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下·遼寧朝陽·八年級校考期中)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后面題目。
【甲】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選自《桃花源記》
【乙】
明日,宿旦子岡①。甫②行數里,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
——選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
【注釋】①旦子岡:在江蘇省江寧縣附近。②甫:剛。③洵(xún):確實。④浣:洗衣。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仿佛若有光( )
(2)悉如外人( )
(3)其丈夫方擔糞灌園( )
(4)自恨不如遠甚也( )
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屋舍儼然 見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余顧而慕之
C.具答之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
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只標一處)
(1)其 中 往 來 種 作
(2)其 丈 夫 方 擔 糞 灌 園
4.翻譯下列句子。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
5.【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現的生活圖景有什么共同之處?
(2023下·湖北荊州·八年級統考期中)閱讀下面的詩文文段,完成后面題目。
蒹葭
《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桃花源記(節(jié)選)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滿井游記(節(jié)選)
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①,偕數友出東直②,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③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④。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⑤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⑦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泱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注釋]①和:暖和。②東直:北京東直門。③土膏:肥沃的土地。④若脫籠之鵠:好像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⑤鏡之新開:鏡子新打開。⑥靧(huì):洗臉。⑦掠:梳掠。
6.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溯洄從之 [溯洄]逆流而上
B.芳草鮮美 [鮮美]形容很美味
C.白露未已 [未已]這里指還沒有干
D.便要還家 [要]同“邀”,邀請
7.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見漁人,乃大驚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乃重修岳陽樓D.屠乃奔倚其下,馳擔持刀
8.下列對《蒹葭》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蒹葭》是一首抒情詩,寫深秋露重霜濃,水邊蘆葦蒼蒼,詩人冒著嚴寒徘徊岸邊,思慕的人兒卻在水一方。
B.“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此時此刻的心情。
C.“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幾句是實寫,描寫的是一種癡迷的心境,使整首詩蒙上了一片迷惘與哀傷的情調。
D.《蒹葭》這首詩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的意境。
9.下列對《桃花源記》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借用小說的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
B.選文第一段著眼于“異”字,為下文寫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C.本文通過對桃花源安樂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將夢想變?yōu)楝F實的決心。
D.文章開端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的世界。
10.下列對《滿井游記》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文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
B.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山,生動描繪了春臨大地、山峰轉翠的過程。
C.郊田之外的春天還沒有到來,居住在城里的人還不知道。
D.作者在文中表現了早春將舒未舒的柳條和淺鬣寸許的麥苗。
11.用“/”給《滿井游記》中畫線句子斷句。(限三處)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023下·遼寧鐵嶺·八年級統考期中)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乙】
有范延貴者為殿直①,押兵過金陵。張忠定公詠②為守,因問曰:“天使③沿路來,還曾見好官員否?”貴曰:“昨過袁州萍鄉(xiāng),縣邑宰④張希顏者,雖不識之,知其好官員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貴曰:“自入萍鄉(xiāng)縣境,驛傳⑤橋道皆完葺,荒蕪不耕之田墾辟,野無惰農。及至邑則鄽肆⑥無賭博市易不敢喧爭。夜宿邸中,聞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顏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員也?!奔慈胀]于朝。希顏后為發(fā)運使⑦,延貴亦閣門祗候,皆號能吏也。
【注釋】①殿直:皇帝的侍從官。②張忠定公詠:張詠,謚號忠定,北宋名臣。③天使:皇帝的使者。④邑宰:邑,縣宰,泛指地方官吏。⑤驛傳(zhuàn):驛站。⑥鄽(chán)肆:店鋪。⑦發(fā)運使:與后面的“閣門祗候”都是官職名。
13.解釋加點的字。
(1)才通人
(2)悉如外人
14.選出加點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
A.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有范延貴者為殿直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荒蕪不耕之田墾辟
C.欲窮其林 知其好官員也
D.并怡然自樂 自入萍鄉(xiāng)縣境
15.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夜宿邸中,聞更鼓分明。
16.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及 至 邑 則鄽 肆 無 賭 博 市 易 不 敢 喧 爭。
17.【甲】【乙】兩文都有環(huán)境描寫,但目的卻不相同,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
(2023下·山東濟寧·八年級統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
雨中上韜光庵①,霧樹相引,風煙披薄,木末飛流,江懸海掛。稍倦,時踞石而坐,時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態(tài)得樹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wèi)②得水而活,惟韜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靈隱,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者,竟無所有。至韜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讀,雨中泉可聽,恨僧少可語耳。枕上沸波,終夜不息,視聽幽獨,喧極反寂。益信聲無哀樂也。
(節(jié)選自明代蕭士瑋《韜光庵小記》)
