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概述
備考要點
在高考命題中,句式往往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單獨命題或隱含在文言文翻譯題中,從命題的技術處理層面來講,后一種的可能性更大。設題的方式:①判斷省略成分的正誤;②選出與題干有相同的句式特點的選項;③選出句式特點相同的選項;④判斷句式的相同與不同;⑤通過翻譯句子或斷句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等等?!安煌木涫健敝饕袛嗑洹⒈粍泳?、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文言句式的考查,這就要求考生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迅速準確翻譯句子。本考點將細致講解各種句式以及翻譯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課文中熟悉的例句幫助理解和掌握,為解答翻譯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備考策略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著不少差異。這些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內容: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主謂倒置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知識目標: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以及主謂倒裝、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結構)特征及運用規(guī)律。
能力目標:準確理解并運用每種特殊句式靈活翻譯
學習重難點: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特征及運用規(guī)律。
知識梳理
知識點一 判斷句
判斷句表示某種事物是什么東西或不是什么東西,某種事物屬于某一類或不屬于某一類。
1.用“……也”表判斷
①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②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
2.用“……者”表判斷
①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記》)
②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3.用“……者,……也”表判斷
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②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③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
4.用“為”表判斷
①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②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子路從而后》)
③余為伯儵,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④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5.無標志判斷句
①臣本布衣。(《出師表》)
②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6.用“乃、則、皆、誠、即、必”等副詞表判斷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登泰山記》)
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⑤梁父即楚將項燕。
7.用“是”表判斷(不普遍)
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辭》)
②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③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偽》)
注意:古代漢語中的“是”往往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此”,常用作判斷句的主語。
①公曰:“是吾寶也?!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br>②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8.否定判斷,在判斷句的謂語之前加上“非”字表否定判斷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六國論》)
②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成公四年》)
知識點總結
1.用“……也”表判斷
2.用“……者”表判斷
3.用“……者,……也”表判斷
4.用“為”表判斷
5.無標志判斷句
6.用“乃、則、皆、誠、即、必”等副詞表判斷。
7.用“是”表判斷(不普遍)
注意:古代漢語中的“是”往往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此”,常用作判斷句的主語。
8.否定判斷,在判斷句的謂語之前加上“非”字表否定判斷;
隨堂即練
指出下列判斷句的具體類型,然后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類型:“也”表判斷
譯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2)城非不高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類型:“非”“也”表否定判斷
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啊。
(3)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
類型:“……者……也”表判斷
譯文:我所追求的是天道。
(4)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類型:語意判斷句
譯文:用混亂相攻取代和諧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5)軒東故嘗為廚。(《項脊軒志》)
類型:“為”表判斷
譯文: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是廚房。
(6)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類型:“是”表判斷
譯文:(我)詢問他們的姓名,(他們)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知識點二 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
1.無標志被動句,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
②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
③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
④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 (《韓非子·五蠹》)
2.用介詞“于”表被動
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師說》)
②妻與子皆養(yǎng)于我者也。(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③閔王毀于五國,桓公劫于魯莊。(《荀子·王制》)
3.用介詞“為”表被動
①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③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
④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⑤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zhàn)國策·燕策三》)
4.用“為……,所……”表被動
①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②少北,則為匈奴所得。(《漢書·張騫傳》)
③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5.用“……為所”表被動
①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②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
6.用“見”字表被動
①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辭·漁父》)
②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漢書·燕刺王旦傳》)
③后者為怒,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7.用“見……于……”表被動,“于”字引出行為的主動者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韓愈《進學解》)
④遂見用于小邑。(《歸去來兮辭并序》)
8.用“受……于……”表被動
①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9.直接用“被”表被動(不常見)
①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五蠹》)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③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zhàn)國策·齊策一》)
以上三例“被”仍有“遭受”的意思
④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⑤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知識點總結
1.無標志被動句,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
2.用介詞“于”表被動
3.用介詞“為”表被動
4.用“為……,所……”表被動
5.用“……為所”表被動
6.用“見”字表被動
7.用“見……于……”表被動,“于”字引出行為的主動者
8.用“受……于……”表被動
9.直接用“被”表被動(不常見)
隨堂即練
指出下列被動句的具體類型,然后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類型:“為”表被動
譯文: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2)洎牧以讒誅。(《六國論》)
類型:語意被動句
譯文: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而被誅殺。
譯文:誠實不欺卻被懷疑,忠誠無私卻被誹謗。
(3)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
類型:“為……所……”表被動
譯文:我們父子幾人無功無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的。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傳序》)
類型:“于”表被動
譯文:而有智謀、有勇氣的人也大多為他所溺愛的人或物所困擾。
知識點三 倒裝句
文言文倒裝句是指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常規(guī)語序,文言文中某些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發(fā)生了顛倒的句子。這種句式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用來強調或突出某些成分的意義。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句式,指的是將通常位于謂語動詞后面的賓語,提前到謂語動詞的前面。這種句式通常用于強調賓語或者調整句子的節(jié)奏。
1.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疑問代詞有“何、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
①沛公安在?(《鴻門宴》)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④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⑤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
⑥吾誰欺?欺天乎?。ā墩撜Z·子罕》)
⑦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zhàn)國策·范雎說秦王》)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否定詞有“不、弗、未、毋、無、莫”等)
①不吾知也!(《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④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鄒忌諷齊王納諫》)
⑤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我擊。(《漢書·李廣傳》)
3.以“之”或“是”為標志,用于加重語氣,賓語前置。(“之”“是”無實義)。
這一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要在賓語后用代詞“是”或“之”復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②唯利是圖。(成語)
③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④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齊桓公伐楚》)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4.陳述句中,介詞“以”的賓語常常要前置,且介詞的賓語是方位詞的,也常會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二)狀語后置
狀語后置是指在句子中,狀語(如時間、地點、方式等)被放置在謂語動詞之后的現象。這種結構在現代漢語中相對較少見,但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在文言文中,狀語后置有時是為了強調或為了符合古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1.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
①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③月出于東山之上。(《赤壁賦》)
④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
①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
②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3.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定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主語或賓語的形容詞、名詞、代詞等,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定語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后。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構成定語后置的形式。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
1.中心詞 + 之 + 定語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2.中心詞 + 定語 + 者
①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蘇軾《赤壁賦》)
