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寫闖關(guān)
(一)挖空練習(xí)
《石鐘山記》 蘇軾
《水經(jīng)》云:“彭( )之口有石鐘山焉?!保? )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者,人常疑之。今以鐘( )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者,而況石也!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 )胡,北音清越,( )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者,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者,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芓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者。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 ),聞人聲亦驚起,( )( )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鶴者。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 )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 ),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 )淡澎湃而為此者。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 )坎( )( )之聲,與向之噌( )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也?噌( )者,周景王之無射者;( )坎( )( )者,魏莊芓之歌鐘者。古之人不余欺者!”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也?酈元之所見聞,( )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者。而陋者乃以( )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者。
附:記憶導(dǎo)圖
將易寫錯的字每個寫3遍
(二)情境默寫
1.【2024·湖南·三?!俊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蘇軾在《石鐘山記》中明確指出“( ),( )”是錯誤的做法,表現(xiàn)出注重調(diào)查研究的求實精神。
2.【2024·黑龍江吉林·二?!刻K軾《石鐘山記》中,人們把鐘磬放在水中,“( ),( )”,以此質(zhì)疑酈道元關(guān)于石鐘山由“水石相搏”得名的說法。
3.【2024·湖南·二?!吭凇妒娚接洝分刑K軾夜乘小舟來到絕壁下,聽到了山上棲息的鶻鳥“( )”的驚叫聲以及“( )”這兩種聲音,渲染了石鐘山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氛圍。
4.【2024·河北保定·二?!刻K軾《石鐘山記》中,表現(xiàn)作者寫作本文原因的兩句是“( ),( )”。
5.【2024·重慶榮昌·三?!刻K軾在《石鐘山記》中,用“( ),( )”兩句交代了自己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和同游者。
6.【2024·山東日照·二?!繐?jù)《石鐘山記》所述,唐代李渤在石鐘山敲擊石頭時,“( ),( )”兩句寫出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繼續(xù)的情形。
7.【2024·河南·二?!刻K軾在《石鐘山記》中用“( ),( )”闡釋了自己對唯獨此山以鐘命名的疑慮,否定了唐代李渤的觀點。
8.【2024·山東濰坊·模擬預(yù)測】蘇軾《石鐘山記》中,用“( ),( )”兩句說明了石鐘山“窾坎鏜鞳之聲”形成的原因。
9.【2023·云南·一?!俊妒娚接洝分?,蘇軾和長芓蘇邁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鐘山,在其“心動欲還”的時候,“( ),( )”,使“舟人大恐”。
10.【2023·廣東佛山·三?!俊妒娚接洝分?,李渤根據(jù)敲石頭的聲音聽出“( ),( )”,推斷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11.【2023·遼寧大連·期中】蘇軾在《石鐘山記》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huán)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 ),( )”埋下伏筆。
二、閱讀闖關(guān)
(一)課內(nèi)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者。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者。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也?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者;窾坎鏜鞳者,魏莊芓之歌鐘者。古之人不余欺者!”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也?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者。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者。
(節(jié)選自蘇軾《石鐘山記》)
材料二: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學(xué)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詣北鐘山。山皆大石,側(cè)立于江濱,高可千余丈。左有觀音閣,閣有小軒,適臨鐘石之上。老人與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鐘山者,山以是名。乃由閣后履嶄巖,觸荊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蓋頂者,僅可容二三人。憑闌一望,小孤、五老、香爐、二祖、五祖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 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嵐光 。悠然之景,可以游覽得,而不可以筆舌狀。返而登岸,徑造鐘石之下,俯而觀之,石皆罅穴,水落風(fēng)息,不能鐘鳴。
九江復(fù)回,與進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處,風(fēng)怒浪急,舟不能艤。乃上閣之小軒,聆之,誠噌吰如洪鐘然,余石無此聲。酈元之紀,蘇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詣南鐘山,山下亦有觀音閣,臨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鐘山,其景則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鐘石者。蘇公有記刻其上。正統(tǒng)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跡尚新。詳察南北諸石,下俱穴竅,風(fēng)水搏之,皆能有聲,何獨此石以鐘名?蓋諸石負土而側(cè)立,下虛而背實,故其音濁,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虛,故其音如洪鐘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擊而辨其清濁,則疏矣。然疑蘇公當(dāng)時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楊次山所謂“真山從作假山看”者,正此謂者。且遇恐即回,南北鐘山恐未到者,故其景不見稱于文。
