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TOC \ "1-3" \h \u
\l "_Tc20274" 考情分析 PAGEREF _Tc20274 \h 2
\l "_Tc20274" 【課標要求】 PAGEREF _Tc20274 \h 2
\l "_Tc11720" 【考查重點】 PAGEREF _Tc11720 \h 2
\l "_Tc3856" 【主要題型】 PAGEREF _Tc3856 \h 2
\l "_Tc20519" 【命題趨勢】2
\l "_Tc20519" 【備考策略】2
必考題型歸納 \l "_Tc20274" 2
\l _Tc974 考點1.渲染和烘托2
考點2.襯托和對比3
考點3.比興4
考點4.象征4
考點5.聯(lián)想和想象5
考點6.借景或借物抒情5
考點7.托物言志6
考點8.情景交融6
考點9.動靜結(jié)合7
考點10.以動襯靜7
考點11.樂景寫哀8
考點12.以景結(jié)情9
考點13.借古諷今11
考點14.用典考點11
考點15.虛實結(jié)合13
\l "_Tc20274" 方法總結(jié)16
\l _Tc20888 詩詞曲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及作用歸類梳理16
考場練兵17
【課標要求】
《課標》對古詩詞的學習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一項就是了解古詩詞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忌诖痤}時存在表達技巧辨識不準、脫離詩句架空分析、技巧與作用張冠李戴等問題。
【考查重點】
古代詩歌十分講究藝術(shù)技巧,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詩歌賞析的重要內(nèi)容。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shù)構(gòu)思上的巧妙運用。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或藝術(shù)構(gòu)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shù)效果,評價其對表現(xiàn)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主要題型】
鑒賞寫法技巧命題方式通常有:1、請分析頷聯(lián)的藝術(shù)特色。2、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尾聯(lián)。3、首聯(lián)在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4、領(lǐng)悟并感受古詩詞中的意境和形象。5、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詩人產(chǎn)生某種情感的原因。
【命題趨勢】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聯(lián)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虛實相生、比興寄托、襯托(動靜相襯、以有聲襯無聲等)、對比、象征等??疾楸憩F(xiàn)手法的使用及分析這些表現(xiàn)手法的表達效果,是近幾年中考的重點和熱點。
【備考策略】
這類題目的答題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第二步闡運用,結(jié)合詩句闡釋這種手法在詩文中是如何運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種手法有何效果,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答題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考點1.渲染和烘托
渲染,指的是對環(huán)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正面描寫,以突出形象的手法。而烘托指的是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的過程。
判斷方式,雖然概念中說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側(cè)面。但是實際上,渲染和烘托都是側(cè)面描寫時使用的手法。
無論是描寫場景,還是描寫其他陪襯事物,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襯托主要描寫對象。所以很明顯的,兩者都是側(cè)面描寫。
【例題剖析】
【例1】(2023年秋·江蘇揚州·九年級高郵市城北中學校聯(lián)考期末)閱讀古詩,完成小題。
東 坡①
(宋)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③曳杖聲。
注:①東坡:蘇軾在貶官黃州時居住與躬耕的地方。②犖(luò)確:山多大石的樣子。③“鏗然”:手杖碰在石頭上發(fā)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
(1)東坡在詩人的筆下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2)整首詩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答案】(1)東坡是一個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2)一語雙關(guān),“清”字既寫出了雨后東坡月夜清幽的環(huán)境,更襯托出作者明了手杖碰在石頭上發(fā)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清明澄澈的精神境界。
示例二:以聲襯靜或?qū)Ρ?。作者明了手杖碰在石頭上發(fā)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
【解析】(1)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詩歌大意為:雨點紛落,把東坡洗得格外干凈,月亮的光輝也變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離開,此處只有山野中人閑游散步。千萬別去嫌棄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歡這樣拄著拐杖鏗然的聲音。據(jù)此可知,東坡在詩人筆下是一個月光澄澈、道路坎坷不平、人煙稀少的地方。
(2)本題考查表現(xiàn)手法及情感主旨。
由詩中的“雨洗”“月色清”“行盡”可知環(huán)境的清幽和寧靜;由詩中的“自愛”一詞可感受到詩人雖然被貶,卻內(nèi)心平靜,熱愛自然,曠達樂觀的心態(tài)?!扮H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了手杖碰在石頭上發(fā)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和豪邁的胸襟。
考點2.襯托和對比
先說概念,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相似或?qū)α⒌臈l件,用一些事物作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的表現(xiàn)手法。
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其特性更加鮮明。
【例題剖析】
【例1】(2023·江蘇揚州·統(tǒng)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后面小題。
商歌①
羅與之
東風滿天地,貧家獨無春。
負薪②花下過,燕語似譏人。
[注釋]①商歌,古樂府舊題?!吧獭笔俏逡糁唬笳魇捝那锾臁"谪撔剑罕持鵁鹩玫牟裰?。
(1)明明是“東風滿天地”的春天,詩人又為什么說“貧家獨無春”?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請結(jié)合詩句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案】(1)因為貧窮人家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需要繼續(xù)干活,整天去斬柴負薪,以換得零錢。所以“貧家獨無春”。
(2)運用了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一是詩題“秋”與詩里的“春”的對比;二是春滿天地與獨無春的對比;三是“負薪”與“花下”的對比。正是這些強烈的對比,使詩意動人心魄!
