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來食料作物傳播史是七年級地理第二個跨學科探討的主題,本主題圍繞外來食料的栽培史,融合了歷史、語文、勞動教育、美術(shù)、信息技術(shù)等知識,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認知途徑,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chǔ)和能力水平,對主要糧食作物和經(jīng)濟作物有一定了解,為學生探討外來食料的栽培提供知識基礎(chǔ)。學生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地理讀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整理數(shù)據(jù)、圖文資料,正確表達對所探究問題的理解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運用所學的地圖知識,能確定各種食料作物的原產(chǎn)地和傳播路徑。(區(qū)域認知)
2.小組合作運用地理、歷史、語文等學科知識,分析食料作物的傳播歷史。(綜合思維)
3.圍繞學生熟悉的飲食習慣,聚焦學生生活的真實問題,運用地理、歷史、語文等多學科知識尋求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途徑,從而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其節(jié)約糧食、珍惜食物的習慣。(人地協(xié)調(diào)觀)
4.按照食料作物的特點,烹飪美食,提高動手能力。(地理實踐力)
【教學重點】
1.在地圖中找到外來食料作物原產(chǎn)地的位置。
2.外來食料原產(chǎn)地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3.在地圖上標注外來食料進入我國的路徑和時間。
【教學難點】
1.外來食料原產(chǎn)地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2.在地圖上標注外來食料進入我國的路徑和時間。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猜一猜如果穿越回先秦時代,以下現(xiàn)代家常美食,我們還能吃到哪些?
展示圖片資料:西紅柿炒蛋,清炒西葫蘆,酸辣土豆絲,洋蔥炒蛋
生:各抒己見。
師:其實這些家常菜都吃不到,西紅柿、小麥、香菜、西葫蘆、辣椒、土豆絲和洋蔥都是外來食料作物。所謂外來食料作物是指原產(chǎn)于外國的食料作物。
【設計意圖】通過家常美食導入打破學生原有認知,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diào)動課堂的氛圍。
二、新課講授
師:查閱食料作物資料卡,完成表格。
展示資料:資料1:自從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通過這條道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傳入中原。
資料2: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chǎn)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和其他洲。玉米和馬鈴薯傳入歐洲后,最初只是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賞。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慢。
資料3:明朝時,玉米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我國西北地區(qū),從印度、緬甸傳入我國西南地區(qū),從菲律賓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玉米傳入中國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種植,后來逐漸擴展到平原地區(qū)。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玉米得到大規(guī)模推廣。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資料4: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最初只是最為觀賞植物。明朝萬歷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
辣椒原產(chǎn)于拉丁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一帶,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辣椒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
資料5:胡椒,又名為履支等,胡椒原產(chǎn)于東南亞、南亞等熱帶地區(qū)。胡蘿卜又名紅蘿卜。甘荀,原產(chǎn)于亞洲西南部,栽培歷史在2000年以上,約在13世紀經(jīng)伊朗傳入中國,現(xiàn)分布于全國各地。
表1 外來食料作物的別名與原產(chǎn)地
生:閱讀資料完成表格。
師:歸納小結(jié)。
師:胡蘿卜又稱紅蘿卜,原產(chǎn)于西亞。大蒜又稱胡蒜或蒜頭,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及中亞地區(qū)。洋蔥又稱胡蔥,原產(chǎn)于西亞或中亞。核桃又稱胡桃,原產(chǎn)于西亞。番茄又稱西紅柿或洋柿子,原產(chǎn)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區(qū)。
【活動】在世界輪廓圖上,標出胡蘿卜、大蒜、洋蔥、核桃、番茄、玉米、花生和土豆這些外來食料作物的原產(chǎn)地。
生:完成活動。
師:石榴原產(chǎn)波斯(今伊朗)一帶,公元前2世紀(西漢)張騫通西域后經(jīng)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番薯最早種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栽種。番薯最早傳入中國約在明朝后期,從東南亞引入中國種植。
師:洋蔥的傳播路徑路徑1:從原產(chǎn)地伊朗、阿富汗高原先傳入西域,后傳入中國;路徑2:從原產(chǎn)地伊朗、阿富汗高原先傳入日本,后傳入中國。
師:玉米和馬鈴薯。玉米和馬鈴薯從16世紀中期和后期起在歐洲廣泛種植,明朝傳入中國,清朝前期多有在各地種植,后遍布全國。
【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食料的名字很有意思。例如,胡椒、胡瓜、胡蘿卜等,都帶有一個“胡”字;又如,洋芋、洋蔥等,都帶有一個“洋”字。這些名字背后有什么故事嗎?
