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目標任務
02
預習導學
1.天文觀測場地選擇的要求
選擇一個開闊的場地,如運動場,使能看到的天區(qū)達到最大。如果住在高樓林立的居民區(qū)內(nèi),在樓下隨便找個地方是絕對不能觀測的。
要注意氣流的影響。若在建筑物附近觀測,應特別注意要避開開著的窗戶,因為在開著的窗戶附近,很容易產(chǎn)生復雜的氣流,以致影響觀測效果。此外,還應該盡量避免直接在水泥地面上觀測,因為水泥的比熱容(降低同樣溫度放出熱量的多少)很小,所以在夜間溫度會下降很快,也會造成氣流變化。草地比水泥地面好得多,有條件的話,最好選擇在草地上觀測,因為草地含有大量水分,比熱容較大,不易引起氣流的劇烈變化。目前,許多天文臺都建在海邊或海島上,也是這個原因。
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市的燈光越來越多,天空被照得越來越亮,而且許多燈都是徹夜不關的,這對天文觀測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我們在觀測時應主動避開燈光。
2.流星和流星雨
流星:宇宙中的塵埃、固體顆粒等物質(zhì)(直徑介于100微米至10米,大部分和沙粒差不多)在靠近地球時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進入大氣層,在高速穿越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發(fā)光發(fā)熱,這就是流星。如果這些塵埃很大,在大氣中沒有燃燒干凈,就會落到地面成為“隕石”。由于宇宙每時每刻都有這樣的塵埃,地球的引力也始終存在,所以其實每天都有流星,只不過看到的幾率真的非常非常小。
如果流星的質(zhì)量較大,亮度很亮,就被稱為火流星。
流星雨:彗星及小行星等受到太陽風的作用,會拋灑出大量的物質(zhì)在它的軌道上,大部分流星雨都是由于地球靠近彗星,穿越這些物質(zhì)所在的區(qū)域而形成的。
彗星拋灑出來的物質(zhì)所在的區(qū)域其實很大,所以一場流星雨往往能持續(xù)幾周,但大部分時間流星的數(shù)量都很少。并且這些物質(zhì)并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有疏有密,當?shù)厍虼┰轿镔|(zhì)最密集區(qū)域的時候,我們就將迎來流星雨的極大時刻,也是流星數(shù)量的峰值時刻。
一場流星雨中的流星看起來都是從天空中的一個點發(fā)射出來的,這一點就叫作流星雨的輻射點,而流星雨也將用輻射點附近的恒星或者所在的星座命名。如果某顆流星劃過的路徑無法指向輻射點,那它就不屬于這場流星雨,它只是某個在宇宙中飄蕩又恰好被地球引力吸引的倒霉塵埃罷了。
3. 月相觀測
月相,是指月球圓面變化的圓缺狀況。中小學生觀測月相更替變化,可以了解月球在繞著地球運行時,與地球、太陽的相對位置的改變而產(chǎn)生的盈虧變化。觀測月相變化,不需要儀器,因此十分方便,只要長期觀測就可以找到它的變化規(guī)律。
每當農(nóng)歷初一,即朔日,月相是一個黑暗相,稱為新月。這時月亮位置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觀測者面對的是月亮上照不到太陽光的一面,我們看不見她。
過了農(nóng)歷初一,日落之后,可以觀察到鐮刀形的月相,叫做峨眉月。峨眉月凸面的方向是對著太陽的,理想的觀測時間是在日落后的一段不長的時間里。過不久,隨著地球自轉,峨眉月沒入地平線以下,就看不見了。峨眉月以后每夜都要變粗一些,直到變成半月。
農(nóng)歷初七、初八左右,在太陽剛落山時的正南天空,可以看到半月,這個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離地面高度較大,子夜時從西方落入地平面以下。這時的日、地、月的相對位置是直角,上弦月是在太陽的東方。
上弦后約7天,即朔之后的l4天,直至農(nóng)歷十五、十六,月球運行與地球同在太陽一側,地球處在太陽和月球的中間。因為月球的公轉軌道平面(白道面)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面)有509的夾角,月球被太陽光照射的那面就完全向地球呈露出來了,成為一個圓圓的銀盤,這時的月相叫滿月,就是望。月亮在朔與望的情況剛好相反。
滿月于黃昏時由天空的東方升起,子夜時分在正南天空,于次日日出時在西方落下去,整夜都能看到。
望之后的月相,越變越小,月亮從滿月開始虧缺,又成為凸月(亮的部分大于一半),通常叫做殘月。殘月的半圓面指向地平面的東邊。
到農(nóng)歷二十二、三左右,日、地、月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月球東半邊被照亮,呈半圓形,這時的月相稱下弦月。下弦月在子夜時分于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日出時高懸于南方的天空。幾天以后,在日出時會看到凸面朝東的峨眉月,隨著時間的推移,峨眉月越來越偏東,也越變越小,直到再一個農(nóng)歷初一又恢復為新月。這就是一個周期,也剛好經(jīng)歷一個農(nóng)歷月,即一個朔望月。
觀察月相的時間,滿月以前的月相,在傍晚以后觀測較好;滿月以后的月相,在清晨日出以前觀測較好。若能在每天的同一個時間觀測,可以看到月亮每天相對于太陽向東移動12左右。
知識點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
(1)定義:宇宙中物質(zhì)存在的形式,連同通過天文望遠鏡或其他空間探測手段才能探測到的星際空間物質(zhì),統(tǒng)稱為天體。
(2)類型:恒星(基本天體)、星云(基本天體)、行星(本身不發(fā)光,靠反射恒星光)、流星體、彗星(冰、氣體、塵埃)、衛(wèi)星等(繞行星)
不同類型天體特點:
①星云: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
②恒星:由熾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fā)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
③行星:在橢圓軌道上繞恒星運行的、近似球狀的天體。
④衛(wèi)星:環(huán)繞行星運轉的天體。
特別提醒 天體判定:①位置:獨立存在于地球大氣層之外;②物質(zhì)(不是現(xiàn)象):是否是物質(zhì)存在形態(tài),例如流星體是天體,而流星是一種現(xiàn)象;③不依附其他天體的軌道。
2.天體系統(tǒng)及層次