【注】①韜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營衛(wèi):原指由飲食中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這里指精氣。
18.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心樂之 樂:快樂
B.佁然不動 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
C.益信聲無哀樂也 益:更加
D.恨僧少可語耳 語:交談
19.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其境過清 卷石底以出
B.潭西南而望 時踞石而坐
C.乃記之而去 忘路之遠近
D.其岸勢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20.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大都山之姿態(tài)得樹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wèi)得水而活。
21.翻譯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22.【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從中傳達出了作者 心情?!疽摇课膹摹昂奚倏烧Z耳”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緒。
(2023下·遼寧葫蘆島·八年級統考期中)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jié)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
翌日,飯于林慮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山回轉,平地數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②,憩環(huán)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憂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
(節(jié)選自柳開《游天平山記》)
[注]①林慮: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時,午后三時至五時。
2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意思。
①聞水聲 聞:
②心樂之 樂:
③憩環(huán)翠亭 憩:
④留連徐步 徐:
2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2)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
25.給下面句子節(jié)奏劃分節(jié)奏,劃兩處。
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
26.【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經歷了由“樂”到“憂”的變化,“樂”和“憂”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27.游記一般采用“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的寫法。請根據兩個文段的內容完成填空。
【甲】文中以“定點觀察”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對潭中景物和① 進行了描繪?!疽摇课闹幸浴耙撇綋Q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早上從林里出發(fā),② ,后來途經槐林,③ ,④ 夜宿于連云閣。
(2023下·廣西貴港·八年級統考期中)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游大林寺序①(節(jié)選)
白居易
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huán)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于時盂夏②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如至人間仙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迄今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
【注釋】①此篇文章創(chuàng)作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因無實權辦實事,白居易在閑暇中漫游風景名勝之地。②孟夏:即陰歷四月。孟,四季的第一個月。
2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初到恍然 初極狹,才通人 B.時節(jié)絕晚 沿溯阻絕
C.乃記之而去 乃不知有漢 D.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以調素琴
29.下列對《小石潭記》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第1段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講述發(fā)現小石潭的經過,由小丘西行到看見篁竹、聽聞水聲,尋得小石潭,移動變化中景致不同,極具動態(tài)畫面感。
B.文中“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寫出了作者為“石潭”命名的緣由及近岸石頭的千態(tài)萬狀。
C.第2段寫游魚的形神姿態(tài),虛實結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屬于虛寫,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呈現的是游魚的動態(tài)美,屬于實寫。
D.作者以“發(fā)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交代同游之人”為順序來安排材料,移步換景,前后照應,結構緊湊。
3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山桃始華,澗草猶短。
31.【甲】文作者寫小石潭的水“清”,筆法達到了超妙的藝術境界。請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寫水“清”這一特點的?
32.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闭埬憬Y合甲乙兩文內容簡要分析。
(2023下·四川廣安·八年級統考期中)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滕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滕,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滕,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核舟記》)
【乙】東安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獻之邑令①。令初不知愛,漫懸于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③舉軸,則踉蹌④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鼠畫逼真》)
【注釋】①邑令:縣令。②旦:早晨。③物色;察看。④逮:等到;及。⑤踉蹌:形容貓?zhí)S捕捉的樣子。
33.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①佛印絕類彌勒( )
②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
③令怪之( )
④莫不然者( )
34.下列句中加點的“而”,同“而計其長曾不盈寸”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論語〉十二章》)
B.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C.旦而過之(《鼠畫逼真》)
D.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3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文言句子。
(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2)令初不知愛,漫懸于壁。
36.甲乙兩文同是表現藝術的精湛,但表現手法不同,說說乙文是怎樣表現畫作的逼真的?