【詳解】(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東風滿天地,貧家獨無春”意思是春風滿天地,春色充盈于天地之間,獨是家境貧窮的人,沒有什么春天不春天。結(jié)合詩句“負薪花下過”的意思“貧窮人家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需要繼續(xù)干活,整天去斬柴負薪,以換得零錢”可知“貧家獨無春”。
(2)本題考查對詩歌寫作手法的理解。
詩人把詩題稱為《商歌》,暗里有一層用意:對于窮苦人家而言,春天卻還是像秋天般蕭瑟凄涼。以此看,這詩運用了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所用的對比至少有三回,一是詩題“商歌”中“商”象征蕭瑟的秋天?!扒铩迸c詩里“東風滿天地”的“春”的對比;二是“東風滿天地,貧家獨無春”中春滿天地與獨無春的對比;三是“負薪花下過”中“負薪”與“花下”的對比。正是這些強烈的對比,突出了詩歌美感。
考點3.比興
比興實際上就是比喻,只不過比喻這種手法,運用在詩歌中就叫做比興。詩歌中經(jīng)常運用這一手法來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shù)效果。
比興的判斷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前面說的,詩歌當中的比喻就叫比興,所以說,只需要在詩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萬別說找不出比喻喲。
考點4.象征
象征指的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具體形象,表現(xiàn)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shù)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某種相似的特點。
考點5.聯(lián)想和想象
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手法,多為浪漫主義詩人采用。比如說著名詩人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在詩中大篇幅的描繪了夢境,仙境,仙人。
借以表達自己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這個手法也不用具體多說什么,只要看見自然會認出來的,如果非要說一個判斷標準的話,那就是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如果詩人描寫了什么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東西,那就是聯(lián)想和想象的用法。
考點6.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題剖析】
【例1】((2023年秋·江蘇常州·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漫步古詩苑,欣賞一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登單于臺①
張蠙
邊兵春盡回,獨上單于臺。
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
欲向陰關(guān)②度,陰關(guān)曉不開。
【注釋】①單于臺: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西,相傳漢武帝曾率軍登臨此臺。②陰關(guān):陰山山脈中的關(guān)隘。陰山是漢代防御匈奴的屏障。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這首詩描寫邊塞風光,表現(xiàn)了塞外生活的艱苦和詩人在邊關(guān)的真實感受。
B.春日兵回,乃有登臺覽物之逸興;雖曰春日,卻了無春色,更顯塞外的荒涼。
C.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白日、黃河、沙浪、風聲,從近到遠,構(gòu)成一幅立體圖畫。
D.尾聯(lián)寫詩人從單于臺上眺望陰山,但見雄關(guān)似鐵,緊閉不開,戒備森嚴。
(2)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賞析“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的妙處。
【答案】(1)C
(2)此句使用比喻的修辭和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描繪了一幅有色彩、有動態(tài)、有音響的立體圖畫,把邊塞風光寫得勢闊聲宏,莽莽蒼蒼之至,體現(xiàn)了詩人居高臨下、細辨風聲的驚喜情態(tài)。
【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賞析。
C.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白日、黃河、沙浪、風聲,這是從遠到近的描寫順序。故選C。
(2)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意為:黃沙隨風翻滾的紋痕好似水中波浪,狂風呼嘯,響聲如同雷鳴。運用比喻的手法,把黃沙翻滾紋痕比作大海上的波浪,把狂風的響聲比作雷聲。亦可以理解為夸張的手法。從描寫的角度來說,前句是從視覺的角度描寫,后句是從聽覺的角度描寫。黃沙翻滾,狂風大作,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大漠環(huán)境的惡劣,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也表現(xiàn)了邊塞生活的艱苦。
考點7.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
考點8.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例題剖析】
【例1】(2023上·江蘇無錫·七年級統(tǒng)考期中)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其二
唐 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結(jié)合詩句體會“亂煙籠碧砌”中“亂”的含義。
(2)《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其二》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兩首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何相似之處?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情感?請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賞析。
【答案】(1)亂的意思是亂糟糟(或者寫煙霧彌漫),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寫出了夜晚煙霧彌漫,看不真切的特點,表達了詩人因和友人離別而心情迷亂。
(2)都運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王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后孤寂悵惘、凄涼寂寞之情,李詩表達了對被貶友人的思念、同情與關(guān)切。
【解析】(1)本題考查煉字。
在理解本義的基礎(chǔ)上理解其語境義,“亂”的意思是亂糟糟,“亂煙籠碧砌”意思是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亂”這里的意思是寫煙霧彌漫,寫出了夜晚煙霧彌漫,看不真切的特點,此詩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因此,“亂”字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因和友人離別心情的迷亂。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主旨的理解。要分析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就必須從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背景這兩方面來分析,然后用準確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這首詩借景抒情,表達詩人送別友人后孤寂悵惘之情。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其二 》,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詩人借景抒情,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中“楊花”“子規(guī)”是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同時又是春天獨特的景物,故首句寫“楊花”和“子規(guī)”,既是寫景又點明時令——暮春。但從“楊花落盡”知,此時的楊花已不在樹枝而是四處漂泊,隨風飄揚;從“子規(guī)啼”知,叫著“歸去、歸去”的子規(guī),給人思鄉(xiāng)之感。故首句寫“楊花”和“子規(guī)”,表現(xiàn)的是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離別傷感的氣氛,風雨飄零,友人分別之傷盡在其中。一切景語皆情語,故首句的“楊花”和“子規(guī)”融情入景,表達詩人對王昌齡的關(guān)心和對其不幸命運的同情。
考點9.動靜結(jié)合
指對人、事、景處于動態(tài)或相對靜態(tài)時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gòu)成一種情趣。
考點10.以動襯靜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tài)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tài),也就是在動態(tài)描寫中顯示出靜態(tài)。
【例題剖析】
【例1】(2023年秋·江蘇鹽城·九年級校聯(lián)考期末)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暮過山村
賈島
數(shù)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①。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注釋:①秦:指今陜西南部一帶,唐時曾屢遭吐蕃侵擾。
(1)手機短視頻是當今很火爆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小實同學想將這首詩后四句的意境,用手機短視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請你幫她完成下面的腳本。(2分)
(2)詩歌首聯(lián)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寫景的?有何作用?
