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積累與運用(15分)
閱讀語段,按要求完成小題。
盛唐是唐王朝步入①dǐng_盛的階段,這一階段的詩歌也實現了思想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唐玄宗開元及天寶初年,詩歌迎來全面繁榮,名家大量出現,誕生了李白、杜甫這樣引領時代的詩仙、詩圣,其作品精致華美、雄健清新、意象超妙、韻律和諧,體現出了與盛唐社會相對應且為后世津津樂道的“盛唐氣象”。作為唐詩的兩大重要流派,這一時期的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創(chuàng)作高度發(fā)達。前者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作品建功立業(yè)的氣氛②濃郁 ,情調豪邁悲壯,表現形式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絕□后者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最為知名,作品主題多反映閑適□隱退情緒,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形式上多五言律詩及古體詩。
1.選文□里應填的標點恰當的一項是( )
A.; ,B., ,C.; 、D.。 、
2.給選文①處橫線上填漢字,②處橫線上填上拼音。
①dǐng______盛 ②濃郁______
3.請結合選文中劃橫線的“津津樂道”一詞在語境中的含義,判斷選項中用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他每天都會用半個小時津津樂道地讀英語。
B.我們的語文老師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唐詩宋詞了。
C.回憶起奶奶講故事的日子,他就忍不住津津樂道起來。
D.很多時候,那些道聽途說的消息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4.選文中劃浪線的“結合”“清新”詞性分別是______、______。
【答案】1.C
2.①鼎 ②yù
3.A
4.①動詞 ②形容詞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標點符號辨析。
第一空,前面提到“表現形式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絕”,后面說“后者……形式上多五言律詩及古體詩”,前后分句是并列關系,且句子內部已經有逗號,所以這里應該用分號;
第二空,“閑適”和“隱退”是并列的詞語,中間用頓號。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①鼎盛:dǐng shèng,指幾乎到極端的盛世。
②濃郁:nóng yù,意思是指(花草等的香氣)濃重。
【3題詳解】
本題考查詞語含義辨析?!敖蚪驑返馈币馑际呛苡信d趣地說個不停。
A.“津津樂道地讀英語”用法錯誤,“津津樂道”不能修飾“讀”這個動作,應該是“津津有味”;
B.“語文老師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唐詩宋詞”,表示老師很有興趣地談論唐詩宋詞,用法正確;
C.“忍不住津津樂道起來”,意思是忍不住開始很有興趣地說起來,用法正確;
D.“那些道聽途說的消息更為人們津津樂道”,意思是人們很有興趣地談論那些消息,用法正確。
【4題詳解】
本題考查詞性辨析。
第一空,在句子“這一階段的詩歌也實現了思想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中,“結合”是謂語動詞。它表示“使彼此緊密聯(lián)系、聯(lián)合”的動作,在這里是指思想和藝術相互聯(lián)合、融合的動作,所以是動詞。
第二空, 在“作品精致華美、雄健清新、意象超妙、韻律和諧”這句話中,“清新”用來修飾作品的風格特點。它和“精致華美”“雄健”“意象超妙”“韻律和諧”等詞語一樣,是對作品特征進行描述的,具有形容詞的典型特征,即可以修飾名詞,在這里修飾詩歌作品,表示清爽新鮮的風格,所以“清新”是形容詞。
詩詞盤點(7分)
5.在下面橫線是工整地填寫古詩文名句。
走進語文我們就走進了詩歌的殿堂:我們可以跟著李白欣賞到“峨眉山月半輪秋,________”的月下美景;我們可以在李益的“不知何處吹蘆管,______”中品味思鄉(xiāng)的惆悵;可以和曹操感受“_______,洪波涌起”的壯闊;我們也可以吟詠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表達對遠行友人的殷殷關切;可以借用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感受時序不停息的更迭。
【答案】①影入平羌江水流 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③秋風蕭瑟 ④我寄愁心與明月 ⑤隨君直到夜郎西 ⑥海日生殘夜 ⑦江春入舊年
二、閱讀(45分)
(一)(15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題。
材料一:
《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br>材料二:
張無垢勤學
張無垢謫①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執(zhí)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③北歸,窗下石上,雙趺④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注】①謫:貶謫,被降職。②昧爽:拂曉,黎明。③洎(jì):到。④趺(fū):腳。
材料三:
七錄
