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吊古傷今、吟詠嘆惋的生命悲歌。
B.“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文人。
C.本詩前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
D.全詩句式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具有韻律美。
2.詩人通過抒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的感慨,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B 2.抒發(fā)了懷才不遇(或理想破滅,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句內(nèi)容的理解。
B.“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選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文人”的表述不正確。
故選B。
2.本題考查對詩句情感的分析。
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漫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边@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fù)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以慷慨悲涼的調(diào)子,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二)閱讀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南鄉(xiāng)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3.對上面兩首作品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兩首作品都是登高懷古之作。《登幽州臺歌》沒有對幽州臺的描寫,都是登臺之后的感慨;而《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則由所見之景引發(fā)無限感慨。
B.《登幽州臺歌》起筆一句,詩人俯仰古今,感慨人生。《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起筆一問,意在神州已非大宋所有,作者已是萬念俱灰。
C.《楚辭》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薄兜怯闹菖_歌》化用此句,而意境更為蒼茫遒勁,悲愴之感油然而生。
D.《三國志》記載曹操與孫權(quán)對壘時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借此表達了奮發(fā)圖強、收復(fù)失地的強烈愿望。
4.古詩詞中,“悠悠”常用來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請談?wù)勥@兩首詩詞中的“悠悠”分別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3.B 4.《登幽州臺歌》中“悠悠”表達了孤獨悲苦(懷才不遇)的心緒?!赌相l(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悠悠”表達了對千古興亡(時間流逝)的感慨。
【解析】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復(fù)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蘊含著對茍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憤懣之情。而B項中“起筆一問,意在神州已非大宋所有,作者已是萬念俱灰”表述與此不符,“萬念俱灰”的說法錯誤。
故選B。
4.本題考查作者情感。
《登幽州臺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意為: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自己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前一句登樓眺望,用“悠悠”寫空間的遼闊無限,后一句表達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孤獨悲苦的心緒。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悠悠”形容漫長、久遠。這一疊詞的運用,暗示了時間之慢,從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敗已成陳跡,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也表現(xiàn)了詞人心中對時間流逝的無盡愁思,對千古興亡的無限感慨。
(三)(2022春·福建廈門·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選出對《望岳》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
A.首聯(lián)以設(shè)問的修辭手法,突出表達了詩人乍見泰山時,為其高大巍峨所震撼之情。
B.詩中“鐘”字為“聚集”之意,借大自然對泰山偏愛有加,來表達作者喜愛之情。
C.頸聯(lián)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心胸的激蕩和眼界的開闊?!皼Q眥”寫作者細望之態(tài)。
D.整首詩寫向泰山而望,由近望到遠望,再到細望凝望,最后是登高俯望,渾然天成。
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出泰山的什么特點?本句抒寫了什么意境?
【答案】5.D 6.寫出泰山雄偉高峻巍峨的特點,表現(xiàn)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氣概(卓然屹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解析】5.本題考查內(nèi)容賞析。
D.賞析不正確。根據(jù)“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是遠望泰山,“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近望,“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是凝望和細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想象登頂而望,可知,是由遠望到近望,,再到細望凝望,最后是登高俯望,而非“由近望到遠望”。故選D。
6.本題考查詩句理解。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這兩句,寫詩人并不滿足望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用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皶敗笔翘迫丝谡Z,意即“一定要”,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四)(2021春·浙江寧波·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
春望①
杜甫 (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望岳
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①《春望》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是安史之亂發(fā)生后,杜甫身處淪陷的長安時所寫。
7.杜甫的兩次“望”所寫時間不同,《望岳》寫于他的青年時期,《春望》寫于他________時期,我們可以從詩中__________一詞中看出來。
8.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和注釋,說說杜甫兩次“望”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7.晚年 白頭 8.《春望》寫于安史之亂后,杜甫此時身處淪陷的長安,這里的“望”更帶有對當下時局的思考與感想,詩人因看到國家局勢動蕩而感到不安與悲傷。又加之與家人分別,國愁家愁一齊交織使得自己愈加衰老,內(nèi)心痛苦也愈加深刻。充分展示出了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感。而《望岳》寫于杜甫的青年時期,這個“望”是游覽、觀看,作者熱情贊美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麗,從中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氣概,情感是歡快而又熱烈的。
【解析】7.本題考查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根據(jù)前文提示“青年時期”可知,第一空應(yīng)填杜甫的人生階段,通過詩歌尾聯(lián)“白頭搔更短”可知,此時杜甫頭發(fā)已白,應(yīng)處于晚年時期。
由此也可以順勢得出第二空填寫“白頭”。
8.本題考查詩歌的比較閱讀。根據(jù)題干關(guān)鍵詞“內(nèi)容和注釋”,需要理解整首詩歌內(nèi)容、作者情感以及題目中所給的注釋。
《春望》頷聯(lián)“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思是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國破家亡的痛苦之情,頸聯(lián)“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意思是:戰(zhàn)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寫出了作者身處亂世,卻渴望能與家人聯(lián)系的迫切心情,結(jié)合注釋①可知《春望》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亂,杜甫是在戰(zhàn)亂背景下寫下這首詩。因此此處的“望”字表達了作者因為時局動蕩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感。
