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了解郁達夫及其作品。
2.聯(lián)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3.強化誦讀,訓練語感。訓練學生在閱讀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蘊,并作適當歸納的能力。
4.分析文章“景”與“情”和諧統(tǒng)一,以情馭景的寫作特點。
5.培養(yǎng)和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聯(lián)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2.教學難點:分析文章“景”與“情”和諧統(tǒng)一,以情馭景的寫作特點;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學生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分析、講解,歸納。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國維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欣賞一篇膾炙人口的情景交融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作者介紹,基礎積累
1、作者介紹: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現(xiàn)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陽人。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diào),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郁達夫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zhì),充滿了熱情、濃郁、清新的情韻,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xiàn)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2、背景介紹
本文寫于1934年7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記。
3、解題
讓學生分析題目,看看有什么疑問和發(fā)現(xiàn)。
秋:點明描寫內(nèi)容
故都:指北平。點明描寫地點
思考:標題是否可改成“北平的秋”?為什么?
明確:不可以,稱為“故都”更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更飽含作者的深切的眷戀之情。
4、積累字音字形
混混沌沌hùndùn:無知無覺狀。 潭柘寺zhè:在北京西山的潭柘寺麓
一椽chuán:一棟。椽,椽子。 馴鴿xùn
落寞:寂寞、冷落。 歧qí韻:不相符合的讀音。
頹廢tuí: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平平仄仄zè起來:推敲起字的韻律來
蕭索suǒ:缺乏生機;不熱鬧。 秋士:指到了晚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
點綴 zhuì 廿niàn:二十。
陶然:舒暢快樂的樣子。
(三)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內(nèi)容上:開門見上,開篇點題,總括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故都秋的喜愛和向往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
結構上:統(tǒng)領全文,引出下文具體對故都秋的描寫。
2、第①段中三個“來得”,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三個“來得”結構相同,形式整齊,加強語氣,強調(diào)突出了北國的秋的特點。
3、作者要寫的是“故都的秋”,為何還要在第②段寫“南國的秋”?
明確:作者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以“南”襯“北”,以南國之秋的“淡”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濃”,表達了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向往之情。
4、文章的結尾兩段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用意何在?
明確:
內(nèi)容上:作者運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使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再次強調(diào)南國的秋味比不上北國的秋味,再次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眷戀、向往之情。(末段)直接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無比眷戀;突出了文章歌頌北國之秋的主題。
結構上:結尾兩段的內(nèi)容和開頭兩段的內(nèi)容達到了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效果;使得文章構思巧妙。
(四)再讀課文,深入剖析課文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歸納文中景色圖。作者在文中選取了哪些景物來描繪故都的秋?
這些景物是如何體現(xiàn)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秋果奇景
秋雨話涼
秋蟬殘鳴
秋槐落蕊
秋晨小院
2、研讀文章,品秋味——秋晨小院圖
本圖里描寫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是如何體現(xiàn)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明確:破屋 破壁腰 濃茶 碧綠的天色 馴鴿的飛聲
細數(shù)著 一絲 一絲的日光 牽?;ǖ念伾ㄋ{色或白色最佳) 幾根 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
所描繪的景物無一不顯示出環(huán)境清幽、寧靜、蕭瑟,透露出作者悠閑中的孤寂、落寞、悲涼。
從視覺(觀秋色)、聽覺(聞秋聲)等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描繪秋景;同時又寫出了作者觀賞景物時的心態(tài)、動作,表現(xiàn)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3、秋槐落蕊圖
本段作者從哪些角度來寫景?
明確:感官的角度:視覺 觸覺 聽覺 嗅覺(感覺精細)
這從視覺的角度寫出了落蕊的多;從觸覺的角度寫出落蕊的細、軟;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環(huán)境的靜;從嗅覺的角度寫出空氣的清新,從視覺的角度令人覺得北平人的細膩、清閑但又落寞。
—境的寧靜
—心的清閑、落寞、悲涼。
4、秋蟬殘鳴圖
從聽覺的角度 寫“衰弱的殘聲”,
——以聲音反襯了故都的寂靜
——蟬衰弱的聲音,營造出凄清的氛圍,同時烘托了作者心中的悲涼
5、秋雨話涼圖
明確:作者從視覺、聽覺、感覺等角度寫雨聲、雨態(tài)、雨感及雨后的閑人,人的穿著,活動背景,人的動作、神態(tài),對話語調(diào) 等來凸顯秋雨的奇 、有味 、更像樣,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閑與清冷,即“清”的特點 。
6、秋果奇景圖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7、自由朗讀課文,理清行文內(nèi)容和思路。
總寫1~2: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感受和向往
分寫3~12: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勝果、人皆感秋
總寫13~14:直抒胸臆,表達對北國之秋的眷念之情。
探究
1、思考: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結合點是什么?
明確:“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是五幅秋色圖。 “神”是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對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敖Y合點”是“清、靜、悲涼”。
2、第12節(jié)的中心句是什么? 作者將落腳點放在哪里?
明確:中心句: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起深沉、幽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落腳點: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六)課堂小結及課后作業(yè)
1、小結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對故都秋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涼,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2、以“春”為題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過對春景的描寫,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傷、喜悅、憤怒、惆悵等。(200字)
(七)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這是一份中職語文部編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上冊第五單元三 黃山記一等獎教案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上冊二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上冊三 像山那樣思考優(yōu)質(zhì)課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