溥①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②,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③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注】①溥:張溥,明代文學家②鈔:同“抄”,抄寫。③沃湯:澆熱水。湯,熱水。
6.《論語》是________家的代表作。
7.下列各項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不知而不慍(生氣,惱怒)B.思而不學則殆(懶惰)
C.如是者十四年(這樣)D.后名讀書之齋(命名)
8.下列選項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所選的四則內容都和學習相關,第一則中也談到了個人修養(yǎng)。
B.材料一中的“溫故而知新”和“學而時習之”都是在強調復習是重要的學習方法。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學習是第一位的,二者是有主次之分的。
D.材料三印證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時也在向世人說明“抄書”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法。
9.翻譯材料三中劃橫線的句子。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
10.材料二和材料三在刻畫人物時,除了都運用正面描寫外,還運用了哪種描寫方法?請結合兩文的具體語句分別加以分析。
11.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寫人物在學習上不怕苦不怕累,一定是對學習這件事有著特別的學習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可用材料一中哪一則概括?并結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內容具體分析這一態(tài)度的表現。
【答案】6.儒 7.B 8.C
9.冬天手被凍裂了,每天要澆幾次熱水(取暖)。
10.都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材料二通過“雙趺之跡隱然”,突出了張無垢刻苦;材料三通過“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和“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突出張溥的勤奮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圍繞“材料二中的張無垢能夠十四年如一日地刻苦學習,并在窗下留下了腳印的痕跡,材料三的張溥為了抄書達到了手上長繭和凍裂的程度,可見他們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非常熱愛的,是‘以之為樂’?!?br>【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是儒家經典著作,內容涵蓋政治、教育、倫理等多方面。書中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語言簡潔精煉,蘊含深刻哲理,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發(fā)展影響深遠。
【7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B.有誤,句意: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殆:疑惑。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
C.有誤,“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為: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由此可見,學習和思考同等重要,二者沒有主次之分。
【9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皸: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這里指手被凍裂;日:每天;沃:澆,這里可引申為浸泡; 湯:熱水;數次:好幾次。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描寫方法。
在材料二中,正面描寫了張無垢每日黎明在窗下執(zhí)書苦讀的行為。結合 “雙趺之跡隱然” 可知,此處是側面描寫,我們可以想象,他在窗前站了十四年,雙腳的痕跡都留在石頭上,這深刻地表現出他長期堅持、刻苦讀書的程度之深,從旁人可見的痕跡來襯托他的勤奮。
在材料三中,正面描述了張溥抄書、朗誦、反復抄寫的學習過程。結合“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等內容可知,是側面描寫,繭子是長期握筆抄寫形成的,冬天手皸裂仍堅持,可見其勤奮之至,從身體部位受的影響突出他的好學與刻苦。這些側面描寫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
一問,材料一中四則內容與學習態(tài)度的關聯(lián)?!皩W而時習之”主要講學習和復習的方法;“溫故而知新”側重于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點在學習與思考的關系。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體現的是對學習的熱愛程度,從知道學習到愛好學習,再到以學習為樂的態(tài)度遞進。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人物,無論是張無垢十四年如一日的窗前苦讀,還是張溥反復抄書到指掌成繭、手皸仍不止,都體現出他們對學習的熱愛,是一種“樂之”的態(tài)度,所以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概括最為恰當。