《望岳》這首詩歌主要描繪了詩人登上泰山時所見的景象,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意思是:神奇自然,匯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詩歌尾聯(lián)“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聯(lián)系第一題可知,這首詩歌寫于杜甫的青年時期,年輕的杜甫在受到祖國大河山河的鼓舞之下寫下這首滿懷壯志的詩歌,充分展現(xiàn)了年輕人的朝氣蓬勃,因此情感是積極向上的、昂揚的。
(五)(2022春·四川自貢·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9.下面對這首詩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為一尋,“千尋塔”,極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詩借神話傳說側(cè)面烘托出飛來峰的高大,為下文的議論做鋪墊,使議論自然。
C.詩中“浮云”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比喻阻撓變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D.本詩借景說理,既抒發(fā)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又表現(xiàn)出作者歸隱山野的心理。
10.請解釋后兩句詩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來衍生的意義。
【答案】9.D 10.詩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是因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義: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9.此題考查詩歌分析和鑒賞。
D有誤,此詩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當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反映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此項中“又表現(xiàn)出作者歸隱山野的心理”有誤。
故選D。
10.此題考查詩句意思及意義。
詩的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是因為我站得最高。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從而衍生出意義: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六)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各題。
【甲】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乙】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1.品味頷聯(lián)中“鐘”字或“割”字的妙處。
12.兩首詩都通過登高望遠揭示人生哲理,聯(lián)系兩首詩具體的詩句說說揭示的人生哲理有什么不同。
【答案】11.“鐘”字是聚集之意,運用擬人手法,表現(xiàn)大自然對泰山情有獨鐘,將神奇和秀麗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繪了泰山將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曉分明的畫面,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主要內(nèi)容說出來了,意近即可。) 12.甲詩通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的道理;乙詩通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揭示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視一切的道理。(意近即可)
【解析】11.本題考查煉字。品析詩歌的語言時,往往選擇動詞、形容詞、疊詞等詞語進行分析鑒賞?!霸旎娚裥悖庩柛罨钑浴眱删?,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聚集”的意思,運用擬人手法,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將神奇和秀麗聚集于泰山的情感?!案睢睘榉指钪?,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分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突出了泰山高大雄偉的形象。
12.本題考查詩歌主旨的把握?!兜秋w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意思是: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詩人登高抒懷,表達了只有登上更高之處,才能不怕阻撓的樂觀精神,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锻馈分小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這句詩明確表達詩人的人生志愿,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七)(2022春·河南駐馬店·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3.古詩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復(fù)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義。請解釋本詩詞頷聯(lián)的原意,以及衍生意義。
14.“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闭埡喴治霰揪渲小伴e”的內(nèi)涵。
【答案】13.原意:山重巒疊嶂,水迂回曲折,正懷疑前面沒有路,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柳綠花紅的小山村。
衍生意義: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終究會出現(xiàn)豁然開朗的轉(zhuǎn)變,世間事物是消長變化的。 14.“閑”字既表達了詩人悠閑愜意之情,又抒發(fā)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解析】13.考查對重點詩句的理解能力。
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可知,“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xiàn)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的景象,而眼前又是一個山村?,F(xiàn)在常用以形容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zhuǎn)、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xù)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xiàn)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F(xiàn)用來形容已陷入絕境,忽又出現(xiàn)轉(zhuǎn)機。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
14.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煉字的賞析。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意為: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伴e”有“悠閑”之意,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nóng)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表現(xiàn)了詩人對農(nóng)村閑適生活的留戀與向往之情。
(八)(2022春·陜西渭南·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5.下列對這首詩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首聯(lián)一個“足”字,表達了農(nóng)家待客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主人的敦厚淳樸和誠摯好客。
B.本詩筆調(diào)低沉,全詩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游興十足,游意不盡。
C.本詩是一首記游抒情詩,頷聯(lián)寫山西村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簇擁的景象。
D.頸聯(lián)既寫出春社歡快,又表現(xiàn)民風的淳樸可愛,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nóng)村風俗畫卷。
16.如果陸游有微信,他寫完此詩后就將詩歌發(fā)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留言:“放翁此詩,頷聯(lián)最佳:寓哲理于寫景,讓人豁然開朗?!蹦阌X得頷聯(lián)蘊含了什么哲理值得點贊?
