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浙江·高考真題)由歐洲傳入北美的耬斗菜已進化出數(shù)十個物種。分布于低海拔潮濕地區(qū)的甲物種和高海拔干燥地區(qū)的乙物種的花結構和開花期均有顯著差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乙兩種耬斗菜的全部基因構成了一個基因庫
B.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有利于耬斗菜進化出不同的物種
C.甲、乙兩種耬斗菜花結構的顯著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若將甲、乙兩種耬斗菜種植在一起,也不易發(fā)生基因交流
【答案】A
【解析】同一物種的全部基因構成一個基因庫,甲、乙兩種耬斗菜是兩個物種,A錯誤;不同生長環(huán)境有利于進行不同的自然選擇,從而進化出不同的物種,B正確;自然選擇導致物種朝不同的方向進化,甲、乙兩種耬斗菜花結構的顯著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正確;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D正確。
2.(2022·浙江·高考真題)峽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導致新物種形成。兩個種的羚松鼠分別生活在某大峽谷的兩側,它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峽谷形成之前;某高山兩側間存在有限的“通道”,陸地蝸牛和很多不能飛行的昆蟲可能會在“通道”處形成新物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峽谷分隔形成的兩個羚松鼠種群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
B.能輕易飛越大峽谷的鳥類物種一般不會在大峽谷兩側形成為兩個物種
C.高山兩側的陸地蝸牛利用“通道”進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某些不能飛行的昆蟲在“通道”處形成的新種與原物種存在生殖隔離
【答案】C
【解析】大峽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離,使兩個羚松鼠種群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A正確;能輕易飛越大峽谷的鳥類物種能進行基因交流,一般不會在大峽谷兩側形成為兩個物種,B正確;由題意可知,某高山兩側間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陸地蝸牛利用“通道”不能進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錯誤;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在“通道”處形成的新物種與原物種存在生殖隔離,D正確。
3.(2021·江蘇·高考真題)下列關于生物種群敘述正確的是( )
A.不同種群的生物之間均存在生殖隔離
B.種群中個體的遷入與遷出會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C.大量使用農藥導致害蟲種群產生抗藥性,是一種共同進化的現(xiàn)象
D.水葫蘆大量生長提高了所在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種多樣性
【答案】B
【解析】不同物種的生物之間均存在生殖隔離,A錯誤;種群中個體的出生和死亡,遷入和遷出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害蟲抗藥性在噴灑農藥之前已經存在,噴灑農藥只起選擇作用,C錯誤;水葫蘆大量生長降低了所在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種多樣性,D錯誤。
4.(2021·河北·高考真題)雄性縫蠅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蠅提供食物;②用絲縷簡單纏繞食物后送給雌蠅;③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④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以上四種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B.④是一種儀式化行為,對縫蠅繁殖失去進化意義
C.③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
D.④可能由③進化而來
【答案】B
【解析】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一方面為了獲得交配機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獲得更多營養(yǎng)物質繁殖后代,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適應性行為,A正確;根據(jù)題意,四種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雖然是一種儀式化行為,但對縫蠅繁殖也具有進化意義,B錯誤;在求偶過程中,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更受雌蠅的青睞,容易獲得交配機會,留下后代的機會多,這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C正確;④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與③在外觀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測④可能由③進化而來,D正確。
5.(2021·廣東·高考真題)兔的脂肪白色(F)對淡黃色(f )為顯性,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純合白色脂肪兔和1500只淡黃色脂肪兔組成,F(xiàn)、f 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
A.15%、85%B.25%、75%
C.35%、65%D.45%、55%
【答案】B
【解析】由題意可知,該兔種群由500只純合白色脂肪兔(FF)和1500只淡黃色脂肪兔(ff )組成,故F的基因頻率=F/(F+f)=(500×2)/(2000×2)=25%,f 的基因頻率=1-25%=75%,B正確。