【答案】(1)安寧、平靜、靜謐 桑柘、煙火 (2)運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通過寫數(shù)里外就聽到水聲,突出了山村寂靜寒冷的特點?;蜻\用了視聽結(jié)合的手法,前句從聽覺上寫數(shù)里外就聽到水聲,后句從視覺上寫人煙稀少,突出了山村的和平安寧的特點。
【解析】(1)本題考查意象畫面。
一空,“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意為:一彎新月未得照徹漫漫長夜,邊關(guān)的烽火并沒有越過三秦。此句描寫了山村的夜景,初升的月亮高懸天空,烽火點燃起來,沒有越過秦地,表明這一地區(qū)平安無事,凸顯出山村的闃靜、安謐。
二空,“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意為:遠處幾棵蕭條的桑柘樹外面,裊裊炊煙漸覺與人相近相親?!痹娙私?jīng)過蕭疏荒涼的山區(qū)曠野,終于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樹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裊裊輕煙,內(nèi)心不禁感到無比的溫暖與親切。
(2)本題考查表現(xiàn)手法及作用。
首聯(lián)“數(shù)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意為:幾里遠就能聽到凄寒的水聲,山區(qū)人家居住分散沒有近鄰。此句用聽覺和視覺相結(jié)合的寫法,同時“數(shù)里聞寒水”運用以動襯靜的寫法,突出山村的悠遠寂靜;詩人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生動地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
考點11.樂景寫哀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踐上是借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例題剖析】
【例1】(2023年秋·江蘇南通·九年級??计谀╅喿x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①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②。
【注釋】①勞歌: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是一處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成了送別歌的代稱。②西樓:指謝亭。
12.“水急流”是寫景,與詩中的送別情景也密切相關(guān),照應了上句中的“ ”, 也開啟了下句中的“ ”。
13.詩歌第二句與“小橋流水人家”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處,請作簡要分析。
【材料鏈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
【答案】12. 解行舟 人已遠 13.兩首詩都運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本詩借紅葉青山的美景來反襯出自己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肚锼肌方栊蛄魉思业拿谰皝矸匆r出自己漂泊在外的悲傷
【解析】12.本題考查古詩中的煉字。
“紅葉青山水急流”意為: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細讀第二句可知,這句寫友人乘舟出發(fā)后所見江上景色。所以句中“急流”既寫景,又照應了上句的“解行舟”,水流急,友人的船順水行舟,不一會就遠離了自己,所以“急流”還開啟了下句的“人已遠”。
13.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意為:唱完送別之歌你就解開行舟遠去,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靶蛄魉思摇币鉃椋盒蛳铝魉畤W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凹t葉青山”是樂景,這明麗之景乍看與別離之情不大協(xié)調(diào),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這是運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更能抒發(fā)作者對好友的惜別之情;“小橋流水人家”同樣運用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借美麗的鄉(xiāng)村人家反襯出淪落天涯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懷。
考點12.以景結(jié)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jié),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例題剖析】
【例1】(2023秋·江蘇泰州·九年級聯(lián)考期末)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甲】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乙】
聞雁
唐·韋應物
故因眇①何處?歸思方②悠③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④聞雁來。
【注釋】①眇(miǎ):仔細地察看。②方:剛開始。③悠:遠。④高齋:樓閣上的書房。⑤創(chuàng)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被貶謫,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
(1)選出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分析無誤的一項( )
A.【甲】詩的題目“次北固山下”表明詩人寫詩的地點,“次”是游覽的意思。
B.【甲】詩頷聯(lián)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原野開闊、大江奔騰波濤洶涌等大景也表現(xiàn)出來了。
C.【乙】詩寫于秋天的雨夜。一、二句寫出故園遙遠,詩人遠在異鄉(xiāng),卻也悠閑自在。
D.【乙】詩三、四句中“淮南”與故園相對,“秋雨”點明時令,交代環(huán)境?!耙埂北砻鲿r間晚,也側(cè)面寫出詩人貶謫的痛苦如黑夜一般。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結(jié)合這兩首詩的內(nèi)容,請你說說“雁”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nèi)涵。
【答案】(1)D (2)借情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思歸/思鄉(xiāng);“雁”作為一種詩歌的意象,寄托詩人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解析】(1)本題考查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誤。題目“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來到北固山下,停船駐足?!按巍笔恰巴2础钡囊馑迹皇恰坝斡[”的意思;
B.“大江奔騰、波濤洶涌等大景”理解錯誤。“潮平兩岸闊”是寫大景,從“潮平”可知應是大江直流,風平浪靜;
C.“悠閑自在”有誤。根據(jù)首聯(lián)“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可知,詩人雨夜思歸。秋天的雨夜漫長而又寂寥,詩人獨坐在高齋之中,孤燈長伴,孤影為侶,靜靜地聽著外面淅淅瀝瀝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聲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還有空寂的高齋,在這樣一種蕭瑟凄寂的環(huán)境氣氛之中,詩人不免要觸動羈旅他鄉(xiāng)、遠游為宦的思鄉(xiāng)情思。詩人的家鄉(xiāng)在長安,而此時卻在遠離家鄉(xiāng)兩千余里的滁州為官,“眇”字反映詩人內(nèi)心的無奈情態(tài),因為云山阻隔、歸路迢遞,即使在白天登樓引頸也無法看到故園,更何況是暗夜沉沉,故園的渺遠,本來就和歸思的悠長構(gòu)成正比,再加上這漫漫長夜、綿綿秋雨,就更使這“歸思”無窮無已、悠然不盡了?!胺接啤倍直砻髑寮诺姆諊由盍怂监l(xiāng)之愁。“哉”是詩人久恩難平的嘆息,這個長長的嘆息,道盡了無盡思念的深淵;
故選D。
(2)本題考查詩歌表現(xiàn)手法和內(nèi)容理解。
第一問和第二問:甲詩用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了冬末春初時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通過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抒發(fā)了作者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
乙詩“故園”、“歸思”很自然地讓我們想起思鄉(xiāng)的主題。“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的意思是:淮南秋雨綿綿的漫漫長夜,高齋獨坐聽雁聲陣陣傳來.“秋雨夜”渲染了一個下著綿綿細雨,漫長的蕭索的秋夜,給人凄涼之感。作者寓情于景,“雁聲”更是讓人的思鄉(xiāng)愁緒倍增.所以本詩通過寫詩人秋雨獨坐高齋遙聞雁叫;表達詩人不盡的思鄉(xiāng)之情。
由此可見,兩首詩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
第三問:“雁足傳書”,大雁能傳遞書信。所以“雁”在古詩詞中常代指書信。結(jié)合兩首詩“淮南秋月夜,高帝聞雁來”“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理解,古代交通不便,大雁為候鳥,南來北往的“雁”常常引起游子對故土的思念。所以“雁”作為一種詩歌的意象,寄托詩人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考點13.借古諷今
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亂來諷喻當朝。
考點14.用典
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
【例題剖析】
【例1】(2023·江蘇無錫·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送春詞
劉禹錫
昨來樓上迎春處,今日登樓又送歸。
蘭蕊殘妝含露泣,柳條長袖向風揮。
佳人對鏡容顏改,楚客①臨江心事違。
萬古至今同此恨,無如一醉盡忘機。
【注】①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故稱“楚客”,這里詩人以屈原自喻。
(1)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頷聯(lián)的妙處。
(2)這首詩中“楚客臨江心事違”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在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的情感上有何異同?
