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解說詞的特點(語言建構與運用)
2.本文由整體到局部、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3.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4.宇宙相關基礎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提高文化素養(yǎng)。(文化傳承與理解)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建議
1.以前教材中沒有出現過解說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各類解說詞,可以讓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也可以找來其他科學電視片,結合視覺畫面,讓學生全面地感受解說詞的特點。
2.課文中有許多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要讓學生借此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他們自己的思考。
3.從古代運用天文方法確定耕作時間,到現代對宇宙形成演變的種種假設,對宇宙的探索,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宇宙從何而來,向何而去,人類從何而來,向何而去,這些基本問題不僅具有科學意義,而且具有哲學的意味??梢宰寣W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擴展他們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yǎng)。
4.有條件的話,閱讀《宇宙》全書,也可以觀看相關的電視片,比如“探索(discvery)”之類的作品。
(二)教學示例
【教學目標】
1.掌握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2.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3.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并把握解說詞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普說明性文章的基本技能。
2.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討、講授法
【課時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自古以來人們對宇宙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自從科學產生以來,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奧秘。(板書:宇宙的邊疆)
二、釋題
1.本文的題目是“宇宙的邊疆”,這里的“邊疆”既指地球,也指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地球遠不是宇宙的中心,已知的宇宙的中心是離地球80億光年的星云,所以文中說“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濱”;人類對宇宙這個大海的認識才剛剛開始,“海水才剛剛沒及我們的腳趾”。
2.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大型電視片的解說詞。解說詞屬于說明文的范疇,但與純粹的說明文有較大的區(qū)別:
解說詞是對展覽、實物、影視、圖片、名勝古跡和歷史文物進行解釋說明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對事物的準確描敘,詞語的渲染,來感染觀眾或聽眾,使其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和意義,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所以,解說詞注重文藝性。是說明和描寫的結合,具有文學的一些特點,好的解說詞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動人的詩。
三、整體把握。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歸納本文結構。
1.自由閱讀,思考: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為什么作者要采用這樣的說明順序?
【答案】采用空間順序由大尺度空間到小尺度空間:(板書)
空間順序
宇宙──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地球
因為:
①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②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
③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fā)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
④在第二段中,作者說“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這樣的話,由認識宇宙開始,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2.本文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7段),介紹宇宙并說明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
第二部分(8~10段),介紹星系(星系群、子星系、銀河系)。
第三部分(11~14段),介紹恒星。
第四部分(15~16段),介紹太陽系和行星。
第五部分(17~18段),回歸到人類的家園——地球。
四、小組合作探討
1.作者在文章開頭引用兩段名言有什么作用?
點撥:理解名言的內容,找準其與本文內容的共同點。
【答案】(1)引用這兩段話是為了突出說明宇宙的特點——任何人在宇宙面前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這樣可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明確下文要說明的重點。
(2)作者的用意不僅是要介紹宇宙的知識,而且是要啟示讀者,使讀者明白一定的事理,即要有開動腦筋探索未知的精神。
2.“我們隸屬于這些星云,我們所見到的星云離地球80億光年,處在已知宇宙的中心”一句說明了宇宙的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點撥:要聯系上下文和文章的主題來分析。
【答案】說明了宇宙是無窮無盡的。宇宙無邊無垠,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極其有限,我們所見到的星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是我們現在所沒有了解的。“已知的”說明我們只是了解了廣袤宇宙的極其有限的一點,因而我們的探索就要以我們已知的為出發(fā)點。
3.“也是在這里,我們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含意是什么?
點撥:首先要理解“痛苦和不安”產生的原因。
【答案】地球是我們的家,是我們的母親,可人類卻在無節(jié)制地索取和肆意地破壞她,而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要保護她,否則失去她就等于失去我們自己。
4.對“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勇于懷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經常能夠把我們帶領到嶄新的境界,沒有想象,我們就到處碰壁。懷疑可以使我們擺脫幻想,還可以檢驗我們的推測”,你是如何理解的?
