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與辯證:感受道家之風 【專題解釋】 本專題精讀《〈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參讀《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莊子·逍遙游》(《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老子智慧》(姚淦銘)、《莊子品讀》(劉厚琴),感受《老子》《莊子》中的辯證思想和突破俗見的表達,感受道家文化的審美創(chuàng)造與時代意義。 【預習任務】 1.熟讀《〈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積累主要的文言知識和文言現(xiàn)象(以八個虛詞為主)。 2.分析兩篇課文各自有哪些豐富的意蘊和思想。 3.課外閱讀《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和《莊子·逍遙游》,探究道家哲學思想的思辨性,探究儒道之間的異同與互補。 4.課外閱讀《老子智慧》和《莊子品讀》,感受老莊的哲學之道對當今社會所起到的積極意義。 【學習任務】 任務一 以“有”“無”探討老子的“對待” 1.文本研讀:學生朗讀《〈老子〉四章》后進行翻譯?!丁蠢献印邓恼隆返膬?nèi)容都包含“對待”,列表分析其內(nèi)容及異同。學生發(fā)言后教師進行歸納(見下表)。 《〈老子〉四章》內(nèi)容比較 2.比較梳理:《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提到“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兩者有什么不同? 老子闡述的是大小、高下、遠近等對待和轉(zhuǎn)化關系,讓人們依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 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提出了積極進取的主張。 3.聯(lián)系現(xiàn)實:在《老子》中,幾乎通篇充滿了“不爭”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等。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怎樣看待競爭這一問題?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概括形成以下三個觀點: (1)競爭是一種客觀的現(xiàn)實存在。儒家提出了符合“禮”“義”標準的“君子之爭”,區(qū)別于只顧謀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爭”。我們應提倡“君子之爭”,拒絕“小人之爭”。 (2)過度競爭導致無序。如果競爭沒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就會導致混亂。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我們需時刻提醒自己要在規(guī)范約束下進行有序競爭。 (3)“不爭之德”助不爭而勝。老子所謂的“不爭”不是真的不爭,而是眼前不爭,是依托著“道”的無痕跡的爭,是為以后發(fā)展的爭,這是不爭之德的體現(xiàn)。德者自得,無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個“德”字上。 任務二 從寓言理解莊子的“無用” 1.文本研讀: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人物是《五石之瓠》的一大特色,試結合文中人物語言說說惠子和莊子在文中的形象。 惠子:拘泥,不善變通;莊子:靈活,有大智慧。在惠子和其他所有的人看來,大葫蘆是廢物,日常生活中于我無益者都可以稱之為廢物。莊子思想的境界高在他逍遙的、天馬行空的思緒,使他看問題超乎尋常,想到了人日常不做的“浮乎江湖”。 2.問題探究:對于惠子和莊子的大瓠之爭,你是怎樣理解的? 這里蘊含著對“有用”和“無用”的認識問題。莊子認為只要不凝滯于物,則大小皆為可用,這是有用。有用必須超然物外,優(yōu)游于忘我之境。當然,最好是無用,無用則無害,也無困苦,就可以逍遙自在,絕對自由了。因而無用就是大用,這是莊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則基于對現(xiàn)實的認識,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任務三 用“三言”把握老莊的傳承 1.比較梳理:聯(lián)讀《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和《莊子·逍遙游》,說說老子和莊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1)他們都是自然規(guī)律的代言人,認為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反對無止境地追求物欲的滿足,講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2)他們都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學家,有著最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他們卻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他們卻看到了內(nèi)涵。 (3)他們都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為“無為”才能“無不為”,順應自然,不主動干預,不刻意追求,不動妄念,謹守自我。 2.概括整合:從《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我們看到“道”,從《莊子·逍遙游》中我們看到“逍遙游”,請思考兩者內(nèi)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傳承。 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此活動難度較大,下面的觀點僅供參考: (1)莊子運用寓言、重言、卮言之奇詭文體,反復喻解什么是老子的道,信仰這個道有什么好處。首篇《逍遙游》即用“三言”以解說何者為“道”,回答道和世界的關系,以及人證道之后方可逍遙的問題。 (2)道是大全,是整體,是一,它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整體性,就不得不通過“分”的形式,先是分為二,二生成三,三生成萬物。《逍遙游》通過用鯤鵬、朝菌、蟪蛄、大椿、宋榮子、列子等大小之象、有待之物推導出至大無外、無條件而存在的絕待之物,這個“物”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此物無大無小,但能分化出大大小小。 (3)道是齊一,它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齊一,就以不齊的形式展現(xiàn)自己,故莊子以鯤鵬、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宋榮子、列子等大小不齊之人與物以隱喻至道之齊。 (4)道是恒久的,它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恒久,就以無恒之物展現(xiàn)自己,故朝菌、蟪蛄固然短壽,長壽者如靈龜、大椿、彭祖亦終究有壽終之日,只有道才是永恒的。 (5)道是無待的,世間之物都是需要一定條件才能存在的,需要條件或者說有待就無法絕對自由了,而真正的逍遙只能屬于那個絕對的不需要任何條件的道。