(1)概念: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
(2)層次:①銀河系、②太陽系、③地月系
可觀測宇宙
③
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
①
②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唯一恒星的天然衛(wèi)星
太陽系:太陽、行星、及其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等
銀河系:太陽和眾多恒星組成龐大的恒星系統(tǒng)
可觀測宇宙:銀河系和現(xiàn)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
知識點二 行星地球
1.太陽系
(1)八大行星(由近至遠)
類地行星:(靠近太陽,有固體表面、體積較?。┧?、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氣體構成、體積較大)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遠離太陽)天王星、海王星
(2)運動特征
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轉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繞日公轉方向相同
近圓性---八大行星公轉軌道近似正圓
2.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①外部條件: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太陽系中大小天體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②自身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有適宜生物存在的溫度
體積、質(zhì)量適中其引力使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并逐漸演化成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有液態(tài)水存在
1.自主判斷
(1)行星和衛(wèi)星是最基本的天體 ( )
(2)銀河系與河外星系大小相近。
(3)流星體、流星、隕石屬于天體。
(4)可觀測宇宙包括銀河系和現(xiàn)階段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 )
答案:
(1)× 最基本的天體是恒星和星云。
(2)×銀河系外與銀河系是同級別的恒星系統(tǒng)。
(3)×流星體獨立存在于地球大氣層之外是天體;流星、隕石已經(jīng)進入地球大氣層不屬于天體。
(4)√
03
核心整合
核心01 主要的天體
【核心整合】
【小試牛刀】
2022年11月8日,一場月全食(月亮全部走進地球的影子里)天象隆重上演。本次月全食過程中,可以觀測到兩個天象奇觀:“紅月亮”和“月掩天王星”。而下一次“月全食掩天王星”則是在2322年后的4344年8月8日。回答下列各題。
組成“月掩天王星”的天體分別屬于( )
A.恒星 行星B.衛(wèi)星 行星C.衛(wèi)星 恒星D.行星 衛(wèi)星
【答案】B
【解析】月球為地球的衛(wèi)星,天王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因此組成“月掩天王星”的天體分別屬于衛(wèi)星、行星,B正確,ACD錯誤。故選B。
核心01 主要的天體系統(tǒng)及層次結構
【核心整合】
(1)主要天體系統(tǒng)的組成與特點
(2)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
【小試牛刀】
圖中表示的天體系統(tǒng)是( )
A.太陽系B.銀河系C.地月系D.半人馬星系
【答案】A
【詳解】讀圖可知,圖中是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系,地球、火星、木星、土星都是太陽系的行星,A正確;由太陽和其他恒星構成銀河系,B錯誤;地球和月球構成地月系,C錯誤;半人馬星系是一顆位于南半球的星系,被普遍認為是天空中最美麗的星座之一,D錯誤。故選A。
核心02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核心整合】
1.地球的普通性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條件
【小試牛刀】
2020年7月10日黎明時分,以“啟明星”容貌出現(xiàn)的金星達到年內(nèi)最亮,成為夜空中最耀眼的星星。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箭頭顯示了行星運動的( )
A.軌道平面與地球一致B.自轉方向與地球一致
C.運行軌道與地球一致D.公轉方向與地球一致
(2)與地球相比,金星沒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沒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和液態(tài)水②沒有堅硬的表面③距日較近,表面溫度較高④體積和質(zhì)量很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1)D (2)C
【解析】(1)圖中箭頭顯示,太陽系八顆行星的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逆時針),與地球的公轉方向相同,D選項正確。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條件是: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液態(tài)水,適宜的溫度。而金星沒有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也沒有液態(tài)水,距離太陽更近,表面溫度更高,①③正確。金星表面有堅硬的表面,②錯誤;金星屬于類地行星,類地行星質(zhì)量體積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不是造成其沒有生命的根本原因,④錯誤。故選C。
04
重難拓展
一、天體的判斷方法
(1)“三看法”判斷天體