6.(2022·廣東·高考真題)白車軸草中有毒物質氫氰酸(HCN)的產生由H、h和D、d兩對等位基因決定,H和D同時存在時,個體產HCN,能抵御草食動物的采食。如圖示某地不同區(qū)域白車軸草種群中有毒個體比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草食動物是白車軸草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
B.城市化進程會影響白車軸草種群的進化
C.與鄉(xiāng)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h的基因頻率更高
D.基因重組會影響種群中H、D的基因頻率
【答案】D
【解析】分析題意可知,草食動物能采食白車軸草,故草食動物是白車軸草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A正確;
分析題中曲線可知,從市中心到市郊和鄉(xiāng)村,白車軸草種群中產HCN個體比例增加,說明城市化進程會影響白車軸草的進化,B正確;與鄉(xiāng)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產HCN個體比例小,即基因型為D_H_的個體所占比例小,d、h基因頻率高,C正確;基因重組是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重組不會影響種群基因頻率,D錯誤。
7.(2022·海南·高考真題)匍匐雞是一種矮型雞,匍匐性狀基因(A)對野生性狀基因(a)為顯性,這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某雞群中野生型個體占20%,匍匐型個體占80%,隨機交配得到F1,F(xiàn)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得到F2。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F1中匍匐型個體的比例為12/25B.與F1相比,F(xiàn)2中A基因頻率較高
C.F2中野生型個體的比例為25/49D.F2中A基因頻率為2/9
【答案】D
【解析】根據(jù)題意,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因此匍匐型個體Aa占80%,野生型個體aa占20%,則A基因頻率=80%×1/2=40%,a=60%,子一代中AA=40%×40%=16%,Aa=2×40%×60%=48%,aa=60%×60%=36%,由于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所以子一代中Aa占(48%)÷(48%+36%)=4/7,A錯誤;由于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因此每一代都會使A的基因頻率減小,故與F1相比,F(xiàn)2中A基因頻率較低,B錯誤;子一代Aa占4/7,aa占3/7,產生的配子為A=4/7×1/2=2/7,a=5/7,子二代中aa=5/7×5/7=25/49,由于AA=2/7×2/7=4/49致死,因此子二代aa占25/49÷(1-4/49)=5/9,C錯誤;子二代aa占5/9,Aa占4/9,因此A的基因頻率為4/9×1/2=2/9,D正確。
8.(2022·湖北·高考真題)某植物的2種黃葉突變體表現(xiàn)型相似,測定各類植株葉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單位:μg·g-1),結果如表。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兩種突變體的出現(xiàn)增加了物種多樣性
B.突變體2比突變體1吸收紅光的能力更強
C.兩種突變體的光合色素含量差異,是由不同基因的突變所致
D.葉綠素與類胡蘿卜素的比值大幅下降可導致突變體的葉片呈黃色
【答案】D
【解析】兩種突變體之間并無生殖隔離,仍屬同一物種,只能體現(xiàn)遺傳多樣性,A錯誤;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突變體2的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含量比突變體1少,故突變體2比突變體1吸收紅光的能力弱,B錯誤;兩種突變體的光合色素含量差異,可能是同一個基因突變方向不同導致的,C錯誤;野生型的葉綠素與胡蘿卜素的比值為4.19,葉綠素含量較高,葉片呈綠色,葉綠素與類胡蘿卜素的比值大幅下降,葉綠素含量少,不能掩蓋 類胡蘿卜素的顏色,此時葉片呈黃色,D正確。
9.(2022·湖南·高考真題)稻蝗屬的三個近緣物種①日本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和③小翅稻蝗中,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qū)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為探究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機制,進行了種間交配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注:精子傳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蟲占確認交配雌蟲的百分比
A.實驗結果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
B.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qū)域是否重疊無關
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D.②和③之間可進行基因交流
【答案】D
【解析】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結果可知,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A正確;已知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qū)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但從交配率和精子傳送率來看,說明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qū)域是否重疊無關,B正確;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正確;②和③之間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故存在地理隔離;兩者屬于兩個近緣物種,表中②×③交配精子傳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離,也不能進行基因交流,D錯誤。