這個道就是莊子所說的“至人”“神人”“圣人”,只有“他”,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3.梳理整合:教材把《〈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放在同一課中,請分析《老子》和《莊子》寫作風格的異同。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總結歸納如下表: 《老子》和《莊子》寫作風格比較 任務四 據(jù)異同梳理儒道的互補 1.比較梳理:本單元第六課我們已經(jīng)學了《〈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它們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請比較,儒家和道家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言,教師點撥歸納: (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思考“人與人”的關系,強調(diào)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強調(diào)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突出寧靜和諧與超越世俗的觀念,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儒家主張“仁”,尊孔孟之道,主張“禮治”。道家強調(diào)“道”,主張“無為而治”,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講求修身養(yǎng)性。 (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寧。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 2.活動探究:儒道互補體現(xiàn)在哪里?(怎樣才能做到儒道互補?) (1)儒家偏重社會倫理,側(cè)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學問題,側(cè)重天道。但古代知識分子往往同時具有儒道思想,同時具有積極用世和超然通達的心態(tài)。最初總是希望能夠“學而優(yōu)則仕”,有一番作為;而當理想受挫、四顧茫然時,便思退隱,寄情山水。 (2)把積極的人生觀念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度地搭配起來,便能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于動作和靜止之間,介于塵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現(xiàn)實人生之間。這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 (3)儒道互補有著美學上的功能,在“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道家美學中有著西方現(xiàn)代派藝術所夢寐以求的寫意的風格和自由的境界。 【課外練習】 1.找出“之”“乎”“者”“也”“而”“以”“其”“于”在本課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歸納各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聯(lián)系閱讀過的《紅樓夢》,談談怎樣從“儒道互補”看“釵黛合一”。 3.在充斥著“996、007”的內(nèi)卷時代,有一些年輕人崇尚“躺平”“喪文化”“佛系”等,他們說這是老子的“無為”,是莊子的“無用之用”,你贊同嗎? 答案:1.略。 2.寶釵似乎是一個儒家人物,謹言慎行、積極進取,近乎“圣人”;而黛玉則更像一個道家人物,自然率真、靈動飄逸,宛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統(tǒng),因此為“(蘅蕪)君”;后者為輔助,因此為“(瀟湘)妃(子)”。 3.老莊提出的“無為”“質(zhì)樸”等觀念,是想減少人類占有的沖動;倡導“為而不恃”“不爭”,是要人們?nèi)?chuàng)造、去貢獻。他們并不反對人們成就功業(yè),只是反對那種光想出風頭占便宜、無功而爭功、有功而居功的行為。所以“躺平”“喪文化”“佛系”等并不是老莊的思想。 異同第十一章:通過列舉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闡明了“無之以為用”的道理。(1)“專說對待之理”:任何事物內(nèi)部都有相關和相對的因素,而那些對立的因素也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要客觀地、全面地認識事物。 (2)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 (3)通常情況下,人們偏執(zhí)于這種對待關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勝人”等,可《老子》卻總是提醒世人重視那通常被忽視的一面。(4)善用逆向思維,具有意想不到的開創(chuàng)性。善于從常人思維的反面提出問題從而達到正面領悟的效果。第二十四章:通過列舉一系列的社會人生現(xiàn)象,剖析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從反面證明了“無我”的重要性,闡明了無為立身的主張。第三十三章:強調(diào)了加強自我修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要不斷地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要抑制貪欲,堅守本分,不屈不撓地追求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第六十四章:告訴我們做事要有預見性,要見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遠近等一系列對立項之間的邏輯關系,重視“小”“下”“近”,注重積累;要始終如一,堅持到底。篇目異同《老子》(1)行文凝練暢達,采用大量的韻語語句簡短精練又充滿哲理。 (2)善于使用排比、對偶、遞進等各種句式,表情達意,形式新穎,變化靈活。 (3)善于汲取世俗經(jīng)驗展開哲理思辨,直接論說道理。(1)設喻說理相似:運用比喻和寓言講述道理,把深奧的哲理形象化。 (2)面臨的處境相似:老子莊子都生活在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亂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xiàn)實,所以在寫法上有共同點。《莊子》(1)注重表現(xiàn)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達到了哲理與詩意的交融。 (2)大膽借鑒神話傳說,突破常規(guī)性思維的局限,展開奇異豐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3)文章汪洋恣肆,結構富于跳躍性,行文迭宕開闔、變化多端,語言奇峭富麗、生動活潑,有時用韻,頗富有詩意。

英語朗讀寶
相關資料 更多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電子課本

全冊綜合

版本: 人教統(tǒng)編版

年級: 選擇性必修 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