3.中心詞 + 之 + 定語 + 者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②馬之千里者。(韓愈《馬說》)
4.中心詞 + 而 + 定語 + 者
①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5.中心詞 + 數量詞定語
①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語后置句,只有強調和突出定語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語后置句。
(四)主謂倒裝
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是,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后置。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在疑問句或感嘆句中。
1.表疑問語氣
①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②誰歟?哭者。
2.表感嘆語氣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賢哉回也?。ā墩撜Z》)③美哉!室(《晏子因射論禮》)
知識點總結
賓語前置
1.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
3.以“之”或“是”為標志,用于加重語氣,賓語前置。
4.陳述句中,介詞“以”的賓語常常要前置,且介詞的賓語是方位詞的,也常會前置。
狀語后置
1.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
3.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
定語后置
1.中心詞+之+定語 2.中心詞+定語+者
3.中心詞+之+定語+者 4.中心詞+而+定語+者 5.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主謂倒裝
1.表疑問語氣 2.表感嘆語氣
隨堂即練
指出下列句子的具體類型,然后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類型: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譯文:如今又在哪里呢?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類型:以“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句
譯文:(武帝)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jié)(出使匈奴),護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
(3)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類型:“之”作為標志詞提前強調賓語
譯文: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4)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類型:數量結構后置的定語后置句
譯文:冶煉它們鑄造成十二個銅人。
(5)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類型:介賓結構中賓語前置
譯文:我怎么會這樣呢?
(6)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類型:以“乎”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譯文: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
(7)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五代史伶官傳序》)
類型:以“以”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譯文:當他用繩索捆綁著燕王父子。
(8)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
類型:以“于”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譯文: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
(9)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蘇武傳》)
類型:省略介詞的狀語后置句
譯文:適逢匈奴國內的緱王與原長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謀反叛。
(10)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
類型:表疑問語氣的主謂倒裝句
譯文:有幾家能夠稱心如意(地過日子)呢?有幾家能夠稱心如意(地過日子)呢?
知識點四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指在特定語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這些成分需結合上下文補充理解。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
(一)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最為常見。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前邊的詞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huán)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
1.承前省
①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③沛公軍霸上,(沛公)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蒙后省
①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②(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3.對話省
①(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②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二)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
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
1.承前省略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②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后省略
①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
②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
1.省略動詞后的賓語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②而告(之)以成功。(《五代史伶官傳序》)
2.省略介詞后的賓語
①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四)省略兼語
“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F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②使(之)快彈數曲。(《琵琶行并序》)
(五)省略介詞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賓結構,這個介詞常常被省略。
1.省略“于”
①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②列坐(于)其次。(《蘭亭集序》)
2.省略“自”
①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自)日邊來。(《望天門山》)
知識點總結
(一)省略主語(二)省略謂語
(三)省略賓語(四)省略兼語(五)省略介詞
隨堂即練
指出下列省略句的具體類型,然后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位卑則足羞。(《師說》)
類型:省略主語“彼”
譯文:以地位低者為師,就感到十分恥辱。
(2)使快彈數曲。(《琵琶行并序》)
類型:省略兼語“之”
譯文:讓(她)暢快地彈奏幾支曲子。
(3)以為輪。(《勸學》)
類型:省略賓語“之”
譯文:用火烘烤木材使它彎曲把它做成車輪。
(4)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傳》)
類型:省略介詞“于”
譯文: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
知識點五 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常見到由幾個文言虛詞結構而成的一種短語形式,我們常常稱之為“凝固短語”或者“凝固結構”“固定結構”“習慣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語在文言中有其較為固定的意義,閱讀時,掌握和熟記這些較為固定的意義,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個句子的意義。
(一)表疑問
1.何以……?(根據什么……?憑什么……?)
①王曰:“何以知之?”
2.孰與……?(與……相比,哪個……?)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3.奈何……?(……怎么辦?……為什么?)
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4.何如……?(“怎么、怎么樣、怎么辦” )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5.何所……?(“所……的是什么?” )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二)表反問
1.不亦……乎?(不是……嗎?)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何……為?(……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3.何……之有?(有什么……呢?)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4.庸……乎(“難道……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寧有……乎(“難道是……嗎?)
①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6.何……哉(也)?(可譯為“怎么能……呢?”)
①何可勝道也哉?
7.顧……哉?(可譯為“難道……嗎?”)
①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8.獨……耶(乎、哉)?(可譯為“難道……嗎?”)
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嗎?
(三)表揣度
1.得無……乎(耶)?(該不是……嗎?)
①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其……歟?(不是……嗎?)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無乃……乎?(恐怕(只怕)……吧?)
①無乃后乎?
4.……庶幾……歟?(…或許…吧?)
①吾王庶幾無疾病歟?(我們的國君大概沒有生病吧?)
(四)表陳述
1.有以(“有可以用來……的”)
①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2.無以(“沒有什么用來……的”)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東西、事情)
①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4.無所“沒有……的(人、東西、事情)”
①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5.比及 (“等到的時候”)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五)表選擇
其……,其……也?(是……呢,還是……呢?)
①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六)表轉折
1、然而(“這樣卻;但是;(既然)這樣,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然而成敗易變,功業(yè)相反也
2、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這樣”)
①雖然,何以報我。
②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知識點總結
(一)表疑問
1.何以……?(根據什么……?憑什么……?) 2.孰與……?(與……相比,哪個……?)
3.奈何……?(……怎么辦?……為什么?) 4.何如……?(“怎么、怎么樣、怎么辦” )
5.何所……?(“所……的是什么?” )
(二)表反問
1.不亦……乎?(不是……嗎?) 2.何……為?(……干什么呢?)
3.何……之有?(有什么……呢?) 4.庸……乎(“難道……嗎”)
5.寧有……乎(“難道是……嗎?) 6.何……哉(也)?(可譯為“怎么能……呢?”)
7.顧……哉?(可譯為“難道……嗎?”) 8.獨……耶(乎、哉)?(可譯為“難道……嗎?”)
(三)表揣度
1.得無……乎(耶)?(該不是……嗎?)2.其……歟?(不是……嗎?)
3.無乃……乎?(恐怕(只怕)……吧?) 4.……庶幾……歟?(…或許…吧?)
(四)表陳述
1.有以(“有可以用來……的”) 2.無以(“沒有什么用來……的”)
3.有所“有……的(人、東西、事情) 4.無所“沒有……的(人、東西、事情)”
5.比及 (“等到的時候”)
(五)表選擇
其……,其……也?(是……呢,還是……呢?)
(六)表轉折
1、然而(“這樣卻;但是;(既然)這樣,那么”) 2、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這樣”)
隨堂即練
指出下列固定句式的語氣類型,然后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語氣:表示反問
譯文:我學習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
(2)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語氣:表示反問
譯文: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3)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語氣:表示反問
譯文:(我)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怎么敢反叛呢!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語氣:表示反問
譯文: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
(5)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語氣:表示疑問
譯文:這將怎么辦呢?
(6)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語氣:表示疑問
譯文:和你相比,年齡誰大誰???
(7)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語氣:表示疑問
譯文: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
(8)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
語氣:表示選擇
譯文: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9)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語氣:表示假設
譯文:如果這樣,那么他什么時候才快樂呢?
(10)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語氣:表示陳述
譯文:軍營中沒有什么用來作為娛樂的,請允許我舞劍(助興)。

