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則《出師》,孝則《陳情》。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 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 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 其人必不友;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 其人必不為人。
表,是一種文體,一種奏章,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稱“書”,到了漢代,則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表主要用來“陳情”。
可陳之情有:1.情況(事實); 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yǎng),長大后博學(xué)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dāng)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xué)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dāng)然被列為籠絡(luò)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nèi)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zé)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fā)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zhǔn)如所請。
1、為什么要“陳”? 2、“陳”什么?3、如何“陳”?
以學(xué)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dān)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欲征為太子洗馬。
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luò)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陳盡孝之情。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yīng)征,請求辭官終養(yǎng)祖母的衷情。
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tài)度,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tài)度,最終被司馬集團所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后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quán)的心腹。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竹林七賢最后各散西東。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讓人感到災(zāi)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yán)為慈。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br/> 一外一內(nèi)都強調(diào)一個“無”字,將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yǎng)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無人援手的形象表現(xiàn)了出來。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陳以往之情: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作用:博得晉武帝同情, 為下文做鋪墊
感情基調(diào):沉重、凄苦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dāng)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zé)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biāo)角?,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dá)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yǎng)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事態(tài)嚴(yán)重:詔、責(zé)、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yǎng)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茍順?biāo)角?,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
詔書切峻責(zé)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外表像俯首乞憐,令人同情。 實質(zhì)是態(tài)度堅決,不去應(yīng)征。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dá),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
舊時奏疏、書信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
太陽接近西山,比喻人臨近死亡。
李密是怎樣打消武帝疑慮的?
用了比喻和四字駢句,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風(fēng)燭殘年,生命垂危的祖母和無人送終的難處,真摯懇切,情深意長。
那么對自己“辭不赴命”“辭不就職”到底該如何解釋呢?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1、本段結(jié)尾落在辭官養(yǎng)親上(“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李密是分幾層來陳述的?
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zhuǎn)換文意。
①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yīng)得到同情。
②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jié)”無關(guān),以求皇帝諒解。
③正面陳述劉之現(xiàn)狀,是“不能廢遠(yuǎn)”的惟一原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jǐn)拜表以聞。
我懷著像烏鴉反哺一樣的私情,希望陛下能準(zhǔn)許我完成為祖母養(yǎng)老送終的心愿
古義:心酸苦楚的處境。今義:勞累。
我活著的時候愿意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jié)草銜環(huán)來報答陛下的恩情。
明確提出陳情的目的“愿乞終養(yǎng)”,先盡孝后盡忠。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yīng)李密終養(yǎng)祖母的請求?
精心布局,環(huán)環(huán)相扣,出于情,歸于理, 陳情于事,寓理于情.
1.融情于事。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2、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瑯瑯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3、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形容孤單困苦,無依無靠。孤苦:沒有依 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獨。
形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煢煢:孤獨無靠的樣子。立:孤單單地呆著。
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單。形:身體。吊:慰問。
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臨近殘廢或事物腐朽即將滅亡。?。浩冉?。
氣息微弱,形容快要斷氣的樣子。氣息:呼吸時進出的氣。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
形容壽命已經(jīng)不長,即將死亡。人命:壽命。危:危險。淺:不久,時間短。
早晨不能考慮晚上會怎樣,情勢危急,隨時都可能發(fā)生變故。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九歲不行,零丁孤苦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復(fù)習(xí):通 假 字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成人自立;(理論)站得住。
優(yōu)秀人才;科舉中最低級者
辛酸苦楚;身心勞苦。
欲茍順?biāo)角?,則告訴不許
申訴(苦衷);讓別人知道
幸運;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災(zāi)害。
狀語后置。比流星的墜落還要急
被動句. 嬰疾病——被疾病纏繞,為疾病所困。
被動句. 我申訴苦衷,請求暫 緩赴任,而沒有被允許。
狀語后置。這樣看來,我給陛下盡職的時間還很長。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biāo))必修五7 *陳情表課前預(yù)習(xí)課件ppt,共2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新聞一,新聞二,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析題陳情表,合作探究一,3是誰陳情,4向誰陳情,5陳什么情,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層層催逼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biāo))必修四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教學(xué)課件ppt,共1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朗誦體會,小組討論,明確愁,小試牛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biāo))必修四第二單元7 李清照詞兩首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課文配套課件ppt,共1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簡介,整體感知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