(2)以下圖為例,判斷流星體、流星現(xiàn)象與隕星是否屬于天體:
(3)“四看法”判斷天體系統(tǒng)
天體系統(tǒng)至少由兩個天體組成,單個天體不能構成天體系統(tǒng)。天體系統(tǒng)內(nèi)部,質(zhì)量較小的天體圍繞質(zhì)量較大的天體公轉。如果某些天體只相互吸引達不到繞轉的程度,就不能構成天體系統(tǒng)。
〔典例〕下列選項中屬于天體的是
A.天空中的白云B.環(huán)繞地球飛行的“神舟十號”
C.返回地面的“神舟十號”返回艙D.墜落地面的隕石
【答案】B
【解析】天空中的白云是地球的一部分不是天體;繞地球飛行的“神舟十號”是人造天體;返回地面的“神舟十號”返回艙,不是天體;隕石已然是地球上的一塊石頭,不是天體。選B正確。
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一看該行星是否有適宜的溫度。從距恒星的距離遠近、自轉和公轉周期長短、大氣層方面分析該行星是否有適宜的溫度。
二看該行星周圍有無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從該行星的體積、質(zhì)量和大氣演化方面分析該行星是否具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三看該行星是否有液態(tài)水存在。從溫度高低和水體運動方面分析該行星是否有液態(tài)水存在。
綜上所述,某行星只要具有適宜的溫度、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液態(tài)水這三個基本條件就可能存在生命。
〔典例〕2017年9月28日,中國貴州射電望遠鏡“天眼”接收到一個來自外太空4光年外的可疑信號。據(jù)科學家推測,外太空的某顆恒星周圍有一顆潛在的宜居行星,宜居行星與該恒星相距約750萬千米,該恒星比太陽暗900倍。據(jù)此完成1—2題。
(1)判斷該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據(jù)是
A.具有與地球相近的溫度B.具有地月系一樣的天體系統(tǒng)
C.距恒星的距離接近日地距離D.獲得與地球上相似的可見光
(2)液態(tài)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下列敘述中與地球“液態(tài)水存在”有密切關系的是
①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之中②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比較適中
③地球上晝夜更替的周期較適中 ④地球的質(zhì)量和體積適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1)A (2)B
【解析】(1)判斷該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據(jù)是與恒星距離適中,具有與地球相近的溫度,A對。具有地月系一樣的天體系統(tǒng)不是宜居的主要條件,B錯。該行星距恒星的距離遠小于日地距離,C錯。該天體系統(tǒng)中的恒星比太陽暗900倍,獲得的可見光與地球上差異大,D錯。故選A。
(2)液態(tài)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地球生命存在的自身條件。與地球“液態(tài)水存在”有密切關系的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比較適中,地球上晝夜更替的周期較適中,溫度適宜,②、③對。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之中,不是自身條件,①錯。地球的質(zhì)量和體積適中,是有吸引一定大氣的條件,④錯。B對,A、C、D錯。故選B。
三、月相的形成和變化規(guī)律
1.月球自身不發(fā)光,靠反射太陽光發(fā)亮,面向太陽的半球為晝,背向太陽的半球為夜。
2.因日、月、地三者位置關系及月球繞地球自西向東公轉,形成周期為29.53天的月相變化周期( 即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
3.巧記: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上弦月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位于東半天空。)
〔典例〕 下圖是某地6月7日—6月12 日每日19時月相觀測記錄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五月初八的月相是( )
A.蛾眉月 B.上弦月 C.滿月 D.下弦月
(2)該地再過一周左右將出現(xiàn)滿月,此時日、地、月三者的位置關系大致為( )
月
日
地
A. A B. B C. C D. D
【答案】(1)B (2)A
【解析】 (1)農(nóng)歷每月初七、初八是上弦月,B正確。蛾眉月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每月月底和月初;滿月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每月十五、十六;下弦月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故選B。(2)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nóng)歷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區(qū)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 “滿月” ,也叫 “望” 。A圖中月球亮面朝向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整個亮面,是滿月,故選A。
05
知識總結
06
強化訓練
考點0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下面兩圖分別為貴州平塘的有著“超級天眼”之稱全球最大球面射電望遠鏡和人類首張黑洞照片?!俺壧煅邸碧綔y范圍可到達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邊緣,對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義。黑洞圖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zhì)量星系Messier87中心的黑洞,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據(jù)此完成以下各題。