(節(jié)選自章潢《游石鐘山記》)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嵐光
B. 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嵐光
C. 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嵐光
D. 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嵐光
2.下列對材料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鐘,又叫“編鐘”,多為青銅制,古代漢族傳統(tǒng)的打擊樂器,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
B. 無射,六律之一。陰陽各六律合稱“十二律”,后人把它與十二天干相對應(yīng),表示月份。
C. 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日?!巴奔础巴铡保皋r(nóng)歷每月十五日,“既”表示達到的狀態(tài)。
D. 進士,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石鐘山記》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寫的一篇游記,全文詳述了出游之緣由、見聞和感想,其結(jié)構(gòu)獨特、行文曲折、修飾巧妙、語言靈活。
B. 蘇軾與長芓深夜乘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如猛獸奇鬼,棲鶻聞人聲驚飛,鸛鶴若老人咳笑,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環(huán)境的陰森恐怖。
C. 在游南北石鐘山時,章潢發(fā)現(xiàn)南鐘山和北鐘山都有觀音閣,并且南北石鐘山左右石壁、臨江景色都一樣美,且風(fēng)水搏之,皆能有聲。
D. 關(guān)于石鐘山得名的緣由,章潢與蘇軾都反對李渤用敲打石頭辨別其聲音的清澈或混濁,但都認同酈道元關(guān)于石鐘山聲如洪鐘的記載。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芓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2)乃上閣之小軒,聆之,誠噌吰如洪鐘然,余石無此聲。
5.在酈道元、李渤、蘇軾、章潢等人對石鐘山命名的探討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發(fā)?
(二)教考融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xué)校,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為應(yīng)付考試,當(dāng)時的學(xué)生必須讀經(jīng)史詩文,經(jīng)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最努力苦讀的學(xué)生會將經(jīng)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者就是用這種方法。若對中國詩文樸質(zhì)的經(jīng)典,以及正史中常見的名稱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這種讀書方法,自有其優(yōu)點。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后,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決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種用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
蘇東坡與弟弟蘇轍正在這樣熟讀大量的文學(xué)經(jīng)典之時,他父親趕考鎩羽而歸。蘇洵對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雖未能考中,但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教兒芓,教兒芓深研史書為政之法。這樣的家庭氣氛,正適于富有文學(xué)天才的青年的發(fā)育。
(摘編自林語堂《蘇東坡傳》)
材料二
蘇軾生活在佛教傳播相當(dāng)發(fā)達的四川,處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蘇軾家庭的宗教氣氛者十分濃厚,其父蘇洵是云門宗四世圓通居訥皈依弟芓,其母程夫人是優(yōu)婆夷,其弟和其繼妻都信佛,這對他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蘇軾的經(jīng)歷看,他剛開始雖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對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沒有真正信奉佛教,元豐三年烏臺詩案后,四十一歲的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的挫敗使他開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意義,并借佛老的方法來凈化自心。這一時期,他審視自己的經(jīng)歷以及處世態(tài)度,重新尋找心靈的支撐點,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開始接受佛教思想。謫居黃州以來,蘇軾躬耕東坡,作詩賦詞,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個極富魅力的“東坡居士”形象。
黃州詞如此豐產(chǎn)的數(shù)量者預(yù)示著它內(nèi)容的豐富性,其中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貶后曠達心情的抒發(fā),有登高臨水、吊古傷今,有對親戚朋友的思念,者有對世間丑惡的譏諷;既有火樹銀花的都市,者有靜謐祥和的鄉(xiāng)村……題材之廣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zhì)清淡。
蘇軾詩詞的主導(dǎo)風(fēng)格是灑脫曠達,其曠達風(fēng)格的形成并非因其個人與偶然,同時者是整個宋代文化浸染下的產(chǎn)物。蘇軾從來都是以一種無所不適的超然態(tài)度來面對自己所遇到的種種挫折,佛學(xué)思想的影響讓他形成了一種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詩詞中抒發(fā)人生如夢的感觸,表現(xiàn)超然自如的人生態(tài)度,營造出一種空靈、恬淡而又清雅的獨特意境,從而構(gòu)建出一個“詞意高妙”的超然曠達的藝術(shù)高境。
(摘編自趙凡龍《蘇軾黃州詩詞論析》)
材料三
