)的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回答: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提問:(1)什么是菌落?


(2)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點?


教師指導學生看書,學生根據課本中的描述,小組成員之間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1)菌落是指一個細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


(2)細菌和真菌的菌落特點表列如下:


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要求學生能夠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以進一步加深對不同菌落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





質疑:菌落是同一種細菌或真菌的集合體嗎?


學生積極思考,先小組內討論,再班內展示,最后達成共識。


總結:菌落是指一個細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變質或發(fā)霉的現象,這實際是細菌或真菌不斷增殖的結果,我們肉眼看到的“變質”和“發(fā)霉”斑點就是菌落。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其大小和顏色也不相同,以此可以區(qū)分細菌或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形態(tài)。


學習目標三: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1.課前準備:每組兩套裝有牛肉汁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已經高溫滅菌)、無菌棉棒、透明膠帶、標簽紙、放大鏡等


2.創(chuàng)設探究情景:不同環(huán)境中都有細菌和真菌嗎?哪些環(huán)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環(huán)境中少一些?哪些環(huán)境中沒有?


利用提出問題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進入探究狀態(tài)。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你們想探究哪些問題,根據這些問題你能作出哪些假設?你能否自行設計你們的探究方案?


3.設計探究方案:指導學生依據教材中的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題目:


(1)你將選定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采集細菌和真菌?你將怎樣采集細菌和真菌?


(2)為什么要有兩套裝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請討論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3)培養(yǎng)皿應該放在怎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培養(yǎng)?兩套裝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都需要在同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嗎?


(4)設計觀察記錄的表格。


(5)展示并交流你們的探究方案。


教師指導學生認真學習教材中的“提示”部分,學生依據教材中的“提示”,先進行獨立思考,小組成員之間再進行合作討論,討論設計實驗中遇到的疑惑問題,在班內進行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達成共識后教師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讓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對在制定計劃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科學精神要及時評價和表揚。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總結出有關實驗的注意事項,為實施實驗做下鋪墊。鼓勵學生質疑并補充學生分組設計的具體方案,最后形成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


4.合作探究,學生實施探究方案: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注意以下事項:


(1)采集到細菌或真菌后,一定要將培養(yǎng)皿的蓋再蓋上,并且盡量地密封。


(2)注意設置對照實驗,兩套裝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必須放在同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


(3)接種后的培養(yǎng)皿盡量放在實驗室的培養(yǎng)箱內,為了觀察和記錄的方便,也可自己帶回培養(yǎng),但要放在較溫暖的室內。


(4)認真記錄觀察結果,利用下一節(jié)課上時間交流研究成果。類別
大小
形態(tài)特點
顏色
細菌菌落
菌落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多呈白色
真菌菌落
菌落較大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
呈現出紅色、褐色、綠色等不同的顏色。

相關教案

初中生物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獲獎第2課時2課時教案設計:

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獲獎第2課時2課時教案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四節(jié) 魚公開課教案設計: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四節(jié) 魚公開課教案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設計思路,教學準備,小燒杯,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精品教案設計:

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精品教案設計,共4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教案 更多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第三節(jié) 真菌公開課教學設計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第三節(jié) 真菌公開課教學設計

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優(yōu)質教學設計

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優(yōu)質教學設計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公開課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公開課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第二節(jié)   細菌精品教學設計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第二節(jié) 細菌精品教學設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課標)八年級上冊電子課本 舊教材

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版本: 人教版 (新課標)

年級: 八年級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