(2023下·福建泉州·八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核舟記(節(jié)選)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乙】
核工記(節(jié)選)
宋起鳳
季弟獲桃墜一枚,長五分許,橫廣四分。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歷歷可數。城巔具層樓,樓門洞敞,中有人,類司更卒②,執(zhí)桴③鼓,若寒凍不勝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隱蔽三章。松下鑿雙戶,可開闔。戶內一僧,側首傾聽;戶虛掩,如應門④;洞開,如延納狀——左右度⑤之無不宜。松外東來一衲,負卷帙⑥踉蹌行,若為佛事夜歸者。
核側出浮屠七級,距灘半黍。近灘維一小舟。篷窗短舷間,有客憑幾假寐,形若漸寤然。山頂月晦半規(guī)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取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
【注】①雉(zhì):城墻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應門:應聲開門。⑤度:揣測。⑥卷帙(zhì):書卷,這里指佛經。
3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嘗貽余核舟一
(2)詘右臂支船
(3)負卷帙踉蹌行
(4)有客憑幾假寐
38.下列對【乙】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山頂月晦半/規(guī)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
B.山頂月晦半規(guī)/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
C.山頂月晦半規(guī)/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
D.山頂月晦/半規(guī)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
3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②中有人,類司更卒,執(zhí)桴鼓,若寒凍不勝者。
40.甲、乙兩篇短文都描述了一件微雕作品,請概括它們共同具有的妙處。
(2023下·云南昆明·八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br>(選自《莊子集釋》)
【材料二】
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①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選自《莊子譯注 )
【注】①斥鴳(yàn):生活在沼澤中的小雀。
【材料三】
上李邕①
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②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③猶能畏后生④,丈夫未可輕年少。
【注】①李邕,唐玄宗開元年間渝州刺史。②黛卻,激起。③宣父,指孔子。④畏后生,語出《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材料四】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41.閱讀材料一、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怒而飛
②志怪者也
③未有知其修者
④負青天
4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且適南冥也。
43.請閱讀材料一、二,用自己的語言將下面文段的空白處補充完整。
在莊子筆下,“鵬”與“斥鴳”的形象具有相對性。“鵬”的外形 ,而“斥鴳”的外形渺??;“鵬”志存高遠,而“斥鴳” ,“斥鴳笑之曰”可以看出,斥鴳對大鵬遠飛持有 的態(tài)度。
44.閱讀材料一、三,在下面表中的橫線處填寫恰當的內容。
45.材料三、四都是詩人呈給當朝權貴的詩,兩首詩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進行簡要分析。
(2023下·吉林松原·八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甲】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乙】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釂栄啥晃岣?,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①。其巧一也,而有所矜②,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br>(選自《莊子·達生》)
【注釋】①殙:昏亂。②矜:憐惜。
46.《北冥有魚》作者是 ,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 學派代表人物。
4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志怪者也( ) (2)吾嘗濟乎觴深之淵( )
48.下列對【乙】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B.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C.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D.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49.翻譯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2)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
50.【乙】文通過學駕船和下賭注的故事闡釋了什么道理?
“大鵬”這個意象,出自莊子《逍遙游》,文中這樣描寫大鵬展翅的場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傳承↓創(chuàng)新
李白在《上李邕》中對以上兩個場景進行再創(chuàng)作,寫下了詩句: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a , 。
水擊三千里:b , 。
這是一份(深圳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5 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與遷移)(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深圳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5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與遷移原卷版doc、深圳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5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與遷移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浙江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6 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50題(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6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50題原卷版doc、浙江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6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50題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6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蘇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7 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50題(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蘇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7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50題原卷版doc、江蘇專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期中專題練習專題07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外結合50題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