二問,結合材料二“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zhí)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可知,張無垢謫居橫浦,條件艱苦,但他每日昧爽執(zhí)書立窗下,堅持十四年之久,直至窗下石上留下雙趺之跡。這種長期的堅持并非易事,若不是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愛,很難做到。他從學習中獲得樂趣,才不懼環(huán)境艱難,樂此不疲。
結合材料三“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可知,張溥讀書必手鈔,反復六七次,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裂仍每日沃湯數次繼續(xù)抄書。這種近乎癡迷的行為,充分體現出他對學習的熱愛。他不是把學習當作任務,而是當作一種樂趣,所以才會如此全身心投入,不怕吃苦受累。他們二人都展現出了“樂之”的學習態(tài)度。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孔子說:“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
材料二:張無垢被貶官到橫浦后,住在城西的寶界寺。他住的寢室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剛亮時,他就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明亮的晨光讀書。像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到北方,窗下的石頭上,雙腳站立的痕跡還隱約可見,直到現在仍然留存著。
材料三:張溥從小就熱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完畢后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然后又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冬天手被凍裂了,每天要在熱水里浸泡好幾次。后來他把自己讀書的書房命名為“七錄齋”。
(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
漠上花·紅柳
胡嵐
①古人寫柳,姿態(tài)萬千,“綠柳含煙映日斜”“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江南楊柳綠千條,綰得春愁向空卷”“寒食東風御柳斜”“楊柳青青著地垂”“柳條百尺拂銀塘”……看得人眼花繚亂。
②紅柳是柳也非柳,和江南柳樹的柔軟、纖細、纖弱、嬌媚無關。在戈壁大漠,紅柳像西北大漢手執(zhí)鐵板,高唱大江東去,錚錚鐵骨又柔情在懷。
③紅柳和胡楊同為沙漠的古老居民。胡楊高大粗壯,是貴族,秋天葉子黃了,樹上掛滿金幣,又仿佛身披金甲,凜凜有威,氣度華貴。紅柳卻像一個布衣農人,個頭低矮,其貌不揚。
④早前,塔克拉瑪干沙漠沒有路,后來才有沙漠公路。為阻止流沙,人們修建了防護林。沙漠栽樹不易,要耐得住干旱天,要飲得了苦咸水。紅柳天然防沙耐旱,只消用地底苦咸水滴灌,任由漠風吹,不怕烈日曬,一日日長得茁壯繁茂。
⑤北方的風任性、狂躁、粗糲。一場一場沙塵,漫天飛揚,大風一場一場呼嘯而過。有回外出,漫天風沙席卷過來,黃沙彌漫,明亮的天空,全是沙土色。沙漠公路覆上了一層黃沙,天地昏黃。
⑥車像一葉孤舟在茫茫沙海顛簸,好像隨時會被卷走??諝庵袘腋≈硥m,三十米外景象全無,前路隱在黃沙里,車不敢前行半步。路邊的紅柳依然屹立,隨那風隨那沙,不畏不懼。風沙過去,紅柳面目全非,一身風塵,卻讓人看見了韌性,看見了生命之頑強,頓時生出敬意。所謂鐵骨錚錚,就是這樣吧。
⑦冬日的幾場大風吹過,大沙漠中生機勃勃的春天到了。紅柳開始泛青,葉葉青翠。紅柳綠了,梭梭綠了,沙拐棗綠了,沙漠公路綠了,綠浪逶迤。
⑧紅柳不如胡楊高大粗壯,更沒有金黃華貴的色彩,但也不乏柔情。紅柳樣貌普通,開出花來卻好看。恰好逢著一場雨,米粒大小的紅柳花透著滋潤,透著嬌羞,白的、紅的、粉的,眾多色彩聚攏在一起。一望無際的沙海,經此一簇一團的點綴,美得生動,美得多姿。
⑨民間常用紅柳枝條編筐、編制農具??κ怖铣?,能買到傳統(tǒng)手工編制的籃子,手藝人用細細的紅柳枝編出各種造型的工藝品,又實用又美觀。
⑩紅柳枝韌性好,架在炭火上樹枝不斷,不變形,用來烤肉烤魚都好。紅柳烤肉吃起來有種特別的清香。炭火慢慢加熱,烤一面,翻轉來再烤一面,往肉上噴點水,滋滋滋滋,炭火在燃燒,肉在跳舞,紅柳枝的香慢慢滲透到肉中,孜然香、辣椒香、椒鹽香,先是焦黃色再是金黃色,空氣中焦香味彌漫,烤肉熟了,一串下肚,風卷殘云。
?那年過塔里木鄉(xiāng)帕滿湖,秋水浩渺如煙,一卷煙云,山水畫一樣出現在眼前,如夢幻般,幾疑來到江南。湖上幾株樹,錯落有致,凌波水上,遠處與天相接。及上車,發(fā)現路對面一叢叢紅柳,塵土滿面,滄桑蕭瑟,好似人生另一番景象。帕滿湖與紅柳叢,兩處隔路相望?;蚴且驗榧t柳的守護,才讓湖水靜美如斯吧。紅柳擋風擋沙,不怨不爭,生性本分,為人也該向它看看啊。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27日)
12.選文開篇為什么從寫柳的詩寫起?
13.選文第⑤段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
14.你怎么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極盡筆力描寫帕滿湖的美麗?