按照外來食料的名字進行分類,討論每類食材的原產(chǎn)地和傳入我國的時間有何共性。
生:結(jié)合資料思考并回答。
師:帶有“胡”字的,多是兩漢至唐宋時期,從陸路引入的作物種類,且多來自亞洲中部、西部及歐洲;帶有“番”字的,多是明代至清代初期,從海上引入的作物種類,且多來自美洲;帶有“西”或“洋”字的多是清代中后期至民國期間,從海上和陸路引入的作物種類,來自世界各地。
師:按照小組分工,選擇我國一種外來食料,結(jié)合收集的資料寫一段100字以內(nèi)的小短文,介紹該食料傳播的歷史故事。
生:小組上臺展示。
師:洋蔥原產(chǎn)于亞洲中部或西部,西漢張騫通西域以后逐漸引進中國。新航路開辟以后,由歐洲向世界傳播。16世紀,傳入北美洲。17世紀傳到日本。18世紀時,《嶺南雜記》記載洋蔥由歐洲人傳入澳門,在廣東一帶栽種。
師:胡蘿卜原產(chǎn)于亞洲西南部,其祖先是阿富汗的紫色胡蘿卜,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大概公元10世紀在阿富汗一帶,野生胡蘿卜被馴化成一種蔬菜胡蘿卜,之后被馴化的胡蘿卜開始周游世界。約在13世紀(宋元時期)傳入中國,很快入鄉(xiāng)隨俗,漸漸發(fā)展成長根形的中國胡蘿卜。
【拓展延伸】不同的食料口味不一樣。各種食料的搭配、烹飪方式的變化,會帶來更加多樣化的奇妙飲食體驗。我國人民利用各類食料創(chuàng)造出多種多樣的飲食,形成我國特有的飲食文化。
選擇合適的食料,嘗試烹飪一道美食,對自己烹飪的美食進行拍照并介紹烹飪方法。
師:期待同學們的精彩表現(xiàn),請回家大膽展示吧。
【課后小結(jié)】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我們知道生活在許多常見的食料作物源于外國,你能談談本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嗎?請同學們今天回家將你今天所學將給家人聽。
【當堂檢測】
如果反映不同朝代的影視劇中出現(xiàn)了如下食料作物,你認為合理嗎?
1.商朝的達官貴人在夏天吃西瓜。
2.秦始皇的宴會中擺放了葡萄。
3.三國鼎立時期,百姓的玉米地遭到戰(zhàn)爭破壞。
4.唐朝集市的小攤上擺放著西紅柿。
5.宋朝農(nóng)戶的家中堆放著地瓜。
【課后實踐活動】
根據(jù)食譜拍攝廚藝短視頻/制作美食手抄報,介紹家常菜的食料傳播知識。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需要提前準備好詳實的資料,例如食料作物的原產(chǎn)地、傳播路徑等資料以及相關(guān)的地圖。在本節(jié)課中可以開展更多的活動,例如閱讀資料填表、拖拽地圖、繪圖和角色扮演等。但注意把控課堂上的時間以及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外來食料作物
別名
原產(chǎn)地(大洲、地區(qū))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第四節(jié) 世界的氣候教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探究新知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跨學科主題學習】探索外來食料作物傳播史第1課時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不同國家發(fā)展水平差異,學生活動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跨學科主題學習】探索外來食料作物傳播史第2課時教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國際合作,學生活動,布置任務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