【答案】(1)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蘭花凋零、蘭露如泣,好像不愿意春天離去;柳枝迎風招搖,猶如向春天告別的情狀,抒發(fā)了詩人對春天離去的哀傷之情(傷春之情、對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相同點:手法上都運用典故。不同點:“楚客臨江心事違”表達了詩人貶謫他鄉(xiāng),有志難伸、理想落空的郁悶之情;“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抒發(fā)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
【詳解】(1)考查詩句賞析。擬人。“蘭蕊殘妝含露泣,柳條長袖向風揮”,“殘妝”“泣”把蘭花當做一位美麗的女子來寫,她仿佛因為春天離去而傷感哭泣;“長袖”“揮”把柳條當做人來寫,他仿佛在揮手送別春天。頷聯(lián)采用擬人手法,就連超凡脫俗高雅圣潔的蘭花,花期已過,花瓣凋零,殘妝姜靡,蘭露如泣,似乎不愿意春天離去。而柳樹已經(jīng)長出長長的枝條,隨風擺舞,猶如像春天告別。這兩句詩具體展現(xiàn)了春歸后的景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春天逝去的感傷。
(2)考查比較閱讀。
“佳人對鏡容顏改,楚客臨江心事違”,“佳人”指遠方的妻子,時光匆匆,詩人想象她嬌美的面容是否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了呢?“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流落他鄉(xiāng),故稱“楚客”,這里詩人運用典故,以屈原自喻?!靶氖隆敝钢鞠蚯閼?。面對暮春,美人感嘆春光流失,容顏變換,而詩人猶如屈原一樣,忠心耿耿,卻被貶謫他鄉(xiāng),困頓不得志,這么多年來難以施展心中大志,和自己的原意相違。頸聯(lián)對妻子的想象和當下自己無法回鄉(xiāng)的現(xiàn)實對照,抒發(fā)心中的積郁。
“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用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據(jù)《述異記》所載,晉人王質(zhì)入山砍柴,見二童子對弈,他觀棋至終局,發(fā)現(xiàn)手中的“柯”(斧頭的木柄)已經(jīng)朽爛了。王質(zhì)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經(jīng)一百年過去了,同時代的人都已死盡。作者以“爛柯人”自比,寫出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xiàn)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據(jù)此分析即可。
【例題剖析】
【例2】(2023年秋·江蘇泰州·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詩歌,完成各題。
種松
清·宋犖①
一片青蔥色,移來歷萬峰。
數(shù)枝初伴鶴,孤干已猶龍。
日瘦陰還薄②,風多響自重。
歲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
【注】①宋犖,字牧仲,晚號西陂放鴨翁,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②日瘦陰還?。宏柟獍档?,陰云迫近。③大夫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禪泰山,遇暴風雨,避雨松樹下,封松樹為“五大夫”。
(1)詩歌尾聯(lián)運用了 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作者 的志趣。
(2)古人寫詩煉字時也會用陌生化語言。請你據(jù)此分析畫線句中“瘦”的表達效果。
【小貼士】
陌生化語言:所謂“陌生化”,通俗點講,就是“換一種說法”,以陌生表現(xiàn)熟悉。我們在敘寫或陳述我們常見的事物或道理時,不用大多數(shù)人習慣采用的說法,而采用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表現(xiàn)語言——一張“陌生的面孔”,會給文章帶來一道亮麗的色彩。
【答案】(1) 用典 清廉、孤傲
(2)瘦:用“瘦”來形容太陽,化無形為有形,更容易引發(fā)詩意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讀者對太陽的微弱暗淡有獨特的感受,更好地表現(xiàn)了松外在環(huán)境的惡劣,從而有力地襯托了松孤傲堅強的品質(zhì)。
【詳解】(1)本題考查詩句的寫作手法和主旨情感。
這一句運用了典故。詩人通過借用“秦始皇封松樹為五大夫”的典故,表達了自己不慕榮利(清廉)、高潔傲岸的志趣。這一點可以從“何必大夫封”這一句中看出,詩人認為自己有著與松樹相似的品格,即使沒有像秦始皇一樣封樹為大夫,也能夠保持自己的傲骨和志趣。其次,通過尾聯(lián)的語境和整首詩的主題,我們可以推斷出詩人的高潔志趣和傲骨情懷。尾聯(lián)“歲寒堪寄傲”中的“歲寒”一詞,通常用來比喻困境或艱難的時刻,而“寄傲”則表示在困境中保持傲骨和獨立的精神。因此,結(jié)合整首詩的主題和尾聯(lián)的語境,我們可以推斷出詩人具有不慕榮利(清廉)、高潔傲岸的志趣。
(2)本題考查煉字。
在“日瘦陰還薄”這一句中,使用“瘦”字來形容陽光,使得常見的事物“陽光”變得陌生化。通過這種獨特的語言表現(xiàn)方式,詩人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使詩句更具有吸引力?!笆荨弊置枥L了陽光的纖細、微弱,與之相對的松樹則顯得更加堅韌挺拔。這種襯托突顯了松樹不屈不撓、傲然挺立的特性,讓讀者感受到松樹頑強的生命力。由于“瘦”字讓陽光顯得暗淡微弱,與之相伴的松樹則顯得更加孤傲獨立。這種孤傲的形象,突顯了松樹高潔傲岸的品質(zhì),讓讀者感受到松樹不與世俗為伍、自立自強的精神風貌。通過“瘦”字的襯托,松樹在寒冷和陰沉的天氣中更顯得無所畏懼。這種形象強化了松樹傲骨的品質(zhì),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松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堅韌不屈的精神。
考點15.虛實結(jié)合
實,指詩人描寫刻畫的實體形象;虛,指實體形象所暗示出來的空白形象。實,指客觀有形的物象;虛,指主觀的無形活動。實,指具體描繪;虛,指抽象的議論。實,指眼底景象;虛,指意中景物??傊垡姙閷?,心想為虛;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虛。
【例題剖析】
【例1】(2023上·江蘇徐州·七年級??计谀╅喿x《夜雨寄北》,回答小題。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與譚嗣同的《潼關(guān)》中“秋風吹散馬蹄聲”都寫到了“秋”,點明了作詩的時節(jié),你認為這兩個“秋”所表達的情感是否一致,結(jié)合相關(guān)語句說說你的理解。
(2)虛實結(jié)合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重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之一。結(jié)合本詩分析作者怎樣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
【答案】(1)不一樣?!兑褂昙谋薄分械摹扒铩庇旨妗坝辍保N含了詩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歸期無期的無奈、凄涼;《潼關(guān)》中的獵獵秋風吹散了陣陣馬蹄聲,表現(xiàn)了詩人在秋高氣爽的廣闊背景下渴望沖破束縛,追求解放的豪邁奔放之情。
(2)前兩句眼前之景是實寫,后兩句“剪燭”“共話”是虛寫,虛實結(jié)合,含蓄雋永。
【解析】(1)本題考查對比賞析。作答時,根據(jù)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做具體分析。
《夜雨寄北》中“君問歸期未有期”表明詩人的羈旅身份,游子在外又遇到秋天下雨,表現(xiàn)詩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對家人思念又歸期無望的傷感凄涼。
《潼關(guān)》寫于譚嗣同十七歲時,從湖南故鄉(xiāng)赴甘肅父親任所途中,經(jīng)過陜西潼關(guān),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這里的“秋”表現(xiàn)詩人秋高氣爽之時產(chǎn)生的豪邁奔放之情。