15.第⑧段劃線句和【鏈接材料】所寫的都是紅柳花,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
【鏈接材料】
花梗長0.2—1厘米;苞片披針形,卵狀披針形或條狀鉆形,卵狀長圓形,漸尖,長1.5—2(—2.8)毫米,與花萼等長或超過花萼(包括花梗);花梗長0.5—0.7毫米,短于或等于花萼;花5數;花萼長0.5—1毫米,萼片廣橢圓狀卵形或卵形,漸尖或鈍,內面三片比外面二片寬,長0.5—0.7毫米,寬0.3—0.5毫米,邊緣窄膜質,有不規(guī)則的齒牙,無龍骨;花瓣粉紅色或紫色,倒卵形至闊橢圓狀倒卵形,頂端微缺。
【答案】12.圍繞“①寫出了江南柳美麗的特點,②引出本文的寫作對象——紅柳,③同時也和紅柳形成對比,④給文章增添了文學性和詩意”寫出三點即可。
13.寫了北方的風任性、狂躁、粗糲的特點,交代了紅柳的生長環(huán)境惡劣,為下文看見紅柳心生敬意做鋪墊,側面烘托了紅柳生命力強,有韌性的品質。
14.寫帕滿湖的美麗是為了和路另一邊的一叢叢滿面塵灰、蕭瑟滄桑的景象形成對比,說明帕滿湖的美麗是紅柳守護的結果,從而體現了紅柳不怨不爭、生性本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紅柳的贊美敬佩。
15.圍繞“劃線句運用了生動的描寫的和排比、擬人的修辭,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鏈接材料運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語言平實,沒有描寫和修辭的體現,只是客觀的介紹紅柳,沒有情感的流露”回答即可。
【解析】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根據第①段“綠柳含煙映日斜”“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江南楊柳綠千條,綰得春愁向空卷”“寒食東風御柳斜”“楊柳青青著地垂”“柳條百尺拂銀塘”可知,引用古詩句,充分展現了江南柳柔軟、纖細、充滿詩意等美麗的特點。
根據第②段“紅柳是柳也非柳,和江南柳樹的柔軟、纖細、纖弱、嬌媚無關”可知,自然引出本文的寫作對象——紅柳。
根據第②段“和江南柳樹的柔軟、纖細、纖弱、嬌媚無關。在戈壁大漠,紅柳像西北大漢手執(zhí)鐵板,高唱大江東去,錚錚鐵骨又柔情在懷”可知,通過江南柳與紅柳的對比,突出紅柳獨特的風格,同時,開篇引用眾多寫柳的詩句,給文章增添了濃郁的文學性和詩意。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作用分析。
第一問,根據第⑤段“北方的風任性、狂躁、粗糲。一場一場沙塵,漫天飛揚,大風一場一場呼嘯而過……沙漠公路覆上了一層黃沙,天地昏黃”可知,這段詳細描寫了北方風沙肆虐、狂風呼嘯、天地昏黃的惡劣天氣狀況。交代了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就是紅柳生長的環(huán)境。
第二問,根據第⑥段“路邊的紅柳依然屹立,隨那風隨那沙,不畏不懼”可以看出,惡劣環(huán)境與紅柳的堅韌形成對比,突出了紅柳在如此艱難條件下頑強生存的特點,為后文作者看到紅柳后心生敬意做了鋪墊,有力地從側面烘托出紅柳強大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韌性。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作用分析。
根據第?段“那年過塔里木鄉(xiāng)帕滿湖,秋水浩渺如煙,一卷煙云,山水畫一樣出現在眼前,如夢幻般,幾疑來到江南。湖上幾株樹,錯落有致,凌波水上,遠處與天相接”可知,作者生動地描繪了帕滿湖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象。而“及上車,發(fā)現路對面一叢叢紅柳,塵土滿面,滄桑蕭瑟”,這里將美麗的帕滿湖與滿面塵灰、滄桑蕭瑟的紅柳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第?段“或是因為紅柳的守護,才讓湖水靜美如斯吧。紅柳擋風擋沙,不怨不爭,生性本分”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帕滿湖的美麗離不開紅柳的默默守護,進而體現了紅柳不怨不爭、生性本分的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紅柳的贊美與敬佩之情。