1.該望遠鏡可探測到的最高級別天體系統(tǒng)為( )
A.太陽系B.銀河系C.河外星系D.可觀測宇宙
2.該黑洞所處星系Messier87( )
A.屬于銀河系B.屬于河外星系
C.位于銀河系中心D.是人類觀察到的最遠天體
【答案】1.D 2.B
【解析】1.材料信息顯示“天眼”探測范圍可到達目前人類可知的宇宙邊緣,可知該望遠鏡可探測到的最高級別天體系統(tǒng)為總星系,即可觀測宇宙,D正確,A、B、C錯。故選D。
2.該黑洞所處星系Messier87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而銀河系的直徑為10萬光年,所以不在銀河系中,A、C錯誤,B正確。該黑洞所處星系Messier87并不是人類觀察到的最遠天體,D錯誤。故選B。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xiàn)場醫(yī)監(jiān)醫(y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身體狀態(tài)良好,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下列選項中屬于天體的是( )
A.進入大氣層的神舟十四號B.等待發(fā)射的神舟十四號
C.環(huán)繞地球飛行的神舟十四號D.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四號返回艙
4.據(jù)現(xiàn)場媒體報道,神舟十四號返回艙表面有類似“燒焦”的痕跡,其形成原因類似于( )
A.衛(wèi)星B.流星C.彗星D.極光
【答案】3.C 4.B
【解析】3.進入大氣層的神舟十四號、等待發(fā)射的神舟十四號、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四號返回艙,都屬于地球的組成部分,沒有獨立的運行軌道,不是天體,ABD錯誤;環(huán)繞地球飛行的神舟十四號,具有獨立的運行軌道,是天體,C正確。所以選C。
4.神舟十四號返回艙表面有類似“燒焦”的痕跡,是返回艙與地球大氣摩擦形成的,類似于流星的形成,B正確;衛(wèi)星、彗星是天體,與神舟十四號返回艙表面有類似“燒焦”的痕跡的形成完全不同,AC錯誤;極光是由于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qū)的高空,夜間出現(xiàn)的燦爛美麗的光輝,與神舟十四號返回艙表面有類似“燒焦”的痕跡的形成不同,D錯誤。故選B。
北京時間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夢天實驗艙搭乘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發(fā)射升空,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fā)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后夢天實驗艙將按照預定程序與核心艙對接、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之后空間站三艙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下圖示意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5.關于夢天實驗艙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運輸過程中屬于天體B.分離后進人大氣層時屬于天體
C.將要發(fā)射時屬于天體D.交會、對接、在軌時屬于天體
6.和夢天實驗艙所處天體系統(tǒng)無關的天體系統(tǒng)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5.D 6.B
【解析】5.運輸過程中和將要發(fā)射時的夢天實驗艙屬于地球的一部分,不能稱為天體,AC錯誤;分離后進入大氣層時實驗艙沒有按天體力學運行,也不屬于天體,B錯誤;交會、對接、在軌時的夢天實驗艙按照天體力學規(guī)律運轉,且在大氣上界附近,屬于天體,D正確。故選D。
6.夢天實驗艙圍繞地球運動,地處地月系,屬于太陽系,而太陽系屬于銀河系,銀河系屬于可觀測宇宙。結合圖文材料,可判斷甲為銀河系,乙為河外星系,丙為太陽系,丁為地月系,故河外星系和地月系無關,B正確,ACD錯誤。故選B。
考點02 行星地球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表面大氣稀薄,晝夜長短接近地球,但晝夜溫差卻超過100℃。幾十年來,人類未曾停止過對火星的推測。讀部分“太陽系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7.在火星上可能觀察到( )
A.地球在天空中發(fā)出耀眼的光芒B.土星遮住火星的衛(wèi)星
C.水星在小行星中穿梭D.地球在日面緩慢移動
8.造成火星表面晝夜溫差很大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距太陽太過遙遠B.自轉周期太短
C.火星空氣過于稀薄D.火星表面無液態(tài)水存在
【答案】7.D 8.C
【解析】7.根據(jù)所學知識,由于地球和火星同處一個黃道面,且地球公轉軌道在火星軌道以內(nèi),所以火星上可以看到地球在日面緩慢移動,D正確;地球是行星,自身不能發(fā)光,A錯誤;火星的衛(wèi)星和火星之間的距離較近,土星距離火星很遠,土星不會出現(xiàn)在火星與火星衛(wèi)星之間,不會遮住火星的衛(wèi)星,B錯誤;水星有自己的公轉軌道,不會在小行星帶中穿梭,C錯誤。故選D。
8.根據(jù)所學知識,火星表面大氣稀薄,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火星表面的太陽輻射多,火星地面輻射強,白天氣溫高,因大氣稀薄,夜晚火星大氣吸收火星表面輻射少,大氣逆輻射弱,大氣的保溫作用弱,夜晚氣溫低,造成火星晝夜溫差大,C正確;距離太陽較遠、表面無液態(tài)水存在與晝夜溫差關系不大,AD錯誤;火星自轉周期為24時37分,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差不大,不會造成晝夜溫差大,B錯誤。故選C。