【答案】15.B 16.示例一:在困境中堅持下去,也許會出現(xiàn)豁然開朗的轉(zhuǎn)變,世間事物是消長變化的。
示例二: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持下去,就會出現(xiàn)一個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15.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
B.這首詩以游村貫穿,并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tǒng)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gòu)成了優(yōu)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diào)。全詩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涂抹,而自然成趣。選項“筆調(diào)低沉”說法有誤,應(yīng)為:筆調(diào)自然歡快。
故選B。
16.考查詩句的賞析。
解答此題時,首先要明確這句詩歌原意是: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然后圍繞意思來描繪畫面即可。詩句中從“山重水復(fù)”到“柳暗花明”,從“疑無路”到“又一村”,既寫出了山西村山巒重疊、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現(xiàn)出詩人由最初的緊張急迫到愉悅驚喜的心情,感到無路可走時,眼前卻豁然開朗?!吧街厮畯?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來的衍生義:人們在探討學(xué)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zhuǎn)、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xù)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xiàn)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lián)給人們的啟發(fā),啟發(fā)人們困難中堅持下去,也許會出現(xiàn)豁然開朗的轉(zhuǎn)變,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道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持下去,就會出現(xiàn)一個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九)(2022春·甘肅酒泉·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后面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村行①
王禹偁(chēng)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悵? 村橋原樹②似吾鄉(xiāng)。
【注釋】①這首詩是王禹偁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時所寫。②原樹:原野上的樹。
17.對兩首詩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游山西村》首聯(lián)寫農(nóng)家朋友的好客習俗,“莫笑”一句展現(xiàn)農(nóng)家的厚道,“足”字表達農(nóng)家待客盡其所有的盛情。
B.《村行》頷聯(lián)描寫初春傍晚山中靜穆的景象,“有聲”暗寫山泉淙淙,“立斜陽”可見晚山可愛,無限好景。
C.《游山西村》表達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村行》則蘊含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自己不得志的惆悵之情。
D.《游山西村》結(jié)構(gòu)嚴謹,主線突出,全詩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村行》風格飄逸,情景交融,淡中有味,明白自然。
18.《游山西村》一詩中頷聯(lián)流傳甚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請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談一談。
【答案】17.B 18.這兩句描寫詩人置身于山環(huán)水繞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難辨,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F(xiàn)實生活中常用來比喻在困境中出現(xiàn)希望或轉(zhuǎn)機,也道出了世間萬物消長變化的哲理。(結(jié)合自身體會略)
【解析】17.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B.由“菊初黃”可知,這首詩描寫的詩秋天的景色。頷聯(lián)描寫初秋傍晚山中靜穆的景象,不是“初春”。
故選B。
18.本題考查對重要詩句的賞析。
《游山西村》頷聯(lián)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吧街厮畯?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绱肆鲿辰k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nóng)家茅舍,隱現(xiàn)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lǐng)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
體會示例:許多人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難和打擊就會心灰意冷,乃至絕望,有的甚至走向絕路。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下去,美好的生活就會在你的努力下出現(xiàn),正所謂失望過后就是希望,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輕言放棄,堅持下去,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十)(2022春·河北保定·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
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9.請描述詩中畫線句子所展現(xiàn)的情景。
2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9.示例:我滿懷惆悵地離開京城,夕陽西下,更增無邊的離愁別緒,我舉起馬鞭向東一指,走向天涯(故鄉(xiāng))。 20.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guān)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不忘報國之志。
【解析】19.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