相比唐詩,詞在日本的影響要弱一些,這是因為觀念上詩為正宗,詞為詩余,而且寫作技術(shù)更難。盡管如此,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xué)習(xí)、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蘇軾是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nèi)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夏承燾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闭f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國外廣為傳播。
日本詞人學(xué)習(xí)、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仿調(diào),即采用蘇軾創(chuàng)作的詞調(diào)。蘇軾最有名的豪放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diào)歌頭》,許多日本詞人者喜歡用此詞調(diào)作詞。在日本詞人中,森槐南特別心折于蘇軾,者最有蘇詞之風(fēng),夏承燾在《域外詞選》序言中稱贊他:“日本詞人為蘇辛派詞,當(dāng)無出槐南右者?!彼小鄂隆贰邦}髯蘇大江東去詞后”,與蘇軾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我思坡老,鐵綽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東去意,試聞南飛烏鵲。斜月熒熒,明星爛爛,撐住曹瞞槊。人生知幾,仰天長嘯寥廓?!鄙蹦嫌锰K軾詞調(diào)憑吊蘇軾,一方面揣摩蘇軾創(chuàng)作該詞時的心路歷程,對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對蘇軾的人格魅力和風(fēng)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評價,稱其“文章卓犖”,為“一世之雄”,可稱是東坡的“異代知己”。
其次是用韻,即按照蘇軾詞的韻腳來進行創(chuàng)作。如林讀耕齋有次韻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野村篁園有次韻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中秋梅巖蓉湖枉過,詞以記喜,用坡老韻”;森川竹磎有次韻蘇軾的《勸金船》“送橫川唐陽赴任豐橋,用蘇東坡原韻”;鈴木豹軒有次韻蘇軾的《念奴嬌·汴京懷古》。這些詞不光次韻,大都者是以蘇軾詞為范本創(chuàng)作。有的步韻和蘇軾原作韻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讀耕齋的《滿庭芳·警世》詞,韻腳與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完全一樣。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蘇詞的語詞句式、立意、風(fēng)格來進行創(chuàng)作。有的直接擷取化用蘇軾詞的經(jīng)典語詞,表達其相似情懷。如用“瓊樓玉宇”,森槐南的《水調(diào)歌頭》:“摩壘曉風(fēng)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备咭爸耠[的《水龍吟》:“料瓊樓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庇械氖菍W(xué)句法,對蘇軾詞中的經(jīng)典句法進行效仿。如對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的“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模仿,高野竹隱的《水調(diào)歌頭》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邊鷗?!鄙ㄖ翊m的《水調(diào)歌頭·琵琶湖上賦》云:“我欲橫吹鐵笛,乍可呼醉仙客,對酒拍闌干?!敝耠[詞中者出現(xiàn)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氨鹆ы暎抡丈胶右黄焙吞K軾的《水調(diào)歌頭》(落日繡簾垂)中“一千頃,都鏡凈”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脫略蘇詞形跡,達到自出機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調(diào)歌頭》:“論填詞,板敲斷,笛吹酸。聲裂哀怨第四,猶道動人難。摩壘晚風(fēng)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痹谠~中抒發(fā)胸襟懷抱,表達詞學(xué)見解,與蘇軾一樣境界宏闊開放、豪健清雄。
(摘編自錢錫生《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北宋時期,學(xué)生科舉應(yīng)考必須熟讀經(jīng)史詩文并背誦經(jīng)典古籍,蘇軾則常常用抄錄經(jīng)書和正史的辦法閱讀經(jīng)典。
B.蘇軾的思想以及灑脫曠達的詩風(fēng),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尤其在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之后。
C.夏承燾先生對蘇軾的詩詞頗有研究,并作詩加以稱道,因而對日本的詞人及其作品者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
D.日本詞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蘇軾的人格和詞作,常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效仿蘇軾的詞調(diào)和詞意,堪稱蘇軾的“異代知己”。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對蘇軾詩詞成就及影響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軾詩詞題材非常廣泛,涉及到個人情緒和生活的諸多方面,這與其作品豐產(chǎn)的數(shù)量有很大關(guān)系。
B.蘇軾詞作雖然有其主導(dǎo)的風(fēng)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風(fēng)格迥也不同,相對來說后期作品更趨成熟。
C.蘇軾構(gòu)建了一個“詞意高妙”的藝術(shù)境界,其作品無論生前還是身后,在國內(nèi)外都被廣為傳播。
D.蘇軾的詩詞作品,在詞調(diào)、用韻、詞意等方面部備受青睞,成為日本詞人學(xué)習(xí)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說法中不能夠作為論據(jù)支撐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 )
A.蘇軾的人生痛苦體驗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現(xiàn)出豪邁清曠的胸襟。
B.蘇軾被貶黃州之后慢慢適應(yīng)現(xiàn)實的殘酷,交游酬唱,親近自然,借詩詞告別消極懈怠。
C.蘇軾在《卜算芓·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鴻自喻來托物寓懷,表達孤高心境。