2022年6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其“苔絲”任務發(fā)現(xiàn)兩個可能含有巖石礦物的“超級地球”,它們圍繞紅矮星HD260655運行,距離地球只有33光年,溫度遠高于地球,都難以維持生命的存在。完成下面小題。
9.兩個“超級地球”位于( )
A.地月系B.太陽系C.銀河系D.河外星系
10.兩個“超級地球”的溫度都遠高于地球,其原因可能是( )
A.離太陽距離近B.有厚厚的大氣層C.由巖石礦物組成D.內(nèi)部能量大量釋放
【答案】9.C 10.B
【解析】9.由材料可知,“超級地球”它們圍繞紅矮星HD260655運行,距離地球只有33光年,溫度遠高于地球,太陽系的直徑是4光年,銀河系直徑約為十萬光年,故兩個“超級地球”位于銀河系,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0.兩個“超級地球”離太陽距離較地球遠,A錯誤;有厚厚的大氣層,保溫作用強,故溫度都遠高于地球,B正確;巖石礦物組成與溫度無關,C錯誤;內(nèi)部能量大量釋放無法獲知,D錯誤;故選B。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該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轉;第二步,將地球推入木星軌道,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鄰星系統(tǒng)到達新家園。根據(jù)材料完成題。
11.“流浪地球”計劃第一步的成功實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將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B.適中的日地距離C.適宜的溫度條件D.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
12.有人稱木星為“地球的盾牌”,保護地球生命。你認為較合理的解釋是( )
A.體積、質(zhì)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體
B.距離太陽更近,削弱了太陽射向地球的紫外線輻射
C.公轉方向與地球一致,構成了安全穩(wěn)定的宇宙環(huán)境
D.公轉軌道在地球與小行星帶之間,阻擋小行星撞擊
【答案】11.C 12.A
【解析】11.根據(jù)所學知識,計劃第一步,終止地球自轉,地球將失去自轉周期適中這一條件,適宜的溫度條件將得不到保障,C正確;“流浪地球“計劃第一步的成功實施是地球自轉停止, 地球的公轉以及軌道沒有發(fā)生變化,日地距離也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其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以及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條件并沒有改變,ABD錯誤;故選C。
12.根據(jù)所學知識,木星體積、質(zhì)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體,保護地球生命,被稱為“地球的盾牌”,A正確;木星是地外行星,距離太陽較遠,B錯誤;木星公轉方向與地球一致,安全穩(wěn)定的宇宙環(huán)境與木星保護地球無關,C錯誤;木星公轉軌道在地球和小行星帶之外,D錯誤; 故選A。
“十字連星”是指太陽、月球及八大行星排在幾乎垂直的直線上。圖為“十字連星”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③代表的天體是( )
A.水星B.金星C.火星D.土星
2.如果把地球和行星③的位置互換一下,則地球上( )
A.地震現(xiàn)象增多B.地表溫度升高C.大氣不復存在D.四季現(xiàn)象消失
【答案】1.B 2.B
【解析】1.太陽系八顆行星,按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圖中④距離太陽最近,為水星,依次可判斷出③為金星、②為火星、⑤為土星、①為天王星,故B正確,排除ACD。故選B。
2.從圖中可以看出,行星③即金星與地球相比,距離太陽更近,接受的太陽輻射更強,若把地球和行星③的位置互換一下,則地球地表溫度會升高,B正確;地震的能量來自地球內(nèi)部,地球的大氣層取決于地球的體積和質(zhì)量,四季現(xiàn)象是地球公轉形成的,都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關系不大,ACD錯誤。故選B。
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科學家研究認為,火星上存在水冰和有機物質(zhì)。2020年7月23日,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fā)射升空,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探測器登陸火星,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關注。圖為“天問一號”航行軌跡,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進入環(huán)火星軌道后,其與火星組成的天體系統(tǒng)類似( )
A.地月系B.太陽系C.銀河系D.河外星系
4.下列關于天體的描述正確的是( )
A.降落在火星上的探測器是天體B.與火星相鄰的行星是金星和木星
C.圍繞火星運轉的探測器屬于衛(wèi)星D.火星屬于巨行星
5.火星是目前為止被認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其依據(jù)是( )
A.太陽光照穩(wěn)定B.大氣厚度適宜C.發(fā)現(xiàn)有液態(tài)水的痕跡D.距離地球最近
【答案】3.A 4.C 5.C
【解析】3.火星是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屬于太陽系,“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進入環(huán)火星軌道后繞轉火星形成低一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與地月系類似,故A正確,排除BCD。故選A。