(2)此題考查對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意思是“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日期還難以確定。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池塘”,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由此可知,這兩句是實寫?!昂萎敼布粑鞔盃T,卻話巴山夜雨時”意思是“什么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是虛寫。這首詩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將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
【例題剖析】
【例2】(2023·江蘇蘇州·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后面小題。
月下演東坡語①(其一)
[清]汪琬
自入秋來景物新,拖筇②放腳任天真。
江山風月無常主,但是閑人即主人。
【注釋】①東坡語:蘇軾曾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認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1)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賞析詩人筆下的“秋”之獨特。
(2)賞析本詩的表現(xiàn)手法。
【答案】(1)此詩一改古詩中的“悲秋”常態(tài),令“樂秋”“喜秋”之情躍然紙上,寫的情趣盎然,頗有新意。首句一個“新”字,一改秋景蕭瑟與肅殺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別有一番情狀。沒有具體的寫景,以“新”一字概括,重在寫心境和哲思感悟,“放、任”表現(xiàn)了詩人雖已年邁但依舊率真灑脫的個性;后兩句則是對蘇東坡的話的進一步發(fā)揮:心閑方能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2)記敘與議論相結(jié)合:前兩句記敘游秋之事,后兩句議論得出哲思感悟;虛與實結(jié)合:前兩句實寫游秋之所見,后兩句寫游秋之所感,詩人從親身的生活體驗中提煉出來的“但是閑人即主人”,富于哲理性,從物我關(guān)系上說明了審美主體的狀況對于把握客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性。同時也是抒情,表現(xiàn)出自我心情的愉悅。由于抒情議論的成分與敘事相結(jié)合,實寫與虛寫相統(tǒng)一,全詩就顯得既親切感人而又豐富深刻。
【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賞析。
本詩以“秋”入詩,卻并無半點蕭瑟之意,反而有喜樂之情自然流溢于文字之間。首句即點明秋的特點“景物新”,開篇就是驚人之語,也表明了作者對于秋的態(tài)度。新為新奇、新鮮、清新之意。正是因為秋天的“景物新”,作者才會以年邁老叟之身呈現(xiàn)出天真兒童之態(tài)。拖著竹杖,放任自己四處游玩,從中可見作者對于秋景的喜愛與率真灑脫的個性。三四句是作者的議論,是作者從游覽秋景中得到的感悟:萬里江山,無邊風月,哪有什么“常主”呢?只是內(nèi)心閑適,就可以成為這無邊秋色的主人了。內(nèi)心閑適,自然不為世俗所累,心境開闊,自然能從眾人認為蕭瑟無比的秋景中翻出新意來。心與景悠然合一,達到物我合一,甚至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2)本題考查表現(xiàn)手法。
詩歌大意為:自從秋天來到人間景物便煥然一新,拄著竹杖一任雙足信步而行。大自然清風明月沒有永恒的主子,誰有閑情逸致欣賞誰就是它的主人。詩的前兩句述出游的情事,后兩句抒出游的感想,敘議結(jié)合。前兩句實寫,是對“東坡語”的實踐,清風明月悠然入懷,物我合一,攜杖信步,其樂融融;后兩句虛寫,是對“東坡語”的發(fā)揮,虛實結(jié)合。蘇軾只是泛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具體到自然景物,則認為人入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詩人汪婉則進一步認為,江山風月的主人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員的更迭固然是變,而即使是同一人,也因心情之異而有所不同:心閑方能成為大自然的主人,若心為俗務牽累,是不可能欣賞到大自然的美色的。
詩人從親身的生活體驗中提煉出來的“但是閑人即主人”,富于哲理性,從物我關(guān)系上說明了審美主體的狀況對于把握客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性。對審美過程中主客體關(guān)系的探討,在先秦以來的美學思想中早已有之,但詩人并不是在作理論上的簡單重復,而是極富于情韻的筆調(diào),通過詩的意境加以表現(xiàn)。由于抒情議論的成分與敘事相結(jié)合,實寫與虛寫相統(tǒng)一,全詩就顯得既親切感人而又豐富深刻。尤其是后兩句,極淺俗,又極精警,將人人心中所有而又口中所無的一層意思和盤托出,更足以搖蕩性靈,入人呈為深刻。
詩詞曲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及作用歸類梳理
1.(2023·江蘇鹽城·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這首詩,根據(jù)“學習單”,完成題目。
邯鄲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②
【注釋】①冬至: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節(jié)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jié)日,和元旦相似。②遠行人:離家在外的人,這里指作者自己。
【答案】(1)“伴”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身”與“影”聯(lián)系起來,賦予“影”以人的感情,生動形象描繪出作者抱膝枯坐,形影相吊的情形,凸顯其孤獨寂寞,為下面抒情蓄勢。
(2)運用想象的手法(虛實結(jié)合手法),不直接寫自己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時分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把思鄉(xiāng)念人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加濃郁。
【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詩歌第一句敘客中度節(jié),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燈前影伴身”意思是: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這寫作者在邯鄲客棧里過節(jié)的情景?!氨ァ倍?,活畫出枯坐的神態(tài)?!盁羟啊倍郑群嫒经h(huán)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意思是“伴同,伴隨”,把“身”與“影”聯(lián)系起來,從修辭角度看,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為下面抒情蓄足情勢。
(2)本題考查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及作用?!昂萎敼布粑鞔盃T,卻話巴山夜雨時”這一句是作者的想象,是虛寫;根據(jù)提示,也可從想象或虛實結(jié)合的角度來分析詩句。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意思是:我相信,家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這兩句,作者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xiàn)“思家”,使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擴大化,真實感人。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jié),由于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里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作者用平實質(zhì)樸的語言,把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2.(2023·江蘇揚州·統(tǒng)考二模)古詩閱讀。