點撥:“想象”的作用是拓展思維空間,“懷疑”的作用是確認研究成果。
【答案】對于未知領域的探索是需要懷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學的翅膀,因此要敢于想象,并不斷探索驗證,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而懷疑否定舊知,產生新知。作者以簡潔的語言闡述了想象和懷疑看似矛盾的兩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輔相成,和諧統(tǒng)一。同時,作者不囿于介紹宇宙知識,還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5.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么作者的解說不沿著人類認識發(fā)展的軌跡進行呢?
點撥:注意解說對象和文體特點即可。
【答案】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但是,首先,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guī)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最后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次,這是電視紀錄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xié)調。
6.“本能告訴我們,我們是在這個大海里誕生的。我們還鄉(xiāng)心切。雖然我們的夙望可能會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們并不是在做無謂的空想”中的“本能”指的是什么?這段話運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請作簡要分析。
點撥:先找準修辭手法,再結合具體語境想想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答案】“本能”是天生的本領,這里應指人們對自然的直觀感覺。這句話中,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整個宇宙比作“大海”,把探索宇宙比作“還鄉(xiāng)”,把宇宙的奧秘比作“天神”。這幾句話是說人類對宇宙探索的責任、愿望、意義、信心。我們人類需要探索宇宙的愿望很迫切,盡管在探索宇宙中難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還是很有意義的。
五、深度探討
1.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2.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fā)出宇宙般的偉大。
3.文中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它們的作用。
點撥:先想想說明方法的種類,再結合原文來回答。
【明確】(1)列數字。如:“宇宙間有若干千億(1011)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由1000億個恒星組成?!绷袛底挚梢允谷藗儗κ挛锏拇笮 盗坑幸粋€清晰的了解。
(2)作比較。如:“一束光每秒鐘傳播18.6萬英里,約30萬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長。”把光在每秒內通過的距離和地球周長作比較,使我們對光的速度有了具體可感的認識。
(3)打比方。如:“我們心情激動,感嘆不已,如同回憶起許久以前的一次懸崖失足那樣令人暈眩戰(zhàn)栗?!被橄鬄樾蜗?,讓人如同真的感受到了探索宇宙奧秘時的心情。
(4)舉例子。如:“例如,在那里有紅色行星——火星?!边@是為了說明在氣體行星及其冰凍衛(wèi)星的內側就是充滿巖石的溫暖的內太陽系,讓人信服。
4.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這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點撥:思考這些議論和抒情對文章(注意本文是一篇解說詞)的作用。
【明確】作為電視紀錄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眾了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眾,激發(fā)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涵。
5.閱讀從“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至“對于所有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為止比較了解的卻只有一個”這段文字,概括分析作者從哪些角度對宇宙中的恒星作了細致的說明。
點撥:壓縮指定區(qū)域的主要內容。
【明確】作者是從七個方面對恒星加以說明的。文章語言形象生動,貼切,有趣,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刻地想象到這些恒星的存在狀態(tài)。