4.降落在火星上的探測器已經(jīng)屬于火星的一部分,不能單獨成為天體,A錯誤;與火星相鄰的行星是地球和木星,B錯誤;衛(wèi)星是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并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圍繞火星運轉的探測器屬于人造衛(wèi)星,一般亦可稱為衛(wèi)星,C正確;火星屬于類地行星,木星和土星屬于巨行星,D錯誤。故選C。
5.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由此推斷,有液態(tài)水才可能產(chǎn)生海洋這種孕育生命的基本條件,C正確;太陽光照穩(wěn)定是火星的外部環(huán)境,不是火星特有的,A錯誤;大氣厚度適宜、距離地球最近與生命存在無關,排除BD。故選C。
我國“嫦娥三號”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成功,12月15日凌晨4時35分穩(wěn)穩(wěn)落在虹灣著陸區(qū),月球車進入月表漫步和探測階段,這標志著“嫦娥三號”登月成功。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6.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執(zhí)行任務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包括( )
①受宇宙輻射影響大,白天太陽紫外線強烈②月面晝夜溫差巨大,易損壞儀器
③自轉周期短,太陽能供電不足④月壤松軟,月面凹凸不平,影響月球車行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若宇航員登上月球,則其可能觀測不到的現(xiàn)象有( )
①絢麗多彩的極光②拖著長尾的彗星③一閃即逝的流星
④輪廓模糊的星云⑤黑子或耀斑活動⑥明亮耀眼的恒星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⑤⑥
【答案】6.B 7.B
【解析】6.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受宇宙輻射影響大,白天太陽紫外線強烈,月面晝夜溫差巨大,易損壞儀器,①②正確;月壤松軟,月面凹凸不平,影響月球車行走,④正確;月球車在月球白晝時太陽能充足,不會出現(xiàn)供電不足的狀況,③錯誤,①②④正確,故選B。
7.極光是在高緯度的天空中,帶電的高能粒子和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fā)光現(xiàn)象,月球上沒有大氣,不可能有極光現(xiàn)象,①符合題意;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并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chǎn)生的光跡,月球上沒有大氣,不可能有流星現(xiàn)象發(fā)生,③符合題意;月球上可觀測到彗星、星云和恒星,②④⑥不符合題意;黑子或耀斑活動是太陽活動的主要形式,在月球上可能看到,⑤不符合題意;①③符合題意,故選B。
2022年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并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將隨“天和”核心艙運行于距地表400km的高空,每90分鐘圍繞其中心天體繞轉一周。下圖為“天和”核心艙繞其中心天體公轉實景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8.下列選項中,與“天和”核心艙類型相同的天體是( )
A.太陽B.金星C.月球D.哈雷彗星
9.神舟十五號與“天和”核心艙繞轉的中心天體( )
A.屬于河外星系B.公轉方向與木星相同C.為巨行星D.公轉軌道面與金星不在同一平面
【答案】8.C 9.B
【解析】8.由材料可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將隨“天和”核心艙運行于距地表400km的高空,每90分鐘圍繞其中心天體繞轉一周,可知“天和”核心艙是圍繞地球公轉的人造衛(wèi)星,故與“天和”核心艙類型相同的天體是月球,C正確,ABD錯誤;故選C。
9.由上題可知,神舟十五號與“天和”核心艙繞轉的中心天體是地球,屬于太陽系,A錯誤;公轉方向與木星相同,都是自西向東,B正確;地球不是巨行星,C錯誤;公轉軌道面與金星在同一平面,D錯誤;故選B。
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我國自主發(fā)射的首枚火星探測器(如圖1)“天問一號”于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軟著陸火星表面,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實現(xiàn)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圖2為火星與地球數(shù)據(jù)比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0.火星探測器類似于哪一類天體( )
A.衛(wèi)星B.恒星C.彗星D.行星
11.與地球相比,火星( )
A.有穩(wěn)定的液態(tài)水 B.大氣層厚度大C.溫度低且溫差大D.季節(jié)更替頻繁
【答案】10.A 11.C
【解析】10.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開展巡視探測工作,類似于火星的衛(wèi)星,A正確;火星探測器不會自行發(fā)光發(fā)熱,不屬于恒星,B錯誤;火星探測器不是由冰物質(zhì)組成的,也沒有圍繞太陽等恒星運轉,不屬于彗星,C錯誤;火星探測器沒有圍繞恒星運轉,沒有排它性的運行軌道,也不是球狀天體,不屬于行星,D錯誤。故選A。
11.與地球相比,火星距太陽較遠,且大氣密度小,溫度低且溫差大,沒有穩(wěn)定的液態(tài)水,AB錯誤,C正確;與地球相比,火星公轉周期長,季節(jié)更替慢,D錯誤。故選C。
下圖是月相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2.圖中月相出現(xiàn)的時間按先后順序排列的是( )
A.①④③②B.②④③①C.①④②③D.③④①②