聞樂天①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②,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注】①樂天,指唐代詩人白居易,他和元稹并稱“元白”。②幢幢:燈影昏暗搖曳的樣子。
(1)“驚坐起”富有表現(xiàn)力,請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運用了融情于景的寫法,請結(jié)合詩句加以分析。
【答案】(1)“驚坐起”抓住一個反常的動作細節(jié),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了詩人聞訊后震驚、激憤和感慨萬千的形象,飽含著詩人對朋友的深切關(guān)注,體現(xiàn)了兩人的深厚友情。
(2)通過“殘燈無焰”“影幢幢”“暗風吹雨”等一系列的凄涼景象的描寫和氣氛的烘托,表達了詩人處于病中的凄苦心情和聽聞好友被貶的悲憤不平之情。
【詳解】(1)本題考查詞句賞析。
“垂死病中驚坐起”意思是:大病中我驚得驀然從床上坐起。其中的“驚”,寫出了“情”——當時震驚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則寫出了“狀”——當時震驚的模樣。如果只寫“情”不寫“狀”,不是“驚坐起”而是“吃一驚”,那恐怕就神氣索然了。而“驚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作者當時陡然一驚的神態(tài)。再加上“垂死病中”,進一步加強了感情的深度,使詩句也更加傳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難的。然而,作者卻驚得“坐起”了,這樣表明:震驚之巨,無異針刺;休戚相關(guān),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誼之深,于此清晰可見。
(2)本題考查寫法。
首句描寫了自己所處之陰暗的背景,襯托出被貶謫又處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涼和痛苦;次句點明題意;第三句寫當聽說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的情景,表現(xiàn)了諸多的意味;按照常規(guī),在“垂死病中驚坐起”這句詩后,大概要來一句實寫,表現(xiàn)“驚”的具體內(nèi)涵。然而作者卻偏偏來了個寫景的詩句:“暗風吹雨入寒窗”。這樣,“驚”的具體內(nèi)涵就蘊含于景語之中,成為深藏不露、含蓄不盡的了。作者對白氏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全都沒有說破,全都留給讀者去領(lǐng)悟、想象和玩味了。
詩的首尾兩句是寫景,首句通過“殘燈無焰”、“影幢幢”的描寫和氣氛的烘托,形象地描繪了周圍景物的暗淡凄涼,感情濃郁而深厚。末句,“暗風吹雨”凄涼的景色與凄涼的心境融恰為一,情調(diào)悲愴。全詩表達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貶后極度震驚和心中的悲涼。
3.(2023·江蘇無錫·校聯(lián)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問題。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②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③。
愿乘泠風④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⑤去,何時復見還。
【注釋】①本詩作于由于權(quán)貴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xiàn)的背景下。②太白: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關(guān):古星名,又名天門。④《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泠風,指和風,清風。⑤武功:地名,一說山名,在今陜西省武功縣。
(1)結(jié)合詩歌的內(nèi)容,理解“窮”的意思并說說它的作用。
(2)“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1)盡,這里是說,直到夕陽在山才完成爬山的舉動,也即才到山頂。側(cè)面寫出了山的高。
(2)運用了想象(虛寫)、人格化(擬人),將太白星人格化,詩人通過寫太白星同詩人攀談,為他打開天界門戶的情景,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太白峰的雄峻高聳。表達了詩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與對光明世界的憧憬之情。
【詳解】(1)本題考查煉字?!拔魃咸追?,夕陽窮登攀”的意思是: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時分才登上峰巔?!案F”解釋為盡,這里是到頂?shù)囊馑?。?cè)面寫出了山的高。山勢如此高峻,李白卻要攀登到頂峰,一“窮”字,表現(xiàn)出詩人不畏艱險、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2)本題考查表現(xiàn)手法。“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的意思是:太白星向我問候,要為我打開天關(guān)。太白星對他傾訴衷情,告訴他,愿意為他打開通向天界的門戶。將太白星人格化,據(jù)此分析,運用擬人手法。李白并沒有直接刻畫太白峰的高峻雄偉,只是寫他和太白星側(cè)耳傾談,悄語密話的情景,就生動鮮明地表現(xiàn)出太白山高聳入云的雄姿。這是一種化實為虛,以虛寫實的手法。
4.(2023·江蘇淮安·校聯(lián)考三模)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①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②望晴空。
兩水③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注】①謝脁北樓:即謝脁樓,又名謝公樓,為南朝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②“晚”一作“曉”。③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
(1)體會頷聯(lián)“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兩個比喻的妙處。
(2)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理解“誰念”中蘊含的深意。
【答案】(1)將兩溪比作明鏡,將兩橋比作落入人間的彩虹;表現(xiàn)了溪水的明凈,雙橋的姿態(tài)與色彩之美;詩人用巧妙地想象和兩個比喻將天上與地上美景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宣城如畫般美麗。
(2)“誰念”指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強調(diào)詩人對謝公的懷念;同時這種“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表現(xiàn)內(nèi)心的寂寞和孤獨。
【解析】(1)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思是: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將兩溪比作明鏡,將兩橋比作落入人間的彩虹。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的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表現(xiàn)了溪水的明凈?!半p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映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清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哪里是橋呢?簡直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詩人用巧妙地想象和兩個比喻將天上與地上美景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宣城如畫般美麗。表達了作者對美景的喜愛之情。