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根據第⑧段“紅柳不如胡楊高大粗壯,更沒有金黃華貴的色彩,但也不乏柔情。紅柳樣貌普通,開出花來卻好看。恰好逢著一場雨,米粒大小的紅柳花透著滋潤,透著嬌羞,白的、紅的、粉的,眾多色彩聚攏在一起”可知,作者在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透著滋潤,透著嬌羞”,賦予紅柳花人的情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紅柳花的可愛。同時運用排比,“白的、紅的、粉的”寫出了紅柳花色彩的豐富,使語言富有表現力,表達出作者對紅柳花的喜愛之情。
根據【鏈接材料】“花梗長0.2—1厘米;苞片披針形……花萼長0.5—1毫米……”等內容可知,只是單純從科學的角度,用說明的表達方式客觀地介紹紅柳花的花梗長度、苞片形狀、花萼大小、花瓣形狀和顏色等特征,語言平實,沒有運用描寫和修辭手法,也沒有情感的融入,只是準確、客觀地對紅柳花進行說明。
(三)(10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
團圓的味道
譚鑫
①每逢中秋時節(jié),在老家重慶涪陵的風俗里,除了圓圓的月餅之外,還有另一種圓圓的食物。它和月餅一熱一冷、一米一面,兩種甜互為補充。在涪陵,它有一個街知巷聞的名字——熱糍粑。
②童年的記憶里,熱糍粑出現在餐桌的時節(jié),地里的高粱玉米已經脫粒裝袋,田間的稻谷也已化作新米入倉。秋日的農忙剛好告一段落,農人們總算可以騰出手來,用精工細作的食物來慰藉秋收。
③剛剛出落而成的稻米,當仁不讓地化作了第一口香。其中,又以相對珍貴的糯米為代表。在鄉(xiāng)人的認知中,對于精心侍弄的新鮮糯米,必然要回饋一個最佳歸宿。一口熱糍粑,便應運而生。
④每每中秋將至,外公常常會打來電話。話里不說過中秋,也不說吃月餅,只一句:“來打熱糍粑?!倍潭?個字,傳遞的卻是關于中秋和團聚的信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熱糍粑自然而然地并入了家鄉(xiāng)過中秋的風俗。
⑤到外公家時,經過了隔夜浸泡的新鮮糯米,每一粒都飽飲了水,更顯潔白圓潤。外婆將糯米搓洗后,用筲箕瀝干,之后,用手將糯米捧入蒸飯的甑子里,同時囑咐正在幫忙燒火的我父親:“大火!”一節(jié)節(jié)干柴被依次遞進灶膛,火舌直舔鍋沿,剎那間,廚房燈火通亮。
⑥約莫一個小時后,等廚房有米飯的香氣溢出,外婆會將手背放在甑子蓋子頂部試溫。如果能感受到甑子內部涌動的熱氣,外婆便會說:“上氣了!”這預示著,糯米已經蒸熟,即將迎來下一道工序。
⑦嚴格意義上來說,每年第一口新糯米的品嘗者,是外公由一塊石頭開鑿而成的碓窩。在那里,糯米將完成稱呼上的變化——從糯米到糍粑。
⑧待滾燙的糯米倒入碓窩中,周圍的人便一擁而上,人手一根洗凈的新鮮竹子,朝著石窩里的糯米連捶帶擠,手力往石窩使,腳步圍石窩轉。
⑨幼年時,這樣的時刻,我都是圍觀,只需靜靜等到糍粑出落。待到年歲漸長,則會接過竹棒加入其中。新手上場,必是施著蠻勁猛敲亂打。直到家人喝止或力氣將盡,才會停下來,開始遵循規(guī)律—重刺、輕轉、速扯、身移,一群人朝著一個目標使勁。
⑩等到石窩里的熱氣即將散盡,此刻粒粒分明的糯米已化成細膩黏黏的糍粑。只消一聲“起”,一整個白白的糍粑團便被握竹棒的人一挑而起。外婆拿來盆子接過糍粑團,端到桌上。接下來,糍粑團便由外公和舅舅接管。為防糍粑粘手,他們在手中抹了菜籽油或熟蛋黃,耐著糍粑燙手的余溫,將其細細地揪搓成團,遞到爭相伸到眼前的手中,或一一堆疊在碗里。
?我接過的糍粑,仍有些燙手和粘手。舅媽端來一碗黃豆面,那是秋天成熟的黃豆,炒熟碾粉后,飽含馥郁的谷物氣息。白胖胖的糍粑只需在這黃豆面中一裹,便宛如穿上一件磨砂的秋衣,燙與粘不攻自破。然后,再根據個人的口味,蘸上白糖或者蒸熟的紅糖水食用。
?咬上一口熱糍粑,糯米軟糯清甜,黃豆面噴香解膩。從兒時的狼吞虎咽到如今的細嚼慢咽,那滋味穿過悠長歲月,至今仍讓我回味。
?在涪陵,熱糍粑這種小零食并不稀奇。歲深時節(jié),時常有小販走街串巷叫賣:“熱糍粑,又香又糯……?!睖惤豢?,糯米是由機器研磨,經孔口出落,在小販的手動切壓中,個頭均勻地落在黃豆面里打滾。用漏勺撈起,抖落多余的黃豆面,一顆顆指節(jié)大小的熱糍粑便被扣入碗中。
?圍觀者以孩子居多。有時也會有一些大人,目光忍不住往攤前打量。也許,熱糍粑一直溫熱在他們記憶的味蕾里。
(《人民日報》2024年09月23日)
16.做熱糍粑有哪些的工序?請補全橫線上的內容。
①________——大火蒸熟——②__________——挑出搓團
17.閱讀②③段,概括家鄉(xiāng)人要在中秋時節(jié)吃“熱糍粑”的原因有哪兩點?