10.(2021·浙江·高考真題)選擇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動力。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同一物種的個體差異不利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
B.人工選擇可以培育新品種,自然選擇不能形成新物種
C.自然選擇保存適應環(huán)境的變異,人工選擇保留人類所需的變異
D.經自然選擇,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發(fā)生相同的變化
【答案】C
【解析】同一物種的個體差異,利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A錯誤;人工選擇能培育出新品種,自然選擇也能形成新的類型、新的物種,B錯誤;自然選擇是自然界對生物的選擇作用,使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人工選擇是人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合乎要求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最后選育出新品種,C正確;由于同一物種不同種群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的基因庫可能發(fā)生不同的變化,D錯誤。
11.(2021·海南·高考真題)某地區(qū)少數(shù)人的一種免疫細胞的表面受體CCR5的編碼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受體CCR5結構改變,使得HIV-1病毒入侵該免疫細胞的幾率下降。隨時間推移,該突變基因頻率逐漸增加。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突變基因豐富了人類種群的基因庫
B.該突變基因的出現(xiàn)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通過藥物干擾HIV-1與受體CCR5的結合可抑制病毒繁殖
D.該突變基因頻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的幾率下降
【答案】B
【解析】基因突變產生了新基因,能豐富種群基因庫,A正確;基因突變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發(fā)生,B錯誤;受體CCR5能夠與HIV-1特異性結合,通過藥物干擾HIV-1與受體CCR5的結合可抑制病毒繁殖,C正確;編碼受體CCR5的突變基因頻率的增加可使HIV-1與受體CCR5結合的幾率下降,D正確。
12.(2021·福建·高考真題)物種甲和物種乙為二倍體植物。甲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懸崖頂乙生活在懸崖底的林蔭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緩的地方,甲和乙分別沿著斜坡向下和向上擴展,在斜坡上相遇并雜交產生丙。若丙不能產生子代,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離
B.甲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說明甲發(fā)生了進化
C.甲、乙向斜坡的擴展可能與環(huán)境變化有關
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構成一個種群的基因庫
【答案】D
【解析】生殖隔離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系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后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后代,結合題意,甲乙雜交產生丙但丙不能產生子代,符合生殖隔離定義,A正確;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甲、乙向斜坡的擴展可能與環(huán)境變化有關,比如陽光照射范圍的變化,C正確;由題意可知,甲、乙屬于不同物種,不屬于同一個種群,D錯誤;
13.(2021·湖北·高考真題)某地區(qū)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著一種麗魚,該麗魚種群包含兩種類型的個體:一種具有磨盤狀齒形,專食蝸牛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另一種具有乳突狀齒形,專食昆蟲和其他軟體動物。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wěn)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針對上述現(xiàn)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B.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huán)境的適應
C.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基因突變和重組有關
D.兩種不同齒形麗魚的基因庫差異明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
【答案】D
【解析】據(jù)題意可知,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wěn)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說明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的變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A正確;兩種齒形的麗魚的食物類型不同,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huán)境的適應,B正確;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因此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基因突變和重組有關,C正確;物種之間的界限是生殖隔離,兩種不同齒形麗魚的基因庫差異明顯,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無法判斷是否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D錯誤。