“浩蕩離愁白日斜”意為: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究竟愁什么呢?詩人離京時,正是鴉片戰(zhàn)爭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xiāng);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命運憂愁。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把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意為: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xiàn)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xiāng)——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20.本題考查對詩句言外之意的理解。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現(xiàn)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guān)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
(十一)(2022春·陜西咸陽·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點明“離愁”。用“浩蕩”來形容“離愁”的廣大無邊,用“白日斜”來點明“離愁”產(chǎn)生的背景。
B.次句是說自己一離京城,從此便如遠隔天涯?!耙鞅蕖敝冈娙说鸟R鞭?!皷|指”指東方故里。
C.詩的前兩句敘事抒情,既有離別的憂愁,又有回歸的喜悅,在無限感慨中表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氣概。
D.這首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恩怨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說明有機結(jié)合,表達了詩人哀怨的情感。
2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采用了哪種抒情方式?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21.D 22.這兩句詩間接打情(借景打情、借物打情)。抒發(fā)了詩人雖脫離官場,仍然關(guān)心著國家前途命運,不忘根國之志,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思想感情。(意近即可)
【解析】2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D.“將政治抱負和個人恩怨融為一體”有誤,應(yīng)為“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皩⑹闱楹妥h論說明有機結(jié)合”有誤;
故選D。
22.本題考查抒情方式與詩歌情感主旨。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意為: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詩人筆鋒一轉(zhuǎn),由抒發(fā)離別之情轉(zhuǎn)入抒發(fā)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甭浼t,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
這兩句詩作者以落花自喻,以落花化作春泥來委婉的表達自己的理想,這是間接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也可以理解為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表現(xiàn)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guān)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十二)閱讀《己亥雜詩》和《北陂杏花》,完成下面小題。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②碾成塵。
注:①這首詩寫于作者晚年貶居江寧時。陂(bēi),池塘。②南陌:指熱鬧的道路邊。
23.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己亥雜詩》中的“白日斜”既實寫眼前景,也喻指清王朝國勢日頹,離愁之中隱含著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
B.《己亥雜詩》中“吟鞭東指即天涯”一句,既寫出了詩人遠離官場的灑脫之狀,又表現(xiàn)出回歸故里的悠然自得。
C.《北陂杏花》一詩用字精巧,一個“繞”字,不僅寫出了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也寫出了水與花相依相親之態(tài)。
D.《北陂杏花》中,“北陂”喻指遠離俗世喧囂的隱逸之地,“南陌”與之形成對比,喻指熙來攘往的名利物欲之所。
24.兩首詩都于自然之景中寄寓著詩人的情志?!都汉ルs詩》借落紅甘愿化泥護花,表達了詩人①______的情感?!侗壁樾踊ā方璞壁樾踊á赺_____,表達了詩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操。
【答案】23.B 24.為國效力/報國/甘愿獻身/愛國 寧愿隨風零落/不愿被碾成塵
【解析】2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B.“既寫出了詩人遠離官場的灑脫之狀”錯誤,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jié)?!昂剖庪x愁”一詞,說出了作者離開官場時的情緒不是灑脫的;
故選B。
24.本題考查詩歌主旨。
《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句,作者以落花自喻,落花化作春泥培育下一代,作者亦是如此,雖然離開官場,但是作者仍然關(guān)心國家前途和命運,任然堅持對理想的追求,任然愿意竭盡所能去為國效力,表現(xiàn)出愛國、報國、為國效力、甘愿獻身的精神和情感。
《北陂杏花》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即使被無情的東風吹落,飄飄似雪,也應(yīng)飛入清澈的水中,勝過那路旁的花,落了,還被車馬碾作灰塵。
這兩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皷|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lián)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于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欲橫陳的名利之場?!澳夏啊狈比A,“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quán)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由此可知,作者借北陂杏花寧愿隨風零落,不愿被碾成塵,表達了詩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操。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4散文閱讀訓(xùn)練(三)(含解析),共4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語言飽含著作者對雨的深情,作者從小到現(xiàn)在,體會下面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4句子的排序(含解析),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句子語序排列連貫的一項是,下列句子排序,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旅婢渥?,排序恰當?shù)囊豁検堑葍?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誡子書當堂達標檢測題,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知識,閱讀理解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