18.請從描寫的角度賞析文中劃線語句。
待滾燙的糯米倒入碓窩中,周圍的人便一擁而上,人手一根洗凈的新鮮竹子,朝著石窩里的糯米連捶帶擠,手力往石窩使,腳步圍石窩轉。
19.本文題目是“團圓的味道”,這團圓的味道里包含著哪些味道呢?
【答案】16.①浸泡瀝干 ②連捶帶擠
17.①農忙剛好告一段落,農人們有空閑時間用精工細作的食物來慰藉秋收;②鄉(xiāng)人們要給稻米中珍貴的糯米一個最佳歸宿。
18.動作描寫(場面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一家人圍繞著石窩捶打糯米的場景,突出全家人齊心協(xié)力,體現了團圓熱鬧。
19.熱糍粑甜美的味道(必答),品味秋日收獲的味道,團圓的味道,親情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解析】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第一空,根據第⑤段“經過了隔夜浸泡的新鮮糯米……外婆將糯米搓洗后,用筲箕瀝干”可知,做熱糍粑的第一道工序是浸泡瀝干。
第二空,根據第⑧段“待滾燙的糯米倒入碓窩中,周圍的人便一擁而上,人手一根洗凈的新鮮竹子,朝著石窩里的糯米連捶帶擠”可知,在糯米蒸熟后要進行連捶帶擠這一工序。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根據第②段“秋日的農忙剛好告一段落,農人們總算可以騰出手來,用精工細作的食物來慰藉秋收”可知,此時農忙結束,人們有時間精心制作食物來犒勞自己,這是中秋吃熱糍粑的一個原因。
根據第③段“又以相對珍貴的糯米為代表。在鄉(xiāng)人的認知中,對于精心侍弄的新鮮糯米,必然要回饋一個最佳歸宿。一口熱糍粑,便應運而生”可知,因為糯米珍貴,人們認為熱糍粑是糯米的最佳歸宿,所以會在中秋吃熱糍粑。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語句。
根據“一擁而上”“人手一根”“連捶帶擠”“手力往石窩使,腳步圍石窩轉”這些內容可知,此句運用了動作描寫(場面描寫)。這些生動的動作描寫,將一家人圍繞碓窩捶打糯米的熱鬧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朝著一個方向用力,體現出全家人齊心協(xié)力制作糍粑的畫面,有力地突出了團圓熱鬧的氛圍,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這種家庭團聚勞作的歡樂。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根據第①段“它和月餅一熱一冷、一米一面,兩種甜互為補充”以及第?段“咬上一口熱糍粑,糯米軟糯清甜,黃豆面噴香解膩”可知,熱糍粑本身具有甜美的味道,這是團圓味道中最直接的體現;
根據第②段“秋日的農忙剛好告一段落,農人們總算可以騰出手來,用精工細作的食物來慰藉秋收”可知,熱糍粑是用秋收后的新米制作,其中蘊含著秋日收獲的味道,是團圓時對豐收的慶祝;
根據第④段“每每中秋將至,外公常常會打來電話”“來打熱糍粑”“短短5個字,傳遞的卻是關于中秋和團聚的信息”可知,這簡單的話語傳遞著團聚信息,一家人共同制作熱糍粑,體現了團圓的味道;
根據第⑤段“外婆將糯米搓洗后,用筲箕瀝干,之后,用手將糯米捧入蒸飯的甑子里,同時囑咐正在幫忙燒火的我父親”,第⑧段“周圍的人便一擁而上,人手一根洗凈的新鮮竹子,朝著石窩里的糯米連捶帶擠,手力往石窩使,腳步圍石窩轉”等場面描寫可知,體現出親情的味道,親情在這一過程中交融;
根據第⑨段“幼年時,這樣的時刻,我都是圍觀……待到年歲漸長,則會接過竹棒加入其中”可知,熱糍粑貫穿了作者的童年,這里面有童年時對熱糍粑的期待,看著家人制作的好奇,以及后來參與其中的快樂,蘊含著童年的味道。
(四)名著閱讀(5分)
20.結合《朝花夕拾》完成以下任務。
(1)任務一:品情?!冻ㄏκ啊肥囚斞笇ν?、少年、青年時期往事的回憶,讀這些散文我們不僅要了解魯迅生活的“那些年”,認識魯迅筆下的“那些人”,更要體會魯迅心中的“那些情”,其中哪一個人物給予魯迅的“情”最打動你?為什么?