相關學案

2025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知識點與答題技巧 講義:

這是一份2025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知識點與答題技巧 講義,共28頁。學案主要包含了考情了解,行文思路、內容含義,對比閱讀,24嘉定一模,寫作意圖、思想評析,評分說明:1點1分。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5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詩歌知識梳理 講義:

這是一份2025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詩歌知識梳理 講義,共2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詩歌發(fā)展歷史,古詩的題材分類,詩歌的體裁分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古詩詞誦讀《燕歌行并序》(復習導學案)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60篇文言文知識梳理與素材運用(全國通用):

這是一份古詩詞誦讀《燕歌行并序》(復習導學案)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60篇文言文知識梳理與素材運用(全國通用),共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學案 更多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知識清單第六章文言文閱讀專題02:必修下冊文言知識梳理(學生版+解析)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知識清單第六章文言文閱讀專題02:必修下冊文言知識梳理(學生版+解析)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知識清單第六章文言文閱讀專題01:必修上冊文言知識梳理(學生版+解析)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知識清單第六章文言文閱讀專題01:必修上冊文言知識梳理(學生版+解析)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四種特殊句式詳解 講義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四種特殊句式詳解 講義

(統編版)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 第11講 文言文特殊句式(學生版+教師版)講義

(統編版)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 第11講 文言文特殊句式(學生版+教師版)講義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