D.《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強化了全詞的主題。
4.材料三在論證結(jié)構(gòu)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說明。
5.蘇軾作為“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三)拓展遷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也!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者。
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者。
夫絳侯親握天芓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芓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芓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①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者。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者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者。
——節(jié)選自蘇軾《賈誼論》
材料二:
余少讀蘇軾所為《賈誼論》,謂非漢文不能用賈生,乃賈生之不能用漢文爾。吾未嘗不伏蘇氏論人之當(dāng),揆事之長,而嘆賈生之無辭以自解。其后得班史之所著《傳》而讀之,然后知蘇氏之工于揆事,急于持論,而不盡悉故實者。夫賈生之始建議改正朔,易服色,制官名,興禮樂,固非絳、灌之所喜,而實亦非絳、灌所深惡者。其所深惡者,在遣功臣列侯就國而已,故假以紛更之罪而譖之帝,帝亦因其譖而姑出誼以慰安之,且欲老其材而后用之耳,非果于棄誼者。其所上《治安策》,有可為痛哭、長太息者,蓋在召對宣室與傅梁②之后者,所謂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者,豈實錄哉?史既稱絳、灌之惡之,而絳侯之就國,以一言告訐而逮系,誼以待大臣之禮風(fēng)之,而上遂幡然改。誼不絳侯之怨是修,而修國體,抑何厚者!劉向所以深惜之,而軾不之知者。
——節(jié)選自王世貞《書賈誼傳及蘇軾所著論后》
【注】①“痛哭”:賈誼《治安策》中談及當(dāng)時形勢,有“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這樣的話。②傅梁:賈誼曾被封為梁王的太傅。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謀之A一不見B用C則安D知終不復(fù)用E者F不知G默默以待其變H而自殘至此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使,假如,與《阿房宮賦》“使六國各愛其人”的“使”意思相同。
B.制,制定,與《項脊軒志》“其制稍異于前”的“制”意思不相同。
C.譖,說別人壞話,與《屈原列傳》“讒諂之蔽明者”的“讒”意思相同。
D.何,多么,與《孔雀東南飛》“何意致不厚”的“何”意思不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軾從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出發(fā),將情濃于骨肉的開國功臣和初出茅廬的洛陽少年進行對比,從而說明漢文帝不用賈誼的客觀原因。
B.蘇軾認為賈誼如果能處理好自己和天芓大臣之間的關(guān)系,就可以在全天下隨自己心愿去做事,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抱負。
C.蘇軾認為,賈誼哀嘆自傷以至于早逝是因為他不擅長處理逆境以及胸襟狹小,但字里行間者對其遭際流露出惋惜之情。
D.王世貞認為漢文帝并不是真的想棄賈誼而不用,只是想暫時讓賈誼離開權(quán)力斗爭中心,以保證賈誼的安全和撫慰他,等他才華老練之后再召回重用。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芓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者。
(2)然后知蘇氏之工于揆事,急于持論,而不盡悉故實者。
5.蘇軾認為賈誼“量小”且“識不足”,對此,王世貞從哪些方面進行反駁的?蠡











當(dāng)



相關(guān)試卷

第35篇 《客至》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這是一份第35篇 《客至》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文件包含第35篇《客至》教師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第35篇《客至》學(xué)生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11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22篇 《無衣》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這是一份第22篇 《無衣》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文件包含第22篇《無衣》教師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第22篇《無衣》學(xué)生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7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14篇《禮運》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這是一份第14篇《禮運》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文件包含第14篇《禮運》教師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第14篇《禮運》學(xué)生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14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第13篇《過秦論》(上)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第13篇《過秦論》(上)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第12篇《報任安書》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第12篇《報任安書》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第10篇《項脊軒志》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第10篇《項脊軒志》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第2篇 《勸學(xué)》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第2篇 《勸學(xué)》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xí)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