14.(2021·湖北·高考真題)北方農牧交錯帶是我國面積最大和空間尺度最長的一種交錯帶。近幾十年來,該區(qū)域沙漠化加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成為我國生態(tài)問題最為嚴重的生系統(tǒng)類型之一。因此,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成為促進區(qū)域退化土地恢復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環(huán)境、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重要生態(tài)措施之一研究人員以耕作的農田為對照,以退耕后人工種植的檸條(灌木)林地、人工楊樹林地和棄耕后自然恢復草地為研究樣地,調查了退耕還林與還草不同類型樣地的地面節(jié)肢動物群落結構特征,調查結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樣地中,節(jié)肢動物的物種豐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產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農田優(yōu)勢類群為4科,多于退耕還林樣地,從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與農田中___________較高有關(答出2點即可)。
(3)該研究結果表明,退耕還草措施對地面節(jié)肢動物多樣性的恢復效應比退耕還林措施___________(填“好”或“差”)。
(4)楊樹及甲、乙兩種草本藥用植物的光合速率與光照強度關系曲線如圖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適合在楊樹林下種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自然恢復 草地自然恢復草地植物的種類多,可為節(jié)肢動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
(2)水、無機鹽(礦質營養(yǎng))
(3)好
(4)楊樹林下光照強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低,弱光下乙凈光合速率高
【分析】(1)群落中物種數(shù)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據(jù)表可知,自然恢復草地的總類群數(shù)是15,因此物種豐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復草地植物的種類多,可為節(jié)肢動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因此自然恢復草地節(jié)肢動物更多。
(2)農田與其他退耕還林樣地相比,人們會在農田中灌溉和施肥,從而使農作物產量提高,因此從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農田優(yōu)勢類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無機鹽。
(3)據(jù)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種植的檸條(灌木)林地、人工楊樹林地的節(jié)肢動物總類群分別為10和7,棄耕后自然恢復草地的節(jié)肢動物總類群為15,由此可知退耕還草措施對地面節(jié)肢動物多樣性的恢復效應比退耕還林措施好。
(4)據(jù)圖可知,乙植物的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都比甲植物,楊樹林下光照強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低,且弱光下乙凈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適合在楊樹林下種植。
15.(2022·廣東·高考真題)《詩經》以“蠶月條?!泵枥L了古人種桑養(yǎng)蠶的勞動畫面,《天工開物》中“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表明我國勞動人民早已擁有利用雜交手段培有蠶種的智慧,現(xiàn)代生物技術應用于蠶桑的遺傳育種,更為這歷史悠久的產業(yè)增添了新的活力?;卮鹣铝袉栴}:
(1)自然條件下蠶采食桑葉時,桑葉會合成蛋白醇抑制劑以抵御蠶的采食,蠶則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劑的作用。桑與蠶相互作用并不斷演化的過程稱為________________。
(2)家蠶的虎斑對非虎斑、黃繭對白繭、敏感對抗軟化病為顯性,三對性狀均受常染色體上的單基因控制且獨立遺傳。現(xiàn)有上述三對基因均雜合的親本雜交,F(xiàn)1中虎斑、白繭、抗軟化病的家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雜交親本有8對,每只雌蠶平均產卵400枚,理論上可獲得________________只虎斑、白繭、抗軟化病的純合家蠶,用于留種。
(3)研究小組了解到:①雄蠶產絲量高于雌蠶;②家蠶的性別決定為ZW型;③卵殼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基因控制;④黑殼卵經射線照射后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可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且能正常表達。為達到基于卵殼顏色實現(xiàn)持續(xù)分離雌雄,滿足大規(guī)模生產對雄蠶需求的目的,該小組設計了一個誘變育種的方案。下圖為方案實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結果。
統(tǒng)計多組實驗結果后,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組別家蠶的性別比例與I組相近,有兩組(Ⅱ、Ⅲ)的性別比例非常特殊。綜合以上信息進行分析:
①Ⅰ組所得雌蠶的B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染色體上。
②將Ⅱ組所得雌蠶與白殼卵雄蠶(bb)雜交,子代中雌蠶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這種雜交模式可持續(xù)應用于生產實踐中,其優(yōu)勢是可在卵期通過卵殼顏色篩選即可達到分離雌雄的目的。
③盡管Ⅲ組所得黑殼卵全部發(fā)育成雄蠶,但其后代仍無法實現(xiàn)持續(xù)分離雌雄,不能滿足生產需求,請簡要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協(xié)同進化