①從密度和體積上說明。如:“……有些雖然像肥皂泡一樣脆弱,卻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萬個太陽或1萬億個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卻比鉛大100萬億倍?!?br> ②從形式上說明,分為孤獨的星和有伴侶的星。如:“有些恒星跟太陽一樣是孤獨的;多數恒星有伴侶,通常是成雙成對,互相環(huán)繞?!?br> ③從亮度上說明。如:“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們所在的整個星系的亮度一樣;有些恒星——黑洞——在幾公里以外就看不見了?!?br> ④從亮度的穩(wěn)定性上說明。如:“有些恒星的光彩長年不減;有些恒星閃爍不定,或以勻稱的節(jié)奏閃爍著?!?br> ⑤從旋轉情況來說明。如:“有些恒星穩(wěn)重端莊地轉動著;有些恒星狂熱地旋轉著,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圓形。”
⑥從光彩方面說明。如:“多數恒星主要是以可見光或紅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電波的光源?!?br> ⑦從年齡方面說明。如:“發(fā)藍光的恒星是年輕的星,會發(fā)熱;發(fā)黃光的恒星是常見的星,它們已經到了中年;發(fā)紅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發(fā)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則已奄奄一息?!?br>六、小結:本文以翔實的宇宙理論知識,超群的講述說明技巧,融說明、議論、抒情于一爐,向我們展示了宇宙空間的奧秘及天體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獲,引發(fā)世人對宇宙探索的興趣,激發(fā)獻身宇宙科學、造福人類的勇氣和斗志。
七、課時作業(y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1)有些恒星可能被數百萬個沒有生物的由巖石構成的小星球所包圍,這些小星球是在它們________的某個初級階段凍結而成的行星系。
(2)宇宙汪洋茫無際涯,范圍之大,難以想象,而這個星球僅是其中之一,完全________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
(3)________我們的夙望可能會冒犯“天神”,________我相信我們并不是在做無謂的空想。
A.演化 湮沒 雖然/但是
B.演變 淹沒 即使/但是
C.演變 湮沒 即使/但是
D.演化 淹沒 雖然/但是
答案: D
解析: “演化”主要指自然界的變化?!把葑儭敝缸匀缓蜕鐣淖兓?1)句選“演化”更恰當?!颁螞]”指名聲或成就被埋沒?!把蜎]”指水漫過或被聲音蓋過。(2)句與“汪洋”搭配,選“淹沒”恰當。(3)句是轉折關系,“即使/但是”不搭配,選“雖然/但是”恰當。
2.為了使同學們了解更多的宇宙知識,激發(fā)求知、探索的興趣,學校從中國科學院請來了張院士給同學們作報告。假如由你主持這個報告會,請你就此擬寫一段開場白,不少于60字。
答案示例:同學們,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中國科學院的張院士。張院士將給我們上一堂豐富多彩的宇宙知識課,讓我們了解宇宙的奧秘,激發(fā)我們求知、探索的興趣。下面,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對張院士的光臨表示衷心的歡迎!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在海底裝上“眼睛”
——地球系統(tǒng)的第三個觀測平臺
新世紀伊始,一個新的科學熱點正在出現:這就是海底觀測系統(tǒng)。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類的監(jiān)測視域之內,以從根本上改變人類認識海洋的途徑,開創(chuàng)海洋科學的新階段。
迄今為止,人類“入地”的能力仍然遠遜于“上天”。海底是最貼近地球深部的去處,從海底“第三個平臺”觀測地球,將揭示地球系統(tǒng)“運作”之謎。
建設中的海底觀測系統(tǒng),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徑,作為新開的領域,各國都處在起步階段。中國,正經歷著數百年不遇的良機。
假如把地面與海面看作地球科學的第一個觀測平臺,把空中的遙測遙感看作第二個觀測平臺,那么新世紀在海底建立的,將是第三個觀測平臺。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部不斷擴展視野的歷史。古人沒有想到海洋有這么大,15世紀重新發(fā)現的“托勒密地圖”上并沒有太平洋,以為歐洲航海西行到亞洲并不遙遠,否則哥倫布也許不敢冒這個險。當然更不會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會比陸地的高山深谷還大,這要等到20世紀中期,有了聲波測深技術才能發(fā)現?,F在我們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萬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 800米。隔了厚層的水,人類對深海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而地球深處“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許多倍。