(2)任務二:悟理?!冻ㄏκ啊吩杜f事重提》,改后的書名好在哪里?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年,你從這個書名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1)示例:長媽媽,因為她沒有文化,聽不懂作者說的《山海經》是什么,卻給作者買到他心心念念的“寶書”;或者圍繞“藤野先生的師生情,范愛農的朋友情(同鄉(xiāng)情/同事情)”回答都可以。
(2)圍繞“改后的書名把舊事比喻成朝花,突出了這些舊事的珍貴、美好”回答即可。 道理圍繞“我們要珍視當下,珍惜我們的青春時光,給自己多留下美好的回憶。
【解析】
(1)本題考查名著人物分析。作答時,首先確定一個給予魯迅深刻情感的人物,如長媽媽、藤野先生等。然后分析這個人給予魯迅的具體情感,如長媽媽對魯迅的關愛、藤野先生對魯迅的真誠教導與關心等??梢越Y合書中具體情節(jié)闡述這種情感的表現,如長媽媽為魯迅買《山海經》,藤野先生認真批改魯迅的作業(yè)等,進而說明這種情感為何打動自己,突出其在魯迅成長中的重要意義。
示例:壽鏡吾先生,因為他方正、質樸、博學,對學生要求嚴格卻不嚴厲。他的教學方式雖然傳統(tǒng),但在那個時代給予了魯迅知識的啟蒙和對學問的尊重。他對學生的關愛體現在日常的教學互動中,讓魯迅感受到了一位良師的風范,這種師生情也深深打動著讀者。
(2)本題考查名著書名作用分析及啟示。
第一問,《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改后的書名,“朝”表示早上,這里指早年時候;“夕”表示這里指晚年時期。書名的意思是早晨盛開的鮮花,傍晚的時候摘掉或撿起,這里指魯迅先生在晚年回憶 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突出了這些舊事的珍貴、美好。
第二問,開放性試題,作答時,書名中悟出的道理,結合自身成長,可從回憶的價值、珍惜過往等角度思考??梢哉劵貞浤茏屓朔此汲砷L、珍惜當下時光等,展現對過去經歷的珍視和對未來成長的啟示。
示例:從“朝花夕拾”這個書名可以明白,無論是快樂的、悲傷的經歷,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會成為我們珍貴的財富。就像早晨的花朵,當時的美好可能一閃而過,但在日后回憶起來,能讓我們重新感受到那些純真的情感。
三、綜合性學習與寫作(60分)
(一)綜合性學習(10分)
21.孔子曾經發(fā)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感嘆,我們的課本里也有“有朋自遠方來”的主題活動,可見人生離不開朋友,擁有“真朋友”也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1)活動一:用“文字”闡釋朋友“義”。今天,朋友的含義已經頗為廣泛:網上偶遇,聊聊天、留個言,叫“網友”;路遇陌生人,問個路,可以稱對方為“朋友”;甚至看到幼兒園的小孩,我們要稱之為“小朋友”……但是,我們心中的“朋友”依然還是古人所說的那種志同道合的“朋友”。請你補全橫線,使之構成排比句,闡釋我們心中的朋友“義”。
黯然時,朋友就是吹散陰霾的清風;懈怠時,朋友就是鼓勵前行的號角:_____,______。
(2)活動二:用“聲音”表達朋友“情”。朋友的真情體現在行動中,而對于文章中的朋友情我們卻可以通過聲音來表達。請結合【鏈接材料】完成問題。
【鏈接材料】
A我的生活曾經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們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愛,多量的歡樂,多量的眼淚分了給我,這些東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B這些不要報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溫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們。我并不曾說過一句感激的話,我也沒有做過一件報答的行為。但是朋友們卻不把自私的形容詞加到我的身上。C對于我,他們太慷慨了。
節(jié)選自巴金隨筆《朋友》
①請從A和B兩處劃線語句選擇一處說說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朗讀?并說明理由。
②C處哪個詞應該重讀?為什么?