(2)3/64 50
(3)常 bbZWB Ⅲ組所得黑殼卵雄蠶為雜合子,與白殼卵雌蠶雜交,后代的黑殼卵和白殼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無法通過卵殼顏色區(qū)分性別
【分析】(1)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協(xié)同進化。
(2)由題意可知,三對性狀均受常染色體上的單基因控制且獨立遺傳,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將三對基因均雜合的親本雜交,可先將三對基因分別按照分離定律計算,再將結果相乘,即F1各對性狀中,虎斑個體占3/4,白繭個體占1/4,抗軟化病個體占1/4,相乘后F1中虎斑、白繭、抗軟化病的家蠶比例是3/4×1/4×1/4=3/64。若上述雜交親本有8對,每只雌蠶平均產卵400枚,總產卵數(shù)為8×400=3200枚,其中虎斑、白繭、抗軟化病的純合家蠶占1/4×1/4×1/4=1/64,即3200×1/64=50只。
(3)分析題意和圖示方案可知,黑卵殼經射線照射后,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且能正常表達,轉移情況可分為三種,即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未轉移或轉移到常染色體上、轉移到Z染色體上或轉移到W染色體上。將誘變孵化后挑選的雌蠶作為親本與雄蠶(bb)雜交,統(tǒng)計子代的黑卵殼孵化后雌雄家蠶的數(shù)目,結合圖中的三組結果分析,Ⅰ組黑卵殼家蠶中雌雄比例接近1:1,說明該性狀與性別無關,即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未轉移或轉移到了常染色體上;Ⅱ組黑卵殼家蠶全為雌性,說明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W染色體上;Ⅲ組黑卵殼家蠶全為雄性,說明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Z染色體上。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Ⅰ組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未轉移或轉移到了常染色體上,即所得雌蠶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
②由題意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Ⅱ組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W染色體上,親本雌蠶的基因型為bbZWB,與白卵殼雄蠶bbZZ雜交,子代雌蠶的基因型為bbZWB(黑卵殼),雄蠶的基因型為bbZZ(白卵殼),可以通過卵殼顏色區(qū)分子代性別。將子代黑卵殼雌蠶繼續(xù)雜交,后代類型保持不變,故這種雜交模式可持續(xù)應用于生產實踐中。
③由題意分析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Ⅲ組攜帶B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Z染色體上,親本雌蠶的基因型為bbZBW,與白卵殼雄蠶bbZZ雜交,子代雌蠶的基因型為bbZW(白卵殼),雄蠶的基因型為bbZBZ(黑卵殼)。再將黑殼卵雄蠶(bbZBZ)與白殼卵雌蠶(bbZW)雜交,子代為bbZBZ、bbZZ、bbZBW、bbZW,其后代的黑殼卵和白殼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無法通過卵殼顏色區(qū)分性別,故不能滿足生產需求。
16.(2021·湖北·高考真題)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疾病。瘧原蟲為單細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兩類宿主中繁殖。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隨著青蒿素類藥物廣泛應用逐漸出現(xiàn)了對青蒿素具有抗藥性的瘧原蟲。
為了研究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機制,將一種青蒿素敏感(S型)的瘧原蟲品種分成兩組:一組逐漸增加青蒿素的濃度,連續(xù)培養(yǎng)若干代,獲得具有抗藥性(R型)的甲群體,另一組為乙群體(對照組)。對甲和乙兩群體進行基因組測序,發(fā)現(xiàn)在甲群體中發(fā)生的9個堿基突變在乙群體中均未發(fā)生,這些突變發(fā)生在9個基因的編碼序列上,其中7個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發(fā)生了改變。
為確定7個突變基因與青蒿素抗藥性的關聯(lián)性,現(xiàn)從不同病身上獲取若干瘧原蟲樣本,檢測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與存活率正相關)并測序,以S型瘧原蟲為對照,與對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設為野生型“+”,不同的設為突變型“-”。部分樣本的結果如表。
回答下列問題:
(1)連續(xù)培養(yǎng)后瘧原蟲獲得抗藥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堿基突變但氨基酸序列不發(fā)生改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個基因中與抗藥性關聯(lián)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判斷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青蒿素抗藥性關聯(lián)度最高的基因突變是導致瘧原蟲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手段,將該突變基因恢復為野生型,而不改變基因組中其他堿基序。經這種基因改造后的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表現(xiàn)為___________。
(4)根據(jù)生物學知識提出一條防控瘧疾的合理化建議:___________。
【答案】(1)通過基因突變可產生抗青蒿素的個體,連續(xù)培養(yǎng)過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選擇作用下,瘧原蟲種群中抗青蒿素的相關基因的頻率升高,抗藥性個體數(shù)增多 密碼子具有簡并性