人類視域的突變發(fā)生在17世紀:用新發(fā)明的顯微鏡,看到了細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發(fā)明的望遠鏡觀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說”,導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變發(fā)生在20世紀:航天技術使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開始將地球看作一個整體,將地球上種種現象連結為“牽一發(fā)動全身”的系統(tǒng),導致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產生,被喻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這次“革命”對地球科學的影響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大都是19世紀晚期以來通過航海從船上取得,這種星星點點、斷斷續(xù)續(xù)的觀測,帶來了許多錯覺和誤會。直到二十世紀早期,測量海底地形的辦法還是用繩子系上重錘拋到海底,用繩子的長度測算水深,如此得來的測點寥若晨星,繪在圖上當然只能說明海底平坦,地形單調。再如船上用溫度計測量海水表層,只能測了上一點再測下一點,永遠也畫不出一張同時的海洋溫度圖來。20世紀出現的遙測遙感技術從衛(wèi)星獲取地球信息,開辟了全新的對地觀測系統(tǒng),能夠獲取全球性的和動態(tài)性的圖景。同時得到的不僅有海水表面的溫度、風場、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產力、污染以至淺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但是遙感技術的主要觀測對象在于地面與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層,遙感技術難以達到大洋海底?,F在要問:能不能換一個視角,不要老是從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從海底看海面,把觀測平臺放到海底去?新世紀伊始,一個新的熱點正在出現:這就是海底觀測系統(tǒng)。
海底的觀測平臺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類的監(jiān)測視域之內,結果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認識海洋的途徑,開創(chuàng)海洋科學的新階段。
簡要概括建設海底觀測平臺的意義。
答:
解析:答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題,首先要弄清問題的方向,看問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準答題的區(qū)間,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幾段中;最后,根據問題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關鍵詞句)組合答案。
參考答案:(1)將深海大洋置于人類的監(jiān)測視域之內,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認識海洋的途徑,開創(chuàng)海洋科學的新階段;(2)海底觀測平臺是地球系統(tǒng)的第三個平臺,使人們換一個角度觀察地球。
4.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練習題。
彗星主要是由冰構成的──水(H2O)冰,還有少量的甲烷(CH4)冰和一些氨(NH3)冰在撞擊地球的大氣層時,一個中等大小的彗星碎片會產生一個白熾的火球和一種巨大的沖擊波火球會燒毀樹木,沖擊波會掃平森林,它的聲音還會波及全球但是這樣的彗星不太可能在地上撞出一個環(huán)形山彗星上的冰塊在進人大氣層的時候全部融化了,因此不會幽靈般地出現,這種現象令人不安地向人們關于宇宙是萬古不變、井然有序這一觀念進行挑戰(zhàn)如果那條天天隨著星星起落的壯麗的乳白色光帶是無緣無故地出現在那里,與人間世事毫無關系,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出現了這樣的觀點:彗星是災難的預兆,是神譴的預兆──它們預示了帝王的終日,王國的崩潰對于彗星,巴比倫人認為是天髯,希臘人認為是垂發(fā),阿拉伯人認為是燃燒的劍在托勒密時代,人們根據彗星的形狀把它們分類為“梁”、“喇叭”、“壇子”等托勒密認為彗星給人類帶來戰(zhàn)爭、炎熱的氣候和“動亂”中世紀的一些彗星圖看上去像未探明的飛行的十字架一個名叫安德烈亞斯?西利奇厄斯的馬格迪堡路德教主管人(即主教),在1578年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新彗星的科學啟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他說彗星是“人類罪惡的濃煙,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升騰,它在上帝面前丑態(tài)百出、膽戰(zhàn)心驚,逐漸地由濃煙形成長著卷發(fā)梳著辮子的彗星,最后被天國最高法官的怒火燒著了”但是另一些人反駁說,如果彗星是罪惡的濃煙的話,天空勢必烏煙滾滾。
──選自《宇宙的邊疆》(第四章)
這段解說詞主要解說了什么?文中列述歷史上種種關于彗星是災難預兆的說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主要解說了彗星的構成成分及其彗星撞擊大氣層所產生的火球與沖擊波列述歷史上種種關于彗星是災難預兆的說法,作用是增強解說詞的趣味性同時也表明人們對彗星的成因、特點的認識有一個由愚昧到科學的認識過程。
5.課后觀看紀錄片《宇宙》和《大國崛起》,深入了解解說詞的特點和宇宙的相關知識。
(教學設計提供者:重慶市青木關中學校 徐勇)
這是一份語文必修三10 過秦論教學設計,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養(yǎng)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版 (新課標)必修三10 過秦論教案及反思,共4頁。
這是一份語文必修三2 祝福教案及反思,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課時目標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