13.“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里的“殘月”是指( )
A.農(nóng)歷初一的月亮B.農(nóng)歷初七的月亮
C.農(nóng)歷十五的月亮D.農(nóng)歷二十五左右的月亮
14.圖中④月相出現(xiàn)在( )
A.上半夜西邊B.上半夜東邊C.下半夜西邊D.下半夜東邊
【答案】12.A 13.D 14.B
【解析】12.從地球上看,月球的形狀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有時像一塊圓餅,有時又像一把鐮刀。我們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狀叫月相。月相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月相按農(nóng)歷月初到月末的順序排列為: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①月球西側可見為農(nóng)歷上半月峨眉月,②月球東側可見為農(nóng)歷下半月峨眉月,③為農(nóng)歷十五左右的滿月,④月球西側可見為農(nóng)歷上半月的上弦月,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3.根據(jù)所學知識,殘月一般出現(xiàn)在下半月的農(nóng)歷二十三到農(nóng)歷三十之間,D正確;農(nóng)歷初一的月亮是新月,農(nóng)歷初七、初八的月亮是上弦月,農(nóng)歷十五的月亮是滿月,ABC錯誤;故選D。
14.上弦月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故B正確;因此排除A、C、D,選擇B。
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fā)射,歷時202天于2021年2月10日順利進入環(huán)火軌道,隨后成功著陸火星并開展探測任務,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圖8為天問一號自地球出發(fā)至著陸火星簡圖,下表示意地球與火星的基本特征比較。
(1)圖示天體系統(tǒng)的中心天體是 (填天體名稱),天向一號進入環(huán)火軌道后,其成為火星的 (填天體類型)。估算火星公轉周期為 (填整數(shù))多天。
(2)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請解釋其含義。
(3)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人類對火星的探索情有獨鐘,請結合表格數(shù)據(jù)加以說明。
【答案】(1) 太陽 衛(wèi)星 600
(2)普通是指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體積、質(zhì)量適中,繞日公轉特征與其他行星一樣。特殊是指在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存在高級智慧生命的星球。
(3)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質(zhì)量、體積與地球較接近;自轉周期接近;有大氣層存在,地理環(huán)境和地球表面相似度高;與地球的空間距離較近。
【詳解】(1)圖中涉及到火星、地球,所以說圖示天體系統(tǒng)為太陽系,其中心天體是是太陽,天問一號進入環(huán)火軌道后,繞火星繞轉,其成了火星的的衛(wèi)星。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fā)射,歷時202天,于2021年2月10日順利進入環(huán)火軌道,由圖可知歷時202天,火星大概旋轉了120°,故可估算火星繞日公轉的周期為606天,取整為600天。
(2)地球的普通性是指地球和其他行星在體積、質(zhì)量適中、繞日公轉特征沒有特別明顯的特殊之處,非常普通。特殊性是指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存在高級智慧生命的星球,這是其特殊之處。
(3)據(jù)上面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質(zhì)量、體積與地球非常接近;自轉周期也很接近;且火星也有大氣層存在,火星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地球表面地理環(huán)境相似度很高;與地球、太陽的空間距離都很較近。為了探測其是否有生命存在,所以人類對火星的探索情有獨鐘。
16.根據(jù)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一:當月球經(jīng)過一顆恒星或行星前時,常常將其遮擋起來,這種現(xiàn)象稱為“月掩星”。2021年4月17日發(fā)生“月掩火星”現(xiàn)象,左圖為當日我國某攝影師面朝西南方拍攝到的照片,照片中火星將要被月球遮住。右圖為太陽系部分天體軌道示意圖。
材料二:下表為地球、火星的基本數(shù)據(jù)。
注1:地球質(zhì)量、體積、大氣壓強設為1。(1)4月17日發(fā)生月掩火星時,為農(nóng)歷 (填“上”或“下”)半月,月球應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火星應該位于 (填“丙”或“丁”)位置;當日,攝像師是在 (填“日出前”或“日落后”)可以拍攝到圖1照片類型。
(2)簡述地球大氣對生命起源和發(fā)展的作用。
【答案】(1) 上 甲 丙 日落后
(2)大氣具有保溫作用,維持適宜溫度;提供氧氣維持好氧生物生命活動;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臭氧削弱紫外線少小天體的撞擊。
【詳解】(1)由圖可知,此時的月相為上弦月,為農(nóng)歷的上半月,由圖和材料可知,形成“月掩火星”時火星、月球、地球成一直線,故可知月球位于甲位置,火星為丙位置,上弦月出現(xiàn)在太陽落下之后。拍攝的時間為日落后。
(2)大氣對太陽輻射和削弱和保溫作用,使地表保持適宜溫度;提供氧氣,維持地表生物的生命活動;為生物提供二氧化碳,保證生物的光合作用;平流層的臭氧削弱紫外線對人類的影響;由于大氣層的摩擦作用,減少小天體的撞擊。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運用資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
