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峽的山、水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結合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廣度)②“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高度)
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雹凇俺l(fā)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br/>水勢浩大,交通阻斷,水勢湍急
①“素湍綠潭,回清倒影。”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①“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雹凇案咴抽L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br/>清冷寂靜,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2.三峽之美,美在雄壯,美在秀麗,美在凄婉。賞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
“素”“綠”極具色彩感,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冬之時江水明凈輕快又深沉寧靜的景象,與水中倒影相互輝映,更具秀麗之美。
“懸”“飛漱”兩個動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三峽峽谷之內瀑布高掛、急流沖蕩的景象。
1.課文選自《水經注》,即為水作注,作者為何先寫山,后寫水?
(1)先寫山勢,因為山勢決定水勢,為后面寫水勢做鋪墊; (2)因為有山才有峽,這既能揭示水流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更能形成一幅雄奇險峻的圖畫。
2.作者為什么沒有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水?
(1)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放在首位來寫; (2)春、冬兩季,江水清幽秀麗,特征相似,所以放在一起寫; (3)秋天的三峽,水枯氣寒,猿鳴悲凄,充滿了凄清蕭索的氣氛,所以放在最后寫。
(1)運用夸張手法。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正面描寫,“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是側面描寫。 (3)動靜結合。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是靜態(tài)描寫,“林寒澗肅”“高猿長嘯”是動態(tài)描寫。
3.作者寫“三峽”山水的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
借鑒本文的寫法,選取自己熟悉的景物,寫一個片段。
(示例)燈光下,每一朵櫻花都盡力綻放,花瓣剔透,花絲纖細;每一棵樹都在嚷嚷:“我在開花!”擇一寬裕處,望去,果真是輕云懸浮,給人天上人間的感覺,如仙境一般。仙境惹人愛。行行櫻花間的步行道上,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不絕。手持一把油紙傘,著一襲長裙,戴上一副墨鏡,邁著一字步,拍個小視頻,定會收獲一波流量。更有蓄謀已久的舞者,十幾人統(tǒng)一裝束,一溜拉開,伴著激昂的旋律扭了起來。變換的舞步、優(yōu)美的舞姿,惹得頭頂?shù)臋鸦h首,微笑,默嘆。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峽,重慶市至湖北省間的瞿塘峽、西陵峽和巫峽的總稱。B.本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C.全文共四段,第一段總體描繪三峽的形勢,接下來三段具體描繪,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寫出不同季節(jié)的自然景象。D.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C項不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先寫的夏,又寫春冬,最后寫秋。
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或奔放、或清幽、或凄寒。這篇散文以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1.閱讀《水經注》中的其他篇章。2.完成晚練2。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三峽課文課件ppt,共3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瞿塘峽,瞿塘峽石刻,西陵峽,作者介紹,亭午正午,夜分半夜,課文講解,沿順流而下,或如果,雖即使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2024)八年級上冊三峽課堂教學課件ppt,共2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三峽簡介,瞿塘峽,西陵峽,作者鏈接,背景介紹,朗讀指導,初步感知課文,三峽風光,合作探究,水流之急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八年級上冊三峽課文配套ppt課件,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知識鏈接,基礎知識,朗讀欣賞,你能正確停頓朗讀嗎,自由讀文,通“缺”空缺,整體解文,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逆流而上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