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和使用漢字,應該增進對漢字的了解,為漢字的規(guī)范使用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從下面的建議中選擇一項內容開展活動,嘗試著寫一份簡單的研究性報告。活動前,大家先認真閱讀提供的材料。
(1)搜集更多的資料,圍繞漢字的歷史或漢字書法,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寫一寫。
(2)調查學校、 社會用字不規(guī)范的情況,如,調查同學的作業(yè)本、街頭招牌、書籍報刊。
第二階段 活動展示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間勞作時,經常發(fā)現一些帶有刻痕的龜甲、獸骨,稱它們?yōu)辇埞?。他們不知道這些龜甲、獸骨是古代的遺物,將形狀較大的龍骨賣給了藥鋪,小的則被丟棄或扔進枯井。藥鋪將龍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療創(chuàng)傷的藥材。龍骨上的刻痕因無人知道是極有價值的殷商時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這些龜甲和獸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朝國子監(jiān)的主管官員王懿榮的注意。王懿榮平時酷愛收藏古董,對金石之學有很深的造詣。經過仔細研究,他認為這些龍骨上的刻痕是一種比篆書更早的文字。后來,人們就把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我國文化領域由此又多了一門新學科,叫“甲骨學”。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
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于西周。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tǒng)一字體。
隸書產生于秦代,盛行于漢代。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產生于漢末,盛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書和草書、行書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fā)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愛你,漢字授課ppt課件,共4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漢字的演變,甲骨文的發(fā)現,書法欣賞,書法作品欣賞,改錯別字,事例1,事例2,事例3,事例4,贊漢字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人教部編版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愛你,漢字授課課件ppt,共23頁。
這是一份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愛你,漢字教學課件ppt,共1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交流展示,研究的流程,重點制定活動計劃,重點活動參與互評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