1.說明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
2.了解太陽系的組成,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了解觀測宇宙的工具,開展簡單的宇宙觀測活動。
天體類型
組成物質(zhì)(或成員)
特點
觀測到的現(xiàn)象
恒星
熾熱的
氣體
①質(zhì)量龐大,溫度高,能自己發(fā)出光和熱;②恒星之間相距遙遠;③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明亮閃爍
星云
氣體和塵埃,主要物質(zhì)是氫
①本身不發(fā)光,一般星云里都會有恒星,呈云霧狀;②密度小,體積和質(zhì)量都很大
發(fā)光的云霧狀圖為獵戶座星云
行星
如:太陽系八顆行星
①在橢圓軌道上繞恒星運行,質(zhì)量比恒星小;②本身不發(fā)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發(fā)亮
明亮不閃爍,在天空有明顯位置移動
衛(wèi)星
如:月球
①環(huán)繞行星運轉、本身不發(fā)光;②衛(wèi)星大小不一,但是質(zhì)量不會超過它繞轉的行星
圓缺變化
流星體
塵粒和固體塊
①不能自己發(fā)光,但與大氣摩擦形成光跡;②進入大氣層后,同大氣摩擦燃燒而發(fā)光,產(chǎn)生流星現(xiàn)象;③沒有燒盡的殘體落到地面叫隕星,其中石質(zhì)隕星叫隕石,鐵質(zhì)隕星叫隕鐵
一閃即逝的流星現(xiàn)象
彗星
冰物質(zhì)
①密度很小,具有云霧狀外表,不能自己發(fā)光;②繞太陽運行
拖著掃帚狀長尾
層次
組成
其他
可觀測宇宙
銀河系和現(xiàn)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
目前人類所知道的最高一級的天體系統(tǒng)
河外星系
銀河系之外與銀河系類似的天體系統(tǒng)
大約有上千億個
銀河系
太陽和眾多恒星組成的龐大恒星系統(tǒng)
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約2.6萬光年
太陽系
由太陽、行星及其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際物質(zhì)等構成
太陽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日地距離約為1.5億千米
地月系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月地距離約為38.4萬千米
太陽系
的組成
地球的
普通性
①地球與其他行星相比都是本身不發(fā)光、不透明的近似球狀的天體;
②運動特征與其他行星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特征;
③在質(zhì)量、體積、密度、自轉和公轉周期等方面與其相鄰的行星相似
條件
原因
影響
外
部
條
件
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
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太陽系八顆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_x0007_
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
自生命誕生以來,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變化
_x0007_
自
身
條
件
適宜的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適當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_x0007_
適合生物生存的大氣
地球的體積和質(zhì)量適中
_x0007_
_x0007_
有液態(tài)的水
①內(nèi)部溫度升高→產(chǎn)生水汽→形成液態(tài)水;②溫度適中
_x0007_
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03km)
大氣成分
自轉周期
質(zhì)量(地球為1)
體積(地球為1)
軌道傾角
大氣密度
表面溫度
地球
1.496
N2、O2
23時56分4秒
1
1
0°
1
15℃
火星
2.279
CO2
24時37分
0.11
0.15
1.9°
0.01
-23℃
名稱
距日距離/×106km
質(zhì)量1
體積1
自轉周期/天
大氣壓強1
表面溫度
范圍/℃
主要大
氣成分
地球
149.60
1.00
1.00
1.00
1
89~58
氮78.1%、
氧21.6%、
氬0.9%
火星
227.90
0.11
0.15
1.03
0.006
-133~27
二氧化碳
953%、氮
2.7%、1.6%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節(jié) 海水的運動課后復習題,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同步講義33海水的運動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同步講義33海水的運動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冊第一節(jié) 人口分布課時練習,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同步講義11人口分布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同步講義11人口分布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土壤課后復習題,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同步講義52土壤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同步講義52土壤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6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