(2)基因6 與對照組相比,在有突變基因6和7的4~9組中,瘧原蟲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變基因7的1、2、3組中,瘧原蟲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
(3)S型(對青蒿素敏感)
(4)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
【分析】(1)基因突變可以產生新基因,進而可能產生新性狀,在瘧原蟲的種群中,通過基因突變可產生抗青蒿素的個體,連續(xù)培養(yǎng)過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選擇作用下,瘧原蟲種群中抗青蒿素的相關基因的頻率升高,抗藥性個體數(shù)增多;由于密碼子具有簡并性,即一種氨基酸可能由一個或多個密碼子對應,故堿基突變但氨基酸序列可能也不發(fā)生改變。
(2)結合題意,與對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設為野生型“+”,不同的設為突變型“-”,分析表格數(shù)據(jù):與對照組相比,在有突變基因6和7的4~9組中,瘧原蟲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變基因7的1、2、3組中,瘧原蟲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故推測7個基因中與抗藥性關聯(lián)度最高的是基因6。
(3)結合(3)可知,7個基因中與抗藥性關聯(lián)度最高的是基因6,若基因6的基因突變是導致瘧原蟲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則采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手段將其恢復為野生型后,其抗藥性性狀也隨之消失,故經這種基因改造后的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表現(xiàn)為S型(對青蒿素敏感)。
(4)據(jù)題干信息“瘧原蟲為單細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兩類宿主中繁殖”,故為減少瘧原蟲的數(shù)量,可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令宿主的數(shù)量減少從而減少瘧原蟲。
植林類型
葉綠素a
葉綠素b
類胡蘿卜素
葉綠素/類胡蘿卜素
野生型
1235
519
419
4.19
突變體1
512
75
370
1.59
突變體2
115
20
379
0.36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傳送率(%)
0
0
0
0
100
100
樣地類型
總個體數(shù)量(只)
優(yōu)勢類群(科)
常見類群數(shù)量(科)
總類群數(shù)量(科)
農田
45
蜉金龜科、蟻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6
10
檸條林地
38
蟻科
9
10
楊樹林地
51
蟻科
6
7
自然恢復草地
47
平腹蛛科、鰓金龜科、螻蛄科和擬步甲科共4科
11
15
瘧原蟲
存活率(%)
基因1
基因2
基因3
基因4
基因5
基因6
基因7
對照
0.04
+
+
+
+
+
+
+
1
0.2
+
+
+
+
+
+
-
2
3.8
+
+
+
-
+
+
-
3
5.8
+
+
+
-
-
+
-
4
23. 1
+
+
+
+
-
-
-
5
27.2
+
+
+
+
-
-
-
6
27.3
+
+
+
-
+
-
-
7
28.9
+
+
+
-
-
-
-
8
31.3
+
+
+
+
-
-
-
9
58.0
+
+
+
-
+
-
-

相關試卷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20練 染色體變異(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20練 染色體變異(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20練染色體變異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20練染色體變異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17練 DNA的結構、復制及基因的本質(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17練 DNA的結構、復制及基因的本質(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17練DNA的結構復制及基因的本質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17練DNA的結構復制及基因的本質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5頁, 歡迎下載使用。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13練 基因的分離定律(2份,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13練 基因的分離定律(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13練基因的分離定律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13練基因的分離定律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5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09練 光合作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09練 光合作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07練 ATP和酶(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07練 ATP和酶(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01練 走近細胞(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多練第01練 走近細胞(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過關訓練第21練 生物的進化(含解析)

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小題過關訓練第21練 生物的進化(含解析)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