(3)活動三:用“故事”展現朋友“誼”。古代有很多有關朋友的故事,比如《伯牙破琴》《管鮑之交》《劉柳情誼》等,請你選一則古人真摯友誼的故事用自己的話寫出來。(60字左右)
【答案】(1)①示例:迷茫時,朋友就是指引方向的燈塔; ②孤獨時,朋友就是慰藉心靈的暖光。
(2)①示例:選擇 A 處。應該用低沉、悲苦的語氣來朗讀。理由:從“A 我的生活曾經是悲苦的,黑暗的”可知,作者在回憶過去悲苦黑暗的生活,用低沉悲苦的語氣能更好地體現當時生活的艱難以及作者內心的痛苦。
②“慷慨”應該重讀。原因:“對于我,他們太慷慨了”強調了朋友們對“我”的無私付出,重讀“慷慨”更能突出朋友們的大方、無私,從而更好地體現朋友之間真摯的情誼。
(3)示例:《管鮑之交》,鮑叔牙深知管仲之才,處處包容他。管仲貧困時,鮑叔牙常資助他;管仲打仗逃跑,鮑叔牙理解他是為了奉養(yǎng)老母。兩人情誼深厚,傳為佳話。
【解析】
(1)本題考查仿寫語句。作答時,先分析前兩個句子的結構和語義特點,明確“……時,朋友就是……”的句式以及“朋友”在特定情境下的積極作用,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在不同情境下想出與朋友作用相關的比喻內容進行仿寫。
示例:彷徨時,朋友就是照亮前路的明燈;頹廢時,朋友就是激發(fā)斗志的戰(zhàn)鼓。
(2)本題考查朗讀設計。
①需結合語句內容及情感確定語氣,A 處體現生活悲苦,可用低沉悲苦語氣;B 處表達生活有了溫暖幸福,可用舒緩欣慰語氣。理由結合語句中的關鍵詞分析。
示例:選擇 B 處。應該用舒緩、欣慰的語氣來朗讀。理由:從“這些東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溫暖,有了幸福”可知,作者在講述朋友們的給予讓自己的生活有了改變,用舒緩欣慰的語氣能體現出作者對朋友的感激以及內心的幸福之感。
②“慷慨”一詞突出朋友的無私付出,重讀可強調朋友情誼,所以應重讀“慷慨”。
(3)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及內容概括。作答時,先選定一個故事,明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核心情節(jié),用簡潔的語言將其概括出來,注意字數限制。
示例1:《伯牙破琴》,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子期亡,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表對知音子期的敬重與懷念。
示例2:《劉柳情誼》,劉禹錫與柳宗元同遭貶謫,相互扶持。柳宗元臨終托孤劉禹錫,劉不負所托,盡顯真摯友情。
(二)寫作(50分)
從下面兩個作文題中任選其一作文。
22.作文題目:友誼之花開在心
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出真實情感。
④文中不得出現考生本人的姓名、校名。
②文字和標點書寫要規(guī)范、整潔、美觀。
③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23.閱讀下面的材料,選擇感悟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文章。
美國作家斯蒂芬·蓋斯介紹自己的成功起點:1天做1個俯臥撐,1天讀1頁書,1天寫50個字。兩年后,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格,寫的文章是過去的4倍,讀的書是過去的10倍。這就是小到幾乎不可能失敗的小起點的魔力,畢竟,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都有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自然會收獲一個讓人滿意的碩果。
請記?。簺]有一夜長高的樹,沒有一步登天的路!
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出真實情感。
④文中不得出現考生本人的姓名、校名。
②文字和標點書寫要規(guī)范、整潔、美觀。
③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這是一份吉林省四平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積累與運用,閱讀,綜合性學習與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精品解析: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文件包含八年語文期中pdf、八年語文答案docx、八年語文期中答題卡pdf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