(2)本題考查體會作者情感。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的意思是,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瑟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兩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脁所建造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了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誰念”兩個字,強調(diào)詩人對謝公的懷念;“懷謝公”的“懷”是作者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表現(xiàn)內(nèi)心的寂寞和孤獨之情。
5.(2023·江蘇鎮(zhèn)江·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月下登金山
陳繼信
江平秋萬里,山靜月三更。
仿佛寒煙外,瓜州有雁聲。
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鐵甕四山圍,絕頂高秋坐落暉。
眼見長江趨大海,青天卻似向西飛。
【注釋】鐵甕:鐵甕城,鎮(zhèn)江城別名,言其堅固如金城,故名。
(1)兩位作者均在秋天游覽大江風貌,前者觀于月明之夜,后者觀于 。
(2)兩首詩都描繪了作者的想象之景。前者想象 ,后者想象 。(用詩中語句回答)
(3)兩首詩怎樣運用襯托的手法來寫長江?寫出了長江怎樣的特點?請簡要說明。
【答案】(1)傍晚(或“黃昏”、“日落時分”、“夕陽西下時”、“落暉之時”、“落日余暉時”等,意思對即可) (2)瓜州有雁聲 青天卻似向西飛 (3)前者:以雁聲襯托山靜,突出長江的波平浪靜。后者:以青天西飛映襯江水東流,突出長江波瀾壯闊、一瀉千里的迅猛氣勢。
【解析】(1)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根據(jù)《北固山看大江》“絕頂高秋坐落暉”中的“落暉”可知,作者觀于傍晚。
(2)本題考查想象理解。要求用詩中語句回答。
根據(jù)《月下登金山》“仿佛寒煙外,瓜州有雁聲”中的“仿佛”,可知“瓜州有雁聲”是想象;
根據(jù)《北固山看大江》“青天卻似向西飛”中的“卻似”可知,本句為想象。
(3)本題考查手法及內(nèi)容理解。
《月下登金山》中“仿佛寒煙外,瓜州有雁聲”好像在寒冷的煙霧意外,遠遠的瓜州有大雁的聲音。結(jié)合“山靜月三更”可知,此處用想象中的雁聲襯托金山的靜,烘托長江月下的波平浪靜。
《北固山看大江》中的“眼見長江趨大海,青天卻似向西飛”意思是滾滾長江向東奔流,一直流向大海,青天白云卻似乎向西飛馳。用青天向西飛映襯江水滾滾東流,突出了長江波瀾壯闊、一瀉千里的迅猛氣勢。
6.(2023·江蘇徐州·統(tǒng)考二模)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社日
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①雞棲半掩扉。
桑柘②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注:①[豚柵(tún zhà)]小豬豬圈。②[桑柘]桑樹和柘樹,其葉子可用來養(yǎng)蠶。
(1)古詩常用“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或正側(cè)兼用的寫作方法,下面和《社日》寫法一致的一項是( )
A.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B.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望廬山瀑布》)
C.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D.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
(2)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鄉(xiāng)村(農(nóng)民)生活的(喜愛)熱愛與贊美之情。
【解析】(1)本題考查正側(cè)面描寫。
《社日》這首詩寫了鵝湖山下的一個村莊社日里的歡樂景象,描繪出一幅富庶、興旺的江南農(nóng)村風俗畫。全詩雖沒有一字正面描寫社日的情景,卻表達出了社日的熱鬧歡快,角度巧妙,匠心獨運。整首詩沒有一字描寫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們卻能感受到祭祀的氣氛,運用的是側(cè)面描寫。
A.“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意思是:高高的柳樹就像用碧玉裝飾而成,萬條低垂的柳枝猶如綠色的絲帶。這兩句寫柳樹給人的總體印象和具體描寫那茂密并輕柔下垂的柳枝。把柳條比作綠絲絳,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柳條的輕柔婀娜。這是正面描寫柳樹;
B.“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意思是: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這是正面描寫廬山瀑布;
C.“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思是: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這兩句描繪詩人從樓上看到的景色。這是正面描繪詩人從黃鶴樓上看到的景色;
D.“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意思是: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鞍刖砑t旗”是側(cè)面描寫,一方面是風勢很大,為了減少阻力而卷起紅旗,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zhàn)事的緊張狀態(tài)凸顯出來?!芭R易水”,使人想起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那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將土們已作好為國捐軀的準備?!八毓暮睂懱旌?,說明將士頂風冒寒作戰(zhàn),可見戰(zhàn)斗的艱苦卓絕;“聲不起”,鼓音沉啞,槌擊無聲,靜中有動,流露出濃重的悲劇氣氛。雖然鼓聲不起而仍在敲擊,說明雖敗而心志不屈。這兩句運用了側(cè)面描寫;
故選D。
(2)本題考查作者的情感。
《社日》是晚唐詩人王駕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在祭拜土神的社日,鵝湖山下的稻谷肥實,牲畜的柵欄虛掩著,桑樹和柘樹下春社的聚宴已經(jīng)散了,家家戶戶都有喝醉的人返歸,全詩描寫一幅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筆墨精煉,內(nèi)容翔實,以一種含蓄的寫法,表達出詩人在棄官歸隱之后對鄉(xiāng)村生活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7.(2023·江蘇鎮(zhèn)江·統(tǒng)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各題。
送魏十六還蘇州
皇甫冉【唐代】
秋夜深深北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
(1)一二兩句從 和 兩個角度(填感官),選取了最能代表秋夜傷懷的景物,交叉描寫,雖沒有明說送別的愁苦,然而經(jīng)過環(huán)境的渲染,這種愁苦具體形象,伸手可觸。
(2)同為送別詩,下列詩句和本首詩表達情感一致的是( )
A.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B.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C.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D.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3)請說說“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這兩句妙在何處?
【答案】(1)視覺 聽覺 (2)B (3)這兩句采用虛寫(想象),想象第二天送別朋友時回首白云依依的場景,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更為深刻地表達出秋夜送別的難分難舍。
【解析】(1)本題考查句子賞析。
“秋夜深深北送君”意思是: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歸去?!扒镆埂秉c出送別的時間;“深深”形容夜色濃重。此句從視覺角度寫出在船上看見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的景象,烘托了作者沉重的依依惜別之情。故①空填寫“視覺”。
“陰蟲切切不堪聞”意思是:蟋蟀鳴聲切切不堪入耳?!扒星小毙稳萸锵x的鳴聲凄切。此句從聽覺角度,寫兩岸草叢中蟋蟀的鳴叫,“切切”的叫聲似在相互傾訴,又似在低低飲泣,這悲傷的秋聲,烘托了作者與友人離別時的愁苦之情。故②空填寫“聽覺”。
(2)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主旨。
由“秋夜”“深深”可知,首句從視覺角度寫出在船上看見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的景象,烘托了作者沉重的依依惜別之情。由“切切”“不堪聞”可知,次句從聽覺角度,寫兩岸草叢中蟋蟀的鳴叫,以悲傷的秋聲烘托作者與友人離別時的愁苦之情?!懊魅铡薄盎厥住眲t以想象的手法設(shè)想別后的孤獨和惆悵。因此這首送別短章,表達了送別友人時內(nèi)心的沉重與傷感,也以虛寫手法設(shè)想了別后的情景,流露出送別時的留戀、孤獨和惆悵。
A.句意是:四海之內(nèi)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表現(xiàn)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B.句意是: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肮路h影”“天際”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不舍和離別的惆悵;
C.句意是: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詩句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既表現(xiàn)出詩人的開闊胸懷,又展現(xiàn)出與友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D.句意是: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像與天相接,陽光下的荷花分外鮮艷嬌紅。詩人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之情;
故選B。
(3)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意思是:明日你將乘船回毗陵,到那時,回首姑蘇,所見將唯有一片白云。作者以想象中明天的情景,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舒寫離情別緒。因此后兩句詩文中詩人借助想象,運用以虛寫實的手法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時留戀、孤寂和感傷的情懷。詩句
畫面內(nèi)容
畫面意境
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
初月 山村 詩人
(1)
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2)
溫馨 親切
分類
手法
作品
賞析
表現(xiàn)
手法
烘托渲染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景物描寫,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人物的惆悵心情。
比興
《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關(guān)雎的叫聲起興,寫出男子對意中人的愛慕之情。
以小見大
《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以兩個美女的命運代表東吳命運,以小見大,耐人尋味。
運用典故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用“向秀聞笛、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抒發(fā)了詩人對舊友的懷念及對世事滄桑、人事全非的無限悲痛與悵惘之情。
動靜結(jié)合
《觀滄?!罚簶淠緟采?,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動態(tài)靜態(tài)相映襯,描寫了大海蒼茫、壯闊,草木欣欣向榮的景色,表現(xiàn)了山河的雄偉壯麗。
以樂寫哀
《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深切地抒發(fā)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chǎn)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
抒情
手法
直抒胸臆
《滿江紅》(小住京華):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茫茫紅塵世界,去哪里尋找我的知音呢?想到這里眼淚不由得打濕了青衫!抒發(fā)了詞人知音難覓的痛苦之情。
借景抒情
《飲酒》(其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詩人通過黃昏中飛鳥結(jié)伴歸林的美好景色,表達了自己因擺脫束縛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情景交融
《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渲染孤寂愁苦的氣氛,表達了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修辭
手法
修辭
手法
對偶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兩句詞對仗工整,聲韻和諧,寓意深刻,生動地寫出了作者對好景不長的惋惜以及對青春易逝的感傷,被稱為“天下奇偶”。
比喻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這兩句詩構(gòu)思新穎,想象奇特。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春花喻冬雪,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地銀裝素裹、玉樹瓊枝的壯麗美景,既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現(xiàn)了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頗富浪漫色彩。
擬人
《望岳》:造化鐘神秀。
運用擬人手法,表現(xiàn)大自然對泰山情有獨鐘,將神奇和秀麗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設(shè)問
《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運用設(shè)問,一問一答,寫出了賣炭翁卑微的愿望,表現(xiàn)了他生活的貧困。
夸張
《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
“千尋”是用夸張手法來寫古塔之高。
對比
《漁家傲·秋思》:濁酒一杯家萬里。
“一杯”和“萬里”形成強烈的對比,描寫了飲下一杯濁酒,思念著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但如今功業(yè)未成,敵患未除,無法歸家的復雜情況。
反復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節(jié)奏鮮明,旋律感強,顯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互文
《木蘭詩》: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互文,概括了戰(zhàn)事頻繁,戰(zhàn)斗激烈悲壯的情景。
表達
方式
敘述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詩人回顧自己一生中的兩件大事:一是經(jīng)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guān)頭,起兵抗元。意在暗示自己久經(jīng)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
描寫(外貌)
《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運用外貌描寫,生動地刻畫出賣炭翁的形象,表現(xiàn)了他年老體弱、勞動艱辛。
抒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是作者由衷的感嘆,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及偉大的犧牲精神。
議論
《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通過議論,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積極進取精神,體現(xiàn)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啟迪人們要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決心。
《邯鄲冬至夜思家》探“妙”學習單
角度
學習任務
學習助手
探妙字
(1)請說出“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中“伴”字的妙處。
可以從修辭角度入手。
析妙法
(2)請分析詩歌三四兩句運用的藝術(shù)手法及作用。
聯(lián)系“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句哦!

相關(guān)試卷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27 說明文閱讀之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27 說明文閱讀之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27說明文閱讀之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原卷版doc、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27說明文閱讀之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0頁, 歡迎下載使用。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9 記敘文閱讀之拓展探究(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9 記敘文閱讀之拓展探究(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9記敘文閱讀之拓展探究原卷版doc、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9記敘文閱讀之拓展探究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0頁, 歡迎下載使用。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8 記敘文閱讀之寫作特色(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8 記敘文閱讀之寫作特色(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8記敘文閱讀之寫作特色原卷版doc、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8記敘文閱讀之寫作特色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0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6 記敘文閱讀之環(huán)境描寫(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6 記敘文閱讀之環(huán)境描寫(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2 記敘文閱讀之標題含義及作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12 記敘文閱讀之標題含義及作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10 古詩詞鑒賞之表現(xiàn)手法-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之高效講練測(江蘇通用)

10 古詩詞鑒賞之表現(xiàn)手法-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之高效講練測(江蘇通用)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講練 第10練    古詩詞鑒賞 (原卷版+解析版)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講練 第10練 古詩詞鑒賞 (原卷版+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中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